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習中醫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

中醫難學,但學好中醫有方法。如何學好中醫?一般來說,我們先要把課本學好,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談談我自己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願與讀者分享。

一則,早臨牀,多臨牀,反覆臨牀。

這一條非常要緊。我讀大學時,是先在課堂上讀四年書,再開始臨牀實習(大四時曾有兩個月的臨牀見習)。我認爲,臨牀一定要早,若臨牀太晚,不利於醫術提高。臨牀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先在教室裏呆坐幾年,等到了臨牀,課堂學的東西都不記得了。

再者,只有從臨牀上才能體會到何爲疾病,如何治病,中醫如何取效,若不臨牀,以上都不過是想象,是閉門造車。我自己的體會,多多臨牀,大有裨益。

我們可以從臨牀中學習。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病人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交付給我們,這是對於我們的極大信任,千萬別辜負了病人的信任。要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的症狀變化,病人敘述的病情資料,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

二則,讀各家醫案。

讀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有如名師在側,耳提面命,最有助於提高醫術。醫案不能濫讀,要讀適合於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傷寒水平,就讀傷寒醫家的醫案;想提高溫病水平,就讀溫病醫家的醫案;想提高鍼灸水平,就讀鍼灸醫家的醫案。我向來重視讀醫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間所出版的幾乎所有醫案著述,方便隨時翻閱。

我讀醫案的方法。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後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爲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後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不哪裏,爲什麼達不到原案的水平,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這個方法的要點是先找些好醫案,比如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多是先述病,後辨證,再有議論,列出方藥,甚是方便我們學習。另外,亦可讀《名醫類案》或《古今醫案按》,都是歷代名醫的臨牀精華。再者,今賢所編的醫案亦復不少,有的洋洋灑灑上百萬字,蔚爲大觀,亦頗可一讀,隨便翻翻也不錯。

三則,生活中用心。

學習中醫與學習西醫不同,西醫的知識全在課本上,中醫卻需從生活中多加體會。比如,四時如何變化、陰陽怎樣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體會出來。再如,爲什麼兩廣人會吃酸嘢?爲什麼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體壯?爲什麼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此類問題都可從中醫裏面找到答案。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這也是學習中醫。

我的新浪微博裏有許多這樣的思考,都是我自己從生活中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這樣的體會多了,中醫水平必然上漲。

再者,中醫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醫院裏才能實踐的醫學,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學習中醫,亦需從生活中體悟。中醫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醫與我們的飲食住行息息相關。比如,食物皆有性味歸經,平時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藥;經絡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經常自己找尋按壓一番,既可養生,亦有助於掌握中醫。

四則,複習,複習,再複習。

溫故可以知新,溫故可以提高。複習的重要性說一百遍也不爲過。年輕人往往喜歡獵奇而不喜歡複習,卻不知複習的收穫遠遠大於獵奇。經常複習曾經的所學,既可以鞏固知識,更可以藉此而觸類旁通,可以引申出別的收穫。

我自己的體會是,有些中醫學科非常重要,不妨反覆用功,比如,博士畢業後我經常把《方劑學》課本放在枕頭邊上,睡前隨意翻讀幾頁,堅持了數年,以至於方劑非常精熟,臨牀用之得心應手。

隨着學業的進步,不同時期需複習的內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視複習,特別是對於基礎知識的複習,對於提高醫術很有幫助。

五則,動筆。

我一直主張學人要經常動筆,一方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筆記下的知識方便隨時複習;另一方面,動筆有助於思考,有助於提高。比如,當我創作一條新的微博時,我會反覆思考,如何行文措辭,如何使語句流暢,如何使醫理明白易懂,這樣的思考過程,非常有助於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動筆創作,相信對於中醫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博。

動筆記什麼呢?可以記每天的讀書或臨牀收穫,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創作關於中醫的文章,也可以抄錄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動筆就有助於提高醫術,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

剛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不知道寫什麼,這樣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堅持下去,慢慢地就習慣了。正如我自己在數年前開始創作微博時,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堅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臨牀醫案、讀書體會、思考所得、旁聞道聽的逸事都記錄下來,若能積累成百萬字,這將是我從事中醫的寶貴財富。於是我就堅持了下來,日日不懈,至今驀然回首,卻已經創作了百萬多字的微博了,當年的目標實現了!自己也感覺伴隨着寫作,醫術提高地飛快。我有這樣的體會,我也願意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這個方法。

