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導語:我國文學史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個偉大的傳統在唐詩中都發展到新的高度。李白的詩歌在浪漫主義詩歌發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李白先世謫居條支或碎葉,李白就出生在那裏。大約在他五歲時,隨家從碎葉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常橫經籍書,製作不倦”(《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二首其二)。早期曾受過很好的教育。

他的少年時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響。 “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其五)。道教的影響,幾乎伴隨他一生。

大約在18歲時,他隱居大匡山讀書,從趙蕤學縱橫術。在以後的歲月裏,我們還可以看到李白思想中縱橫家的某些印記。在大匡山的幾年,他往來旁郡,遊劍閣、梓州。20歲遊成都,謁見益州長史蘇頲,受到賞識。他後來說的“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可能也指此事。蜀中又是一個有着任俠風氣的地方,俠士風概對李白也有影響。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說他“少任俠,不事產業,名聞京師”。魏顥《李翰林集序》甚至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他自己也說:“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託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他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隱居與漫遊、神仙道教信仰、任俠中度過的。

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遊峨眉山。秋,他從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第二年春,他東出夔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東遊洞庭、登廬山、至金陵、揚州,往遊越中。然後西遊雲夢,經襄陽,作客汝海,不久便在湖北安陸定居下來,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從此“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以安陸爲中心,開始他的干謁與漫遊的生活,歷江夏、襄陽、洛陽,北上太原,南下隋州,又回到洛陽。他後來有《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記此數年間之行蹤。這幾年,他以一種迫切強烈的心情,上書安州裴長史、韓朝宗,希求薦用。“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遊贈濟陰馬少府巨》)。韓朝宗以善舉賢才名聞當時,但他也未能薦舉李白。干謁失敗之後,他大約在開元二十四、五年前後,西入長安求仕,結果是大失所望。他在長安看到的是官場的黑暗,心中充滿憤慨與不平。《古風》中的好幾首,作於此時。如其二十四: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蜀道難》、《梁父吟》、《行路難》都集中地表現了這個時期的憤激不平情緒。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樑甫吟》)。他帶着失敗的心情離開長安,再次漫遊,從樑、宋而洛陽、襄陽,然後舉家遷居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隱於徂徠山,號竹溪六逸。

或者由於他的名聲,或者還有人薦舉,天寶元年(742),機會終於來臨,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這是他一生中最爲得意的時期,玄宗“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牀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置於金鸞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草堂集序》)。他自己也說:“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駕出鴻都,身騎青龍天馬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但不久,就爲朝中權貴所讒毀,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擊,天寶三載以“賜金放還”的名義被迫離開長安。這次他的憤慨更爲深廣:“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鞠歌行》)他沿黃河東下,來到洛陽。在洛陽,與杜甫相遇,結下了千古傳頌的深厚友誼。兩人同遊樑、宋,在那裏又遇高適,懷古登臨,縱酒射獵。之後,他在齊州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籙,再次舉行入道儀式。這時他的思想是複雜的,既悲慨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命運、積極入世,希望建立功業的心情並沒有消退。他寄家東魯,南下吳越,北上薊門,近十年的漫遊,都帶着這種複雜的心情。在幽州,他預感到安祿山行將叛亂,憂慮不安。安史亂起,他正在廬山,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詔,出兵東南,經九江,李白以爲報國的時機已到,入永王幕,慷慨從軍。而此時肅宗李亨已即位靈武,以叛亂罪討伐李璘。李白也因反叛罪蒙冤入獄,長流夜郎。乾元二年(759),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上元二年(761)聞知李光弼出征東南,他又想從軍報國,無奈半道病還,往當塗依縣令李陽冰。於次年病逝於當塗,年62歲。

盛唐士人積極入世、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個功名心很強的人,有着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又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他仰慕傳說中作過小販、屠夫,80歲在渭水邊上遇文王,90歲封爲齊侯,建立了不世功業的呂望;仰慕築過牆,後來建立偉大功勳的傅說;仰慕隱於高陽酒肆,後來不費一兵一卒就爲劉邦取得72座城池的酈食其;仰慕魯仲連、甯戚、范蠡。而事實上他所面對的現實與他所仰慕的這些帶着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處的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他的過於理想化的人生設計,在現實人生中當然要不斷遭致失敗。這使他常常陷於悲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於他始終嚮往着這樣的理想,他又始終保持着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進取的精神高度地昇華了,帶進了一個理想化的境界。

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道教有關。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煉丹服食,是非常認真的,充滿對於神仙境界的幻想。當他仕途失意的時候,便進一步走向道教。但有時他又對神仙世界持懷疑態度:“仙人殊彷彿,未若醉中真。”道家和道教信仰給了他一種極強的自我解脫的能力,他的不少詩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而其實是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在內心深處深藏着對於人生自由的嚮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種與自然的親和力。山水漫遊,企慕神仙,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不受約束的逍遙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羈的性格,飄逸灑脫的氣質,都來源於這樣的思想基礎。賀知章曾稱他爲“謫仙人”,他也以“謫仙人”自居,同樣出於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嚮往。他的明朗、自信、壯大、奔放的感情,也基於這樣的人生嚮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獨立不羈,不受任何約束。這是魏晉開始的人的覺醒發展至巔峯的產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昇華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