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精選10篇)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1K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精選10篇)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一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瞭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一,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一一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於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爲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一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繫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說(寫)一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爲重點目標,第③爲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慾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於這一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優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採用的最主要的一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彙、解說,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通過寫或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爲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着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一)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一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一位學生解釋一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說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一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說寫成“園”。然後瞭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爲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一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瞭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複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爲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一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注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瞭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

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儘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同時,注意起到一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爲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敘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一段。

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一方面是爲過渡到下一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一段。

(六)聽說訓練

通過對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說)一段話。這一環節主要是爲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爲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說)一段話。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羣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於美的鑑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爲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採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並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採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徵的意義,並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後帶着問題走進課文(便於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後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後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並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瞭解陶淵明,瞭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於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並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並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爲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採取寫作文或讀後感的方式,然後,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爲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並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註重學生閱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爲今後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註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熟讀成誦;能夠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想象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彙,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於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並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藉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法】

爲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採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通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爲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在學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爲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爲紐帶,以桃源美境爲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爲核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會以“美”爲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於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通過聽範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並指導語調、節奏等。

2、學生自由閱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瞭解文章線索,通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爲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啓發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後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着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本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現了“美”,又創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後,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爲何會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言,從而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鍊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佈置作業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因此針對本節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爲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瞭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爲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爲賞析課,以“美”爲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爲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啓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纔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爲啓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爲紐帶,以桃源‘美’境爲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爲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爲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爲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啓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

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

先啓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裏的統治者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爲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啓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爲理性的認識。

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啓迪和薰陶,啓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啓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

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爲創造。這三件事是:

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爲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由湖南的風景區“桃花源”引出課文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陶淵明,名潛,字子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是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後作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終於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作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便要還家 邑人 語云 郡下 詣 驥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3、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A、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朗讀時出現的錯誤

B、齊讀課文,注意剛纔同學朗讀時出現的問題。

四、學生結合相關注解自主閱讀課文,並討論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1、 文章以什麼爲線索來安排材料的?

2、 標出文中能表現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完成題目)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爲線索 安排材料。 (行蹤可以理解爲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停數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3、 根據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㈠、(1)發現桃花源。

㈡、(2—3)進入桃花源。

㈢、(4—5)離開而復尋桃花源未果。

五、學生按照老師要求自主完成相關字詞的學習。可分組練習討論 (在文中相應位置做好筆記)

六、佈置作業。

1、將課堂所做練習完成在作業本上

2、用現代文複述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相關詞語

2、請同學複述課文

二、精讀課文,體味品評

1、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爲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祕色彩,扣人心絃。桃花源又會是什麼樣子呢?爲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麗,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請你用下面的句式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家鄉:

這裏的 美(景色、民風、生活),你看 。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語言,還可加入自己的細節創造)

例: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與後文中哪句相話相呼應?

“大驚”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4、人們聽完漁人述說後“皆嘆惋”,請你猜想一下漁人述說的內容。

外界人們在改朝換代中所受的苦難

5、介紹到這裏,相信你們已經對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認識了,那麼請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你所認識的桃花源的特點。

參考:我們桃源的風景優美/我們桃源的民風淳樸/我們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齊讀全文,探討主題

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爲什麼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結果有什麼好處?

明確:照應開頭;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說明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祕色彩,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這篇文章裏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覺得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該怎樣來看待這樣的理想?

應聯繫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和寄託。(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這樣的理想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人們所渴求實現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外練習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無論”、“鮮美”、“絕境”等古今詞義的變化。

(2)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的能力。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於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是他的五言古詩《桃花源詩》前邊的一篇小記,相當於詩的序言。這篇記卻因爲它的故事性強,情景動人,真實感強而勝過《桃花源詩》,成爲膾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誦欣賞

邊聽讀邊欣賞相關畫面邊想象,讓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個親身體驗。(指導:注意朗讀節奏和朗讀情感的變化)

