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說課稿 篇1

一、關於說第三折的說明

我說課的篇目是人教版第三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篇《竇娥冤》

《竇娥冤》 內容只選取第三折, 但我們知道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不僅最集中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還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帶全劇,說這一課。

二、說教材

本課位於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單元。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過本文的學習力求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踐行新課標的要求: 通過對學生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考。”

教學目標 : 1、品味戲曲語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領會作品的藝術性及思想性。 教學重點:鑑賞竇娥的三樁誓願。 教學難點:領會浪漫主義手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性。

四、實施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

五:教學內容及步驟

主要分兩大塊:一、整體感知。二、細節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據思維由易及難,由感性向理性的發展走向而定。

(一)整體感知

設計兩個問題,設題意圖:把握情節基本構成,瞭解竇娥基本性格特點。

2、善良與冤有什麼關係?是否節外生枝?

像第二題,是過渡性問題,銜接整體感知與細節探究。爲了激發學生的探求興趣,促進全方位思考,我故意賣了個關子,也是故意質疑法,,不但使學生保持思維的活躍性,也能完成思維由淺入深的一個過渡。看似繞圈子,實則“誘敵深入”。

(二)細節探究

主要突破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我們知道讀劇本最關鍵是要培養現場感。因此在品位語言一環,我首先用創設情境法,學生朗讀[滾繡球],放映越劇片斷。製造現場感,給同學身臨其境的感覺。

然後主要運用比較閱讀法。體會語言特色。 好的比較最關鍵的是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 所以選用越劇《斬娥》片斷,是我精心設計的,二者以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感情,用不同的語文字內容來表達。關鍵是“同中求異” 體會本文語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質樸,抒情性強,富於音韻美。

比較閱讀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方法,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科學嚴謹,又交給同學品味語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學作品鑑賞能力。基本完成教學目標1。 鑑賞語言附加題(學生理解好,課堂節奏快情況下)

以“只落得兩淚漣漣”爲例。通過不同風格的改寫,本色派語文采派區別,這中間還穿插對比朗讀。更好體會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來突破中帶難點。理解三樁誓願,把握該劇的藝術性及思想價值。

第一步:先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創設情景,把同學待到強烈的悲劇氛圍中。利於深入思考探究。

對突破重難點,我設置5個層進式的問題,應該說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維以及認知規律。 其中三個問題,是解決重難點關鍵。做重點說明。

(1)本色語言不用典故可以嗎?

理解三個典故,是理解浪漫主義手法、解決教學重點的一把鑰匙。主要運用啓發加比較法,着重培養同學的求異思維,以往談到三個典故都是說它表明冤情之大,使 誓願合理,但我要引導同學通過三個典故之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時代,地位,性別,同樣蒙冤,理解深層社會內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沒有 積極的反抗,也是對竇娥抗爭精神的襯托,對作品主題的深化。增強學生自主發現、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爲下面理解浪漫主義手法奠基。

(2)現實中,這三樁誓願可能實現嗎?如何評價這種寫法?

理解浪漫主義手法,不但是領會作品藝術性的關鍵,又是把握全文思想價值的鑰匙,研究中,還可以引進《孔雀東南飛》《聊齋》等作品,舉例對比,分析探討,老師適當點撥引導 。

讓同學看到運用浪漫主義筆法,除了加強藝術感染力外,越超越現實,越表明現實的黑暗不公,越爲“冤”張本。也越讓人們看到竇娥的剛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管中窺豹, 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激發對古典文學的探究熱情。完成教學目標2,突破難點。

(3)竇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後又要依賴天地昭雪冤情,樣前後矛盾嗎?

這個問題旨在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從而充分領會作品的思想性和社會價值。主要運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的教學手法,另外,作品的 思想性有着開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又增強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感悟,確立自己的審美取向。 需要強調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時,在設計上我力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結合字詞句章,從人物的語言、關鍵語句入手,(管理美無心蒸發,使百姓有口 難言;輪到你山陽縣,爲我),得出結論,而不是空泛的品評議論,因爲我們再上的是語文課,而不是思想政治課。

總之,這5個問題循序漸進, 符合認知規律 。 使學生對藝術性、思想性的領悟沒有生澀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勢、水到渠成。 既學到知識,又得到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了鑑賞能力,提升語文了素養。 到此我們教學重點難點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包括結束語合作業兩部分:

