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古文中的養生詩句

古文中的養生詩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導語:自古養生這個話題就是被熱捧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古文中的'養生詩句。

古文中的養生詩句

一、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元·王珪《泰定養生主論》

二、若邪盛爲害,則乘元氣未動,與之背城而一決,勿使後世生悔,此神而明之之術也。——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三、人勤於體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人勤於智,精不外移,可以攝精。——清·樑章鉅《退庵隨筆》

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五、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六、粥飯爲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清·王世雄《隨息居飲食譜》

七、涌泉二穴,精氣所生之地,寢時宜擦千遍。——清·尤乘《壽世青編》

八、知恬逸自足者,爲得安樂本。——明·高濂《尊生八箋》

九、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元·朱震亨《丹溪心法》

十、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十一、要長壽,讀書花月隨前後。——《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十二、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厚。——宋·蒲虔貫《養生要錄》

十三、夜臥早起三月春,緩形無努志逆生。——南朝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

十四、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明·胡文煥《養心要語》

十五、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爲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爲無傷而不防。——晉·葛洪《抱朴子》

十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遺篇刺法論》

十七、縱慾戕生,古今同慨。——清·樑章鉅《退庵隨筆》

十八、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明·高濂《尊生八箋》

十九、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晉·葛洪《抱朴子》

二十、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宋·陳直《養老奉親書》

二十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二十二、養生之道,莫先於飲食。——清·劉承幹《嘉業堂叢書》

二十三、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二十四、養心莫善於寡慾。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明·萬全《養生四要》

二十五、腰腹下至足脛欲得常溫,胸上至頭欲得稍涼。——宋·蒲虔貫《養生要錄》

二十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二十七、養生者,心欲求寐愈難。——清·曹廷棟《老老恆言》

二十八、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元·羅天益《衛生寶鑑》

二十九、養生貴養氣,養氣貴養心,養心貴寡慾。——明·王文祿《醫先》

三十、心要常操,身要常勞。——明·呂坤《呻吟語》

三十一、五穀爲養,五蓄爲助,五菜爲充,五果爲益。——明·萬全《養生四要》

三十二、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三十三、夏爲蕃(草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元·邱處機《攝生消息論》

三十四、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三十五、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西漢·劉安等《淮南子》

三十六、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唐·張湛《養生要集》

三十七、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矣。——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病原式》

三十八、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宋·蒲虔貫《養生要錄》

三十九、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十、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南朝·樑·陶宏景《養性延命錄》

四十一、養生以不傷爲本。——《仙經》

四十二、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四十三、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

四十四、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四十五、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四十六、臥欲側而曲膝,益氣力。——宋·蒲虔貫《寶生要錄》

四十七、嗜慾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四十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四十九、體欲常逸,食須常少。勞無至極,食無過飽。——明·王蔡《修真祕要》

五十、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南朝·樑·陶宏景《養性延命錄》

五十一、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東漢·華佗《中藏經》

五十二、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明·王文祿《醫先》

五十三、食不語,寢不言。——春秋戰國·孔丘《論語

五十四、聖人勝心,衆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西漢·劉安等《淮南子》

五十五、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五十六、善攝生者,先除慾念。——明·陳繼儒《食色紳言》

五十七、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春秋·託名管仲《管子》

五十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五十九、食畢,飲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臍。——明·鄭宣《昨非庵日纂》

六十、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六十一、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爲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明·張景嶽《景嶽全書》

六十二、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六十三、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鬱則秋。——清·程杏軒《醫述》

六十四、食慾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南朝·樑·陶宏景《養性延命錄》

六十五、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明·呂坤《呻吟語》

六十六、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明·呂坤呻吟語》

六十七、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南朝·樑·陶宏景養性延命錄》

六十八、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亂。——戰國·韓非《韓非子》

六十九、生身以養壽爲先,養身以卻病爲急。——明·高濂《尊生八箋》

七十、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明·萬全《廣嗣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