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合集七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設計

(一)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本課教學我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含義;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繫;結合典型事例,理論聯繫實際,正確認識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指出偷稅、欠稅、騙稅和抗稅是違法行爲,應負法律責任。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辨別比較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使學生懂得自覺納稅是愛國行爲,偷稅欠稅等行爲是可恥的違法的;同時使學生懂得既要有自覺納稅意識,也要有監督稅務機關的執法行爲、關心國家對稅收的使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使學生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二)說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依法納稅》這一框題的內容在《經濟生活》這一整體中是一個重點內容,因其內容反映了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稅收”;並且它的內容較之“分配方式”“財政”等內容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政治學科新課程改革“貼近生活”、“幫助學生參與當代經濟生活”理念的要求。

教材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1)編排特點:《依法納稅》是《經濟生活》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中的最後一框題,是第九課《徵稅和納稅》的重點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

(2)教學重點:“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是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納稅人與負稅人”的關係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對象

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稅收對國家財政的重要性以及稅收及其種類等相關內容,並且南莊本地有大量的企業,學生對納稅人納稅特別是本地企業的納稅有着一定的感性認識。但高一學生接觸和了解的生活實際有限,學生的知識儲備比較少,本課內容對他們而言有一定難度。

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

觀察發現法、思考評價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學生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

作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羣體提高是在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本課內容以探究活動爲主,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討論,既活躍了思維,拓展了視野,也增強了自信。另外還要用不同的尺度去合理地評價學生。要使每一位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能學好的,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思路

爲實現師互動共進,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探究性學習,我將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定位在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突出對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並多結合學生生活中特別是南莊本地和佛山地區的實例,適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在生活現實的情景中體悟道理,學會參與當代經濟生活。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直觀演示法、集體討論法、講練結合法等

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

採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情景演示視頻、相關案例圖文演示、學生喜聞樂見的fLAsH動畫、歌曲等,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稅收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與納稅發生聯繫1、探究活動一,2、播放情景短片《納稅與我無關?》

3、展示生活場景:銀行取款、超市購物等集體討論,並發表自己對短片和情景展示的看法,形成認識:人人都與納稅有聯繫。

講授新課一:納稅人與負稅人

1、納稅人與負稅人的含義

2、納稅人與負稅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3、人人都是負稅人1、突破難點,2、採用概念關係圖分析法和材料分析法,3、結合課本85頁例子,4、分析納稅人與負稅人的含義和關係。

5、點出不6、一定每個公民都是納稅人,7、但都是實際的負稅人。分析85頁關於電器廠和超市誰是增值稅納稅人和負稅人,明白兩者之間的關係。

二: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爲什麼要依法納稅

2、違反稅法的現象

3、樹立權利和義務意識,4、積極行使稅收監督權1、突破重點,2、播放fLAsH《假如國家沒有稅收》,3、分析稅收的性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4、探究活動二:《我當一回稅務官》,5、採用材料分析法,6、結合南莊和佛山本地實例,7、分析四種違稅現象及處罰,8、並用圖表歸納整理這塊內容。

9、播放fLAsH歌曲《十年》

10、探究活動三:播放短片《買掌上電腦》和《拆來拆去的市中心雕塑》通過對各種動畫和現實材料的瞭解,進行積極的探究活動,從而明白稅收的性質,樹立依法納稅的思想,敢於跟違反稅法的現象作鬥爭,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並積極行使對稅收工作的監督權。

練習鞏固

xxxx年高考廣東卷16、17、18題

情感昇華課後探究活動安排:

情景設置:在稅收宣傳活動日中,某稅務機關征集稅收宣傳標語和口號,請你爲其設計稅收宣傳口號。

板書設計:

納稅人和賦稅人

1、納稅人

兩者關係

2、賦稅人

二、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違反稅法的行爲及其處罰

樹立權利與義務意識,積極行使對稅收的監督權

(五)說教學評價

本節課我在教學中主要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己身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力求體現《經濟生活》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要求。整節課以學生探究活動爲主,貫徹學生主體性原則,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輔助材料豐富多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講練結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後安排了一個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本課知識設計稅收宣傳口號,體現了思想政治課“服務生活”的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作爲負稅人的意識不強,許多學生覺得自己與稅收無關,也很少有把權利和義務結合起來,積極監督身邊的交稅與收稅行爲,教師要多作引導,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

