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週記 > 精選反思週記集合5篇

精選反思週記集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時光飛逝,如梭之日,轉眼一週又過去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週記吧。我們該怎麼寫週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反思週記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反思週記集合5篇

反思週記 篇1

我今年上四年級了,我很高興我又升了一級。

這次是我第一次四年級月考,考完後,我覺得我的英語和數學沒有問題,可是語文卷子的閱讀題可能要扣分,因爲我沒能理解題目讓寫什麼。 可能分數不上95分。我心裏忐忑不安,既激動又緊張,不知這次到底考的怎麼樣?是否進步了

第二天,分數出來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數學100分,英語也是100分 ,語文是94分,雖然沒有上95分,但我們班最高分只有96分,我的心暫時平靜下來,幸好數學英語還考得不錯,語文離高分差距還不是很大,但我的心裏還是很內疚 ,因爲我們班有2位同學都答對了,說明我的知識還不是很全面。我要多理解,多看書,爭取把閱讀和寫作方面提升上去。 媽媽看了我的試卷,鼓勵我不要氣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爭取下次考的更好!

我暗暗下決心:上課要認真聽講,晚上要讀一篇文章。這樣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好的成績。

反思週記 篇2

  一、小組合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1、分組簡單機械

在目前初一思品課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是按座位前後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2、討論流於形式。

討論流於形式是目前小組合作教學較爲嚴重的問題。表現在:

(1)討論變成“閒聊”。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5-6個學生就圍坐在一起討論,往往滿教室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討論內容很多與問題無關。

(2)討論過於頻繁。現在有些公開課討論次數頻繁,失去起小組討論應有的功能。如某老師在上初一思品課《學會調控情緒》這一教學內容時,整堂課從中國女排在第26屆奧運會的心情變化問題討論開始組織教學導入新課,到控制情緒的方法的問題討論總結新課,總共運用了6次小組討論法,學生參與的興趣在不斷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問題設計過濫。有的問題含有深入探索的內容少;有的問題設置還缺乏主客觀條件;有的問題討論不是在學生產生困惑的最佳時機進行,並充塞整堂課教學,課堂討論熱熱鬧鬧擺擺樣子走過場,使思品課教學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3、教師缺乏理性點撥。

如某老師在教學《學會調控情緒》這一內容時,讓學生討論“情緒對生活影響”的實例,小組討論二、三分鐘後,讓學生個人發言了事。小組合作教學在這裏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輔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並不體現真正意義上合作學習。

4、學生參與不均

凡是聽過公開課的老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答的現象多。教師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教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

針對以上出現問題,我設計以下對策,準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實施:

  二、優化小組合作教學的對策

1、構建小組 結構合理

爲避免小組合作討論教學走過場,裝門面,“假大空”的情況出現,讓它不流於形式,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人數最好是4—6人爲一組,小組成員應有文化基礎、智力水平、能力傾向、性別、興趣、愛好等有差異的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

2、精心設問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組合作教學是通過教師設計教學問題來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激發學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是開展小組討論的中心,合作討論要始終圍繞着問題進行。初一思品課教學採用小組合作教學時,討論的題目要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應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和值得討論的問題,要緊密聯繫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要儘可能採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或現實生活問題,如在教學初一思品課《青春誤讀》時,我出了這樣一個討論題:

上初中了,覺得自己已是一個大人了,但媽媽事無鉅細,總是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我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都要管,還每天分數分數的,嘮嘮叨叨,好煩!我該怎麼辦?怎樣纔算是大人呢?討論的話題是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既興趣又有話說,從而增加學生參與度和合作率,提高課堂討論的效能。

3、營造氛圍 民主安全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把學情放在首位,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知道他們能夠充當某一方面的角色;“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爲了學生” 應是思品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讓大多數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尤其是必須讓班上學習最有困難的與基礎最好的學生都參與,發揮集體合作討論功能。同時要注意學生回答差強人意或者與答案大相徑庭時,此時教師要正確對待,不能凶神惡煞式的呵斥或冷嘲熱諷,特別是對學困生,要肯定他們回答問題的勇氣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走出思維壓抑狀態,誘發學生敢於質疑,探索的慾望。

總之,在初一思品課教學中,小組合作教學應該改變原來枯燥的政治說教,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羣體意識。

