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蘇軾的古詩及賞析

蘇軾的古詩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9W 次

遙遙地,蘇軾從歲月深處中走來。擦肩而過的瞬間,我會回眸,俯首,撿拾你兩袖間遺落的千年前的文字花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的古詩及賞析,如果可以,我想去宋代,去邂逅蘇軾這位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曠世奇才。

蘇軾的古詩及賞析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即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嶺”即頂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狀長而平。“側”即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峯”即山頂端,形狀尖而高。這兩句意思是說,橫看廬山是雄奇的大嶺,側看則是陡峭的高峯,隨着視線的轉移,從高處、低處、遠處、近處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從寫作方法來說,我們可以從“遠近、高、低”這些方位詞看出詩人採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似乎在詩句中濃縮了一路走來所看到的景象,僅僅用“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萬態的廬山特點概括出來,雖說是“務虛”的筆法,但給人以審美想象的空間。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着,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羣,早已按捺不住,搶着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緻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着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3、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徵,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爲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

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爲,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

由於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4、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作者說,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5、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涌的自然風景爲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雲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並收筆下。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一樽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嫋嫋的尾聲。

  6、定風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 ”,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7、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賞析: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時期。

詞的上闋描繪蘭溪美景:浸在溪中的蘭草的嫩芽,不見泥濘的鬆間小路,下個不停的瀟瀟暮雨,婉囀啼鳴的杜鵑,構成了一幅清麗、潔淨又富有生機樂趣的圖畫,抒寫出詩人輕鬆、愉悅、恬然自得的心情,爲下文抒懷做了很好的鋪墊。下闋以反詰起句:誰說人生只會變老,不能再次變得年輕?然後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詩句:“門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門前的溪水還能東流轉爲西行!言外之意,人不應把老視爲畏途,只要心態好,老也可變爲年輕。結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詩意,再次奉勸人們不要嘆息年華易逝,人生也會返老還童的。

蘇軾在被貶中尚能不以逆境爲患,唱出如此樂觀的曲調,展現了他曠達的胸懷,給人深刻的啓示。 該篇爲詞人遠謫黃州,託病遊清泉寺所作,上片寫請泉寺風光,下片融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奮發向上的議論。

  8、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賞析:

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爲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9、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着,使人讀後無不爲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10、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賞析: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爲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爲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爲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