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1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繫是最爲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說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初二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實例,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說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說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說教學流程

1、課題導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戰鬥力等。請學生說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說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

①有兩個物體;

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說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爲“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說,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

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

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裏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實例。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說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裏,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實例。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檯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實例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纔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絡。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說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2

說教材:

通過本課勞動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偉大。知道和理解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勞動情節並有所體會。感受作品中的勞動場景和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從中得到審美的體驗。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讓學生觀看一些勞動的場景片段或圖片提問:這些人們在做什麼?他們的表情和動態表現出什麼樣的心情等等?學生回答:勞動的場景。讓學生交流片段中勞動的體會和認識。

教師總結引入:勞動是藝術創作經常表現的題材之一。勞動創造世界。

二、我們課本上有很多表現勞動的藝術作品,同學們欣賞一下。

1、思考:這些作品表現什麼樣的勞動場景?(搗練是什麼意思?)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性質和情節是什麼?(結合時代的特點)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麼感受?

(提醒學生進行換位思考)

2、師生共同分析範畫:(學生可根據前面的問題作爲切入點進行深入分析)

如:《糧食》表現的是什麼場景?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是什麼樣的?總結:勞動、豐收的喜悅。

如:《牛耕》表現的是什麼勞動?

《紡織女》表現的是什麼情節?人物的動態表現了什麼樣的心情?

《播種者》表達的是什麼樣的希望?

3、學生分組討論:

(分小組討論):在你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什麼勞動讓你最難忘,通過這節課的欣賞,你對你所經歷過的勞動有什麼新的感受?你認爲勞動是一種美嗎?

(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可以讓學生描述或模仿某幅作品中的人物,體驗勞動者的動態、心情,從中體會勞動者的美好創造,感受人類勞動的意義,結合時代的特點讓學生在欣賞中體會勞動的偉大。)

4、教師總結:

肯定學生的'討論成果,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可結合學生自身的某些體會,給予提示,體會動手勞動後的喜悅,進而認識勞動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說作業:

根據我們的欣賞我們體會到,不同時代的作品表現的勞動題材的主題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搗練》裏面表現的勞動場景我們現在還能不能見到?他們有什麼樣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呢?

2、《清明上河圖》所選的是局部,那麼他的全景又是什麼樣的?

3、《戈射收穫圖》是漢代的畫像磚,那麼畫像磚是用來幹什麼的,你還能找到什麼樣的畫像磚或畫像石的作品?

這些問題我們同學們可以課下查閱相關資料,看誰能把資料蒐集的最全面,下節課我們共同來討論、學習。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圖描述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新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與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難點:

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

彈簧、鋸條、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新課教學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爲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後,由於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檯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請學生舉例說明力的方向對產生效果的影響。

2、力的大小

請同學舉例說明力的大小對產生效果的影響。

3、力的'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點肯定在受力物體上,舉例說明各種力的作用點,如推、拉、提、壓、託等作用的作用點。

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圖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實驗:一位同學穿着溜冰鞋用力推牆,人往後退。

總結: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四節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變物體的形狀

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力的單位:牛頓(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說課稿範文通用4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認知目標:知道摩擦力的種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難點:摩擦產生的原因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對滾動摩擦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爲減小摩擦的方法來講,這在初中還是適當的。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啓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爲主的啓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

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

提出問題:玻璃球爲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爲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認識什麼叫摩擦。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三)關於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我打算請學生上講臺來完成書本上138頁的“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實驗。一個學生上臺實驗過程中,其它學生仔細觀察,如發現臺上學生操作有誤,即可舉手取而代之。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其一、臺上學生得到了動手的機會;

其二、臺下的學生在整個過程中也由於有了驅動力,就不僅僅只是看“熱鬧”,而轉爲聚精會神看“門道”了,這樣即使他們沒有上臺,但對這個實驗也絕對印象深刻;

其三、實驗是同學動手做的,而不是老師包辦的,故而實驗結論更有說服力;

其四、實驗裝置只須一套,對實驗器材簡陋的部分學校,這個方案應該是可取的。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起着從旁引導的作用。一開始提出問題:如果要測一個力,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是測什麼力的?(拉力);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這時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的這一實驗,然後再點一位同學上臺操作實驗。完成書本138至139的實驗後,再讓同學開動腦筋想想:如果想通過實驗知道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誰大誰小,可以怎樣來設計一個實驗,誰想到誰就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四)第三個環節是“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邊事例進而總結得出理論。

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

(2)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滾動代替滑動;

(4)使接觸面脫離。

接着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1、體操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雙手爲什麼先要擦上鎂粉?而當他想要做迴環動作時,雙手又不能抓得太緊,爲什麼?

2、某鄉親想清除黃豆中的砂粒,他把黃豆放在傾斜的桌面上,黃豆就順着斜面滾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這主要是由於:

A、砂粒比黃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黃豆體積小

C、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大

D、砂粒受到的滑動摩擦比黃豆受到的滾動摩擦小

(六)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