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師說說課稿五篇

師說說課稿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說說課稿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師說說課稿五篇

師說說課稿五篇1

一、說課標、教材

(一)新課程標準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2.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二)關於課標的解讀:

據《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應該落實以下任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於教材:

1.新教材編寫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爲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2.《師說》一文的教材地位: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嫺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爲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將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後,即安排在《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之後,並且處理成自讀課文。我想,當成自讀課文應該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積累,應該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爲一;本單元前三篇均爲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此爲二。以上兩點,成爲自讀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夠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本課遵循情境導入—朗讀吟誦—質疑—文本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分析本文說理方式和方法。

難點: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

②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二)教法

①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課堂背誦指導,強化記憶,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課文,學習第一段和第四段,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研習二、三段,歸納文言詞句,分析論證結構,引導背誦第二段。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思路:第一課時簡單瞭解作者、背景、然後甴問題:本文是韓愈爲誰寫的一篇文章?爲什麼要寫本文?導入第四段的學習,再由問題:古人的從師之道是什麼?過度到第第一段的學習,通過學習明確:第一段告訴我們古人的從之道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從,師之所從也。

師說說課稿五篇2

一、說教材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爲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願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裏”,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於”,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着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着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二、說學生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孔子離他們是比較遙遠的,對那個年代的生活情況不是很瞭解,無想想象,所以會有學生說到挖草根,吃樹皮。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只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理解和學生語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意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從對話中,從文本中體會孔子謙虛好學,彬彬有禮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地閱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悅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孔子的好品質,我選擇了上課文的二三四段,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悟,重點感悟孔子的謙虛好學,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字詞的理解還是句子的理解都體現了這一點。

二、說教法: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學生爲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閱讀探究並體驗,配合板書,最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就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孔子謙虛好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這裏要把學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對話,在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

首先我緊扣課題,由“孔子還有哪些好的品行”這個問題開始,激起孩子們走進文本的閱讀期待。以學生的自讀爲主,讓他們在放聲誦讀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整體感知課文的第二段,並請他們把能表現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劃下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學會讀書,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在此基礎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覺:“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質”每個同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文本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充滿個性化的、體現他們自己從文本獲取知識的過程。

接下來是重點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學這個重點去的時候主要是根據三年級學生閱讀的特點,通過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本。讓學生找一找哪些詞語讓你最感動?緊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關鍵詞,體會孔子拜師路上的艱辛。讓學生想象一下,當時孔子可能是怎麼樣的?於是學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會去喝河裏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會凍得發抖。學生還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爲沒有燈光而摔跤,可能會碰到野獸,還可能會被荊棘劃破!通過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想象到了生活場景,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讀中悟,悟中讀,在讀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孔子當時路途中的艱難困苦。爲下文理解“風塵僕僕”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第三是角色朗讀,語境體驗。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這篇課文語言流暢,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細緻,對話很有意思,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分角色讀讀孔子和老子的話,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了與文本對話的位置,成爲有情感的“事中人”,促進學生走進教材,積極進行角色體驗,隨後,將體驗所得通過表情朗讀顯現出來並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

整堂課下來,感覺必竟和學生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所以學生在理解風餐露宿、風塵僕僕等詞時,體會還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顯得有點亂,學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類課文,有待於我們以後進一步去實踐研究。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證。在此我特別要感謝我們學科組全體老師的幫助和指導!

師說說課稿五篇3

一、說教材

《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是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以寫人爲主,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寫作典範,體現了第二學段到第三學段的過渡,既是對學生學習簡短篇章的提高,又是爲以後學習長篇文章打下基礎。課文選自著名的作家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課文由春天的風箏引出對小學歷史老師的回憶,從劉老師上課和放風箏的情景來刻畫了一個熱愛生活的幽默樂觀敬業的老師形象,表達了我對老師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殘志堅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滿激情,文筆優美。正印證了作家本人說的“作家要有能點燃別人心靈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點燃我們學習的激情之火。

根據新課標對第三學段的閱讀和習作要求,品讀文章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運用於習作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學情——有一定的閱讀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1、複習鞏固生字詞,並隨文理解。

2、通過品讀探究重點段落,感受老師的人格魅力,激發我們對老師的敬佩。

3、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和寫作的順序,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並進行片段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老師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並進行片段練習。

二、說教學方法:

課文本身激情飛揚和文采優美,那麼演繹激情與心靈碰撞將成爲本課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讀法:情發自心,只有心靈產生火花纔有感情流露,閱讀是情感的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結合法。語文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礎,既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也體現學生的合作性,也演繹了學習的激情。

