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推薦】百年孤獨讀後感

【推薦】百年孤獨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

《百年孤獨》看完了。

有烏爾蘇拉在真好,再怎麼不幸也能頑強支撐着,整個家族唯一正常並且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人,有她在的時候,家還一直是家。

其實提取大綱出來體系也沒有多複雜,上校的戰爭事件作爲大篇幅也着重在背景渲染,厲害之處在於無處不在的魔幻之筆。

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出豬尾巴孩子,到最後一代被螞蟻運走的.豬尾巴孩子,就連那搖搖欲墜層層打補丁似地疊加了一層又一層時代風霜的承載了無盡孤獨的大房子也將被即將到來的颶風所捲走,布恩迪亞家族將不復存在。

有種命運嘲弄般的氣憤、無奈到無所謂,那在每一代不曾被完全放棄破譯的神祕莫測的羊皮卷,其實就是記載着整個家族變遷的預言,但永遠也稱不上預言,破譯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歷史盡頭。如果能早點破譯出來那麼能改變歷史麼?或許沒有關係。從每一代沿用第二代名字開始就意味沒有一個正常人和歷史重演,烏爾蘇拉曾經試圖按着教皇的目標培養一個純正的子孫都失敗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2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馬爾克斯對於生活也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開朗還是封閉,是堅毅向上還是墮落腐化,不管他們的生活是積極向上還是紙醉金迷都給人一種深深的孤獨無奈感,他們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筆下的世界雖然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卻還是愚昧落後沒有任何進步相反還逐漸走向沒落。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爲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爲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3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爲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4

高中時看《百年孤獨》看得我很凌亂,只記得人能詭異地長出豬尾巴來。最近這本書又掀起了一股熱潮,看看馬爾克斯的傳記有助於加深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總把它和外公外婆以及兒時的記憶聯繫在一起。

據加西亞馬爾克斯回憶,大屋的很多房間是空着的.,其所以空着的原因是它們的居住者死了可能是哪個親戚,比如他的舅老爺拉薩羅科特斯、姨奶奶佩特拉科特斯或者姨媽瑪爾加麗塔。爲了紀念他們,房間一直空着。後來孩子們長大了,房子不夠住了,外婆就請人加建幾間。因此,實際上,房子由四部分組成,建成於不同時期。

住在那麼一座大屋裏,加西亞馬爾克斯難免感到既渺小又膽怯,尤其是在黑夜來臨的時候,房子變得靜悄悄的。

多年以後,當加西亞馬爾克斯不得不離開阿拉卡塔卡時,大屋就成了他最大的精神負擔,因爲他想用文學成就它,一半爲了忘卻,一半爲了紀念。他後來多次提到的那部萌生於青少年時期的長篇小說,指的就是《大屋》《百年孤獨》的雛形。

百年孤獨讀後感5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百年孤獨這部名著,直到最近才把這本書看完。說實話,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並沒有看懂,因爲這是一部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的鉅著,而《百年孤獨》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書中有大量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典故,而作者所用的敘述手法更是讓人又愛又恨。對於我來說,這種獨具特色的寫作手法讓我一方面既迷戀,但同時給我理解文章帶來一定的難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致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6

《百年孤獨》的大致內容是:在這裏個拉卡塔的小鎮。每天,總會有一個衣着破爛的少年在郊區路上,風雨無阻。那位少年只有12歲,儘管家裏貧窮,但是他從未間斷一件事:在貴族學校,聽讀書聲。學校裏的書聲像音樂一樣把少年吸引了過來,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少年在樹叢呆了五年,在這五年裏少年不停地學習知識。

但去卻被校長髮現,校長讓他把這份試卷做好,後來少年考了100分,學校收了它他做學生,長大之後他成爲了作家就是《百年孤獨》的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我的感想是:這位作者是這麼愛學習,因爲他們家的生活貧窮,所以這位少年從來都沒有上學,但他卻沒有放棄過不學知識的念頭。

雖然家裏和街道都留滿了少年的.筆跡,但是少年還是在默默背誦知識,母親十分的欣慰。從這讓我知道了兒子是十分想學習知識,母親很爲難因爲家裏沒有錢供少年上學。

但是就在有一天,矮樹叢的樹枝枯死了,在也隱藏不了少年的身影了,校長知道了想考一考這位少年就給他一份試卷,這是讓誰想不透的一份最難的試卷少年考了100分得了全年級第一。

從這讓我知道了,校長看這位少年很喜歡學習,也想看一看少年在哪個水平,但是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少年考了全年級第一,這讓我知道少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也因此校長免去了少年的學費,讓少年可以在教室裏和別人一起學習,時間飛快的過去了,少年成爲了最有實力的作家,從這讓我知道了,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成功。