意在把本課的思想性引向更深處,在審美情趣及價值上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社會人生更深的思考,達到言有餘而意無窮的效果。

說課稿 篇2

一、指導思想

本課依據新的《體育課程標準》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現快樂.主動.健康發展,根據小學身心特點,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空間。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及合作精神,最終達到健身與健心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後滾翻動作,發展學生靈敏.協調.柔韌素質。

2.使學生能夠掌握動作,提高學生動作協調性控制能力。

3.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

三、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不斷激發學生興趣,感受體育活動的快樂,體現健康的發展。

1、本課的開始,學生隨音樂進行小動物模仿的活動,調動學生興趣,讓學生在邊唱邊跳中培育學生模仿.表現的能力,從而達到熱身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活動。

2、在技巧:後滾翻教學中,教師運用多樣化新穎的教具提高學生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先通過多樣活動體會滾動的感~受,並且滿足了學生好奇心理。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進行,通過學生反覆練習熟練動作,體現學生主動參與地位,練習中學生自評.互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觀察的能力。爲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加強合作與交流,活動形式由個體發展到結伴練習最後到小羣體練習,從而提高學生興趣,感受成功後的快樂。

3、通過遊戲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豐富的創造能力和表現力讓學生在遊戲中提高身體素質,讓學生在合作遊戲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4、韻律放鬆,讓學生在快的音樂節奏中放鬆身心,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全面提高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教學預計:全課練習密度:45~50%平均心率:130~5%次/分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等等,它們中的隱藏着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我們就把這類題統稱爲植樹問題。

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接的封閉曲線,比如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等。即使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兩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國一端栽,或是兩端都不栽。本單元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況總結出規律,並利用這些規律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

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根據編者的意圖,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啓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等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並總結出“棵樹=間隔數+1”的關係。

難點: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爲“植樹問題”,並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3、課時安排:本課爲第一課時。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中簡單規律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的過程,初步認識其中的簡單規律,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象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和現象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

  三、說學情

學生在學這個內容之前,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由於這種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學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原型,因而也比較容易體會到探索規律的樂趣和成功感。

  四、說教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說教學流程:本節課我分四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

  一、情境導入

“用以改變和淨化我們生存環境的‘植樹活動’裏面藏着許多數學問題,誰發現了?”

設計意圖: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原本就來源於生活實踐。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題1。

⑴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獨立思考: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設計意圖:造成認知衝突,激發學生尋求可行性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數學猜想。

2.動手繪製線段圖,通過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找到規律,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法。

⑵學生彙報,初步建模。大多數學生在這一環節意識到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但教師不要急於求成,要讓學生明白任何科學的結論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礎上。

3.學生自己解決路長和樹的間距,比較間隔數和棵數的關係,進而總結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式。給全體學生創設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審視例題1的不同解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探索出的規律解決他們認知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開來,所有的學生都會豁然開朗。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推敲》這一課是北師大五年級上冊“韻味”這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的是:“苦吟詩人”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經過千辛萬苦來到深山中,朋友卻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其中有這樣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讀來品去,總覺得“推”用得不夠確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驢上想啊想。不想衝撞了京城大官文學家韓愈的官轎。韓愈問其原因,賈島如實相告。韓愈就指點他用“敲”好,並說了“敲”字好的理由。賈島聽了心服口服。從中可見推敲錘鍊語言之“韻味”及重要。

  說目標:

根據教材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我將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定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並能講出這個故事。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3、會用“即使……也……造句”。

4、瞭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

  教學重難點:

瞭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

  說教法學法: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中採用了誦讀法(學生自讀自悟,讀中體驗、讀中悟情)、表演法、遷移訓練等教學形式,使學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積累學生知識,豐富學生情感,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

  說教學程序:

一、讀中感悟,以讀促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去感悟課文內容,及時點撥,提供了理解的坡度:第一次讀書,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初步感受賈島思考問題的認真專注;第二次則讓學生帶着“從哪裏體會到賈島思考問題很投入的”這一問題去讀書,既明確了思考的方向,又激發了閱讀的興趣。

教師不以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沒有繁瑣的分析和抽象的說教,而是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讀中感悟。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適時點撥啓發,引導學生認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詞句,從語言文字中感悟賈島創作態度的認真專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義。

二、讀演結合,以演促學

1.通過表演,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了重點詞語的意思。比如“吟哦”這個詞語,在表演中,有的學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詩,“小觀衆”就提出了意見,“他口中唸唸有詞做得不對,課文中說賈島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節奏地朗讀詩文。而且賈島在認真地思考,應該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覆念念‘推’和‘敲’。”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意纔是真正的理解。

2.在表演中感受到賈島嚴謹的創造態度和鑽研精神。通過“他騎着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着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體會賈島爲了斟酌一個字眼,是多麼認真啊!

