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李白生平簡介

李白生平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李白歷史篇一:李白生平事蹟

李白生平簡介

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後來,他與一位號爲東巖子的隱者隱居於岷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裏,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做了動物飼養員。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於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裏啄食穀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李白有三個老婆,第一個是許宰相的孫女,姓許。第二個,不詳其姓。第三個宗宰相的孫女,姓宗。此外還有一個姓劉的。他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許氏生的。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名:平陽;另一子名:天然,小名“頗黎”。李白之所以爲子女取名如此,是與他家曾居碎葉有關。西亞、中亞當時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個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過兩個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其實也談不上娶,就是當了個倒插門女婿。由於在婚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裏,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裏,寄人籬下的滋味本來就使他非常的鬱悶了,哪兒還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還是抱着很負責的心態去對待的,並且從婚後得育一男一女兩子這個情況來看,雙方的婚姻生活還是十分和諧的。

第一個情人,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結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後,李白娶了一個姓劉的女人。李白帶着這個女人曾經到安徽買了一套房子,但不久兩人就分開了。

第二個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東任城,與一當地婦人結婚。這時候的李白剛從首都長安出來,揹着一大布袋金銀財寶和杜甫、高適一路取道河南商丘,並在此逗留很久。與他二人分手之後,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籙,路過任城,寂寞的他結識了這位婦人,兩人情投意合,當下便領了結婚證。李白的這個老婆爲他生了一個兒子,並且李白在山東兗州置下了大批田產,在此後他雲遊在外的生活中,這些田產就交給了妻子。可見,李白對該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這個妻子在他們結婚五年後,不幸亡故。

第三個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要說起兩人的結識還頗有點浪漫的味道,說是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寫完了可能還找個牆角撒過尿,然後提起長衫歪歪

倒到的走了。走後不久,宗氏就和僕人來到了這,看見這首詩,久久不能釋懷。正好梁園的保潔員看見了,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但是人家保潔員,不擦掉是會被扣工錢的。無奈,宗氏實在是被這首才華橫溢的詩歌所折服了,便花千金買下了這面牆壁。於是也就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唉,羨慕啊。並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好了,現在的這個妻子應該和李白有着共同的革命信仰和一致的文學道德情操,應該算有記載的李白的第一次愛情,注意是愛情。但是,也可能是信仰這個東西太重要了,有時候甚至會超過愛情,公元761年,宗氏到鄺山學道去了。於是,李白便又孤零零的一人了,此後便不復再娶,男人要是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後,便視天下女人如無物了。但是由於二人感情深厚,宗氏在李白從磷冤案時多次施救。得一此女爲妻,足矣。

二、仗劍遠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承禎: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馬承禎。天台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爲他造了陽臺觀,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她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歎不已,稱讚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因爲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讚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後來賀知章讚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爲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餘,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爲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決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爲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遊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裏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讚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蹟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讚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爲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迴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裏瞭解到孟浩然的爲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爲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爲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峯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

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爲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爲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着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着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四、賜金放還的詳情: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牀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牀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爲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着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着長安,籠罩着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爲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譭,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五、再次遠遊

1.漫遊樑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

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麪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樑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樑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爲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祕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爲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爲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着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弔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蹟,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徜徉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爲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爲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爲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爲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爲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着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爲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爲宋若思的幕僚,爲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

李白歷史篇二:李白的六大謎團

李白的六大謎團:小時候把鐵杵磨成針?

有這樣一個人:沒有他,中國的文壇將失去一顆璀璨的明星;沒有他,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減少很多豪邁的氣息;沒有他,唐代文化將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傳承依靠文字,而創造一個時代最優美文字的毫無疑問是詩人,所以,我們講開元年間的唐朝文化離不開這些詩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詩人,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白留給我們的那些詩句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性格豪邁、才高八斗、胸懷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終其一生都是這樣一顆耀眼的明珠,始終被唐人景仰、被人們傳頌呢?其實,李白的一生頗爲坎坷,他的胸懷抱負,他的才氣與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於那個時代。也許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謫仙,本不該屬於這個世界。

對於李白,我們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詩歌,中小學生誰不會背幾首李白的詩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憤懣,以及他詩歌背後的故事。若讓我們用一兩講就說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就集中圍繞他一生中的一些問號來講述。

謎團一:李白的外貌是怎樣的?

