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辭賦精選 > 《秋聲賦》古文賞析

《秋聲賦》古文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秋聲賦》描繪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蕭條景象,借景抒情寫了對人事憂勞和與秋關聯的音聲情象的悲感,但最後“念誰爲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卻轉喻禍根在人。全篇語言流暢、聲情並茂,不愧爲佳作。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秋聲賦》古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秋聲賦》古文賞析

  【原文】

  秋聲賦

  作者:[北宋]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①,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②,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③,忽奔騰而砰湃④;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⑤,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⑥,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⑦。

餘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⑧,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餘曰: “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爲乎來哉?蓋夫秋之爲狀也⑨:其色慘淡⑩,煙霏雲斂⑾;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⑿;其氣慄冽⒀,砭人肌骨⒁;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 秋聲賦詩意圖

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

兵象也,於行爲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⒃。人爲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爲槁木⒄,黟然黑者爲星星⒅。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爲之戕賊⒆,亦何恨乎秋聲⒇!”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餘之嘆息。

  【註釋】

①歐陽子:作者自稱。方:正在。

②悚(sǒng)然:驚懼。

③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着蕭颯的風聲。

④砰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⑤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

⑥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

⑦但:只。

⑧明河:銀河。

⑨秋之爲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

⑩慘淡:黯然無色。

⑾煙霏:煙氣濃重。霏,很盛的樣子。雲斂:雲霧密聚。斂,收,聚。

⑿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⒀慄冽:寒冷。

⒁砭(biān):剌。

⒂綠縟:碧綠繁茂。

⒃有時:有固定時限。

⒄渥:紅潤的臉色。

⒅黟(yī):黑。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

⒆戕(qiāng)賊:殘害。

⒇亦何恨乎秋聲:意思是人的衰頹是被憂思折磨的結果,與秋聲並無關係。

  【譯文】

我正在夜間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而來,恐懼地側耳傾聽,心想:奇怪啊!初來時淅淅瀝瀝十分淒涼,忽然間奔騰澎湃非常洶涌,猶如波濤在黑夜裏翻滾,狂風暴雨突如其來。它碰在物體上,錚錚,發出如同金屬的撞擊聲。又如奔襲敵陣的戰士,銜枚急走,聽不見號令,只聽見人馬行走之聲。我對書童說:“這是什麼聲音啊,你出去看看吧!”書童回來說:“月亮星星晶瑩潔白,銀河橫掛天邊,四周寂靜人聲悄然,奇怪的聲音來自樹間。”

我說:“啊,啊,好悲傷啊!這是秋聲,爲什麼要來呢?要說那秋天所呈現的情狀:其色憂鬱,煙霧濛濛雲氣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潔日色新;其氣凜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蕭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發出的聲音就是悽悽切切,猶如人們在發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綠地上媲美,美麗的樹木鬱鬱蔥蔥惹人喜愛。但是草被秋風一拂,顏色就變;樹被秋風一碰,葉子就落。那個摧殘樹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氣的一點餘力罷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節上屬陰;又是象徵用兵的,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所謂天地之間的義氣,常常以肅殺作爲核心。自然對於萬物,是春天生長,秋天結果。因此秋天在音樂上,商聲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調;而所謂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傷,萬物衰老就悲傷。夷,就是戮,萬物過盛就殺戮。啊,草木無情,尚且按時凋零;人作爲動物,乃是萬物之靈,許多憂愁有感於心,許多事情勞其外形,心中有觸動,定會動其神。何況還要想念憂慮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這就必然會使紅彤彤的臉色變得如同枯木,烏黑黑的頭髮變得如同繁星。爲什麼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軀,去和草木爭奇鬥勝?應該想想究竟誰是害我們的賊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關的秋聲?”

書童沒有回答,垂下頭已經熟睡,只聽得四周牆壁上蟲聲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嘆息。

   【賞析】

本文寫於作者五十三歲時。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鬱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爲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爲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倏然而聽之。”作者正在秋夜專心致志地讀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於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如出視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裏,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瞭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接着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爲而來哉?’”,自答曰:“蓋夫秋之爲狀也,其色慘淡,煙飛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秋”何以有這樣的威力和會使人產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刑官也,於時爲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爲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爲七月之律。商,傷也,物即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古代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着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爲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於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爲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爲自然之規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作者認爲,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着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鬱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悽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爲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在這個秋氣正濃的季節,不妨打開《秋聲賦》,一方面欣賞作者優美的文字所帶給你的藝術美感,另一方細細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氣,之意,體驗自然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