三、知識積累

1、指出下邊詞語古今意義的不同。

古義:交錯相通古義:更不用說。

交通無論

今義:運輸事業的總稱今義:關聯詞語。

古義:妻子兒女古義: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義:男子的配偶;今義:欠缺、不夠。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古義:鮮豔美麗。

絕境鮮美。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今義: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詞多義

便船:捨棄動詞不足爲外人道也:向、對介詞。

舍爲

屋舍儼然:房屋名詞;捕魚爲業:作爲,動詞。

處處志之:做標記,動詞;尋病終:不久。

志尋

尋向所志:做的標記,名詞;尋向所志:尋找。

四、梳理情節、整體探究

1、根據課文大意,梳理文章情節。

分組討論,明確:第一部分(開頭——“欲窮其林”)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林盡水源”——“不足爲外人道也”)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或漁人訪問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復得路”)結局,寫漁人離開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陽劉子驥”——結尾)尾聲,寫他人又尋桃花源,後來無人問津。

2、根據情節的概括,梳理本文線索

本文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

品味研讀

1、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體印象嗎?

明確:美、樂、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請你任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

甲生:這裏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顆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乙生:這裏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無際,就像一塊諾大的氈子。田野裏,牛羊在安閒的吃草,溪水在幽靜的流淌,清風將柳樹輕輕地搖擺……

丙生:這裏美在民風淳樸。你看,男耕女織,和諧親密;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對素不相識的漁人熱情邀請,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樂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他們的樂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甲生:表現在“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生:表現在人民安居樂業。

丙生:表現在人民自給自足。

丁生:表現在外界沒人打擾,沒有兵荒馬亂,沒有苛捐雜稅。

……

評讀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祕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奇在何處?

桃林之奇: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山洞之奇:彷彿若有光。

人們之奇:不足爲外人道也。

結局之奇:處處志之,遂迷不復得路。欣然規往未果。

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

明確:這個地方不存在。從文章中漁人和其他人都沒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生活的東晉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變這種現實,於是憧憬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願望。

拓展

陶淵明爲我們描繪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現代文也來描繪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漁人發現桃花林

漁人訪問桃花源桃源之

漁人離開並再尋桃花源美樂奇

他人又尋桃花源

梨花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7

  說教學目的

1.明確作者所描寫的理想境界,恰當地評價課文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瞭解課文的敘事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3.體會精練生動的語言,積累文言詞語。

4.加強朗讀訓練,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說教學重點

1.瞭解課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的寫作特點。

2.古今詞義辨析

3.指導學生朗讀、背誦。

  說教學難點

1.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2.辨認“交通、妻子、絕境、無論”等詞語古今意義的不同。

  說教學時間

兩課時

  說教學設想

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中以教師引導、學生互動爲主

  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引子(激發興趣)

有一個成語——“世外桃源”,誰能解釋一下?

明確:比喻與外界隔絕的幽靜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誰知道這個成語從那裏來?

明確:出自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爲什麼說它在“世外”呢?同學們想知道這一切嗎?就讓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從中找到答案。

(這一設計能激起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起步好,就能爲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由《桃花源記並詩》的影響,引入課文學習。

屏幕展示: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武陵桃源,原是鮮爲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淵明作《桃花源記並詩》以後,始爲文人墨客所重,樑陳之際已有詩人涉足山溪,探尋靈祕。至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桃花源忽名聲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關注。天寶七年,詔令“三十戶亦免稅賦,永充灑掃,守備山林”。此後,遊者日衆,成爲人皆慕趨的風景勝地,吟詠之作也歷代賡續不絕。

《桃花源記》如此佳妙,讓我們誦讀欣賞,享受這篇課文的藝術美吧。

屏幕展示:

教學要求

(1)、分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

(2)、瞭解、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

學習方法及步驟:

⑴把握整體、分析結構;⑵提問朗讀、重點分析;⑶分析、評價文章主旨。

(上課之初,讓學生知道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及步驟。這一設計的好處:從教的方面說,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於達到教學的目的;從學的方面說,解決什麼問題,採取什麼方法,達到什麼要求,目標明確,便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朗讀訓練