對於這樣一位飄逸瀟灑的詩人,人們想象中的他應該長得頗有靈氣,頗有點仙風道骨纔好。李白正是這樣一個人。

目前,史料中並沒有什麼可信的關於李白的畫像流傳下來,比較常見的出自明人《歷代古人像贊》的那張畫像,也並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純屬想象。我認爲,真實的李白可能比這個畫像還要更有靈氣。

見過李白的人都說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顥的《李翰林集序》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也就是說,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餓虎一樣。崔宗之的《贈李十二白》說他“雙眸光照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白是個眼神非常靈動,看起來很機智的人。

至於他的身高,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據此推測其身高大約在一米七以下,這個身高在唐朝算是個高個子。

謎團二:李白有什麼樣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李白是一個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誇讚李白口若懸河,令人絕倒。李白自己也記載了堂弟李令問他的話:“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兄長啊,你的五臟六腑是不是錦繡堆成的啊?不然怎會出口成章、文采飛揚呢?李白聽聞很是得意,專門把這段話記錄了下來。

其次,李白愛喝酒。有關李白愛喝酒這個特點,可謂婦孺皆知,我不再贅言。這裏要強調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沒有酒量也就沒有那麼多文采飛揚的詩句;喝酒也害了他,這使得他仕途充滿坎坷。

再次,李白輕財重義。有學者認爲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較富裕,李白出川之後雲遊天下,曾經在短時期內花光了三十萬錢,開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麼三十萬錢可以買米兩萬三千鬥,可見其當時極盡闊綽。但李白絕非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的富二代,他樂善好施,輕財重義,據他自己說,凡是看到有才氣的落魄公子,他都要賙濟一把。終其一生,李白始終把金錢看得很淡,這也就解釋了他的千古名篇《將進酒》裏的那段話:“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您不要以爲李白這是把自己的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換酒,他賣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馬和大衣:主人你爲什麼說沒錢了啊?這不是有五花馬、千金裘嗎?叫你家小兒拿出去換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覺得李白臉皮真厚,其實,那個時代文人間講究的就是視金錢如糞土,至少有追求的文人是這樣的,所以對於李白和他的朋友們來說,賣誰的東西並不重要,這就是輕財重義。

另外,李白身上還有俠氣。李白曾在詩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練劍,而且據說他還殺過人,並且自稱行俠仗義。《李翰林集序》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意思是他青少年時曾經殺過幾個人。李白自己寫的《俠客行》也曾說:“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雖然沒有明說這位俠客是他自己,但是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但問題是李白真的殺過人嗎?他若殺人官府爲何不追究呢?

這件事撲朔迷離,沒有明確的史料來證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顥,文中有關李白生平的內容都是來自李白的自述。所以這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李白的誇大,已經無從知曉了。即便確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爲李白自稱“任俠”,這個詞常見於史籍,扶助弱小、見義勇爲叫作任俠,李白所殺之人極可能是地痞、惡霸甚至強盜,否則他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地宣揚,官府沒有將其治罪,也許也是因爲李白殺人屬於見義勇爲,所以網開一面。

當然,這只是推測,因爲找不到其他史料來佐證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對此事如此津津樂道,可見其身上的確有很強的任俠作風。除此之外,李白還是個道教徒,崇尚道教。這大約與他的生長環境有關。李唐王朝尊奉道教爲國教,而李白的家鄉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濃厚的地區,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記載他成人後曾受道籙於齊地,有時還穿着道服。他的詩歌裏那股玄遠縹緲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對他的影響,甚至他名字就帶一股仙氣。根據他的同族李陽冰爲他撰寫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母親懷他時曾有長庚入夢。長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當中金對應五色中的白,而長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就是說,李白還沒出生就已經跟神仙信仰密切相關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謫仙,意思是天上被貶到人間的仙人,可見李白身上的確有一股仙氣,氣質也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謎團三:李白小時候真的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

