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漢服的演講稿

漢服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演講稿也叫演講詞,它是在較爲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衆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下面是關於漢服的演講稿的內容,歡迎閱讀!

漢服的演講稿

  篇一:穿着漢服去追夢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爲《穿着漢服去追夢》。

記得習總書記在參觀完國家博物館時曾指出: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認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共同期盼。”

雖然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師,但我常常在想:我應該怎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去實現華夏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呢?

很偶然的一次機會,在這個充滿着活力的城市,我看到一羣少年,穿着衣袖飄飄、衣帶飛揚的衣裳。

他們告訴我,這就是漢服。這就是承載了五千多年文明的華夏衣裳。他們是爲了民族的復興,在展示華夏的美與質。

《禮記》說:有服裝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說文》也講:華者美也,夏者廣袤也。

那一刻,我心突然澎湃,我,找到了我的夢想——穿上漢服,追尋華夏。 於是,我身穿漢服。在日常生活中,向東莞的市民自豪的說出,在三尺講臺之上,對可愛的學生深情的教導,這是承載我們祖國五千年文明的服裝。

更高興的是,東莞是一個充滿包容與開放的城市,它包容了傳統的儒家文化,也包容了漢服。使之慢慢成爲社會活動的焦點,人們樂意接受的文化現象。

自去年以來,我校爲更好的響應 文化東莞的建設,爲推動傳統文化的教育,提出大力推廣國學經典教育的辦學理念,讓我們廣大的師生,一同身穿漢服,誦讀國學經典。

這一舉動,得到廣大師生以及家長的支持,一下子讓更多的人,從漢服了解到傳統華夏文化。這更使我自豪地、有勇氣的穿上了屬於我們民族最美麗的衣裳——漢服。

每當我在學校看着孩子們穿上漢服,在傳統的旋律中打着太極操的時候;每當我看到孩子們用傳統的漢禮在孔子像前深深地行禮時我,深深的被感動了!

少年是中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我深愛教師這一份職業,也更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勤懇工作之餘,認真學習十八大的精神,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實踐,以實際行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平凡的教師,平凡的崗位,我身穿漢服,爲夢想踐行,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踐行!

  篇二:漢服展示講稿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題目爲《漢服》。

華夏一詞,典出何意?左傳有云:“華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其中,章服所指便是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歷史悠久的漢服。

漢服,並不是指漢朝的服裝,更不是古裝,而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漢人、漢服、漢語由此得名。

首先上場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漢服中的禮服,玄端。玄端爲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採用上衣下裳制,衣袂和衣長都是2尺2寸,正服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爲玄端。男子朝玄端夕深衣,因爲傳統認爲早上的禮儀更鄭重。玄端是很規範的士族男子禮服,多做朝服和祭服使用。

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被體深邃”而得名。

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根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下襬平齊,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接下來是直裾袍:

直裾袍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可分爲交領直裾袍、圓領直裾袍、直衿直裾袍。臺上爲大家展示的是交領直裾袍。 在中國傳統中,左爲陽,右爲陰,所以交領的左片必須交疊於右片的上方,代表陽剛正直。反之,是家中有喪的生者或逝者下葬時纔可以穿着,以示“陰陽有別”。

曲裾深衣: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

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以遮住衽片末梢。有別於直裾,曲裾作爲禮服,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爲常見的`一種款式,穿着時撘襯中衣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齊腰襦裙:

齊腰襦裙分交領齊腰襦裙和對襟齊腰襦裙。現在緩緩走過來的就是交領齊腰襦裙,上衣爲交領,下裳爲圍合式長裙,齊腰襦裙裙腰與腰部平齊,穿着時一般襦在腰內。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即上襦下裙式的套裝。

接下來是唐圓領:

隋唐時代也產生了漢服的一種重要款式-圓領衫。圓領式樣在中國服飾史上很早便有出現,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但一直到了隋唐纔開始盛行,成爲官式常服。這種服裝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他們身旁的是同樣興盛於隋唐五代的女服樣式,齊胸襦裙:

齊胸襦裙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對襟齊胸襦裙,另一種是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適用範圍更加廣泛。對襟襦裙上衣衣襟呈對稱狀,故稱對襟襦裙。 半臂:現在向我們走來的是半臂襦裙。是的,漢服並不都是寬袍大袖,你看現在走過來的女子身着的就是半臂,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在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多穿在衫襦之外。 下面出場的外衣名爲褙子:

褙子是漢服的一種,對襟,兩側從腋下起不縫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在宋、明時期最爲盛行。和避寒防風的斗篷不同的是,褙子罩於外衣,也可在室內穿着。

下面出場的是道袍:

道袍並不是特指僧侶或道士專用的服式,而是明代士人階層主要的服飾款式,是指交領、大袖、衣身兩側有內擺的長身式外衣,左右兩側各有三道暗褶。

下面出場的是襖裙:

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爲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很多人認爲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內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別北方少數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

現在向我們走來的是曵撒:

曵撒一詞翻譯自蒙古語, 曵撒又稱一色,是一款來自蒙古的禮服漢化而成的漢服款式,作爲武術軍將服的一種,曵撒僅作衛士校尉服飾。它的主要特點是前身爲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作馬面褶,後身則不斷開。

現在向我們走來的陽光帥氣的是裋褐套裝:

裋褐是古代漢服的一種,原意爲粗布短衣,引申爲上衣下褲的百姓服飾。作爲百姓方便活動、居家休閒、勞動服裝或武術軍服穿着,但不宜在禮儀場合穿着。裋褐屬於乾淨利落的休閒服裝。而在裋褐外套一件半臂褙子,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穿法。 漢家文明,千年華裳。

我行於路旁,只被人說——這是古裝。

我將傳統文化擷取,他笑稱此謂作秀趕場,

我們願將衣冠宣揚,卻被誤認作朝鮮和日本衣裳。

而今,還有幾人能記得欺我華夏、雖遠必誅的霸氣,還有幾人能真正記得自己的祖先是炎黃?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我們穿的不是古裝,我們不是那些穿越人,不是動漫角色扮演,更不是唱戲或者日本、朝鮮人。

我們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上,我們能夠穿上漢服,而不會再被路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華夏復興,衣禮攜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