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1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我個認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主要應做以下幾方面:

小學生活正規而有序,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懂得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什麼時間不該做什麼事。如教育孩子養成早起、早睡,長期做下來,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立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制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那麼時間觀念就己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自我意識的控制力就得到了長足發展;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惰,應該有意識的從小鍛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整理書包、書桌、自己的衣服自己晾曬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目地是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情能力,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礎,當孩子在生活中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孩子的獨力意識與自我責任感就增強了很多。

在這方面我們要求他做到:教師上課時要專心致志聽老師講課,不開小差;養成定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要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他做作業時我們不在旁邊陪他,監督他,我要他不懂的問題自己查資料,查不到時我們纔會提醒他和啓發一下,只在作業難點上和孩子一起分析,慢慢養成他獨立思考的自學習習慣。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孩子愛動腦子。家長切不可嫌孩子嘴貧,冷漠對待。最好跟孩子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閱資料。

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溝通時,也應注意時間和環境,才能起到想要的效果、以前我經常在全家吃飯時,教育孩子、尋問功課等,緊張的氣氛令孩子有時吃不下飯,經常是愁眉苦臉的,我氣上心頭,滿臉怒容,弄得好好的一桌飯菜,誰也吃不下。後來,通過跟其他家長交流,我現在就經常利用晚飯後散步和平時在一起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有效交流。詢問孩子在學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及時搏捉孩子思想上的細微變化;跟老師進行有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有效結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爲教育孩子,作爲家長成員之間要配合黙契,形成合力,對孩子的要求、態度、引領方向要基本一致。如果彼此之間目標一致,態度不統一,往往會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受到另一方面的干擾,孩子在多重選擇面前就會茫然失措,無所適從,家長的心血必然付之東流。我和家庭成員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孩子逐步形成有堅強的意志、樂觀向上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2

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成語辭典中也有“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詞條,這就是說,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當官爲人更要遵守道德規範,做到守住底線,不踏紅線,不碰高壓線,做一個爲民務實清廉、領導滿意、百姓擁戴的好官。近日,縣委組織部發文,要求黨員幹部撰寫家規家風的文章,結合本人的家庭、家風、家規,對照周恩來總理的“十條家規”,我想說出自己正家風、行家規的體會和感悟。

作爲本人及其家屬,一個是部門主要負責人,一個是單位副職幹部,多年來,約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規,家風,就是:清白做人,踏實幹事,不謀權私,不留話柄。

我認爲,正家風、立家規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帶頭爲家爲人樹立清白做人,踏實幹事,不謀私利,敬畏紀律的榜樣。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裏的招投標事項,我沒幹預過一次,也沒背地裏讓親友同事參與過一次,都是由局物品採購及工程論證領導小組進行陽光操作;優撫安置,調殘評殘、城鄉低保工作中,沒爲一個不符合條件的對象打過招呼、發過話。 我認爲家風家規連着黨風黨規。作爲黨員領導幹部,立好家規,樹好家風,更是主動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推動“兩個責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金錢固然重要,但金錢不是萬能、品德必須高尚。周恩來總理一生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樸素,不以權力爲自己爲家人、爲屬下謀取私利,其高風亮節,世界敬仰,成爲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就是因爲他有了自己的“十條家規”,並時刻用“十條家規”的尺子規範自己,約束自己、規範家人的行爲,他爲我們黨員領導幹部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爲我們黨員領導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我認爲立家規、正家風還是一種責任擔當,一些黨員領導幹部權高位重。如果能夠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管好家屬、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尤其重要,但要管好,必須有責任擔當意識。爲官一任,造福一方,雖然是句老話,但從這句老話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個稱職的黨員領導幹部,面對新形勢、新常態。要管理好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就必須視那個部門、那個單位爲自己的家,這個“家”的好家風、好家規更爲重要、更應立好。諸如大到人、財、物規範管理制度,爲民服務承諾制度,黨風廉政建設制度、軟環境建設評優制度,小到上下班紀律、機關作風建設、年度考覈等制度,都應不斷建立,不斷完善,因爲這樣的“家風”、“家規”,直接關係到這個單位、這個部門黨風行風的好壞,關係到黨的事業及其部門和單位工作的興衰。

我們家好的家風、家規,將繼續保持下去,它雖然沒有寫在紙上,也沒有貼在牆上,但每時每刻都會在我們夫妻及家人的心裏出現,做到天天常思已過,日日警鐘長鳴,爭做一個家規好、家風正、受到黨和人民信賴的民政幹部。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3

