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1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讀過《論語》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纔有可能到達真正的孝道。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持續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爲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應能夠持續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爲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爲就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到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2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髮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說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他似乎並沒有“說”,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嘆息與淚水。絕世智者臥龍諸葛爲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爲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爲中華崛起而讀書”。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爲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髮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纔會燦然開放。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3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治國的思想流連於語錄的字裏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着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爲大衆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於《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爲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爲人子女,做讓父母爲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爲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所謂的仁,是說其從心底裏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爲而不有心於作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爲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4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爲百善孝爲先,把孝道作爲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爲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爲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爲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爲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孔子的著作《論語》的讀書心得5

《論語》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部著作不過區區萬字,語言十分簡潔精煉,但含義卻十分深刻雋永,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北宋著名政治家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足以見《論語》對當時社會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而讀完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論語》在說理方面的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尤其善於以小見大,常常通過隨處可見的日常事物來反映深刻至理。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方略,小到一個人的處世之道,都被一種十分簡單明瞭、通俗易懂甚至是接近於口語的語言呈現給讀者。

“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篇》)就用寥寥數字向我們闡釋了治理國家的大道理:先立法,同時赦免一些有細小過錯的人,同時推舉能幹的人才。九個字便點明瞭從政治國的幾大要點:建立司法機構及司法制度,使國家一切有法可依;恩威並重,賞罰分明;廣納賢才,重用人才。看似極爲簡單的幾點卻道出了治國的真諦。首先,法制是治國的根本,是其他一切制度的根基,這說明孔子注重“仁政”的同時也充分意識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赦小過”則又充分體現了孔子的“仁愛”和“以人爲本”的思想,這也讓我們看到了孔子思想體系中“仁”與“法”的辯證性,即兩者都不是絕對適用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以仁爲主還是以法爲主,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在治國方略上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對人才的重視也再次證明了孔子以人爲本、愛惜人才的思想。治理一個國家的政策方針就這樣被孔子以自己的方式看似漫不經心簡單明瞭的說出,實則包涵了孔子的深意和苦心以及他治國安邦的殷切期盼,可謂是言至簡而理至深。

而在更爲具體的爲人處世方面,孔子在《論語》中也給了我們很多金玉良言。比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篇》)這六個字字面意思十分淺顯,一看即知: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做)夥伴。這是在勸諫人們堅守道德,無論周圍有沒有理解自己的人。同時也是孔子在提醒自己即使周圍人不認同也要在道德的路上堅持走下去。從中我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他人的諄諄教導,也聽到了孔子對他自己道德操守的堅定呼喊。然而,從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社會中道德的缺失,正是因爲“德之孤”才讓孔子深感憂慮,從而借“必有鄰”來爲自己和那些所有正在孤獨地堅守着道德的人堅定信心。短短六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道德道路上鬱郁獨行但又無比堅定的孔子以及當時那個世風日下、道德缺失的社會,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沒有連篇累牘的長篇大論,也沒有艱澀難懂的深奧語言,《論語》選擇了用一種平易近人的簡單方式來告訴我們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各種道理。這樣的平易近人在如今這個各種著作論文動輒以百萬計且語言都力求專業的時代早已十分罕見。當然,語錄體決定了《論語》的語言不會太書面太晦澀,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這種平易近人。畢竟寫文章的目的不過是闡釋道理表達和自己觀點,往往我們在追求篇幅和語言專業度的同時忽略了寫文章所應該達到的目的,而如果簡潔的語言和直白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爲什麼不在寫文章時努力做到刪繁就簡,將深奧的道理、艱澀的語言淺顯化、直白化呢?這一點也是我讀《論語》之後最深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