說課稿 篇2

略陽縣何家巖鎮幼兒園武姣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家長經常會帶小朋友帶森林中去玩,但幼兒對森力瞭解多少呢?知道多少呢?森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源之一。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鄧小平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我們的孩子社會環保意識比較淡泊,所以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不亂摘花、折樹枝,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保護環境的種子。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我選擇了關於“森林”主題中的“樹”作爲本次活動的內容,結合中班幼兒的愛玩、愛遊戲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一次神奇的旅行讓幼兒來玩,通過旅行一路上讓幼兒認識了樹的作用,瞭解了樹的作用。

(二)目標定位

目標的確定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本次活動的內容,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幼兒瞭解樹防風作用。

2、情感目標:讓幼兒萌發要多種樹,愛護樹木的情感。

活動將圍繞着目標而展開,在活動中的重點是如何讓幼兒瞭解樹的防風作用。活動的難點是如何讓幼兒愛護樹木,保護森林的情感得到共鳴。

(三)、教、學具的準備:

爲了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活動之前做了兩點準備:

1、教具方面:

1)墊子

利用墊子作爲幼兒旅遊的交通工具——魔術毯,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2)種樹材料:用卡紙做的小樹、水壺各若干

3)多媒體教具:森林的畫面(鳥叫、小兔)

一棵沒有樹葉的樹及光禿禿的山坡

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樹倒了,房屋也倒塌了)

利用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的展示了茂密的森林及被大風襲擊的情景,視覺的有利衝擊,讓幼兒感興趣,易理解。爲突破重點做好了鋪墊,以更好的達到目標。

2、知識方面

在課前帶幼兒到室外一起來看樹,一起來抱抱樹,以次來增進幼兒與樹的情感。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總之,這是一次愉快而有意義的一次活動。《鋼要》中指出,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相信本次活動會讓幼兒有所收穫。

二、說教學過程

《綱要》中指出,教師是活動的主導,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爲幼兒的合作者、支持者。在設計活動環節的時候,我始終讓自己扮演幼兒的夥伴。根據中班幼兒的愛玩、好動好玩等年齡特點。爲了能更好的達到目標,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情景導入

一開始我對幼兒說:今天我們一起去旅遊,好嗎。這樣我就給了幼兒一個角色———————旅行者。這樣,幼兒在活動中就有了一個特定的角色。並一直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旅行中一邊玩,一邊學習知識。《綱要》中說要讓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玩。所以,我用旅遊這一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來貫穿整個活動。符合了幼兒愛玩得年齡特點。我也是他們的一員。我們一起坐上魔術毯一起出發。這裏的遊戲法就是爲達到活動目的讓幼兒作的遊戲的一種教學方法。這裏我採用的遊戲法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而興趣點的高低是決定幼兒幼兒主動地動力,只有讓幼兒能主動地參與活動,纔會更好的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說一說樹的作用,讓幼兒對樹的作用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討論法,討論法就是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討論,達到教學目的一種教學方法。

多媒體展示了一個森林的畫面。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了這個畫面上。給幼兒一個森林的情景。於是我就順勢給幼兒一個問題:森林裏會有什麼?而不是問森林裏有什麼?因爲“會有什麼”是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去回憶森林裏可能出現

的一些動物或植物。而不是隻在這個畫面上出現的東西。這樣問拓展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他們的記憶。畫面上的小鳥、小兔的出現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同時,讓幼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接着,我又拋給幼兒一個問題:你喜歡樹嗎?爲什麼?幼兒的回答各式各樣,有的甚至會說不喜歡。但老師對幼兒的所有回答都不於否定。《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人格與權利。一個問題讓大家一起來討論,一起來回憶一些有關“樹”的問題,從幼兒的回答中找出樹的優點與不足之處。讓幼兒對樹的知識有一個粗淺的瞭解。爲突破重難點埋下伏筆。這裏的樹真多啊,我們繼續一起去旅遊,看看還會看見什麼?這樣,既對這一環節一個小結,又順勢轉入下一個環節。

(三)瞭解樹的防風作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還是採用情景演示教學法、討論法,幼兒是通過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來學習的。景教學法就是老師設置一個情景,讓幼兒在情景中學習一種教學法。這個方法是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來學習,掌握知識。多種感官感受參與法就是手、眼、耳、神經多種感官參與並感受的一種學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五小環節來完成。