反思週記 篇3

世界上沒有失敗,只有暫時的停止成功。是啊,現實的確如這句話所說那一樣:“只有暫時的停止成功”今天下午我參加了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雖然我輸的很慘,也非常不高興,但是我還是爲我們班那些獲得冠軍名次的人而喝彩。因爲我堅信: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其實面對這次的臨場失誤我也想了好多,以前我總是認爲我的'跳遠技術水平還是比教高的,可以說是打便我們班的所有女生,當然還有許多男生是不可輕易戰勝的。可是到了真正的戰場上,我卻好像慌了神,一邊跑步還一邊想,跳踏板的時候,我是該出左腳呢!還是右腳呢!我會不會犯規?當踩踏板的時候,我猶豫了一會兒,導致第一次跳躍失敗。

第二次還是不怎麼理想,最後以2米多的成績告終。我真不知道我當時怎麼回事,腦子裏怎麼想的。哎~我想來想去,同樣的瓶子,你爲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爲什麼要充滿着煩惱呢?過去了就過去了,讓他隨着風飄走吧!

反思週記 篇4

有人說,幼師是春蠶,是蠟燭,是航標燈,是導航員。而我要說,幼師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有科學的教育思想,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言論,有廣博的學識,有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有較強的人格魅力,有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

在鎮中心校的組織下,我們有計劃地進行繼續教育的學習活動。通過不斷地學習,使我不但在理論上對教育、教學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從而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過學習,使我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責任,樹立了科學的教育觀。幾曾一度從上中學到上大學,我們見到的老師都是極有威嚴的,幼師的觀點是不容質疑的,這就使得幼師真正成爲了頗有權威的“傳道、授業、解惑”之人。然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幼師的社會道德品質也在一併的傳授給學生,或者由學生間接體會。因此幼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他還要爲培養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貢獻。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幼師還要處理好對學生關心尊重與嚴格要求的關係。關心、尊重學生不等於不嚴格要求學生,也不是對學生的錯誤姑息,而是要嚴格有度,要求有法。不能一味地強調學校的統一要求。通過繼續學習,首先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教學水平距離優秀幼師還有很大差別。

要儘可能多的開展集體活動,給學生,尤其是給後進生----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機會。很多時候我們認爲,集體活動是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內容、統一行動的要求統一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服從性,限制學生的個性和自由性。實則不然,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與衆不同之處,都能在某方面優於其他人,尤其是學習成績一般,在集體中毫不起眼的學生。只有通過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才能爲這樣的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身手,顯露才華的機遇和舞臺,使他們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應有的信心。儘可能多的提供給學生親自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各種能力都是在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學生參與什麼實踐活動,就發展什麼能力。參與活動的程度和水平決定了學生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幼師要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很好的外因條件,創設符合學生全面學習與發展的氛圍。

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祕就在於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我國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爲池

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政治幼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幼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纔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幼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纔會在情感上與幼師產生共鳴,纔會“親其師,信其道”對待學生要溫和、微笑、多讚揚

微笑體現了幼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幼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幼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愛到幼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幼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動心,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俗話說: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幼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幼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幼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爲了學生,我認爲要做好學生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爲了學生”開放教育,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爲主,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爲學生提供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以學生爲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只有圍繞“以學爲中心”,纔會千方百計尋找資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務,把搞好對學生服務變爲我們的自覺行動,並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總之,通過繼續教育的學習,使我感到自己的幼師修養有了深一層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飢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攝入,爲今後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反思週記 篇5

今天下午,因爲我們的紀律非常亂,惹的數學老師和英語老師都生氣了,數學老師把我們不守紀律的事告訴了翟老師,翟老師生氣的一拍桌子,讓我們所有人停下手中的筆,上一節反思課,想想爲什麼我們班會這麼亂。

翟老師先讓覺得自己表現好的同學站在講臺上,讓表現不好的同學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翟老師讓我們在位置上的同學每個人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老師讓一些同學做了反思,然後就讓我們坐下了。翟老師讓我們閉上眼睛,回想一下父母爲我們付出的一切。許多同學都哭了,想到“男兒有淚不輕彈。”我想,我們不能只會哭,哭出來的眼淚是沒有價值的,眼淚既可以像時間一樣珍貴,也可以像垃圾一樣無用。這都憑你自己,如果在你哭後你能做出行動才能使這些眼淚變得像時間一樣寶貴,如果在哭過之後你還是老樣子,這些眼淚就會像垃圾一樣無用。

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行動,證明我的眼淚沒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