六則,重視經典。

重視經典與興趣無關。即使你對經典沒有興趣,也不要忽視經典,咬着牙,硬着頭皮,也要學好經典。因爲經典爲古代聖賢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學、人文、醫學、地理、天文等多個學科的學問。簡而論之,就中醫來說,四大經典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以及《難經》,這是每一位中醫人所必需學的。

重視經典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源自實踐。實踐出真知,中醫的臨牀實踐離不開經典,甚至可以說,每個思路,每條辨證,每張藥方,都與經典密不可分。學好經典,即是踩在了前賢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遠,臨牀療效必然高。而忽視經典,有如有寶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視經典,就要學習經典。要不斷地學,溫故知新——這是我學習經典的方法,我自認爲反覆閱讀經典非常有必要。

剛開始學經典時,不妨只看原文,不看註解,自己慢慢領會,能領會多少就領會多少,邊讀邊記誦,邊記誦邊領會。經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奧的中醫理論自能領會,有的即使暫時不能領會,經歷多年臨牀之後也會有所感觸而明白的。

實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註釋。讀註釋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懷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實在不會分辨,那就不妨先記住吧。多讀幾家不同的觀點,自己體會,看哪家觀點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認可的觀點,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自己暫時不認可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隨着讀書、思考及臨牀閱歷的增加,以前不認可的觀點也許反而爲認可了。

臨牀時要常想想經典,讓自己的思想完全進入經典之中,有時心中一亮,豁然開朗,可於混亂的迷霧中領會出清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來。我自己的體會,經典的幾乎每句話都能指導臨牀,之所以我們體會不出來,那是因爲水平不夠,或者,與臨牀結合地不夠緊密。要想把經典用在臨牀上,並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會有收穫。

隨着自己醫術的提高,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提高。初時對經典的某句話可以理解地非常淺顯,後來,臨牀漸多,思考漸深,對經典忽然有新的感悟,這種感悟即是提高。我認爲,《素問》的前四篇要反覆研讀,這四篇東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學中醫要讀,臨牀數十年之後還是要讀,邊讀邊思,邊讀邊臨牀,每讀一遍,對於中醫理論的體悟就會深入一層。

有人說,經典很枯燥,讀來毫無感覺。怎麼辦?我建議不妨再讀,反覆讀,努力找其中押韻的文字,讀時儘量抑揚頓挫,這樣既好讀又好聽,還方便記誦。邊讀邊琢磨,讀着讀着就慢慢地上手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沒有誰天生喜歡讀書,但我們每個人求學多年後不是也喜歡上書了嗎!

有人瞧不起經典,認爲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這是妄自菲薄,是不瞭解古人。古賢的智慧極深極奧,深研四大經典,再結合臨牀後,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當今社會文明在進步,中醫也要跟着進步。進步不是拋棄中醫,不是讓中醫西化,這不是真的進步,這是倒退!中醫進步就是要抓住經典,越是緊抓經典,中醫越能進步。

七則,跟師。

跟師,要跟明醫,要跟大家。若師傅願意願意把自己的所學完整地教給學生,這是最好的老師。跟師的好處極多,可以當面學習,手把手地教;可以隨時提問,督促着進步;可以方便地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跟着老師學習,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就象古人學習中醫一樣,這樣最有助於提高醫術。

當然,跟師時,千萬不要有疑必問。先自己看書或思考,並與同學交流,若實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師傅請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師都喜歡勤奮好學,且態度恭敬的學生。有時,師傅的觀點可能不合乎課本,或合乎主流,我認爲當細心學習師傅的觀點,自己在臨牀上體會。

八則,勤奮好學,孜孜不倦。

中醫難學,因爲中醫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好的中醫需要懂的東西非常多,不僅要精研湯藥與鍼灸,還包括相學、文學、歷史、天文學、西醫學、中國傳統哲學等等。因此,要求我們中醫人一定要努力進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讀書。需知若一天不讀書,即是一天浪費了光陰。別人都在進步,我們若不努力,就會倒退。

作爲中醫人,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一輩子努力的準備。讀不完的書,幹不完的臨牀,永遠也不會到達頂點的攀登,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與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臨牀的快樂,享受努力的快樂。享受的過程,亦是進步的過程。因爲快樂,我們更努力;因爲努力,我們更進步;因爲進步,我們更快樂。