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李白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逃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就問老婆婆:“您磨這根鐵杵幹什麼?”老婆婆回答說:“要磨成針。”李白笑問:“這要磨到何時啊?”老婆婆回答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一直被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用來激勵小朋友踏實學習,踏實做事。可是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現在看來虛構的可能性比較大。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見於宋代的《錦繡萬花谷》,說眉州有個地方叫武氏巖,位於象耳山,李白讀書未成路過那裏,之後就是剛纔所講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又同時被《方輿勝覽》《山堂肆考》等書記載。但爲什麼這個故事值得懷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沒說過這件事,也不見於李陽冰、魏顥等人的記述。他們和李白同時代,很熟悉李白,也熱衷記載關於李白的事蹟,卻均沒有涉及此事。李白對自己少年時的經歷也是津津樂道,比如在哪座山學習,跟誰學習,他小時候有什麼愛好,再比如他記述過自己少年時是養鳥高手,曾散養了一千多隻鳥而且都聽他指揮,當地長官都慕名前來參觀云云。如此津津樂道自身經歷的人卻未曾提及這麼勵志有趣的故事,這着實令人懷疑其真實性。其次,李白少年時沒有到眉州學習的記錄。他的家鄉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帶學習,宋神宗期間的一塊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記載李白在縣裏當過小吏。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說自己曾在“岷山之陽”學習,據推測岷山指的應該是青城山。而《錦繡萬花谷》說他在眉州象耳山學習過,卻不見有史料記載。

根據以上推測,所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可能是後人編造的。李白是名人,給名人編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個“愛好”。而且這個故事很勵志,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戒躁的價值觀,所以此故事便流傳至今了。

謎團四:李白有怎樣的胸懷抱負?

李白的胸懷抱負其實和當時多數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那就是想當一個匡扶天下之人。李白是絕不甘心於碌碌無爲的,曾有朋友勸他隱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

世。而且李白有着強烈的當官慾望,他說:“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鄴中贈王大》)“濟時策”就是安邦定國的政策方針,可見李白懷揣着一個得登相位的理想。爲了得到權貴的賞識李白也曾請託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時他也曾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後來被免官也曾垂頭喪氣。因此,李白的胸懷抱負與當時那些汲汲於功名的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當時就詩名滿天下,備受世人欣賞,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場上能有所斬獲。但是現實很殘酷,他一生所獲得的最高職位就是翰林待詔,而且也僅是個陪皇帝吟詩作賦的閒職,與後世位高權重的翰林大學士有着天壤之別,所以他很失落。我們能否就此說李白是羨慕權貴之人,從而降低對他的評價?

其實,李白追求當官無可厚非。古代社會,人生出路很狹窄,若想安邦濟民、有所作爲,除了當官別無他途。不像現代社會,要想對社會做出貢獻,途徑很多,你可以當公務員,可以經商,可以辦實業,可以當科學家,可以當教師,可以當一個優秀的工人、農民。所以李白積極謀求官位的舉動無可厚非,反倒是他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當然,也正是這個抱負導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註定不屬於官場,所以在這一領域可謂處處碰壁。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後面我們會涉及這一點。

謎團五:李白爲何不參加科舉?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創舉,甚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大革命前夕,那些啓蒙思想家對中國的科舉推崇備至,因爲它打破了貴族對政府的壟斷,使所有人都獲得了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科舉制也是現代文官制度的基礎。科舉制起自於隋,大行於唐,尤其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參加科舉已經日漸成爲知識分子重要的仕途門徑,全天下的知識分子無不以考上進士爲榮耀。唐代進士科科舉考試主要是考經學和雜文。雜文即文學作品,李白文采甚高,這對於他來說應該是優勢。而且唐代科舉不實行糊名,也就是說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對考生的信息一目瞭然。也正因爲如此,考生在科舉前有沒有社會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時的很多考生考試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個好印象,這也就是所謂的“行卷”。李白詩名遠揚,社會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對於李白來說也是個優勢,那麼爲什麼李白不參加科舉呢?