3.學生在邊學邊演中興趣濃厚,演得開心,學得靈活,記得牢固,相信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三、適時遷移、學用結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講讀完課文後,出了這麼一道訓練題:在下面句子的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字。

“春風吹綠了樹梢,吹()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學生受到課文的啓示,有的很快給出答案填“綠”,理由是:春天來了,樹梢發出了綠芽,小草也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有的則認爲填“醒”較好;因爲春天來了,熟睡了整個冬天的小草甦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機,而且還可以避免用詞重複。就這樣學生不僅通對文本的學習體會到了推敲的涵義,更通過詞句訓練真正感受到推敲的樂趣,實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教學反思:

學習過程中,我始終給學生一個開放的人文環境,形成學生獨立、自由的探索狀態,課堂中再也不是一種聲音,也不是機械式的一讀到底,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多元解讀、以演促學,學生在這種不雕琢、去粉飾的學習過程中,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進行着探究和體驗,分享豐富而完整的學習探究的快樂,促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走過“解釋文本”、“還原文本”、“創造文本”的歷程,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使其鑑賞能力、再創造能力得到提高。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這篇優美別緻的短文是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它不同於那些純粹描寫景物風情的,而是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國求學時的親身經歷,描繪了德國家家戶戶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並用凝鍊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最後講述1980年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讀起來既讓人大開眼界,又叫人回味無窮。

縱觀全冊,第八單元是最後一個教學單元,它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訓練重點是“揣摩積累語言、瞭解異國風情、拓展蒐集資料”。而作爲第八單元的開篇課文,並且是講讀課文,文本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者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鳴點,形成教學目標:(大屏幕出示)

1、體會文本語言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披文入理,積累語言;

2、感受風土人情美——瞭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3、拓展蒐集資料美——培養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於揣摩、積累語言,瞭解德國風土人情;教學難點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文薰陶。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爲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採用“課前蒐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並輔助採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說學法:(大屏幕出示)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用“蒐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瞭解,然後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繫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理念

(一)課前預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課前,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請他們自學生字詞(部分重點字詞將結合教學加以指導),把課文讀通順;組織學生蒐集資料,可以設置四個小專題“季羨林與德國”、 “鮮花勝地——德國”、 “德國的風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國曆史和名人”,這樣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無效。

≈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課前預習、蒐集資料,既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促進了學生對德國、對作者的瞭解,以及對文本的理解。

(二)課堂行動——一詠三嘆,滋養性靈。

1、導入——從民族的經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詩宋詞的誦讀中拉開教學序幕,回顧祖國優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動遊戲“我們的鄰國尼泊爾的搖頭與點頭習俗”,當學生了解到尼泊爾人的搖頭纔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風俗時,就會產生一種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瞭解異國風情的好奇心。

≈ 好奇心就是學習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2、質疑——“主動索取”永遠比“被動接受”得到的東西多。

先讓學生介紹作者——季羨林(大屏幕展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題目本身就耐人尋味,也會引發學生疑問,歸納板書:(大屏幕展示)[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色?自己種的花爲什麼要給別人看?……]

≈ 這個質疑環節的設置,旨在“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因爲“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着一塊冰冷的生鐵。”(美國教育家哈.曼)

3、研讀——“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誇誇其談。

首先,請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後通過學生彙報積累的詞語,教師相機板書“脊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再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課文大意。

≈之後組織學生談讀後感受。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談。

是啊,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奇特)

接着,請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桌或小組的交流;然後自主發言,交流體會。教師相機把握以下要點組織教學:

(1)、研讀“自己在屋子裏看到的花”——叩問“莞爾一笑”的靈魂。

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屋子裏看到的花:大屏幕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板書:花的脊樑