3、角色體驗法:只有真實的體驗得到的感情纔是最真切的,通過角色互換體驗,讓學生實現真正和文本對話,和人物對話,和作者對話。

4、片段訓練法:語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過閱讀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訓練,正是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學以致用。

方法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恰如其分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激情,和學生一起演繹作者的激情。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 “上節課我們從課堂上認識了一位殘疾的歷史老師劉老師,他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這問題的設置目的是複習上節課感受的劉老師的形象。學生通過回答朗讀,溫故而知新,爲本節課堂做感情鋪墊。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上課幽默樂觀敬業

2、回憶上節課感悟老師形象的方法,並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歸納爲:

抓住重點詞句激情品讀

角色互換體驗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總結歸納方法是理論知識的提高。

3、“這樣一個殘疾的老師,他卻演繹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們將和同學們再次走進他的心靈,卻探詢老師內心世界。讓我們再次讀課題——我的老師”。

我用充滿激情的導入將學生帶進文本,這樣的設計既複習了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對老師在外貌上有個初步的印象,爲後面品讀課文打下感情基礎。而且還檢查了舊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學情而可以作出適當的調整。

(二)品讀課文,感受老師形象

1、同學們,看春天來了,引讀課文描寫春天的語段(用課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長而又枯燥。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裏盡情搖擺,舒展着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着長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感受引出劉老師放風箏的部分。

朗讀優美文段是對語言的積累,也是享受祖國文字的優美,使語文真正姓“語”。

2、“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放風箏的部分。說說你心中的劉老師是什麼樣?“

這是引領整堂課的線索,我牢牢抓住這條線索,帶動學生去品讀,去感悟文章內容,和劉老師一起放風箏,和作者一起走進課堂,真正實現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把書讀厚,讀透。

A、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運用學過的批讀課文的方法,把你獨特的感受批註在課文中。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初步掌握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也體現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閱讀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標,也體現閱讀的層次性。

B、同桌交流,感受老師形象。

這一環節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訓練口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感受老師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師人格魅力。

(1)、根據學生的交流我適當地課件出示描寫老師放風箏的句子。學生找到一處,就品讀一處。採用角色體驗和激情品讀的方法來解讀文本。

舉例:根據學生回答,我課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脫手,任飛舞的紙燕帶動長長的線繩和線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飛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柺杖,蹦跳着去追趕繩端,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終於,他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起得意和滿足的稚氣。”

A、首先說說自己感受到什麼?從什麼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劉老師,你跑起來很困難,幹嘛不讓你的學生幫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劉老師,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風箏,你笑什麼呢?

你是劉老師,你的腿腳不靈活,幹嘛做這麼多的風箏?

此時此刻作爲劉老師的學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腳不方便的的放風箏的劉老師,你會想什麼?

你是劉老師的學生,你就站在劉老師身邊,望着把風箏放上天空的劉老師那得意和滿足的笑容,你又會想些什麼?

通過對不同學生的角色體驗的追問,是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那堅強、活潑對生活的熱愛。也體會到作者對老師深深的敬意。

C、最後把自己的感受送進文字中去讀。

這樣一步步真實的體驗,走進老師的心裏,學生感受既真切又強烈。真正體現了語文閱讀對個性感悟的要求,對獨特感受的診視。

(2)、討論昇華感情

A、課件展示:最後一段話

理解“淳樸的愛與追求”是什麼?說

B、你覺得作爲一個少年自己應該怎麼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積澱,學

生有感而發,而且是一發不可收拾,滔滔不絕,也體現了語文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自然就會聯想到自己的思想行爲。這種設計也體現了語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達方法,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一定要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們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本組的寫作訓練點也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具體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因此揣摩表達方法,並運用習作,是事半功倍。

1、根據板書回顧課文,想想是怎麼來描繪劉老師的形象?