以上拉雜寫下這幾點體會,是我在奧地利臨牀工作的間隙倉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於年輕學子進步。這些只是我自己的學習中醫體會,不一定合乎每個人,讀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學醫體會分享出來。我們都要進步,我也願意與讀者一起努力。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2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症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爲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髒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髒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爲主的疾患,臨牀多見於女性,屬於現代醫學“癔病”範疇,是神經官能症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爲治療焦慮症、抑鬱症、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症、圍絕經期綜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症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鬱證門》說:“鬱爲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鬱之久,變病多端。”,髒躁多因患者抑鬱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於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髒躁之病,本病始於肝,傷及心脾,累及於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係上,肝爲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髒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爲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鑑》雲:“髒,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爲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爲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鬱的作用)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3

20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學習期間,我們從理論到操作實踐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學習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前中醫理論歷史,又關注了實踐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學習班只有短短的5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學習,我們完成了48學時的課程計劃,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

悟的是中醫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中醫理論基礎知識,中醫經典在護理中的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臨牀應用推廣等,科學的護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說,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廣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連招的現代醫院護理管理的探討,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醫患溝通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爲護士長,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護理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臨牀科室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豐富的課程內容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參加中醫學習班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中醫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

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爲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爲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爲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使醫院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4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恆,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瞭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後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後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於臨牀,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爲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鑽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爲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

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於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並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癒。事後,經查閱,才深爲其準確無誤而驚歎。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鑽研,不斷強化,並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覆研討,有所得輒記之,並驗之於臨牀,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於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羣書,博採廣蓄,並細心揣摩,反覆研究,攝其精要,主張採衆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衆家之精華爲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捨,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爲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後,則用於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

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於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後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爲精通了醫理,詳審了衆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纔不囿於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癒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採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於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宏,力起沉痾。用外治法於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於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於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牀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啓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係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爲,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週期性和太陽活動週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爲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後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於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註釋,併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註》、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註》,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註;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牀實際,理論是爲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繫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啓後,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啓示後人,要善於研究繼承,要善於總結創新,發揚 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溼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牀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5

在開始進行大三學期的選修課的選擇時,我看到了中醫藥膳這門課程,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其實最開始我選擇中醫藥膳課的原因是因爲我很愛吃,“民以食爲天”嘛。但當我真正開始上課之後,我更相信我做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儉老師爲我們講的都是一些易於製作的,貼近生活的藥膳方子,都是針對不同人羣的常見病而做的,使我學到了很多養生的方法,原來好身體是可以吃出來的。很多人以爲食療和藥膳是同樣內容、同樣目的的一門學科,因爲它們都是通過食物來調理機體,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處。食療是以純食品爲原料,以保健爲目的的一種方式。而藥膳是以食品和藥品共同製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說中醫藥膳學包含了藥膳和食療兩方面的內容,但更偏重於藥膳。中醫藥膳學注重調理,沒有峻藥猛藥,只要長時間堅持服用,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隨着中醫藥膳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社會上對中醫養生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各地都陸續出現了以藥膳爲主題的餐廳,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藥膳這種防病治病的方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藥膳方子被研究出來,應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吃飯就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通過對中醫藥膳的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現在我也能自己製作一些簡單的藥膳方子。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和家人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不同的藥膳調配,可謂終身受益。但是藥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藥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藥禁忌。既然藥膳是通過將藥材與食材相結合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那麼就不能對人體有任何害處,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中的藥材互犯禁忌,那藥膳就不是治病的藥了,而是“致死”的藥!當然,這是最爲嚴重的後果,但如果藥物犯了禁忌,是一定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那麼你通過藥膳養生的目的就事與願違了。其次藥膳還一定要能夠平衡陰陽,因爲食用藥膳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不能平衡陰陽,那麼服食久了就會導致體質陰陽失調,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藥膳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將體質內有失偏頗的陰陽二氣通過食材的藥理作用進行調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中醫藥膳的目的還在於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將藥材融入食物中,通過日常三餐,慢慢作用於患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患者體內的邪氣就會逐漸被食物中的藥材祛除,疾患也會慢慢的治癒。通常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說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中醫藥膳要講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是說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

進行藥膳方子的製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採取最適宜的藥膳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溼,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在選用藥膳方子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選取適應當地特徵的藥材、食材。最後就是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溫、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溫,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蔔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乾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吃飯的時候配合乳製品、蛋類、梨、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溫補,增強禦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這些都是製作藥膳方子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五穀爲養,五 “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食之, 以補精益氣。 ” 果爲助, 《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 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 藥膳,古代稱爲“食療” 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爲“食療” 、 食治” 食補” “食治” “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 、 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 , 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藥膳專篇《食治門》 “ ” 認爲: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忽 ,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 思慧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 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係。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 , “ 調而用之, 則倍勝於藥也。 老奉親書》 說:人若能知其食性,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6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爲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爲主的一門臨牀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繫臨牀實踐的橋樑,是臨牀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牀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牀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說及臨牀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牀價值。我們作爲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通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衆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牀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爲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爲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爲“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牀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爲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牀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牀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牀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牀意義爲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牀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牀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7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着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着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裏。在我的腦海裏,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裏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於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雲裏霧裏,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牀假如不結合,永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症下藥,而證纔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杆,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爲以後臨牀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儘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爲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祕。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祕,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以後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恆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8