今天天氣涼爽,我們在老師進修學校四樓有幸地傾聽了範老師的有關家風家訓方面的講座,臺下座無虛席,都在認真聆聽學習。 在範老師的分享中,我們知道了曾國藩家訓及他的《十二日課》,知道了錢鍾書夫婦、俞平伯夫婦、馮友蘭、梁啓超、傅雷、湯用彤等名人的書香家庭。讓我認識到了家庭建設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生活的避風港,也是提供前進動力的加油站。家和萬事興,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建設好自己的.小家不僅有利於家庭成員的健康幸福,也有利於社會大家庭的和諧共榮。

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重視家庭建設必須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三大要務着手。

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所以說,爲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顧,互相關心,爲了更好地關心和照顧兒女以及雙方的父母,讓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歡喜夫妻。我們要以愛爲根,做到真愛無私、覺愛無價、博愛無條件、實愛無成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擔負着培養下一人的責任。注重家教首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線”。教育始於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爲人父母的職責與任務不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身體好,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啓蒙教育,立德樹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長孩子的善心、愛心、恭敬心,糾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過失。

家教靠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道德力量潛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靈。良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關鍵的作用,是人們終身的財富。注重家風,就是傳承好家風,不斷地釋放正能量。中華民族的傳統家風可歸納爲“仁義禮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儘管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風,但幸福的家庭卻有着相似的家風,有的講究道德、誠實守信;有的崇尚知識、重視學習;有的勤儉持家、尊重勞動;有的家庭和睦、科學教子,這些都是在注重家庭和注重家教的基礎上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 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家庭建設中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才能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爲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基點。中國夢就是人民追求幸福的夢想,在家庭建設中注重家庭是追求夢想的幸福之基,注重家教是追求夢想的幸福之梯,注重家風是追求夢想的幸福之諦。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4

最近,紀錄片《家風》上下集在央視播出之後,引發了人們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夾敘夾議,巧妙地將名物典故、風土人情和現代教育融爲一體,爲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新時代的公民意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鑑。觀衆若悉心品味《家風》的文化內涵,逐步感受從“孕育”到“傳承”的生命氣息,反求諸己,躬身踐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講求修身之道,是活潑潑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虛無縹緲、莫可名狀的談玄說妙。 《家風》上集以“孕育”作爲題目,向觀衆講述《曾國藩家書》中的平實道理,採用類似山水畫中的“平遠”透視法,突出儒家聖賢終身堅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務求平實,切忌好高騖遠。無論富足安康,還是顛沛流離,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離婁下》 )誠如片中陳述的那樣,曾國藩教育子侄家人,從不誘以功名利祿,而是告誡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礪意志,學以明理,報效國家。傳統社會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國藩在耕讀傳家的文化氛圍裏洞察到“萬物並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機,在鄉野村夫的生產活動中體會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深刻涵義。從孔子“多能鄙事”到漢儒躬耕自養,從吳與弼“手自簸谷”到顏元“甘艱苦勞動” ,再到曾國藩寫信敦促家人種蔬養魚養豬,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實”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誠信經營,鑄就高尚情操。宋明以來, “尊德性”與百姓日用緊密結合,產生了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民間儒學。民間儒者一方面能夠信守儒學的真精神和真價值,另一方面能夠密切關注普通民衆的生存狀況,不失時機地闡發儒家的道義進而滿足普通民衆的精神需求。民間儒學構成了增進民族心理認同和公共生活規則的基礎。由此產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當下呈現,自利利他,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爲聖人。時至今日,許多普通人依然記得“君子以成德爲行” 、“聖人可學可至” 、 “人無信不立”等古訓,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聖賢品格。《家風》下集中講述了重慶市江津區中山古鎮“方家藥鋪九齡堂”的職業操守,扶危濟困,施藥救人,誠信經營,惠及鄰里。方聯海是方家藥鋪第十二代傳人,身上擔荷着懸壺濟世、童叟無欺的家業。縱覽古今,無論是大宅門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還是川黔交界的禁售發水米的碑文,無不展示誠信經營的恆久魅力。

忠孝傳家久。 《家風》下集以“傳承”作爲題目,通過採訪社會賢達、收集名人軼事、探求社會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導人們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片中的亮點之一就是京劇譚門第七代人物譚正巖的講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爲先”作爲訓誡後人的格言警句,培養兒孫的規矩意識,從生活細節入手,做一個有“家德”的人。長輩撫養晚輩,晚輩回報長輩。人倫情懷縈繞其間,無法割捨。孝道,不僅要求奉養長輩,而且強調尊敬長輩。從個體的心靈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體的反省與自覺,爲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撐,而不能將孝行流於形式,即所謂“忠者,其孝之本與! ” (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 )古人將這裏的“忠”解釋爲“敬” 。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應當是孝敬。片中,譚孝曾帶領譚正巖等人去看望譚元壽,接受家族傳統的薰陶—— “孝和義,於家表現爲相親相愛,尊老愛幼,於國那就是報效祖國,國比天大” 。兩千多年來,士人君子“移孝爲忠” ,使得家庭家族這個“小家”與國家興亡這個“大家”休慼與共,息息相關,開明的.統治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將家庭倫理延伸到國家治理技藝,早已成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共識。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我們應當繼承其中符合時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促進文化綜合創新。

