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勵志小故事:學無止境

勵志小故事:學無止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導語: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放棄。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斷的重來一次。

勵志小故事: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大學期終考試的最後一天。在教學樓的臺階上,一羣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做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鐘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和工作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在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着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並且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因爲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他們想帶的任何書或筆記。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頭接耳。

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只有5道評論類型的問題時,臉上的笑容更加生動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恐懼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着試卷,面對着整個班級。

他俯視着眼前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孔,然後問道:“完成5道題目的有多少人?”沒有一隻手舉起來。“完成4道題的有多少?”仍然沒有人舉手。“3道題?”學生們開始有些不安,在座位上扭來扭去。“那一道題呢?”

但是整個教室仍然很沉默。

“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教授說,“我只想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習,關於這項科目仍然有很多的東西你們還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普通生活實踐相聯繫的。”然後他微笑着補充道:“你們都會通過這個課程,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已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學習仍然還只是剛剛開始。”隨着時間的流逝,教授的名字已經被遺忘了,但是他教的這堂課卻沒有被遺忘。

對學習不感興趣,或是“忙得沒功夫看書”的人,終會被時代的激流所淘汰。也就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汽車大王福特年少時,曾在一家機械商店當店員,週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卻每週都要花2.03美元來買機械方面的書。當他結婚時,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機械雜誌和書籍,其他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就是這些書籍,使福特向他嚮往已久的機械世界邁進,開創出一番大事業。功成名就之後,福特曾說道:“對年輕人而言,學得將來賺錢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遠比蓄財來得重要。”

書,是四季常青的智慧之樹!讀好它,也是一種充滿期冀的栽種。植下一片生命的寄託;植下一塊炎夏的綠蔭;植下一抹夜行的曙色;植下一個人生的憧憬……如果失去它,生命往

往變得荒涼。人生,也會出現另一種水土流失——蒼茫的漠地,會搖着愚昧的狗尾巴草,思維掩息了波瀾,歲月也會失去斑斕的色彩!書,是鑰匙,它能開啓許多奧祕之門;書,是嚮導,它能引導人步出許多誤區,步入輝煌。

事實已經證明,受過最成功教育的人,往往是自學成功者或自我教育的人。而自我教育不足,對個人的成長是不利的。發表過《進化論》的達爾文就說過:“我的學問最有價值的全是自己苦讀學來的。”

人生箴言:

對我們有價值的,並不是在學校念過書的事實,而是求學的態度。學,可以立志;學,可以成才;學,永遠不能停止。

  【失敗了再爬起來】

很多人告訴自己:“我已經嘗試過了,不幸的是我失敗了。”其實他們並沒有搞清楚失敗的真正含義。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從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夠深深打擊他追求勝利的勇氣;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面前,總是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繼續努力,打算贏回來,那麼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失敗。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再次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的輸了!

美國著名電臺廣播員莎莉·拉菲爾在她30年職業生涯中,曾經被辭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處,確立更遠大的目標。最初由於美國大部分的無線電臺認爲女性不能吸引觀衆,沒有一家電臺願意僱用她。她好不容易在紐約的一家電臺謀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辭退,說她跟不上時代。莎莉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她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之後,又向國家廣播公司電臺推銷她的清談節目構想。電臺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臺主持節目。“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她也一度猶豫,但堅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膽去嘗試。她對廣播早已輕車熟路了,於是她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大談即將到來的7月4日國慶節對她自己有何種意義,還請觀衆打電話來暢談他們的感受。聽衆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她也因此而一舉成名了。如今,莎莉·拉菲爾已經成爲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兩度獲得重要的主持人獎項。她說:“我被人辭退18次,本來會被這些厄運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美國百貨大王梅西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於1882年生於波士頓,年輕時出過海,以後開了一間小雜貨鋪,賣些針線,鋪子很快就倒閉了。一年後他另開了一家小雜貨鋪,仍以失敗告終。

在淘金熱席捲美國時,梅西在加利福尼亞開了個小飯館,本以爲供應淘金客膳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豈料多數淘金者一無所獲,什麼也買不起,這樣一來,小鋪又倒閉了。

回到馬薩諸塞州之後,梅西滿懷信心地幹起了布匹服裝生意,可是這一回他不只是倒閉,而簡直是徹底破產,賠了個精光。

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蘭做布匹服裝生意。這一回他時來運轉了,他買賣做得很靈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頭一天開張時賬面上才收入11.08美元,而現在位於曼哈頓中心地區的梅西公司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店之一。

