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並重的三維教學理念。

4、教學重點與難點:文章雖然作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內容生動有趣,語言也比較淺顯,且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對藝術特色等作過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爲: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燭之武的說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四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四,教學設計

(一)佈置預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並結合書下注釋、課後介紹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①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②瞭解“城濮之戰”。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授課過程

1.導入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同學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說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麼,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的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課《燭之武退秦師》。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③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說課稿 篇2

  一、背景分析:

《好朋友》是一篇內容簡單卻很有意義的童話,先是用整齊對稱的文字描述了四組關係密切的生活用品,通過孩子們簡單的推理,第五組鳥與鳥籠也應是一對好朋友,可此時作品筆鋒一轉,一貫熱愛自由、熱愛大自然的鮮明主題就此誕生。語言活動藉助一個有趣的童話,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賦予熟悉的物品以生命和友情,是孩子學會辨別、觀察與體諒,在聽聽、說說、找找中既瞭解故事內容,又發展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目標:

1.在看看、聽聽、說說、找找中理解童話內容。

2.學習遷移生活經驗,豐富聯想,大膽講述。

3.喜愛大自然,樂於和鳥類做朋友。

  三、過程介紹:

活動開始,我用韻律活動“找朋友”,讓幼兒感受找到好朋友的

樂趣。

接下來引出童話欣賞《找朋友》,讓幼兒認真聽,讓幼兒想和好朋友在一起心裏怎麼樣。

展示教學軟件,引導幼兒講述。

1.先觀察小鳥的家裏有什麼:窗戶、門、桌子、雨衣、椅子、茶壺、茶杯、小鳥等。

2.然後給它們進行配對,說說誰和誰是好朋友,爲什麼?

遷移生活經驗,豐富聯想,大膽講述。

1.我們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也能成爲好朋友?

深入探討:尋找小鳥的朋友

1.有的認爲鳥籠是小鳥的家,應該是好朋友。

2.有的認爲小鳥不會願意和鳥籠做好朋友,因爲小鳥關在籠裏,

不能飛,很可憐的。

說一說爲什麼小鳥不願做鳥籠的朋友,它的好朋友到底是誰?

1.小鳥在鳥籠裏沒有自由,所以不是好朋友。

2.藍天、白雲是小鳥的好朋友。

3.要保護小鳥,做它的好朋友。

最後,我請小朋友來做遊戲,讓它們隨着音樂找老師爲他們準

備的實物的好朋友。引導他們可以找更多的好朋友。

整個活動,孩子們表現十分投入,移動的畫面和尋找之後的滿足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教師的提問給予孩子們很大的空間。

孩子們擁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發現第一背景上書和書架也可以做朋友,但是,由於童話中沒有這一細節,因而教師未將其設計進去,爲了不讓幼兒失望,教師立即用筆指圖片,向孩子們說:“老師來讓它們做好朋友把!”教師和幼兒一起說:“書架對書說:‘我們是一對好朋友!’書說:‘對!’”用靈活的應變來彌補前面的不足,隨機應變是教師必備的能力,這會讓孩子和老師都有所收穫,同時,使活動圓滿成功。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詩人借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依據教學內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註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爲了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爲:抓住古詩意象,通過吟誦理解詩意,領會詩情。理解詩人是如何表現“愁”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重視古詩教學,對培養小學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時空差距,學生處在以直觀感受爲主的心理水平。爲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以上分析,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將充分體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將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學生思維,啓發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淒冷的意境,這時我將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的閱讀思維空間,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於追求標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這也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羈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靜謐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範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後讓學生對照注音、註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確。因爲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後請個別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奏劃分是否正確。這個環節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迴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爲什麼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將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圖畫採用個別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裏在想些什麼?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裏。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着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後,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並板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拋磚引玉,“詩人爲什麼愁”,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遊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着讓學生繼續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範吟唱,順勢激發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着,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匯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於否定學生,而是順着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於用紅色的,我會說“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淒涼後,我將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剎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歷史的內涵,雋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昇華。遠離家鄉的惆悵,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爲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寒山寺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楓橋夜泊》說課稿一等獎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少了冗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並通過吟誦表現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鬆,孩子們也學得輕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內容用圖畫展現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實瞭解,所以在根據古詩作畫的環節裏,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實現。這啓發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說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後,說課在教學實踐前。存在結構錯亂的問題,這樣的反思爲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進的作用。