1、對一棵樹的猜想

多媒體畫面上出現了一棵沒有葉子的大樹及光禿禿的山坡。與第一組的畫面形成強有力的視覺對比。藉此刺激了幼兒的神經,記憶留下了軌跡。我問幼兒,來,猜猜看這棵樹怎麼了?爲什麼會這樣?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去想關於這棵樹爲什麼長的這麼大卻沒有樹葉,這一大片的山坡爲什麼只有一棵樹,而沒有其他植物?留給幼兒一個遐想的空間,幼兒可以天馬行空,海闊天空,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拋給幼兒一個問題,讓幼兒充分的想象,《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我們一起來問問樹媽媽,這裏怎麼了?引入了下一個環節。

2、觀看大風襲擊樹林、房屋的情景

我讓樹媽媽來告訴小朋友,這裏發生的事情:一場被大風襲擊的情景。通過樹媽媽的介紹,而不是教師來介紹,是爲了讓幼兒始終在旅行,始終在遊戲。情景的演示,讓幼兒的多種感官都參與了,視覺的衝擊,呼呼的風聲。讓幼兒的眼、耳、神經都被調動了起來,參與了活動,在大腦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瞭解了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

3、提問,讓幼兒加深了樹的防風作用

爲了讓幼兒加深對樹的防風作用,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樹爲什麼變少了?大風來了,樹怎麼了,房屋怎麼了?讓幼兒逐一回答問題,接着我拋給幼兒一個問題:這裏曾經發生了什麼事?讓幼兒對前面的問題來了一次總結。用這個問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概括能力。讓幼兒的回答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用這幾個問題讓幼兒明白,由於樹被人類砍伐,越來越少,就抵擋不了大風的襲擊。樹被大風吹到,房屋也被風吹到了。最後,我給了幼兒一個問題:樹有什麼用?幼兒的大腦中閃爍的是:樹少了,會被風吹倒。爲教學的目標樹的防風作用的解決打下了基礎。

4、遊戲:一起來種樹

“那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我不會說,我們一起來種樹吧。因爲,我們一起來種樹是讓幼兒在老師的意願下來種樹,而不是幼兒自己的意願。而“我們小朋友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在徵求幼兒的意見,以幼兒的主觀想法做爲我們要做的事。體現了以幼兒爲主體的理念。接着我們一起來種樹。在遊戲的時候,大多數的幼兒都應該很投入,會種很多的樹,並兩個人一起合作來種樹,但個別的幼兒可能出現一人種樹的情景,他不會與人合作。這是,教師會適當的給予幫助。

  5、一年後的今天

這時,多媒體上出現了“現在是20xx年,現在是20xx年”原來我們坐上的魔術毯通過時間隧道來到了20xx年。一片茂密的樹林,忽然,大風來了,但是樹林抵擋了大風的襲擊。小朋友歡呼了,高興了,他們種的樹抵擋了大風,他們成功了。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也深深的明白了樹的作用,併產生了要一起愛護樹木,保護樹木的情感。突破了重難點,完成了教學的目標。

(四)活動的延伸——————做環保小標記

爲了幼兒的環保意識能進一步得到昇華,付與行動,在區角活動或課後讓幼兒一起做環保小標記,增加幼兒的環保意識,也是加深幼兒對活動的理解。

活動亮點

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是:神奇的森林旅行貫穿整個活動,讓幼兒始終在遊戲中活動。體現了《綱要》的精神。視覺的反差的衝擊力,刺激了幼兒的神經系統,激發了幼兒的思維。總之,這是一次快樂的活動,層層深入,步步引導。讓幼兒在愉快而輕鬆的氛圍中學習,掌握知識。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三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製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

主要有兩大活動:一、製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這兩大活動之間是線型結構,後者以前者爲基礎。“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兩個主題活動,也是線型結構。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與電磁鐵南北極關係”、“電池連接方法與電磁鐵南北極關係”等探究活動,是輪型結構,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變量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量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設計理念:

以學生原有認知爲基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建構科學新概念。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質;改變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法或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2、過程與方法:製作鐵釘電磁鐵;做研究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認真細緻、合作研究的品質。

教學重點:

製作鐵釘電磁鐵;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或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

教學難點:

控制一定變量,做研究電磁鐵南北極的實驗,通過分析推理,幫助學生建立“改變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法或改變線圈纏繞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這一科學概念。