學生找到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老師板書),並朗讀體會。

通過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協作順序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呢?回顧課文,從全局來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學會倒敘。

3、片段訓練,拓展延伸。

學到這裏,學生的情感積澱和寫作方法的積澱後,我也激情的引導:“我們的老師就是這樣,用自己的生命演繹着生活的激情。孩子們,你心目中的老師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想告訴我們嗎?選取一個片段,來說說,讓我們也從你的語言從你的文字來感悟老師的魅力吧。”根據學情,可以採取思考後說一段,時間允許就寫一段,還可以交流,如果時間不夠就可以作爲課外的小練習,爲這組的習作打基礎。

4、展示欣賞作品。

四、說板書:

上課敬業樂觀

我的老師敬佩

放風箏熱愛生活

好的板書是課文濃縮的精華,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題和這內容。我的板書從三個方面概括老師的形象,一目瞭然。

五、說作業設計:

1、寫片段《我的老師》

2、讀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

3、魏巍的《我的老師》

4、讀“跪着教書36年的老師”的故事。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作業體現的是科學性,人文性。寫片段是教學生能把寫作方法遷移,讀《理想的風箏》是更多瞭解作者,讀魏巍的《我的老師》是爲了比較閱讀,讀“跪着教書36年的老師”的故事,是爲了感受更多優秀老師的人格魅力。這樣的設計是體現了竇桂梅老師的提倡的“主題教學”思想。

師說說課稿五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

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1、2、3、4、5

師說說課稿五篇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龍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五冊第三課《美化教師節賀卡》第一課時,利用“背景”命令來設置幻燈片背景的方法。下面是我對本課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在PowerPoint的幻燈片背景設置,它以前面學過的插入文本框、藝術字、剪貼畫、圖片等知識爲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在圖文並茂的幻燈片中添加背景的製作方法,使幻燈片更加的美觀,爲下一階段PowerPoint其他內容學習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的是小學五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多的師生感情,我對學生的瞭解,學生對我的教學方法非常熟悉,而且我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非常喜歡。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在幻燈片中插入文本框、藝術字、剪貼畫、圖片的知識,而且PowerPoint是學生接觸的第三個office系列辦公軟件,所以這一方面知識對於的孩子們是不難掌握的。由於學生的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的不同,所以會造成學生學習效果的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有一定的層次。這樣纔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結合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以及他們現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要,確立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使用“背景”命令設置幻燈片的背景的方法,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養。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教師指導等多種學習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習愛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爲今後學會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同學們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課學習的內容利用“背景”命令設置幻燈片背景,是學生必須掌握的PowerPoint基本技能,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背景”命令基本操作方法。五年級的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侷限於他們的思維能力,利用圖片設置背景時經常找不到所需信息,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爲:利用圖片設置背景時,圖片路徑的選擇。

五、教法學法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探究”“直觀演示法”等。通過創設一個選美的情境,設置任務,引導學生自學教材內容,自己動手操作實踐,並以視頻演示的方式查漏補缺,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着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六、教學準備

計算機網絡教室、課件、演示視頻、背景圖片,學生通過前兩節課製作的沒有背景的幻燈片。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導質疑

通過對比兩張幻燈片引導學生找出以下內容:這兩張幻燈片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那張漂亮?爲什麼?什麼樣的命令能設置背景讓幻燈片變美?從而引出“背景”命令。

設計理念:通過創設“選美比賽”這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背景”命令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提出“背景”命令的位置,同時提示學生,通過單擊鼠標右鍵也可以找到,學生自主探究“背景”命令使用方法,然後討論用“背景”命令設置背景,有幾種選項供大家選擇?

2、用隨書光盤演示“背景”命令的操作方法,回答上面的問題。在演示結束後,教師着重演示用圖片設置背景時,圖片位置的選擇,以此突破教學難點。

設計理念:學生自主探究背景命令的使用方法,然後用教學視頻演示,查漏補缺,充分的把學生放在信息加工的主體位置,視頻演示會比教師演示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設置任務,合作操作,體驗樂趣

1、設置任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幫助老師完成那張沒有背景的幻燈片,必須用上顏色、漸變、紋理、圖案、圖片方式,組內評議選擇最好的一張,在全班展示。

2、全班評議每一小組的作品,展開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表。

設計理念:以幫助老師做事,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相互比美,相互評價,以比美的方式調動學生情緒,激勵學生進一步研究怎樣設置背景。

(四)歸納總結,深化提高

1、今天學習了什麼命令?這個命令有什麼作用?

2、“背景”命令中各個選項你最喜歡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

3、引出下一課內容,提示預習

爲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須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八、板書設計:

美化教師節賀卡

顏色

漸變

“背景”(設置)圖案(作用)使幻燈片美觀

紋理

圖片

教學反思

本堂課環節設計巧妙,過程緊密相連,使學生始終處於自主、緊張的學習狀態中,由“以教定學”轉變成“以學定教”。絕大多數學生可以靈活的掌握“背景”命令,但由於學生個情的差異,仍將有個別學生不能掌握這一命令,這就需要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指導。

我要以一句話來結束我的說課:“給學生一個方法,勝於給學生一個結果”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些粗淺見解,不當之處望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