廉潔奉公,警示後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維繫家庭倫理。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中, “熟人社會”勢必要求廣大成員廉潔奉公,更好地維護家族和國家的利益。毋庸諱言,古人遵循“學而優則仕”的教誨,認爲躋身仕途可以光耀門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張“臨財毋苟得” ,反對唯利是圖;主張“以義制利” ,反對見利忘義;“以財發身” ,反對爲富不仁,賄賂營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潤屋,德潤身”的準則,當面對個體之利與個體之義發生衝突時,理應成全後者。正如孔子所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 《論語·述而》 )清末名臣曾國藩爲教育後代,將其在雙峯荷葉堂所建的住宅命名爲“八本堂” ,教導子女“居官以不要錢爲本” 。

傳承家風,挺立道德主體,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片中列舉了吳越王錢鏐的後人如何在《錢氏家訓》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僅在宋朝就出現了三百五十名進士,近代以來在五十多個國家有將近兩百位院士。家訓猶如祖宅珍寶,亙古彌珍。在傳統社會中,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傳承延續的美好風尚。它潛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爲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尋中國歷史和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風的孕育和傳承,不僅可以爲個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切實保障,更能促成一個家庭、家族甚至地區的持續繁榮。家風不同於宗教誡命和國家法律。它不必藉助強力手段,就能達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們更應正視理解“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時代價值,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證。 “家風”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云: “上所化曰風,下所習爲俗” 。 “風俗”不是強制灌輸,而是引領時尚,開啓風氣。曾國藩有言: “風俗之於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這也正是《家風》這部紀錄片引發強烈反響的根源所在。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5

家風家訓是代代相傳的精神滋養。對人的成長而言,每個人都離不了家風與家訓,家風家訓對我們影響深遠,它會伴隨着我們一生,從你瞭解它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經刻在了你的心裏。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訓。雖然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不盡相同,但它對我們都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大家,沒有和諧的家就沒有和諧的社會。無數好的家風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會風氣。如果一個人有好的家風,那麼他可能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而如果家風敗壞,那麼就少不了走彎道了。

我們家的'家風就是“誠信”二字。誠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誠實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於承擔,不能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說過的話自己要做到。與家風相對,我們家的家訓也是“誠信做人”。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去超市買東西付款時,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感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就高高興興地跑回了家。回家之後,我激動地告訴爸爸:“爸爸,你看,那個超市阿姨多找了我一元錢,我賺了,哈哈。”可當我話音剛落,他不僅把錢拿了過去,還朝我發火。我感到很不解,委屈地哭了。爸爸語重心長地給我講述了誠信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我也明白了很多。第二天,爸爸去超市將那一元錢還了回去。從那以後,我也像爸爸一樣做一個誠實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養育着中國的代代子孫。每個大國的文化都是有許多的家庭文化組成,每個家庭裏的文化可以看成一本書,教育着一代又一代。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6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弘揚中華文化首先要弘揚優秀的家風文化。如今“家風”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電視臺剛剛播出的紀錄片《家風》,應時、及時。

家風影響着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紀錄片《家風》選取幾個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兩個成員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風教育的縮影。顏氏家族中,除了顏之推,主要通過講述觀衆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闡釋修身、治家、處世、爲學的《顏氏家訓》;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爲什麼會出那麼多院士的疑問。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巖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巖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當鏡頭把觀衆帶到重慶的新葉村時,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路面是由一塊塊石板連接而成,是爲了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溼靴”而着意鋪設的。紀錄片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令觀衆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家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綿延不斷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的家風講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國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記載的家訓——《顏氏家訓》。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爲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爲國盡忠作爲家風的要義。接着講述的《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紀錄片上集開篇講述的是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曾國藩家書中出現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爲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紀錄片通過聚焦幾個有代表性的家族來詮釋家風文化和家風傳承,啓發我們思考:優良的家風傳下來了嗎?紀錄片不無憂慮地提示觀衆:家庭結構變了,如果家風在,精神就在,核心價值就能傳承。

片中介紹,按照家族傳統,錢氏家族每有新生兒誕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讀《錢氏家訓》。這在當下已基本見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風教育更強調的是父輩身教的傳遞。家風的傳承,如果只有家訓、包括非常正式的規則文字,還不足以保證家風得以完美的傳承。能讓家風傳承下去的是一輩傳一輩的身體力行。在講到京劇世家的家風故事時,年近90歲的譚元壽每天練嗓子,這是對孫子譚正巖最好的身教。家長的一次身教勝於百次說教,反之家長的一次謊言亦會粉碎對孩子百次的誠信教育。《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裏講述的“曾子殺豬”的故事,是今天進行誠信教育最好的例子。從家庭到社會,從做父親到一名黨員幹部,都應該從這個故事裏悟出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家風》的拍攝手法、鏡頭語言、敘事策略等固然重要,但故事內涵顯得更重要,該片從創意到講述,重溫家風歷史,呼喚當下家風建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7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直在放着家風這個話題,說每個人的家裏都要有家風和家規。我是根據新聞上的專題,來寫這篇作文的。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家裏的風氣,風氣的範圍有大有小,有國風、也有班風,今天就來講一下這個家風吧。