二、教法分析

1、通過複習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將相關的舊知識進行整合,產生新的研究問題。任務自主驅動,指明探究方向。

2、在有結構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的科學概念:首先是學生動手製作,其次是描述通斷電流時看到的現象,本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感知電磁鐵基本性質的過程,最後通過取名字,建立電磁鐵概念。通過組織學生製作電磁鐵,來驗證先前的設想,引導學生經歷一個“提出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

3、“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的探究,再次體現鬱波老師所倡導的科學教學的主方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科學概念。組織學生用“指南針測試法”來驗證電磁鐵的南北極,從而建立電磁鐵也有南北極這個概念;從交流中學生會很自然地發現,有些組的鐵釘的南北極不一樣,從而過渡到“電磁鐵的南北極與什麼因素有關”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又一次經歷一個“提出問題→計劃制定→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通過對比分析並依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改變電池正負極接法或改變線圈繞線的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南北極”這個科學概念。

4、對比,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對比中,找到電磁鐵與普通磁鐵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從而認識到兩種事物之間的聯繫。以“對比梳理”之方式作總結,不僅僅達到加深對電磁鐵的認識之目的,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實現舊知與新知在頭腦中的重組與建構。

說課稿 篇4

【學習目標】1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2瞭解本文運用擬人、對偶、頂真、反問等修辭手法。3學習文章合理安排材料、靈活使用多種表達方式的寫作方法。4體會作者對荷花的讚美、熱愛之情。

【學法指導】本文是一篇以說明爲主的小品文。學習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實詞、虛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查閱工具書和相關資料);其次,要分析、瞭解文章寫作內容和寫法特點(反覆誦讀,邊讀邊思考);再次,對文章語言進行品味(品味、感悟)。

【作者介紹】李漁(1611——約1679),清代戲曲理論家、作家。字笠鴻,又字滴凡,號笠翁,又號覺世稗官、別署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時有才子之譽,稱李十郎。原籍蘭溪(今浙江省蘭溪縣),生於雉皋(今江蘇省如皋縣)。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關後,家道衰敗。他自幼聰明好學,曾參加過幾次鄉試,屢不及第,從此醉心於小說,戲劇的創作。家設戲班,常往各地達官貴人門下演出。曾居杭州10年,後又居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達20年,經營書鋪,名“芥子國”,以刊書聞於時。所作傳奇《比目魚》、《風箏誤》等十種,全稱《笠翁十種曲》。另有短篇小說集《十二樓》(一名《覺世名言》),詩文雜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題目解析】本文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種植部”“草本類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漁的詩文雜著總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閒情偶集》或《閒情偶寄》,分“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包括戲劇理論、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實踐的心得,尤以戲曲部分,頗多獨到見解,對戲劇理論有所豐富發展。本文以說明爲主,輔之以討論、慨嘆,和純粹的說明文有所不同。芙蕖,亦作“芙渠”、“扶蓉”。鄭玄說:“未開日菡萏,已發目芙蕖。”芙蕖即荷花,又稱芙蓉,藕花,蓮花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藉助工具書翻譯全文,並熟讀之,完成課後練習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齊背《愛蓮說》。並指明寫蓮的語句,引入課題。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芙蓉,在理學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裏,蓮是淨土,佛們都端坐在蓮臺之上,蓮是崇高聖潔的象徵,是人心靈的伴侶,人們讚美它,歌頌它,芙蕖因而獲得“翠蓋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譽。《芙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漁,李漁是一位戲曲理論家,作家。他的主要貢獻在他的創作理論,這節課,我們將結合一下李漁的創作理論,從結構、語言、立意上來欣賞這篇獨具風格的小品文。

二、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1、①學生聽配樂朗讀,問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裏?找出總起全文的一句,並回答全文抓住了這一句中的哪兩個字來寫?(可人)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話總結了上文?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應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寫作文要做到“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後者便於埋伏”,且“節節俱欲想到”。作文如同編戲,必有“主腦之人”、“主腦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賓”(陪襯,起襯托作用)。

③本文中“主腦”爲何?“陪賓”爲何?

2、①讀第二自然段,問“主腦”“可目”一段中寫了芙蕖生長的哪幾個階段?把描寫芙蕖各生長階段丰姿的詞語找出來。把這段中具有領起作用的虛詞找出來(如果學生素質較差,可教師讀一句,學生找一個)。去掉這些虛詞感覺如何?