百年孤獨讀後感7

最後幾章一口氣讀完,讀到最後奧雷里亞諾破譯羊皮卷時,卷裏所預兆的結局和現實世界如鏡像般重疊,實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榮,擁有遠大前程的龐大家族,一代又一代裏性格長相的復刻以及人生軌跡的雷同,卻無法帶來綿延的福祉和不盡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亞們以各種各樣稱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歸馬孔多揚塵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們無可挽回的衰頹命運。極盛轉衰的家族史詩讓人聯想起曹公筆下的紅樓。

家族內且做且毀的祖傳惡習,情慾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層出不窮的宏偉事業,從一開始的鬥雞到之後的香蕉帝國,都只是爲了讓布恩迪亞們在這永無止境的重複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託。但即便如此,孤獨仍然無可避免的在早已預設好的地方如蛛網般密不透風地把他們籠罩。

正如書中所言:“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裹挾入黃土的,只有那將回憶的長詩拋灑於過往後的醍醐,和頓感天地渾然而自我無比渺小的悵惘。百年孤獨。

佳作!

百年孤獨讀後感8

剛開始看《百年孤獨》的時候,她發現有幾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下面是她的看法。

首先,布恩蒂亞家族中的人名反覆用的都是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這也彷彿他們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種可怕的循環中度過的;其次,故事的'情節很具神話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爲按奈不住寂寞從新回到人間,甚至與活人交談。這也引起了她看下去的衝動,這是一個彷彿描述一個國家百年的繁衍與生存、恥辱與壓迫的故事。霍·阿·布恩蒂亞帶領他的妻子,以及他的親屬朋友們歷盡千辛來到了一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塊後來被命名馬孔多的小鎮上,蘊含了無窮的神祕,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亞陷入了無窮的孤獨。在他身上也體現了那種可怕的循環,在他對創造發明產生厭倦以後,便整日地呆在實驗室裏製作金屬金魚,每做到二十條的時候就將它們熔化重做。

他的後代奧雷連諾又從戰爭走向孤獨,終於也陷入了循環制作金魚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地傳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獨樣,直到家族的最後一代奧雷連諾·布恩蒂亞的出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駐,不僅是布恩蒂亞家族,整個馬孔多已經開始沒落了。那本羊皮書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這個家族從建立到沒落其實已經是註定的宿命,終究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百年孤獨》讀完後都會給人留下一種深沉的感覺,她認爲這種感覺纔是作者真正想要傳達給讀者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9

百年孤獨斷斷續續地歷時十六個多小時,最後讀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場風暴席捲整個村落,一切塵埃落定,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所有的沉重情緒都被作者一笑而過,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卻讓人內心感覺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獨並不玄幻,他是社會和許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沒有對話全程像在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這恰好無這個無關愛的家族契合,長輩對晚輩沒有認真的陪伴和關愛,沒有言語交流,雖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並不瞭解,這個家族的人極度缺乏愛和安全感,所以會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們總會相信,只要做些努力總比什麼也不做好,可是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譯出家族的命運,而是提前獲知命運而有時間去扭轉,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一切是徒勞,我們還會選擇努力去改變嗎?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來,但這個社會充滿了孤獨,塔更像是人類的基因,存在每個人身上,書中的故事呼嘯而過,每個人都曾總有美好的記憶,就憑着這個溫暖的光亮,也足夠撐過漫長苦澀的人生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10

我無法像他們一樣,那麼深切的去歌頌《百年孤獨》。任何一本書,在我這裏,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照見了我們習慣漠視不見的事實。我在想,那些人他們悲慼的命運。他們曾經那麼努力執着、那麼奪目,卻有一個那麼荒誕和無聊的晚年。我由此又產生了害怕,怕我有生之年,來不及真真切切的保護我的父母,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在精神上支撐他們。

我也深深的瞭解到一個現實。一個人,在有了愛和理想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我們愈愛,便愈發孤獨。

那麼,今天這個日子,於我,雖然是一年中的唯一,但終歸不會圓滿。《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人,他們的人生全部由童年決定,某一幕某一瞬間,就已經影響到了他們這豐富而漫長的一生。走到最後,能憶起來的,也不過是那一瞬間的景象,只不過那一刻,已不帶任何情感,就好像,那一刻一直跟在他身邊,而他,纔是一直迷失的人。