所謂的家風就是自己家裏的風氣,家裏的風氣好不好就會影響到子孫後代,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家風也分爲好幾種,在家裏做的事、在家裏做家務等等,在家裏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風。家風也叫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

家規很嚴格的,所以家裏的規則必須要嚴格遵守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爲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家規也叫家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這個規矩就相當於國家的法律。指家庭的規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講規矩。 最後,我覺得好的家風和家規每個人都要嚴格的遵守,我們小學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爲規範,講規矩,要正義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爲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裏傳爲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孃,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爲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裏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爲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爲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儘可以由着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爲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爲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家風,家教,家訓! 從小,父母就讓我文質彬彬,做人要誠實,從小,我就把它當成家風。

在過年時,父母都會面帶微笑,大大方方是的招待客人,我和姐姐不開口說話。大人問,我便回答,客人就會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父母便微微一笑,說:“哪裏哪裏,普普通通罷了。”

在爸爸睡覺時,我有時還會在爸爸頭上別上一個蝴蝶結髮卡,夾在中間的媽媽只能把我趕到書房寫作業,在書房裏的我,都能聽到爸爸說:“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中國古代有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子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它們都是中國古代家庭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一次的單元檢測中,我考試退步了一個等級,回到家後,媽媽看了試卷,變怒斥道:“你怎麼學的?考這麼差,快到書房好好複習一遍,週六週日別玩了。”砰—聽見一陣關門聲,一猜就是爸爸回來了,媽媽把我考試成績告訴了爸爸,爸爸走到書房對我說;“以後再考這麼差,就別光完了,好好複習不要光玩,學習是第一位。”媽媽說:“學習是第一位,玩是次要的,父母不是非要讓你考第一,只要考好就行。”自從那以後,這便成了我們家的家教。”

這便是我們家的家風,家教,家訓,有利有弊,它會伴隨我度過一生,讓我一生受用!

關於家教家風建設心得體會8

一個人的成長成材,離不開家風的潛移默化;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即是千萬家庭家教家風的總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爲?”的古訓仍歷歷在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更是千年不殞,中國古人對於家風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處世之道,是祖先歷經世事之後的經驗之言,可以成冊,可以言傳,但無論是哪種形式,必是對兒孫的諄諄勸誡。好的家風淳樸無華,催人向善,是引導兒孫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門,也是約束兒孫行爲規範的內心準則;反之,則誤人誤己,誘導兒孫步入歧途。往小看是修身齊家,往大看是治國平天下。優良家風需要傳承,需要推廣,社會正氣需要弘揚。

家風對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是個人的第一課堂,我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便是對於家風的一個最通俗的理解,也是一個真實的寫照。父母誠樸,則兒孫向善,父母貪腐,則兒孫效仿,家風直接影響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古來宗族大家庭,必讓孩子以德高望重者爲榜樣,而今家庭變小了,更需要家長做好教育的第一任老師,讓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爲後代茵福。

良好的家風能形成廉潔的行政作風。近年來,官員子女家屬腐敗事件頻發,影響惡劣,不免令人質疑其家風。“小來偷針,長大偷金”,不良家風追求物質、追求慾望、追求攀比,不僅自己鋃鐺入獄,也爲兒孫後代埋下禍根。值得慶幸的是,行政廉潔公正的人也大有人在,他們一生奉公執法,淳樸善良,爲人民辦實事,廣受尊敬與愛戴。家風會蔓延到工作作風,優良的家風則是法制化建設的重要推力,而行政作風的廉潔公正則需要家風正統來保證。

家風影響社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石。社會是千萬家庭的總和,家風匯聚起來就是社風,多數家庭家風淳樸,則社風淳樸;社風的急功近利,則說明多數家庭也是急功近利的。近年來人們對物慾的過度追求現象越來越嚴重,拼豪宅、拼豪車,甚至有結婚彩禮都明碼標價的奇葩景象。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人人“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知禮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而改變社會風氣不能一蹴而就,着眼點仍需在家風。 優良家風需傳承,社會正氣需弘揚,這不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會弘揚家風的建設,不僅能揚善於小,防惡於微,更能引導人們摒棄浮躁功利,重塑文明榮辱。而家風的建設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榜樣力量,社會的持續關注和人們的長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