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風其三十九》古詩賞析

《古風其三十九》古詩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古風其三十九 原文:

《古風其三十九》古詩賞析

登 高 望 四 海。天 地 何 漫 漫。

霜 被 羣 物 秋。風 飄 大 荒 寒。

榮 華 東 流 水。萬 事 皆 波 瀾。

白 日 掩 徂 輝。浮 雲 無 定 端。

梧 桐 巢 燕 雀。枳 棘 棲 鴛 鸞。

且 復 歸 去 來。劍 歌 行 路 難。

古風其三十九翻譯:

我登上高處,望向四周,但見天地間茫茫無際一片,萬物被嚴霜覆蓋着,荒野裏吹來一陣陣西風。我感慨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像那一江東流水,無情的流逝;人間的諸事都像江水波瀾起伏不過在一瞬間。天上的浮雲飄浮不定,掩蔽了太陽,掩蓋了它的光輝。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貴/罕見的梧桐樹上築巢,反而高貴的鴛鴦棲息在多刺的枳棘裏。我還是離開這裏,回去隱逸吧!我邊走邊彈劍邊高歌《行路難》。

古風其三十九賞析:

本詩風格“雍容和緩”,屬於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風》之三十九。《古風》並非同期所寫,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詩亦然。

創作時間約爲李白“賜金放還”而離開長安之前。這時的他,已在長安生活了兩三年,對朝廷和社會弊端有了不少體驗。他從自身的遭遇裏,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現象,憤怒而致產生歸隱之念,併發而爲詩。

開頭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羣物秋,風飄大荒寒”,乃登臨所見之秋景。茫茫天地間,但見嚴霜覆萬物,西風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畫面,又是社會冰冷的寫照。詩人不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說明他遭遇的不順逐。他在41歲的時候,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興奮,想有一番作爲,但值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賢能之士屢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讒言詆譭,在長安不滿2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故發出以上2句詩。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豔羨榮華富貴。

第七、第八句,說明他不順逐的際遇是因“白日掩徂輝,浮雲無定端”所致。“徂輝”即落日之餘輝,這裏暗喻朝政不明。“浮雲”,喻讒毀他的惡勢力。

第九、第十句,進一步說明當時朝廷用人不當的現象。“鴛鴦”是傳說中高貴的鳥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枳棘”乃兩種多刺的惡木,非“鴛鴦”所能息止。然而,“鴛鴦”竟棲身於此,與得意的“燕雀”形成多麼強烈的對比。詩人以此上下錯位的現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具體說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況。

第十一、第十二句,說明詩人無奈及無能爲力的心情。他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只好歸隱,同時自由地吟唱《行路難》來發泄對社會不公的抗議。“歸去來”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劍歌”,指孟嘗君食客馮歡因未被重用曾彈劍而歌意欲離去事。它們已成爲封建社會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詩人李白即以此爲武器,準備拂袖而去了!

《古風》(其三十九)與《行路難》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風格迥異。《行路難》直率激越:憤不遇,則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信心,則狂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氣質和李詩的主要風格。《古風》(其三十九)則顯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緩。與此詩風格及內容最爲相近的是《古風》(其五十四)皆爲:憤不遇。

作者資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祖籍隴西成記(今甘肅天水)。一說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於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