1、教師範讀,指點

朗讀,一是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讀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應該讀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讀出感情。如,讀出漁人發現桃源時的“異”,桃源人見漁人時的“大驚”,聽漁人介紹後的“嘆惋”。

(朗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這裏,對朗讀課文應掌握的節奏、感情作了提示。這樣,就能啓發學生在朗讀時去體會、去感悟。)

2、學生朗讀:(略)

三、把握整體,分析結構

1、學生先對照註釋閱讀課文,閱讀時正音正字;再全班朗讀

2、討論:文章以時間爲序,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課文可分爲哪幾部分?學生討論後明確:屏幕展示:

故事的開端:發現桃林——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1段第一部分)

故事的發展:進訪桃源——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第二部分)

故事的結局和尾聲:離開、再尋——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4—5段第三部分)

四、提問朗讀,重點分析

1、學習第一部分

(1)、提問朗讀: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後明確: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朗讀思考: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明確:

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點,渲染一種神祕色彩,鋪墊下文。

(提問朗讀是帶着問題去讀有關片段。學生尋找有關片段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2)、推敲字詞。

A 、“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能不能刪去?爲什麼?

明確:不可以,因爲“忽”說明是“偶然”的。

B、“芳草鮮美”中的“鮮美”作什麼解釋?

明確:“鮮美”,鮮豔美麗。

C、漁人甚異之”中的“異之”作什麼解釋?

明確:“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是“以之爲異”,即對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

D、“欲窮其林”中的“窮”字作什麼解釋?

明確:“窮”,窮盡,走到頭。

(對文中難懂的字詞進行推敲,也是一次閱讀、積累的實踐過程。這一環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其比較重要。)

2、學習第二部分

(1)、提問朗讀:漁人怎樣進入桃源,文中是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後明確:

進入不容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性數十步,豁然開朗。”(表明桃源隱蔽,與世隔絕,難於發現。)

見到的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見到的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表明源中環境優美,人們生活美好,自由、快樂。)

(2)、提問朗讀:桃花源人爲什麼來到這個地方?(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後明確:

“自雲現世避秦世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提問:爲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學生回到後明確: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是因爲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4)、推敲字詞。

A、“屋舍儼然”中的“儼然”和“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作什麼解釋?

明確:“儼然”,整齊的樣子;“交通”,交錯相通。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是一個詞嗎?“絕境”作什麼解釋?

明確:“妻子”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指妻子,子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C、“無論魏晉”中的“無論”,“不足爲外人道也”中的“不足”,其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嗎?

明確:不同,“無論”,更不必說。(今義是“連詞”)“不足”,不值得。(今義是“不充足”)

(注意區別那些與現代漢語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語,符合文言文教學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掌握這一古今詞義。)

3、學習第三部分

(1)、提問: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明確: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

源是虛構的。

提問:這部分與哪句話照應?

明確:“不足爲外人道也”。

(2)、推敲字詞

A、提問:“處處志之”中的“志”和“尋向所志”中的“志”,意思是否相同?作什麼解釋?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志”爲動詞,做了標記,後一個“志”爲名詞,指做的標記。

B、提問:“尋向所志”中的“尋”和“尋病終”中的“尋”,意思是否相同?作什麼解釋?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尋”是動詞“尋找”,後一個“尋”是副詞“不久”。

(3)、積累詞語

鮮美儼然交通妻子絕境無論不足如此

(積累文言詞語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在教學中,讓學生邊學習邊積累,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詞彙,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積累成語: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世外桃源

五、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討論:本文語言簡練生動,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而且寫的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試分析一下,曲折和懸念迭起表現在那些地方?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後明確:

屏幕展示: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穿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忽逢桃花林”,爲之一喜(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爲之生疑(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裏邊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爲之一驚(三折)。接着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後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爲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爲之迷惑不解(五折)。

(這一設計,主要讓學生明確寫作上的特點,不僅明確了故事情節曲折的原因,而且便於在寫作中運用這一技巧。)