明確:描寫荷花各生長階段丰姿的語言有:“荷錢出水”時的“點綴綠波”、“莖葉既生”時的“飄搖之態”、“嫋娜之姿”,“菡萏成花”時的“嬌姿欲滴”,“花之既謝”後的“亭亭獨立”,“與翠葉並擎”。這些詞語形象生動,美感較足,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芙蕖的酷愛與推崇,具有領起作用的虛詞一共有8個,其中“自”、“及”、“迨至”、“及”領起了芙蕖從初生到衰敗的各個階段,“便”“則又”、“此則”、“乃復”領起了各階段芙蕖的可人。從這些虛詞中明顯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處於低潮,“便”、“則又”、“此則”、“乃復”句的感情處在高潮。這些虛問起了銜接的作用,使描述頭緒更加清晰,語流更通暢。

②在細心體會虛詞作用的同時,找出本段所用修辭手法,並說說其作用。

明確:本段中所用修辭手法主要有反襯、頂真、對偶、擬人,其反襯突出了芙蕖的優點,擬人賦予芙蕖情感,讀起來親切、可愛,頂真使前後句聯繫緊密、氣勢通暢,對偶則形式整齊,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記起來方便。(學生回答有可能會把反襯當對比,可讓學生明確兩者區別。反襯一主一賓,以賓襯主,對比一個事物相對相反的兩個不同方面,無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從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語言要清新、活潑、平樸自然。

④教師小結如下: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長的四個階段的特點,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無暇的美,有成年嬌姿的美,還有老殘而猶有風韻之美,美不勝收,各盡情致。這些美感都是通過作者流暢而自然,平樸而清新的語言透射出來。我們從作者對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對芙蕖由衷的喜愛以至於爲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體的感情流動波瀾起伏,並逐漸達到高潮。

⑤下面請同學聽朗讀,並輕聲跟讀,仔細體會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動。(放配樂朗讀錄音)

3、以上我們感受到本文的結構之新,語言之新,這正如作者說“非故效顰於茂叔而襲成說於前人”,那麼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現手法上與我們初中學過的《愛蓮說》又有何不同呢?

明確:可從立意和表現手法上來比較兩文不同。從立意上看《愛蓮說》歌頌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表現作者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則從欣賞和使用角度說明荷花可人之處。從表現手法來看,《愛蓮說》採用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則採用一般性描述。

4、李漁創作理論,“上不取法於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於今,下不覬(ji希圖)傳於後,不過自成一言,雲所欲雲而止。”“鴻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詩歌詞曲及稗官野史實有微長,不效美婦一顰,不拾名流一唾,當時耳目爲我一新”。

結束語:隨着同學們知識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思考的深入,對《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學們還將有更深的體會。

三、課文朗讀;學生根據提示內容,背出課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附:課文內容提示:羣葩當令時,只 之數目,前此後皆屬 。芙蕖則不然:自 ,便 ,及其 ,則又 , 。有風既作 ,無風亦呈 ,是我於花之未開,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則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復 , , ,猶似 ,與翠葉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荷葉之 ,荷花之 ,避暑 ,納涼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備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 ,

無一物一絲 。有 ,兼 ,種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四、佈置作業,鞏固背誦。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總起“可人”“不一而足”“備述”引出下文四個方面。

