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勵志故事裏還沒有講過的另一半大綱

勵志故事裏還沒有講過的另一半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常常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就是講出一個好故事。不過現在看來,最接近這種成功的不是編劇或記者,而是一個又一個科技公司。

勵志故事裏還沒有講過的另一半

拜他們所賜,一波波激動人心的勵志故事正層層疊疊地涌出互聯網。他們把年輕人打造成改變世界的奇才,每個新想法都可能撬動地球的支點;他們用新近上市公司的CEO如何白手起家的案例告訴你,這裏不管你的年齡、背景、學歷、技能,只問你一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

日復一日聽着這樣的故事,即便是旁觀者,也不由得嚮往互聯網。有的公司甚至直接設立了“首席故事師”這樣的職位,專門爲這個互聯網世界編織夢想。可是,有次見到一個創業者,聊着這個貌似欣欣向榮的世界,他坐在一旁,冷不丁地冒出來一句:是啊,你只看到一半的故事。

創業者說,在他真的投入這個行業之前,他也相信過這樣的故事。事實上,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們是看着這些故事長大的”。從我們第一次見到電腦的時候,傳奇的故事就誕生了——喬布斯在車庫悶頭做事,就折騰出來一個風靡全世界的“蘋果”;比爾·蓋茨休了學待在家裏,就整出個世界知名的微軟;就在身邊,昨天還在中關村鼓搗光盤的創業者,現在都到美國上市了。

硅谷越來越像好萊塢,而互聯網世界也越來越像一個夢工廠。舞臺燈光師用照射歌手的聚光燈打在工程師的臉上,在歡呼和口哨聲中歡迎他登場;年輕的創始人站在曾招待過明星的電影發佈會的話筒前,介紹着自己的新產品。

我們的創業者就是讀了這樣的.故事,打了這樣的雞血,一頭鑽進互聯網,想要搞些原創。這樣的故事叫人心動,可惜現實很殘酷——他失敗了。我相信他的失敗有很多原因,比如他並沒有做非常細緻的前期市場調研,沒有充分了解他的用戶就匆匆上線,但那又能怪誰呢?他說,那些迷人的故事裏可沒說要花這麼大功夫做調研啊!你們不是說,逆潮流而上,堅持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能成功嗎?

更讓他意外的是,聚光燈背後的世界,人們並不像故事裏一樣。比如,他想推出一個新產品,人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並不是“你有什麼想法”,而是“這個主意是抄誰的”。人們給出的理由是——不抄襲怎麼能火,靠自己一點點試驗,這樣做事太難了。

他陷入一個困局:在這個打着“創新”標籤的世界裏,他找不到願意給自己的原創產品資助的投資人,因爲“不抄火的產品誰知道能不能火”;他也找不到能夠給自己的原創產品做架構的工程師,因爲“不抄現有的產品誰知道怎麼架構”;最可憐的是,他甚至找不到給產品內部人物設計造型的美工,因爲美工直接告訴他,“你不告訴我抄誰的,讓我憑空畫出來,我怎麼知道怎麼畫呢?”

這是故事裏從來沒有提及的部分,這是勝者並不講述的故事,而這些卻纔是真正闖入這個世界的人將面對的問題。

沒錯,講故事可能會帶來大轉機。據說,管理學家史蒂夫·丹寧就曾經利用故事辦成大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他用講故事的方式,成功說服世界銀行的工作人員共享信息。但是仔細想想,除了少數案例之外,世界上只有媽媽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纔會捧着畫冊講故事。我們讀到的這些科技世界的勵志故事,會不會也有同樣的自我催眠的作用呢?

這讓我想起了IT世界最富有夢幻色彩的一款高科技眼鏡,僅是聽聽人們講述這副眼鏡背後的變革性創新故事,就讓人難以不爲之所動。可有天我真的戴上它的時候,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上不了網,畫面也不好看。但是,又有誰在乎我的不舒服呢?人們在乎的是那個夢,那個改變世界的夢。

無論如何,有一個世界可以講講讓人振奮的故事,終歸是件好事。可是沒有講的那一部分故事,卻讓人非常擔憂。跟創業者告別的時候,他還在叨叨着,你還沒有看到故事的另一半。

回來的路上,我感到非常難過。不知道我是不是也曾寫過這種“缺了另一半的故事”,爲此我感到很內疚,而我自己也開始迷惑,那個迷人又危險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