數年來的學習和臨牀,使我認識到,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兩種醫學分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對事物有着不同的認識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說中西醫產生於完全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認識疾病的視角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什幺?就是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學說等,這些是先哲認識、解釋世間萬物存在、演變、消亡的理論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方法論。古人讀書必讀四書五經,這五經裏面就有《易》(《詩》、《書》、《禮》、《易》、《春秋》)。在古代這些理論認識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數理化。

時過境遷,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現代醫學建立的基礎)已經成爲我們自幼在學校學習的認識事物的準則。中國古代哲學(科學)如易學之屬在現代人看來已經是一種“玄學”,甚至乾脆認爲是一種“僞科學”了,中醫隨之自然地讓人們覺得很“玄”了。

時下就連中醫學院的一些老師、學生都不信任中醫了,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產生的原因,這裏暫不討論。問題是中醫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學呢?我想,關鍵是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中國古代科學(哲學),進而用這種思維來理解中醫。時刻用中醫的理法觀念來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受現代醫學觀念的影響,是能否成爲真正的中醫生的基礎。中醫工作者必需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爲師者必不能授人以醫道之真諦而貽害無窮;爲學者必誤入歧途而流於半解,甚者對中醫失卻信心;若以爲醫必不能正確把握辨證施治之靈魂,其方藥亦不能合於理法矣!

我們必需清楚地認識到,用現代醫學的觀念來看中醫或許中醫很不“科學”;然而當我們用中醫的理法認識來審視西醫,其也並不完全“科學”。爲什幺呢?因爲中、西醫各脫胎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理法體系,各有各的認識角度和評價標準,用各自的標準去評價對方都是不恰當的,就像不能用籃球的規則來評判足球一樣。

長期的學習加上幾年完全獨立的臨牀工作,我對醫學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學,對中醫的教育狀況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初次入學時我很想學好西醫,覺得西醫學的很多東西是“很先進”的,所以花了很長時間閱讀西醫方面的書籍。西醫學知識的積累在臨牀上確實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因素,但是我經常感到西醫的東西在影響着我的中醫思維。我想很多在臨牀上工作的、能冷靜下來思考的中醫生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中醫生的悲哀,然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許是現行的體制特點。

雖然以後我亦將是一名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個很極端的看法就是中醫生和西醫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現行的中西醫結合的體制特點(方式)要改變:一個人搞中醫就得單純搞中醫,不能同時搞西醫。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完全以西醫有關糖尿病的發病基理和治療手段爲標準,還有誰會認真的按中醫的`理法辯證治療消渴病呢?那怎幺辦?很自然的,作爲一個臨牀醫生大家都會盡量充實治療糖尿病的西醫知識。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觀念完全改變了,精力也分散了,還談什幺繼承、發揚、創新?然而,目前中醫發展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真正的中醫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醫、鑽研經文的人就更少了,中醫的精華與真諦將有慢慢消亡的危險!現在連民衆都知道很多中醫院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掛中醫之名行西醫之實!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看待的問題。

中、西醫生的角色集中於一人,帶來的一大弊病就是西醫思維的影響。這種干擾往往自己不易覺察,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而這種影響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談到的,中西醫分屬於兩個完全獨立的理法系統,任何以西醫的觀念來處方用藥都會影響到作爲一箇中醫生的辯證施治思維。

我在這裏不是在鼓吹純而又純的中醫,而是指出,中醫的理法系統是完全有別於西醫的理論、治療觀念的,作爲中醫生決不可受到西醫觀念的誤導。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在中醫辨證、治療過程中不受到西醫知識的影響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加深對中醫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排除西醫知識產生的消極影響。