六、分析,評價文章主旨

(1)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是自始至終扣住作品本身的,幾乎沒有考慮聯繫作品之外的因素,我們把這種只重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不考慮作品之外因素的閱讀稱爲主觀性閱讀,而把那種既考慮作品又注重作品寫作背景因素的閱讀叫做實證性閱讀。我們已經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主觀性閱讀,大家一定有興趣再作一次實證性閱讀。同學們請看陶淵明寫作本文的相關背景資料。

屏幕展示:《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澤令等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不願“爲五斗米折腰”,義熙元年(405),憤然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就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改年號爲“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學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有密切聯繫,請看《桃花源詩》。

屏幕展示: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教師提供有關資料,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2)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想想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學生回答,互相補充。

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

七、佈置作業

(1)、掌握文言詞義:通假字“要(邀)”;古今詞;一詞多義等。

(設計本題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並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

(2)、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故事。

作業提示:

解題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的補充一些細節,如:“此人——爲具言所聞,皆嘆惋”,聯繫上下文推想,漁人說了些什麼?桃源人爲什麼“嘆惋”?使得故事更加豐腴。

文章不求統一,但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忠於原文的思想內容;二是要用自己的語言,不能變成翻譯課文。

(本題設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桃花源記,導入新課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內容。具體導入語如下:

同學們,“桃花源”真的存在嗎?陶淵明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並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寫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着、勞動、精神狀態的句子;

5.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上環節畫出句子後,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的人爲什麼會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當漁人說了外面的情況後,桃花源人爲什麼“皆嘆惋”,又爲什麼說“不足爲外人道也”?課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組內討論:文章的結尾寫道漁人復尋桃花源而不得,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這樣的結尾說明了什麼?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並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略。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9

  說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品味語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會的實質。

  說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3。

  說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爲什麼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說課時安排

2、課時。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簡介作者和本文寫作背景。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大文學家,田園詩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先後做過幾任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終於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從此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寫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優美的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當然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序》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記》就是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傳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斷句與感情。

2.自由朗誦,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指名朗讀,讀準字音,準確斷句。

四、結合註釋閱讀,自己獨立翻譯課文,可以同時質疑。

五、交流翻譯情況,進行互相評價。

六、綜合體會。

1.把握古今異義詞。

(1)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3)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5)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條件不同和結果不變。

2.出自本文的成語。

(1)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2)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陰暗突然變爲開闊敞亮。也比喻心裏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也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復前行,欲窮其林。”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用原文回答。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

“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八、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以時間爲順序,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九、鞏固與創新性應用。

1.複述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

2.用下列詞語造句:(1)無人問津(2)豁然開朗(3)怡然自樂

十、作業。

1.總結出古今異義的詞語。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新課。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聽讀,想象畫面。思考:桃花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二、師生共同學習體味桃花源“美麗、快樂、奇異”的特點。

1.桃源之“美麗”。

(1)指名朗讀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請選擇一個景點描繪出在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參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土地肥沃,美麗的池塘中魚兒恣意暢遊,桑林竹樹之間鳥兒盡情歡唱。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之間雞犬相聞。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小小無憂無慮,安其居。環境優美富饒,寧靜祥和。

(3)教師小結:在大家的描繪中,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環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靜謐祥和。

2.桃源之“快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快樂”?他們分別因什麼而快樂?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無憂,頤養天年。孩子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2)學生小結:桃花源的快樂在於這裏民風淳樸,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3.桃源之“奇異”。

(1)引導:美麗而神祕的桃源在何處呢?

(2)評說:學生進行自由發言,教師可作適當啓發。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內環境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等等。

③“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

(3)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深層研討。

1.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而後來太守等人尋找桃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作者爲什麼將桃花源寫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隱含了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慨嘆。

2.爲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該怎麼看?