如果一個人把眼光拘泥於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難再抽出身來想一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後如何成功。一個拳擊運動員說:“當你的左眼被打傷時,右眼還得睜得大大的,才能夠看清敵人,也才能夠有機會還手。如果右眼同時閉上,那麼不但右眼要挨拳,恐怕連命也難保!”拳擊就是這樣,即使面對對手無比強勁的攻擊,你還是得睜大眼睛面對受傷的感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得更慘。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抱怨不如改變】

大學畢業後,我應聘到一家公司的策劃部門上班,連經理在內,策劃部一共4個人。因爲我文筆好,很快受到經理的重視,公司的一些活動方案都交給我起草。一般情況下,我起草的活動方案,經理稍加改動,就直接報給公司最高層,大多數都能通過審覈付諸實施,但有時也會因某些公司領導的想法突然改變,重新進行調整。

有一次,公司要開展一次送溫暖下基層的的活動,起草方案的活兒自然落在我頭上。我先與要去的那個地方進行了聯繫溝通,詳細地瞭解當地的情況和對方的需求,然後再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很快起草完成整個活動的方案。方案送上去後,得到了公司高層領導的好評,說不愧是一份既詳細周到,又節約實用的好方案。我爲此暗自得意了很多天。

可是,就在這次活動啓程的頭天夜裏,我已經睡下了,朦朧中手機鈴聲響了起來,是公司祕書小王打來的。她告訴我,公司領導的臨時改變了決定,那份活動方案需要修改,要我馬上回公司。我一看,已經是凌晨一點。“都什麼時候了”。我心中十萬個不願意地拿起件外衣往外走,心裏直抱怨公司的領導怎麼會如此朝令夕改,並且完全不顧員工的感受,還說什麼以人爲本。到了公司一看,經理也在。雖然我很快完成了方案的修改,但大家都覺察出了我不快的情緒。

也不知道爲什麼,自從這件事後,我的心理髮生了微妙的變化,抱怨開始多了起來,一點小事都會斤斤計較,慢慢地,抱怨的情緒逐漸佔據了我的內心,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了。久而久之,同事們開始對我另眼相看,甚至慢慢地疏遠了我。經理也不再讓我承擔主要工作,而是叫我配合其他同事。

苦惱之下,我想起了好朋友蘇力,就把自己的境況一股惱地向他傾訴。蘇力進入職場比我早,他現在是一個公司的副總,他聽後,淡淡一笑對我說:“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可以改變心情,抱怨不如改變。”聽了他的話,我仔細想了想,對呀,如果一味地讓抱怨纏繞着自己,會對自己的工作不利的。

轉眼間,春節臨近了。爲慶祝即將到來的新春,公司決定與另外3家企業聯合舉行一次大型聯歡會。本來,晚會按照策劃的活動方案,獎項設置、獎品都全部準備妥當了。可是,在聯歡會進行當中,公司的老總看到員工的表演很出色,心裏一高興,就要求一、二、三等獎分別增加一名錶彰名額。

雖然僅僅只是老總的一句話,卻給我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負擔。要增加表彰名額,意味着不僅要重新去買獎品、榮譽證書,而且還要在上面打上內容等一系列事情。可是,此時離晚會結束只有五個節目就到頒獎的時候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經理心急如焚,另外的兩個同事也不由得抱怨起來,甚至建議第二天再補發。

這時,我主動對經理說:“如果我們分頭準備,應該還來得及。”經理點了點頭。他叫一位同事去買獎品,一名同事負責現場拍照,然後把最費事的準備榮譽證書的事交給我完成。我不敢怠慢,以最快的速度先到公司旁邊的小賣部買好榮譽證書,然後立即到辦公室打印證書的內容,順便連獎品的標貼也打印好了。經過一番的忙碌,在最後一個節目即將結束的時候,把新增加的證書、獎品全部準備就緒。

事後,對於這次臨時增加表彰名額給我們帶來的麻煩,公司老總也有些歉意,但當他看到我們如此高效率地應對突然的變故,又感到很高興。爲此,公司還專門給予我們部門提出書面表揚。

這件事之後,我逐漸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臨時變故的情況發生,都克服困難想辦法完成。經理也恢復了對我的信任,又把一些重要的方案交給我起草。我與同事們的關係又融洽了起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突然的變故,與其滿腹牢騷地抱怨,不如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想盡辦法加以解決。況且,處理突然的變故,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危機的處理能力,爲個人的人生歷練積累經驗,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