西醫的知識我們還是一樣要學的,這是當前的現實需要。中西醫在很多方面確實可以互補的,就像前面談到的糖尿病的治療,在控制血糖方面西醫有它很多優勢,胰島素的應用和製劑、給藥方式的改進(人工胰島不久必將面市)更是給不少糖尿病患者帶來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胰島素都不是針對病因治療的藥物,按中醫的話說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醫治療的出發點就是強調治本的(當然中醫“本”的概念不能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病因),在臨牀上通過中醫藥的辯證配合治療,不少患者的病情都會得到更好地控制,減少降糖藥、胰島素的用量、降低胰島素抵抗、減少急慢性併發症的產生,我想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時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體現。

綜上所述,我是不反對中西醫結合的,只是希望這種結合不要變成“錯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醫的教育基本是按現代的教育模式展開的,跟前人學習中醫的方式已經大不相同了。前人學醫講究師承、經典、臨牀,現在在校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學西醫,甚至西醫的課程比中醫還要多,一些本屬於中醫的課程比如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眼科、中醫外科、中醫腫瘤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更多的是西醫知識,而中醫方面的內容大多是一帶而過了。像中醫骨傷的治療,方法甚多,簡單有效,而在課堂上基本沒有涉及,已經完全西化了。這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中醫是不是真的沒得講呢?可現時在課堂上能對中醫的發病機制、治療特點進行深刻闡述的老師確實是很少了。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9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着暑假該去哪裏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着玩,要好好利用。於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鍊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後,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裏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闆後,我向老闆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爲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裏,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於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裏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櫃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瞭解。藥品大致分爲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裏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裏各位阿姨的讚賞和老闆的肯定,我的心裏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着,藥店彷彿是人生的大看臺,上演着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痠痛,但是隻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讚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雲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0

我是xxy醫院中醫科醫生,這次參加了中醫培訓,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爲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爲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爲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爲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爲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爲“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爲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爲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牀 教學中要多聯繫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溼、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牀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繫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啓發學生髮散的、聯繫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爲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1

通過廣泛的宣傳學習活動,使民族地區的幹部羣衆和麪臨就業的大學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把王萬青同志的精神轉化爲廣大幹部羣衆的工作動力和思想保證。

我被王萬青克服種種困難,獻身基層衛生事業,全心權益爲藏區羣衆百姓送醫送藥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在王萬青身上,我感到了堅守的強大力量,甘於奉獻優秀的品格,感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他身上的生動體現,我要以王萬青爲榜樣,在工作中踐行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着追求的精神,在爲患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通過 學習王萬青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總結心的體會,培養我大公二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王萬青的可貴品質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萬青的報道,深受感動,一個上海重點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能夠42年紮根草原,爲當地羣衆看病送藥,這樣精神令人敬佩。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幾十年來,從容、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誘惑和變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爲年輕的醫務工作者,應該以王萬青爲榜樣,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踐行王萬青那種愛崗精神,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爲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西部民族地區條件艱苦、經濟落後,王萬青始終堅守自己青春時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從一個外鄉客到草原人的轉變,他以草原爲家,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藏區人民的認可和尊重。王萬青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帶給我們深刻的啓示,我們人生座標的設定必須與祖國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只有在基層實踐中獲取新鮮的工作經驗,汲取成長的精神動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王萬青是我們身邊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艱苦的地區創造條件、艱苦學習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在位藏區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視藏族同胞爲親人,全心權益爲他們服務,得到了當地的羣衆的尊重和認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當初的誓言。王萬青的實際證明,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沒有變,那就是“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的志願,在人民羣衆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王萬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這些平凡的是能堅持做42年,的確很不容易。我們身處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科研條件相對落後的身份。年輕知識分子有時候會對環境和條件有不滿的情緒,可是王萬青卻爲我們樹立了榜樣,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夠甘於清貧、耐得起寂寞,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甘於爲之奉獻。多年來王萬青無時無刻不在想念着家鄉,一邊是對故土親人的深切思念,一邊是缺醫少藥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萬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輾轉反側,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留下。

向王萬青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優秀品格,學習他心繫羣衆、民族團結的高尚情懷,學習他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尊尚品質,學習他艱苦創業,奮發有爲的敬業精神。王萬青同志是一位愛黨、愛國、愛人民、獻身藏區醫療衛生事業,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傑出典範,是優秀共產黨員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蹟在平凡中折射偉大,細微處體現崇高,是廣大幹部羣衆,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和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2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羣、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爲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牀,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爲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牀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裏”,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爲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牀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爲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爲我院的發展建設,爲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3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修改概括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而中醫發源於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地理論體系,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科學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爲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

