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初中語文《社戲》說課稿

初中語文《社戲》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作爲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社戲》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語文《社戲》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好!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在這個暑熱難耐的時刻,親臨現場聽我說課,謝謝!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社戲》,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同時這又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說。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課文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祥略得當的寫法;(4)學習通過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

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之間高尚純樸的友情,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感情。

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所以我認爲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文內容,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江南水鄉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們本身就有地域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我認爲教師的作用在於啓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爲,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爲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爲,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以及教法和學法。下面我來介紹我的`教學環節。

本篇講讀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1、情境導入快樂的童年常常是我們記憶中的珍寶,童年有外婆講不完的神話故事,童年有長大後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餚,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夥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夠的書。今天,讓我們一起尋覓迅哥兒童年的足跡,分享他在農家獲得的無限快樂。2、解決字詞障礙同學們打開教材第122頁讀一讀,寫一寫。我提前給同學佈置預習,要求學生首先從課文中勾畫出這些生字詞的出處,第一遍讀字音,讀準確,第二遍辨析字形,字義,然後再挑選出兩三個詞讓學生造句組話。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4、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板書:平橋村是樂土)爲什麼是樂土,讓學生讀文章第一部分,從文中找出來一是可以得到優待,二是免念古書,三是可以釣蝦、放牛。既然文章題目是社戲,那麼和第一部分平橋村的樂事有什麼關係呢?很顯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爲下文祥寫“看戲”作鋪墊。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小說照應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我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描寫。教學過程如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着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莊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爲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邊“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2)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又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鬨”,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着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板書:一船歡樂)。

(2)接着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着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河面朦朧香氣撲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踊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爲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後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爲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爲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着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爲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襯托看戲曲折鋪墊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臺疑爲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說“日裏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爲“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託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着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裏,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笑罵體現着稚齡童趣)。

5。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着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裏,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爲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着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着什麼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爲“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6。引導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