這不是李白不願意,而是他沒資格。關於李白的家世,目前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爲何流落到西域碎葉,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葉,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統,都是衆說紛紜的。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單說李白家以何爲業這一點。在李白小時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經從西域碎葉遷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農業不發達,最發達的是商業。而且古時重農抑商,商人往往被視爲遊手好閒者,被士大夫們瞧不起,加之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父親督促其讀書云云,因此學者們認爲李家是以商爲業。另外,李白很有錢,那時有錢人要麼是官,要麼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麼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極大了。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估計就是受到這個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親,皆不得入仕。這樣李白便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他最後當了翰林待詔,還是皇帝特批的。

謎團六:李白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中國也經常講一句話:“家和萬事興。”要想幹成事業,家庭內部的和睦是相當重要的。那麼李白有怎樣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說,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內心訴求的影響。李白內心訴求什麼呢?即通過婚姻爲自己的仕途打開道路。《李翰林集序》稱,李白一生有過四段婚姻,其中有兩段在當

時來說算是正式的,兩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贅許家李白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川,開始了自己遊歷天下的歷程。他的家鄉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壯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經容納不下他,所以他要進擊天下,用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李白一直很欣賞漢代司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馬相如盛讚雲夢澤,便慕名前去遊覽。雲夢澤位於江漢平原,李白到了位於今湖北境內的安陸,恰逢前任宰相許圉師家招上門女婿,李白就來到了許家,娶了許圉師的孫女爲妻。這位許圉師曾在太宗和高宗時期爲官,此時已經去世了。

李白爲何要入贅許家呢?畢竟,那個時代盛行大男子主義,雖說唐朝婦女地位高,卻也是男權社會下的高。在男權社會裏,入贅被看作丟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贅也一定不是經濟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爲李白極有可能是想依靠許家的實力幫助自己實現抱負。身爲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沒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許家作爲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脈資源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入贅到了許家。

許氏應該是一個比較賢惠的女性,而且兩人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李白周遊天下的時候,屢次提起夫人掛念他,催促他回家。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女兒叫平陽,兒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雖然入贅許家,但李白內心還是很不安,所以他寫詩說:“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少年行》)體現出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換取功名,而非依靠姻親。李白和許氏的婚姻維持了十年左右。後來許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帶着一雙兒女遷居到今天山東境內的記載,那麼許氏去了哪裏?估計是去世了。有人會質疑說,既然去世了爲何不見李白寫悼亡詩呢?古代詩人每逢親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詩的嗎?這個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頗多,但是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九百餘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個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

的印刷術還未普及。清朝編纂《全唐詩》,費盡心力也不過蒐集了不到五萬首詩,其中還有一些是僞作。唐人三百年就寫了這麼一點詩,平均每年不到兩百首?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說李白不可能不寫悼亡詩,只是沒流傳下來而已。

2.第二段婚姻:結識劉氏

許家看起來沒能給李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李白帶着兒女來到兗州郡瑕丘城,此處距離曲阜很近。在這裏他又和一位姓劉的女子結識,然後住在了一起,這極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這段婚姻時沒有用“娶”字。

這段婚姻後來是不歡而散的。劉氏與李白之間看起來感情並不好,而且劉氏極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爲那時候還盛行官本位主義,做官是最高追求。劉氏見李白遲遲當不上什麼大官,便開始着急了,大概沒少夾槍帶棒地嘲諷李白。

李白後來接到皇帝詔書,讓他入京擔任翰林待詔的時候曾經寫過《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樣一首詩: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裏面用的典故“會稽愚婦輕買臣”很明顯是影射劉氏。“買臣”指的是朱買臣,西漢吳人,家貧卻心氣高,其妻經常嫌他不務正業。一日,朱買臣一邊擔柴走路一邊高歌,妻子覺得十分羞恥,不斷制止,朱買臣不聽,妻子求休妻。朱買臣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着急,我會給你富貴的。妻子怒曰:像你這樣,早晚一起餓死在溝裏,談何富貴!於是朱買臣被迫放其妻離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羣中看到朱買臣揹着柴草,見其可憐,便與現任丈夫一起招呼朱買臣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獻計滅東越國受到漢武帝賞識,拜爲會稽太守。朱買臣懷揣太守印迴歸郡邸(即各郡在長安的辦事處,主要供上計吏使用)。朱買臣落魄時曾經在此蹭飯,所以羣吏