花開前

(1)可目 花開時

花開後

第二部分(2-5) 荷葉—清香、荷花---異馥

芙蕖 分述芙蕖種植之利 (2)可鼻

避暑—暑退、納涼---涼生

( 3)可口:蓮實與藕互芬齒頰

(4)可用:敗葉備經年裹物之用

抒發感嘆

第三部分(6-7) 種植之利在百花之上。

收束全文

各種花當令的時節,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這以前或以後,就都是無人過問的時候了。芙蕖卻不是這樣:銅錢似的小荷葉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們裝點綠波,等到它莖葉一長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向上長;一天比一天向上長,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風的時候,固然作出飄蕩搖曳的嬌態,沒有風的時候,也呈現出苗條柔美的丰姿,這樣,我在荷花未開的時候,就先享受到了無窮的悠閒情趣。等到苞蕾開成花,嫵媚可愛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來,一批接着一批,從夏天一直開到秋天,這在荷花是本職應做的事,在人卻是應得的享受。待到花兒凋謝,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無罪了;卻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蓮蓬,在蓮蓬中結出蓮子,蓮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沒有開放的花,和翠綠的荷葉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結成白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就不會呈獻完畢。這些都是講它適合子眼睛觀賞方面的事。適合於鼻子的嗅覺的,那就有荷葉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消退,乘涼,涼氣就隨它而產生。至於它適合人的口味的,那麼蓮子和藕都是一道列爲盤中餐,使人的牙齒和嘴邊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節中衰敗的荷葉,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拋棄的廢物了;可是把它採摘下來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東西之用。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合於人們耳目的觀賞,沒有一絲一毫不具備着家常的用處。它有當五穀之用的實際,卻沒有五穀的名氣;它兼有百花的長處,卻摒棄了百花的短處,種植作物的利益,有比這還大的嗎?

我視爲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爲寶貴。可惜酷愛了它一生,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斗大的小池,栽幾株敷衍了事,又時常爲小池漏水而憂慮,盼望天上降雨來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於養生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一樣作賤吧。

課後反思

說課稿 篇5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內閱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鬆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美國總統羅斯福爲了有效地保護鹿,決定由政府僱請獵人去那裏消滅鹿的大敵——狼。結果摧毀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那麼,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別保護的——鹿。課文通過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捕殺狼前後凱巴伯森林的不同情況,說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人們必須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

學情分析:

十一冊的學生在第九冊的時候學過《蛇與莊稼》,對事物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興趣。

學習目標:

一、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一爲“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根據文本,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二爲“理解課文的內容,進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三、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設計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爲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思想內容,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注重體會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這一特點。本篇分爲兩部分,1至6自然段爲第一部分,記敘了一個故事,7至9自然段爲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較深奧、枯燥。怎樣讓學生理解、體會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道理並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呢?怎樣讓深奧的道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化難爲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過對故事的細細體會、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故事與道理渾然一體,深刻的道理就蘊涵在淺顯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讀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花較多的時間重點品讀故事部分的三個文段:①“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鬆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再現美麗和諧的自然環境,與後文破壞後的環境形成對比,感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②“槍聲在森林中震盪。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感受狼的無可奈何和獵人的冷酷無情;③“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十萬多隻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後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鹿的命運和整個大自然的命運,從而認識到羅斯福總統決定的嚴重錯誤,意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講解,更不需要灌輸,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是水到渠成。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搭建一個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網絡,讓學生有多個層面的收穫;努力做到有整體的把握,有清晰的脈絡,也有細節的精彩。一篇較長的如何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呢?鹿羣數量變化的後面隱藏着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一主題(而這正是這篇的重點目標),這一組數字就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條線。所以,我作了如下設計:①將表示鹿羣數量變化的數詞找出來;②4000只鹿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③爲什麼鹿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十萬只?④後來鹿怎麼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師深情描述:4000——10萬——8000,不僅僅數字在變化,還有很多事物都發生了改變!狼死了!林毀了!本想保護的鹿也掙扎在死亡線上!(出現,配上讓人震撼的聲音)爲什麼?爲什麼美麗和諧的自然會變成這樣?你想說點什麼嗎?這幾個數字像一條線將一粒粒珍珠(故事與道理;美麗和諧的自然與殺狼後環境的破壞)串聯起來,使脈絡清楚,學習起來思路清晰。

三、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讓語文真正地向思維開放、向生活開放、向個性開放。讀書,不僅要讀進去,使自己有所收穫,有所感悟(語言的、思想的、寫法的),還要讀出來,在書中讀到自己,向個性開放;讀到生活,向生活開放;讀書,不僅是接納,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創新,在接納吸取中拓展思維的廣度,在思考創新中深化思維的深度,提升思維的高度,向思維開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嘗試:①補白:如果狼會說話,在中彈倒地的那一剎那,它會說什麼呢?培養學生感受文本的敏銳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還有這樣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事物嗎?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拓展思維; ③我是老師小幫手:“我現在遇到了一個麻煩:由於事情很多,對班上的情況不能全面、及時地瞭解,於是在班上設立了值日班長一職,主要負責向老師報告學生的紀律情況,如:誰丟紙屑啦,誰罵人啦,誰抄別值日班長一職撤了?你們幫我出出主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說課稿 篇6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體會與彙報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爲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回顧課文內容,複習新字詞。

通過此環節,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回顧的過程,並且對生詞有一個溫習的過程,爲讀文打好基礎。

