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着直接聯繫。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歡迎大家收藏。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1

  課文分析: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癡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着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後,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爲實現“教是爲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作者資料:魯迅生平詳略

  教學進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後,學生聽詩後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後,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後,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置體現兩個意識: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方面,此環節讓學生學會從內容,情感方面去評判感受作品。

第二環節:檢查反饋預習情況,完成目標1。

具體教學行爲:

1、小組內互檢字詞,內容包括音、形、義及應用,之後師指定1—2名後進生回答,瞭解掌握情況。

2、介紹課下蒐集的魯迅的作品,這裏要求教師要以學生學習夥伴的身份向學生介紹《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無常》、《瑣記》。

此種教學策略意義在於:小組互檢字詞,生生互動,與個別指名檢查相比,訓練面大,效率高;介紹作品,利於學生積累;教師介紹作品,能激發閱讀欲,助於語文閱讀教學,同時,真正體現出教師這一課程資源開發者的姿態。

第三環節:學習文章,完成目標2、4。

版塊一:“讀讀”

本文篇幅約3000字,朗讀一遍需8—10分鐘,快速自由讀一遍需4—5分鐘,“讀讀”採用“範讀—練讀—指導朗讀—自讀批註”的程式進行,預計用時25分鐘。

此處師生雙邊活動中,教師的行爲是:“範讀開頭、結尾部分;巡迴指導學生練讀;指定學生讀得點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後兩段;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評價;講述朗讀技巧。學生在此過程中要求積極熱情廣泛地參與;學會把握重音、節奏、感情三要素來朗讀的方法;注意養成朗讀時正確、流利、有感情,默讀時不動脣、不指讀,自讀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專家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注重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本版設計的意圖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教是爲了不教”這一系統高度,傳授學生以朗讀方法是意圖之二。

版塊二:“議議”(這一版塊與下一版塊是本課學習的主體內容)

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中學生先感知再領會後吸納的認知規律,本版塊着力解決學習文章三大常規問題,即“文章寫了什麼”“作者是如何寫的”“爲什麼這樣寫”。

首先“議”“文章寫了什麼”。在第一版塊熟讀、批註的基礎上,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此處是“讀文後”與“提煉寫法”兩環節的過渡,所以,要求教師既要幫助引導學生能整體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將主人公阿長的形象性格特徵表述出來,實現這個目的的策略是:給學生時間,獨立思考,組織語言,概括文章;給學生句子表達樣式——“通過×××事(描寫),可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小組合作,完成對阿長性格的分析。

其後“議”“作者是如何寫的”。作者(不僅指本文作者)寫每篇文章,所用的寫法都是綜合的,是“門類繁多的”,閱讀者(或稱學習者)對其寫作評判也是見仁見智的。初二年級是深入學習記敘文的階段,針對這種實情,應將學法鎖定在人物描寫的方法上(即本課的教學重點)。分析人物描寫還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織各小組先標劃出最能體現阿長性格的段句詞,討論分析歸類,不難得出“作者是通過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結論,教師板書這一所得後,給學生範讀《藤野先生》《藥》中的幾處人物語言、動作描寫,讓學生談句段表現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進而應用於自己的寫作。

最後“議”“爲什麼這樣寫”。此環節也可稱爲亮點探究,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習慣,提高學生語言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表達。這一意旨的理論依據有三:其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探究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而探究的具體形式就是“提問題”。其二,語文的訓練歸根結底就是語言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賦有創意地表達是新課改對學生表達要求的創意之舉。此處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爲全班交流。要求學生隨便問,積極想、主動答。

預計的問題有:

(1)文章寫了幾件事,重點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一句爲何說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長爲何給“我”買《山海經》。

(4)文中寫童年“我”兩次感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這兩次感受相同嗎。

(5)爲什麼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參與交流,對學生未能提出的重點問題,教師應適時提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思維,關注後進生,同時,在設疑上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從文章內容、思想、寫法、作者、字詞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版塊三:“練練”

此版塊是第二版塊中學習重點——人物寫法的鞏固和延伸,新課改提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是“習得”的產物(葉聖陶語)”,“習得”離不開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就是將學生組織到實踐訓練中去”,從這些意義上看,組織學生效仿魯迅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是必要的。這裏,設計了兩類練習,一類是讀人物描寫的語段,分析人物性格,屬基礎類題;一類是進行人物片段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屬拓展類練習。訓練中,教師做到鼓勵學生表達,關注後進生,把發言表現機會傾向於“弱勢羣體”。

第四版塊:“講講”

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是並存兩類學習方式,“講授”這種接受式學習以其省時、高效能保證知識的系統完整深刻的優勢是其他方法無法取替的。新課程也強調指出:沒有教師教的學習活動不是教學。講是不能迴避無可厚非的!本課預計講兩個內容:初二學生剛接觸較正規的人物描寫訓練,對人物語言描寫中的標點使用(重點是冒號、引號、逗號、句號)估計會出現問題,這要講;魯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餘年,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會背景作者的創作背景也要講。另外,這兩個內容一個承上版塊的人物描寫訓練,一個啓下環節的“自結課文”,講之,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環節:自結文章,完成目標3,突破教學難點。

本環節安排一項內容,教給一種學法,培養兩種能力,體現三個思想。

一項內容,即組織學生完成“學完此文後我的.收穫”一題。

一種學法,即讓學生學會從文章內容,文章寫法,文章情感,語文積累,影響啓示五方面談收穫。

培養兩種能力,即概括歸納的能力,評判文章主題的能力。

體現三個思想,即體現自主學習,體現個性化閱讀行爲,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板書設計

實用是板書設計的根本,所謂“實用”起碼應具備“對學生有啓示作用” “有助於將來四顧”“含金量大有積累價值”這三點。本文教學中的板書採用“段位”板書形式,將版面分成“語文知識積累”、“文章內容及主題”、“學法指導”三塊。

“語文知識積累”塊板書魯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詞,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詩題及作者。

“文章內容及主題”塊板書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讀文後學生的主要啓示等。

“學法指導”塊板書朗讀的方法,設疑的方法,結課的方法。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課件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一、複習舊知,導入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檢查預習。

默寫字詞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麼。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