說課稿 篇4

通過《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知道了我國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但是能夠有幸看到真跡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直到20xx年10月《北京晚報》報道了在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 。那麼在西方的藝術界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呢?西方的大博物館的珍品又是怎麼樣的?我在課前先設下一道道“懸疑”引出學生的興趣。

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完成了解盧浮宮有關地理位置、歷史等大致情況以及藏品的九大分類的欣賞學習,第二課時把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爲本課教學的'根本宗旨,主要以欣賞羅浮宮三寶爲教學重點,通過這些欣賞活動,初步瞭解歐洲古典藝術作品,使學生產生學習西方美術的濃厚興趣,提高多元文化的藝術修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我所說的就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重難點是:西方雕塑、繪畫的風格及藝術特徵。難點: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深遠意義。因此,課前我準備了關於盧浮宮三寶的資料和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生在模仿秀中所需的幾塊綢布、自制假髮、小風扇等。

在設計《巴黎盧浮宮》這一課時,我分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環節二作品模仿秀,瞭解概況;環節三體驗感受,學寫評論環節四交流分享,課後延展。

下面我簡要地闡述一下這四個環節:

首先,我假設自己準備了一個“豪華”的禮盒讓學生猜裏面裝着的是什麼?在學生一通瞎猜後打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告訴學生這是我的一件傳家之寶。學生一定會問爲什麼包裝得那麼細緻呢?那麼我就可以引出《清明上河圖》直到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引出盧浮宮作爲“盧浮宮三寶”的三件藏品又是怎麼安排其展出位置,然後用多媒體展示三件藏品在盧浮宮所處的位置,讓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在對待珍品上的“藏”與“展”的不同態度。

第二環節引導學生以其中一件藏品《蒙娜麗莎》爲例,用“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嗎?”展開廣泛討論,在討論了古典繪畫的美的表現後讓一學生上臺來模仿畫中人的神態動作,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從這件藏品的構圖、人物動態、神情、風格、色彩、作品背後的小故事、與中國畫的區別等方面探討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體驗西方古典繪畫藝術中的形式美。

在第三個環節中安排學生4-6人爲一組,以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的區別和聯繫爲題,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選的這件藏品有怎麼樣的特點,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包括表演者、分析者、彙報者等,並完成我給他們設計的一份表格式評述。

最後一環節讓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活動分析各組的藝術評價成就,同時,在評價三寶活動中,老師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形成互動評價,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想法,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正常的藝術賞析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由盧浮宮有關的建築引導學生去了解華籍設計師貝聿銘及其設計的盧浮宮入口金字塔建築的風格特點作爲課後延展。

新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去認知美術作品的意義,在欣賞過程中,聯繫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以及國人對“寶”所特有的那種保護心理進行對比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互動參與,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課題的第一個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重在讓學生從前面所學的中國傳統藝術出發,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對兩者的對比分析。第二個環節重在以模仿秀的形式讓學生在賞析的基礎上體驗畫家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付出的勞動,瞭解藝術欣賞所要注意的方面,爲下面學生自行理解一件藝術品做實踐和理論準備。第三個環節我着重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色彩、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進行輔導,讓各小組的模仿者在大家的幫助下去體會雕像所展現的那種神態動態,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這三寶中的任一件進行分析、討論、評述,形成學生的美術素養。第四環節重在讓讓大家分享交流小組合作的成就,體驗模仿的樂趣並將這種評論方法延伸到課外。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語文學科課外閱讀的內容,課題是《春天的聲音》。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現代文閱讀二綜合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和價值取向,考查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本文的選入直擊這一目標。

2、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

①練習靜心閱讀,抓住的線索,理清的思路。

②進一步體會想象聯想在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語言,揣摩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悟哲理意味深刻的句子。

③懂得內心寧靜,智慧便孕育生成;學習作者心存善念、敬重生命的情懷。

3、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①抓住的線索,理清的思路。

②品味精美的語言,揣摩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悟哲理意味深刻的句子。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學生狀況分析:本班學生已能熟練掌握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知識背景較單薄,學習狀態較粗放。

2、教學方法選擇:啓發式、小組合作學習式

3、學習方法指導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點撥—提高

春天的聲音

①生命發生的聲音有些是聽不見,卻看得見的。某些聲音可以在心中滋長,甚至變得很喧囂,很龐巨,耳畔卻沒有任何聲響。

②走在春日迷人的山林小徑上,耳朵裏很安靜,鳥叫蟲鳴,風拂雨斜,這些,是不吵人的聲音。可是,你要靜下心來讓真正的聲音在心頭滋長,流動,仔細傾聽!沒有一種生命是可以暫時停止運轉,停止在生命運河裏流動的。