(大屏幕出示)當季羨林爲德國人與衆不同的養花方式感到奇怪時,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微微一笑,平靜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樸實不張揚的一笑)從女房東淡淡的、平靜的一笑中,我們看出女房東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愛花的人,而且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淳樸的人生境界像花兒一樣美麗自然。)

(2)、研讀感受“別人看到的花”——欣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景色。

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語言的精彩之處,更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說說別人看到的花(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都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那麼,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說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任何、家家戶戶”等詞語體會養花的人家之多,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數量和顏色之多、花的顏色之嬌美,結合圖畫資料的呈現,(大屏幕出示兩幅圖片)走進鮮花的意境,領略風景的奇麗;再通過個別朗讀、配樂朗讀把師生帶到花的海洋,帶入美麗的山陰道上。

此時,你正漫步在這樣的街道上,你有什麼感覺?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了一個花的海洋)指導學生背誦。

(大屏幕出示)然後拓展想象寫話:“如果你是一位當地的居民,請爲我們介紹一下,‘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怎樣的美麗景色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這是一個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透徹的哲理,我覺得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所感悟,心生嚮往就很好了。先聯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欣賞別人的花”這種奇麗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憶發生在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校園裏、社區裏、家裏的事情,談自己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幾歲的季羨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今天,當他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他又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是的,四五十年後,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那奇特的民族沒有變。這是一個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啊!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與此同時,老人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麼?(生答)

四、小結拓展

(1)教師小結:(多麼美好的夢啊!今天,季老先生帶着我們去了一趟德國,讓我們收穫了滿街馨香的愉悅,更讓我們收穫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樣一份心靈的充盈。讓我們帶着對課文的理解,帶着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齊讀課題。(齊讀課題))

(2)讓學生交流課外蒐集的資料,瞭解德國還有哪些奇特的風俗。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小學四年級體育課《立定跳遠》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掌握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跳躍是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之一,並且是具有實用意義的體育項目,跳躍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而富有童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增強下肢力量,提高協調靈敏素質,有利於培養學生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勇氣。

四年級的學生跟低年級的學生相比較學到的知識要更寬更廣,對立定跳遠技術動作並不陌生,學生活潑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師生關係和諧融洽,班隊集體榮譽感較強,但由於身體素質等原因,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爲明顯。根據學生的年齡待徵和接受能力。在課中我分別安排了跳躍技能的學習和相關的遊戲,把本課學習重點、難點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創新;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滿足,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在學練中使技能得以接受。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正確立定跳遠的動作技能,以及明白各種遊戲的方法

(2)技能目標:掌握正確的立定跳遠動作,雙腳同時蹬地同時落地。

(3)情感目標:不怕髒累、積極進取,互相合作的精神。

  2.教學重點:蹬地有力,落地輕巧;

  3.教學難點:身體協調有力。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根據本課內容枯燥的特點,我採用了示範法、 講解法、小組間比賽法等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2.學法:本課在學法上主要採用了嘗試學習法、對比學習法和遊戲的方法。首先讓學生觀看老師跳躍動作,然後通過“小組協作”和“個人練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練習。

  四、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8分鐘)

1.課堂常規

(1)集合整隊清點人數(成四列橫隊集合,要求:快、靜、齊);

(2)師生問好;

(3)宣佈本課內容、任務及要求。

2.準備活動

開展遊戲:《找朋友》

(1)向學生講解遊戲的方法,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2)學生成兩路縱隊按逆時針方向慢跑,當聽到老師的哨聲以後,看老師的手勢按相應的人數圍成一圈,剩下的做縱跳10次 。

●遊戲是學生較爲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通過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爲揭示課題作準備,讓學生在快樂的遊戲中不知不覺地進入新課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立定跳遠技能的學習(18分鐘)

這個階段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安排的:

1.語言引導學生進入立定跳遠的學習(給學生講《青蛙》跳遠的故事);

2.讓學生自由跳躍,然後老師跳一次,跟學生作比較提出教師爲什麼跳得遠?引導學生進入動作學習階段;

3.教師分四步講解示範立定跳遠動作方法:

(1)預備動作;(2)起跳;(3)騰空;(4)落地

動作要領:兩腳左右分開,跟肩同寬,起跳時,腳跟稍提,屈膝半蹲,上體稍前傾,頭稍擡,兩臂向前擺同時兩腳用力蹬地迅速向前跳出,雙腳同時腳前掌着地,並兩腿自然輕巧落地。

4組織學生分步驟練習;

5.教師指導學生相互糾錯;

6.組織學生跳過體操墊;

7.組織學生分組練習,比一比看誰跳得最遠;

8.優生展示。

●本環節通過學生先嚐試、教師示範、講解、學生分步練習、然後小組展示,相互評價,相互學習,體現“小羣體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掌握動作要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讓學生感受個體在集體中的價值,同時使本課的重點得到解決,難點得以突破。

  (三)鞏固練習(10分鐘)

開展跳躍遊戲《連續跳》:1.講解遊戲規則及注意事項,教師示範遊戲;2.組織進行遊戲

3.遊戲點評

●通過這個遊戲讓學生掌握和練習連續跳的技能,提高學生對立定跳遠技能的學習積極性,鍛鍊了學生的下肢力量,屬於本課的針對性練習。

  (四)結束部分(4分鐘)

1.放鬆練習。本着有活動就有放鬆的原則,在本課的結束時組織學生進行放鬆練習。通過放鬆消除學生激烈緊張運動的疲勞、調節心情,使學生的身體逐漸恢復到平靜狀態。

2.評價與小結

(1)學生自評和評價同學。

(2)教師評價小結。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力求使每個孩子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異分母的加減法》。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加減法、分數的意義、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通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今後學習分數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礎。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的分析以及學生的認知經驗,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經歷探索異分母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理解異分母加減法的算理,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一般計算方法,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認識到將舊知識轉成新知識的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學生現有水平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是重點是熟悉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計算異分母加減法。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根據新課程目標的要求以及爲了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取了:

1、情境教學法、

2、談話法、

3、討論法等進行教學。

(二)學法

同時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也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思維不能依照單存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也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去交流、去總結。

  三、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詳細地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要分爲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複習引入,促進遷移

我將要出示兩道有關求最小公倍數和通分的複習題,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爲接下來的新課環節做鋪墊,喚醒學生的舊知,建立起與新知識的橋樑。

第二個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列出算式(1/2+1/4)並提問學生今天的分數加法和以前學過的有什麼不同,引入今天的課題是學習異分母的加減法,我並且適時板書。這樣的設計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我抓住契機,提問學生,對於異分母的加減法我該怎麼求呢?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分組探究,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紙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的方法,去發現1/2+1/4的結果是多少。這樣的設計就讓學生從抽象的數學計算轉變爲了具體的操作,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要充當好學生的引導者,這時我着力讓學生去觀察發現1/2可以看作幾分之幾?讓學生試着說出是2/4,這樣設計是爲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要先將1/2進行通分,只有當分數單位相同的時候才能進行相加。

2、接着教學完例1後,我利用學生對異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經驗,引入學生做“試一試”的5/6-1/3,利用知識間的關聯性,嘗試讓學生獨立練習,並集體交流。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可能有些學生的結果是3/6,1/2,這時利用教學契機,提問學生3/6和1/2哪個更簡潔?在交流中指導學生結果要寫成最簡分數。接着讓學生完成剩下的練習,並及時反饋結果。

3、最後,讓學生去說說是怎麼計算異分母的加減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助於學生理清最題思路和做題方法,培養了學生概括知識的能力。我在學生的總結中,最後加以給出準確的歸納,明確指出:“計算異分母加減法時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進行計算,最後結果能寫成最簡分數的要寫成最簡分數。”

第三個環節: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練習是新知識的鞏固提高環節,因此適度適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讓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第1~4題,也是採取獨立完成、集體校正的方法,對於學生易發生錯誤的地方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在練習環節達到對異分母加減法的熟練過程。同時數學與生活密切相聯繫,數學是爲生活服務的,因此在練習中也涉及到了利用異分母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這部分設計主要讓了學生體會學習異分母加減法的實際應用價值。

第四個環節:課堂小結,任務結尾

這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談談自己的表現,這樣設計的目的不僅是爲了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也是爲了培養學生正視自己對自己課堂評價的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異分母加減法

異分母分數——通分——同分母分數——結果寫成最簡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