二、抓文中的重點動詞,體會父親不一般的愛

雖然父親執意要與我一起製作音箱,我們的關係也進一步緩和,而我依然不理解父親的做法:花在材料上的錢足夠買一個音箱,爲什麼偏要自己做呢?爲後文埋下伏筆。

三、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我”心情的前後變化,進一步體會深深的父愛。

教學時,注重讀文的訓練,在讀中積累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昇華情感。結合課後第二題,進行默讀思考;結合課後第三題,進行朗讀體會。默讀與朗讀反覆交叉進行。第五自然段含義深刻,是父愛深深主題的很好體現,應引導學生進行背誦。

四、聯繫生活實際,說說父親對自己的愛。

這個話題並不難,學生也能感到有話可說。在生活中,每一位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那麼,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父愛的呢?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感受到的父愛。然後,再在一首歌曲中體味父愛,使父愛的含義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五、學生要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

爲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記錄下來,哪怕只有一句話。學生在聽完歌之後,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寫在自己的小練筆上,這也是對作文的一點積累。

六、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主要圍繞一個字,那就是:愛。愛讓我們健康地成長,愛讓我們學會與人分享,因此,愛是一個恆古不變的主題。

說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1、足球:腳背外側運球

2、一般耐力素質訓練

  一、教材分析

足球運球技術是足球運動中最基本的技術。運球的目的是爲了突破對方防守,然後進行傳球和射門。腳背外側運球,運球的靈活性、可變性強,可做直線、弧線和向外變向運球,易於控制運球方向和發揮運球速度,並便於對球進行保護。在教學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控球意識和能力,做到“球不離人”,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耐力素質:是運動員在全場比賽中不斷奔跑、衝刺和在比賽中完成各種技、戰術動作的能力。通過耐力素質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抗疲勞的能力,而且有助於其他身體素質的發展,並有利於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它是足球運動員的重要身體素質。

爲了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提高腳背外側運球的能力和技巧,本次課把腳背外側運球作爲主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教材內涵,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發展學生的靈敏、協調和耐力等身體素質。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運動對健康的作用,認識足球運動能發展人體的靈敏、協調、耐力等素質。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腳背外側運球方法,提高足球運球及耐久跑能力。

3、情感目標:主動參與、積極練習,增強個人的自尊和自信,在學練中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能力,體驗成功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腳背外側運球 教學重、難點:運球腳的前擺觸球及協調用力

2、一般耐力素質訓練 教學重、難點:體力分配、跑的節奏及呼吸的調整

  四、教學用具:

足球20個

  五、研究方向:自主、合作、探究

  六、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爲我校初一(10)班25名女生,20名男生,該班學生思路敏捷、勤于思考、善於學習,認知能力較好,心理素質穩定,組織紀律性強,身體素質教好。根據以上情況和體育與健康課大綱要求,選定該班爲授課班級。

  七、教法分析

1、準備部分

1)課前常規

2)熱身活動以足球“捉貓”遊戲來完成。學生積極、踊躍地參與,使學生消除了緊張情緒,以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進入基本部分。

2、基本部分:運用語言提問法、誘導練習法、討論歸納法、分析評價法讓學生理解動作,建立動作概念。腳背外側運球是新授課,在教學中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模仿練習、直線與狐線運球練習、直線接狐線運球接力比賽,逐漸增加練習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耐久跑以規定時間內完成,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規定兩個時間,體現了分層次教學思想,從而更好的提高耐力素質。

3、結束部分:通過自我或他人按摩來放鬆肌肉,使學生由高度的興奮狀態過度到相對穩定的狀態,身心都得到調整和放鬆。

  八、學法分析:

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體育實踐能力已得到一定的發展,本次課將理論知識與運動技能進行有機結合,運用體悟法、語言提問法、誘導練習法、討論歸納法、分析評價法等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體育學習,讓學生通過一看、二想、三悟的思維活動過程,瞭解動作技能的結構原理,弄清動作技術的實質和規律,使學生知識學習、身體鍛鍊寓教於教學、練習之中。教學中,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主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九、教學效果的預計:

因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對教材的特點、重、難點,學生的情況等進行了比較透徹的分析,教法與學法的選擇遵循了教學原則和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學生認知規律以及技能形成規律,預計會順利地達到本科制定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參與各項練習,課堂氣氛活躍,師生情感融洽。預計平均心率爲135-145次/分,練習密度爲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