在我沒進入中醫學院以前,覺得中醫特簡單,就是把把脈,在吃上幾碗湯藥而已。但自我開始學習中醫以後才發現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學習《易經》以後更是覺得中醫實在是太神奇而又絕妙了。其實在我未上中醫學院以前,我一聽《易經》這個名字還以爲是少林寺絕學《易筋經》的上部呢,直到上這門課以來,我才漸漸瞭解了《易經》不是武功祕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萬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書,而且是華夏五千年以來具有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的一本書。

易有太極,是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和中醫的陰陽八卦圖如出一轍,在中醫研究陰陽用的就是太極八卦圖。世間如同太極八卦一樣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陰陽,而且陰陽二者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互增互減。在中醫裏陰陽不調,謂之有邪氣,人亦有病。

陰陽和合,陰陽平衡才維持了世界萬物乃至人的正常運行,又有“天地陰陽不相交,則萬物就不能興盛”,可見易經裏闡述的陰陽比傳統中醫先進多了。已經不愧爲“羣經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方面,又可引申爲四時、四方等。在中醫裏,陰陽消長揭示了人體病機病理的發展變化,如陰盛陽虛則寒,陽盛陰虛則熱等。四時,即春夏秋冬。在中醫裏指導用藥及調理人體營衛陰陽。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徵着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即:乾、坤、震、巽、離、坎、兌、與其對應的自然物質爲天、地、雷、風、火、山、澤,這八種物質與中醫的生命養生又是息息相關的。易經中強調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之中陰陽之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而人體之陰陽也隨四季的變更而此消彼長,夏秋陽長陰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陽氣開始回升,秋季陽氣減退,這或許也是從易經之學所發現的從而引起到中醫調和陰陽的養生理論之中的吧!人體不止有四時陰陽的變化,在同一天,人體陰陽也有不同的變化。更爲有趣的是《易經》中的坎卦,它的性質是代表月亮而人體臟腑大多都和月亮有關。諸如,肝、膽、腸、肺等。人體臟腑經絡和月亮有關,而《易經》中的坎卦,這不知是巧合還是易經和中醫有着不可磨滅的聯繫,也或許是《易經》和中醫多喝月亮有關吧。

《易經》中也教會我們爲人,其中的乾卦中說到的龍就是在告訴我們該怎樣走自己的一生,真實的說明了作爲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人的一生不讀《易經》,就是一個最大的損失。

作爲一名中醫,不研讀《易經》,我想在中醫上是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爲的,畢竟《易經》和中醫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在作爲學習中醫的我們,對《易經》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學之路上你會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經》,我想你會有很大體悟。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4

爲進一步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發揮中醫藥在農村衛生工作的優勢與作用,推進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技術、中醫藥服務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促進我院對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等工作順利開展,xxxx年我院計劃將加大力度,繼續組織實施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項目,全面提高我院醫師運用傳統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基本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培養建設出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羣衆、樂於奉獻、臨牀實踐技能較強、適才適用的(中醫)醫生隊伍。並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現特制定本工作計劃如下:

一、培訓組織管理

由我院科教科負責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統一實施,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督查考覈;並組織省級中醫藥專家及桐鄉市中醫學會專家強化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業務指導。按計劃具體實施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活動,結合開展的頭針、鈹針的應用,中草藥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工作,科學統籌基層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活動,推進農村中醫藥工作深入發展、全面提高我院的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

二、培訓項目對象

培訓對象爲全院的在職醫師。xxxx年新招聘的醫生將參加下半年的培訓。

三、培訓內容要求

培訓內容分三塊:

一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二是國家中醫藥局編印的《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的內容;

三是海寧市中醫院推廣的適宜中醫藥技術項目;xxxx年培訓工作重點圍繞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應知應會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強化培訓中醫診療技能和適宜技術項目,達到學以致用要求,確保每個在編醫師均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四、培訓工作實施

培訓形式以講座和自學爲主,輔以集中輔導。根據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要求,制訂培訓措施,4月底前將培訓活動計劃上報桐鄉市衛生局。培訓實施中嚴格自學考覈制度,全年不少於150學時;並在醫院集中安排輔導(每週4學時、共40學時)。12月15日前全面完成培訓任務。12月底由科教科組織對培訓人員進行抽考和檢查,並將培訓考覈結果列入每位醫生年度工作考覈中。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5

海門市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後,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爲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爲患者服務爲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繫,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着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羣衆滿意”的精神,閃爍着以人爲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範服務行爲、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羣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裏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爲家,風裏來雨裏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爲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幹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爲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爲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後,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後,是你們執着的堅持;淚水擦乾,依舊奮鬥在最前線。是你們爲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讓羣衆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爲2015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着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爲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