③泰國的禪坐大師阿姜查,教導弟子要學習“靜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們懷疑,世界上哪裏有靜止不動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動的水,便無法同時保持靜止的呀!是啊,既然是聲音,便不會有聽不見的聲音啊!聽不見的聲音有如何叫做“聲音”呢?阿姜查說,那是一種心靈狀態。保持一種心靈的靜止、安詳,並不表示生命與外在的互動會暫時停止;思考在心靈中流動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④我想,世間的表面不能決定所有的狀態。在你心中響起的聲音,別人能聽得見嗎?別人心中的聲音你又聽得見嗎?是否有許多聲音不是自耳畔響起,而是自心田深處某個被遺忘的角落,偶爾滿溢,或時時迴盪於腦海中。某些時空觸動起回憶的聲音,未來的聲音,理想的聲音,思考流轉的聲音。你的心靈的土地上是繁雜吵鬧,亦是空蕩冷清,毫無聲響。也許你是學習安靜而易於感受,然後讓你的心田喧囂熱鬧,充滿意志的能量,而不是吵鬧得無法傾聽。

⑤走在春日喧囂的山林小徑上,耳畔清靜,蹲下來,卻能看見熱鬧鼎沸的聲音。

⑥一株株細嫩的幼苗剛從柔軟的黑泥中探出綠色的新芽。在接受雨水的充分滋養之後,他們迸發出來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溫柔。未及等待泥土由寒轉暖,一株,兩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紛紛破土而出,鋪滿每一處柔軟的土地。

⑦植物發芽的聲音也許聽不見,卻看得見,領受得到。仔細低頭探視每一處被去年的老株殘枝所掩蓋的角落,假如你聽得見那微弱幼苗羣起探頭的聲音:那多如波浪不斷涌向海岸的聲音,在亙古的時代它們便未曾止歇,一直向未來發音,掀起生命的意志。

⑧我們在春季間上山無疑便會踩死這些探頭的意志。即使已經極力小心,審慎地避開每一步可能的錯誤:然而好些美麗的小生命所展現的強大意志遍佈於土地的每一處縫隙,使人不勝其擾。彷彿它們正羣集喧囂地叫着:“小心呀!不要踩死我們呀!不要踩死我們呀!”而我則是被不忍之心逼迫得進退不能,懊惱不已。

⑨從內心涌現的那一股不忍之心,在近年來愈加強烈,使得春季雨水充沛之後的上山日子變得令人不適與心疼。除非必要,或者春日某些特定的華麗太吸引人,否則我寧可滿心歡喜地待在家裏感謝今年的春雨適時到來,解放我那羣乾渴一整季長冬的朋友。

⑩日本有一段關於春天狐狸嫁女兒的傳說,警告人們春天不要進入森林打擾狐狸的婚禮,否則會遭到厄運。印度有一最古老的宗教在數千年前就體會出春天儘量不出門,若不得已也要打赤足外出的教義。印第安人則在春天時卸下馬的蹄鐵,也不駕馬車出門,以免影響大地的胎氣;因爲他們相信,春天是大地懷孕的季節。

⑾我則慶幸自己有了這樣謙虛的心境,要向大地表示謙敬是一段不容易體會的人生修行。當你聽得見春在幼嫩的生命中發出的聲音而去在意它時,是比辛勤聆聽深奧的道理更接近善念吧!

  三、教學程序(說程序)

教學環節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啓發式激發興趣 引導思考

自學指導自主—合作—探究—點撥—提高明確老師的主導作用

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完成本選文學習目標

目標直擊中考大閱讀

課外拓展自主學習拓寬視野

能以多媒體展示效果爲佳。

  四、預期效果或課後反思(說效果)

期待學生通過練習靜心閱讀本文,抓住的線索,理清的思路。進一步體會想象聯想在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語言,揣摩擬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悟哲理意味深刻的句子,從而直擊中考目標。同時注重人文薰陶,使學生懂得內心寧靜,智慧便容易孕育生成;學習作者心存善念、敬重生命的情懷。

  板書設計:

  寫作主旨:

總寫:( ① ) 有看得見的聲音和心中的聲音 心存

(②-④)傾聽心中的聲音 善念

分寫

(⑤-⑨)感受春天的聲音(聽不見 看得見) 敬重

總收:( ⑩ )對大地要謙敬 對生命要敬重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