我希望我能不像他們一樣,在生命的進程中,執着於最初的不圓滿,一直迷失下去。

打開那顆心,擁抱這世間的好,做個註定不圓滿,卻滿足幸福的人。

這就是生日的感言吧。不祝自己生日快樂,卻祝自己豁達知足。

百年孤獨讀後感11

從馬孔多建立之初,到最後被從這世上抹去,彷彿一場夢。

馬孔多像一本濃縮的歷史,經歷對世界的無知,有着人性善良;歷經工業革命的衝擊,變得逐步發展繁榮,人的感情關係卻在發生變化;而後香蕉公司的入駐進入全盛時期,外來人性的貪婪與政府的強壓統治,馬孔多變得繁榮而又荒誕不經,這世道不再像布恩迪亞建立馬孔多時期那般美好,充斥了醜惡的'資本壓迫與政客的虛僞殘忍,直至最後三千多人無辜死於槍下,投入海中,並篡改歷史,從此,馬孔多衰落,隨着布恩迪亞家族的最後命脈死亡,馬孔多也從這世上抹去。

而布恩迪亞家族,何不折射與代表了馬孔多的起始,發展,滅亡?

布恩迪亞家族是瘋狂的,極端的,孤獨的,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而烏爾蘇拉,她堅毅,勤勉,擁有一切優良品格,是她支撐起這個家族,見證了家族的發展與變遷,她努力維繫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亂導致的災難,卻終於在既繼承她又是性慾佔上風的阿瑪蘭妲上得到了非循環的實現。

馬孔多與布恩迪亞家族始於“冰塊”與“石頭”,終於颶風毀滅,不禁長嘆這歷史命運……………

百年孤獨讀後感12

“文學是爲了嘲笑人們而做出來的最好的玩具。”這句話是最後那個和阿瑪蘭塔·烏蘇拉愛的死去活來的奧雷良諾的朋友阿爾瓦羅說的。那麼加西亞·馬爾克斯寫這本書我可不可以看做他在嘲笑,而且不僅僅是拉美的歷史。

今天下午在圖書館一口氣讀完了最後四章,其實早在讀到老阿瑪蘭塔死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不安了,雖說之後的家庭成員在一定程度上覆興了另一種形式的家業,可是那種浮躁虛華正是預示從波峯下滑直至衰落的最好嘲諷。這個時代就這樣沒落的開始了。

作者以平直的語言講着看似與他無關的故事,語氣裏沒有表情,可是之中有似夾雜着弱弱的同情。每個人孤獨的方式都不同,卻又是一脈相傳。這個家裏是由女人來支撐的,所以孤獨就顯得風情和動人了。

然而,他是這麼嘲笑的。追求科學與外世界的被科學和超脫的精神折磨而死;環球漂泊見多識廣的最終還是回到這裏離奇而死;一心操守家業,默默打理內務的被煎熬而死;參與戰爭、起義和遊行活動的因對鬥爭的恐懼而死;純真的昇仙,惡俗的墮地,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全部被意識捲走,剩下幹扁腐化的軀殼。

最後得知墨爾基阿德斯爲這個家族早就準備好密碼羊皮書,我彷彿看到了長滿綠斑的吉普賽老頭閃着黑色渾濁的眼睛嗤嗤地笑,笑這個家族以看不到的程式緩緩地進行。每個布恩地亞家族成員和與其有關聯的外人本都擁有特殊的力量,所有人的力量在明處互相烘托,卻在暗處抵消。讓孤獨佔了上風。

百年孤獨讀後感13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爲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讀後感14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心得體會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百年孤獨讀後感15

說來很慚愧,我一直沒讀懂《百年孤獨》,對它也沒有熱愛之情。但王浩百涼對《百年孤獨》的研讀遠在我之上。常言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桶水。”呵,今天正好相反,“學生擁有一桶水,而老師纔有一滴水”。於是,今天語文課的講臺屬於他,不屬於我。於是,“王老師”跟大家分享他的閱讀感受。

這個“王老師”做事可真認真,備課本上寫滿了心得體會,重新整理他的閱讀思路;更難得可貴的是,他還摘錄了一些作品裏的精彩片段,複印成講義發給同學們,頗有點大學教授的“範兒”。

登上講臺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同學們,要走進這樣一個長篇小說,先得從心態開始調整,要帶着積極的態度與文字接觸,這樣才能讀懂文本;其次,他比較了不同的譯本,他認爲不好的譯本會影響人的閱讀心情,好的譯本會更讓人容易走進作品;他手頭的`譯本是范曄的譯本;第三,他拿中國作家餘華的《活着》來比較,讓同學們對《百年孤獨》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爲很多同學看過《活着》。

有了這樣的鋪墊,大家對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接受。當進入故事情節的時候,“王老師”講述了作品較爲經典的情節,概述了主要人物,分析了作品的主要特色……同學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低首讀書。

作品是《百年孤獨》,可講課者和聽課者都不孤獨。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師”還是講課的同學中板書最多的老師。不過,“辣”字一定讓大家印象深刻,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