均看不起他,無人搭理,自顧自地吃飯。朱買臣也跟着一起吃飯,偶然露出印綬,有小吏看見大驚,於是報告掾吏,那些高級官吏一聽哈哈大笑,都認爲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驗看,發現是真的太守印,舉座震驚,全體推擠着在庭院中列隊拜謁新太守。

後來朱買臣威儀赫赫返回吳地,當地官員發動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歡迎。朱買臣看到被徵發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現任丈夫,於是將他們帶入府邸並給予酒食。一個月後其妻自殺。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的所作所爲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顯是殺人不用刀,他這是對他妻子在其困苦時離他而去表示不滿。而李白呢,在這首詩裏用了這個典故,很明顯是以此來影射劉氏,可見劉氏大概沒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許氏對李白更多的是關心愛護,所以這第二場婚姻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失敗的婚姻。

後來兩人雖然離異,但是劉氏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可能散佈了不少有關李白的流言蜚語,讓李白很生氣。他寫有一首《雪讒詩贈友人》,裏面說:“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這是借用《詩經》裏的句子,意思是你們不要聽那個淫昏婦人的讒言。這首詩常被人用來證明李白遭遇過楊貴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認爲是諷刺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緋聞,但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指出,此婦人指的是劉氏,劉氏與李白離異後,曾在李白友人處播弄是非,這首詩就寫在此時。

後來李白可能還曾納妾,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裏納妾不算結婚,而且這個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連姓氏都沒留下來,魏顥在《李翰林集序》裏只簡單地用了“魯一婦人”這樣一句話。這個妾爲李白生了一個男孩叫頗黎,這是個乳名,頗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燒製玻璃的技術很不發達,玻璃器皿被視作寶器,所以給孩子起這個名字是把他當寶貝看。

再後來,李白還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這也是李白的最後一段婚姻。此時是李白離開皇帝身邊,離開京城比較落寞的時候。宗氏是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也是個識大體而賢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懷抱負、宗氏的出身決定了兩人婚姻也並非一帆風順。

(本文摘自於賡哲《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2016年1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李白歷史篇三:李白簡介

蕭琛,字彥瑜,蘭陵人。琛年數歲,從伯惠開撫其背曰:“必興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縱橫才辯。起家齊太學博士。時王儉當朝,琛年少,未爲儉所識,負其才氣,欲候儉。時儉宴於樂遊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儉坐,儉與語,大悅。儉爲丹陽尹,闢爲主簿,舉爲南徐州秀才,累遷司徒記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時魏遣李道固來使,齊帝宴之。琛於御筵舉酒勸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無私禮,不容受勸。”琛徐答曰:“《詩》所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東昏①初嗣立,時議以無廟見之典,琛議據《周頌·烈文》、《閔予》皆爲即位朝廟之典,於是從之。樑臺建,爲御史中丞。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賚一葫蘆,中有《漢書序傳》。僧曰:“三輔舊老相傳,以爲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書多有異今者而紙墨亦古文字多如龍郡有項羽廟,甚有靈驗,遂於郡廳事安施牀幕爲神座,公私請禱,前後二千石②皆於廳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還廟,處之不疑。又禁殺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頻蒞大郡,不治產業,有闕則取,不以爲嫌。琛常言:“少壯三好,音律、書、酒。年長以來,二事都廢,惟書籍不衰。”而琛性通脫,常自解竈,事畢餕③餘,必陶然致醉。中大通元年,爲晉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祿大夫。卒,年五十二。遺令諸子,與妻同墳異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車十乘,事存率素。乘輿臨哭甚哀。詔贈本官,加雲麾將軍。諡曰平子。

(節選自《梁書·蕭琛傳》)

【注】①東昏:南朝齊第六位皇帝蕭寶卷,後被近臣所害,年僅十九歲,被貶爲東昏侯。②兩千石:指郡守,當時郡守的俸祿爲兩千石,因有此稱。③餕(jùn)在此意爲吃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