(1)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自由快樂,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的理想境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

(2)作者的這一理想是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根本無法實現。

四、鞏固與創新性應用。

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五、作業。

1.研究性作業:查找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及其詩文,分析陶淵明的特點,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爲題總結出來。

2.基礎性作業: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優質說課稿 篇10

  說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感知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3、品讀語言,欣賞桃源之美;

4、探究主旨,領悟豐富意蘊。

  說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欣賞桃源之美。

  說教學難點:

探究主旨,領悟作者情懷。

  說教學創意:

本課教學以語言品析爲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詩意之美、韻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同時,設計精巧的主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領悟陶淵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懷。

  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請同學們齊讀屏幕上的一段話,說說“他”是誰。

他從亂世紅塵走來

追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

他向桃花深處山的那邊走去

將青山綠水男耕女織化作一首詩

千年已過桃花依舊

留給後人一個溫暖而神祕的夢

2.學生髮言,交流陶淵明有關資料,老師適當補充。

二、課前熱身。

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

屋舍儼然( )便舍船( )阡陌交通( )黃髮垂髫( )

便要還家( )邑人( )詣太守( )劉子驥( )

2、古今異義

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古:妻子和兒女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不管

3、一詞多義

舍:便舍船,從口入(捨棄)

屋舍儼然(房子)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

尋向所志(標記)

尋:尋向所志(尋找)

尋病終(隨即,不久)

三、感知課文

1、概述故事內容【出示課件】。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請同學們用一句話簡要概括。

2、學生回答,明確:文章講述了一個打漁人發現桃花林、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後再次尋訪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讀課文

(一)驚豔桃花林

1、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

【出示課件】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作者描寫桃花林的句子整齊,節奏鮮明,朗朗上口,請同學們畫出節奏,自由誦讀,讀出韻律美。

3、這是一片怎樣的桃林?請同學們一邊朗讀一邊想象,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桃林美景。

示例:這是一片十分美麗的桃林。你看,長達二三裏,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4、看到這樣一片美麗而又奇特的桃林漁人有什麼感受?

“忽逢”一詞體現了漁人的驚喜之情。“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體現了漁人十分驚異,急切地想探尋桃花林的心理。

5、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漁人之驚喜。

“忽逢”要讀出驚喜,速度稍快,“數百步”三字要強調着讀,以體現桃林的範圍之廣。“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要以二二的節奏斷開,但前後之間要以語氣貫連,讀得似斷實連,語速要稍慢,將一幅幅畫面呈現出來,就像放電影一般,以體現漁人此刻的癡迷沉醉之情。

(二)探訪桃花源

1、請同學們找出描寫桃花源景象的句子。

【出示課件】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

2、請學生結合課文,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桃花源是一個_____的地方,你看(聽、聞)___________。

3、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在朗讀中品讀課文,讀出寧靜祥和的氛圍,讀出和睦幸福的感覺,感受桃花源的環境優美、生活甜美、民風淳美、心靈的善美。

4、小結:桃花源是一個環境幽雅,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民主平等,和平安定,

民風淳樸,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的戰亂的理想世界。

五、研讀課文

學生自主探究以下問題,深入理解文章是主旨。

1、這樣美好的桃花源在當時社會是否存在呢?請大家結合課文內容來回答。

2、陶淵明爲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的桃花源呢?

3、鏈接背景【出示課件】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公元376-396年)。期間,政治極度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生活,互相傾軋,賦稅徭役繁重,戰爭頻發,短短21年就爆發大小戰爭60場,結果是: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羌村·其三》)

4、小結:作者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其實世外桃源的生活,不僅是陶淵明的追求,更是當時廣大人民的共同願望。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種空想罷了。

六、延伸拓展

1.桃花源是理想的世界,精神的家園。其實,桃花源離我們並不遙遠,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麼呢?

2.學生思考後,交流發言

七、課堂贈語

桃花源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罈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裏的一滴甘露,給人們以心靈的慰藉。無論現代科技如何發展,無論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多遠,青山綠水、平和快樂、簡單樸實的生活都是我們心中的桃花源。讓我們心存美好,微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