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代詩詞 > 《念奴嬌赤壁》鑑賞

《念奴嬌赤壁》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古典詩歌中詠史、懷古一類的作品,一般都是古爲今用,借對史事的評論、對古蹟的觀賞來抒發自己的懷抱。這首詞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引起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就引起了自己年將半百,“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的感慨。

《念奴嬌赤壁》鑑賞

一起頭二句,是詞人登高眺遠,面對長江的感受。江水不停地東流,波濤洶涌,氣勢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過去那些歷史上留下了豐功偉績,因而與祖國的壯麗山河同樣永遠保留在後人記憶裏的英雄們。當然,這些人是屬於過去的了,就像沙礫被波浪所淘汰了一樣。但是不是他留下的歷史遺產也被“淘盡”了呢?那可不是的。“風流人物”的肉體雖已屬於過去,而他們的事功卻是不會磨滅的,它屬於現在,也屬於將來。這兩句,江山、人物合寫,不但風格雄渾、蒼涼,而且中含暗轉,似塞實通,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否則,我們一看,“風流人物”都被“浪淘盡”了,那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還有什麼下文呢?

正因爲暗中有此一轉,所以纔可由泛泛的對於江山、人物的感想,歸到赤壁之戰的具體史蹟上來。未寫作戰之人,先寫作戰之地,因爲是遊其地而思其人的。江、漢一帶,地名赤壁的有好幾處。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那一場對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大戰,事實上發生在今湖北武昌境內,而不在黃州。博學如蘇軾,當然不會不知道。但既然已經產生了那次戰爭是在黃州赤壁進行的傳說,而他又是遊賞這一古蹟而不是來考證其真僞的,那麼,也就沒有必要十分認真地對待這個在遊賞中並非十分重要的問題了。其地雖非那一次大戰的戰場,但也發生過戰爭,尚有舊時營壘,所以用“人道是”三字,以表示認爲這裏是“三國周郎赤壁”者,不過是傳聞而已。“赤壁”而冠以“三國周郎”,爲的是突出其歷史意義,併爲下面寫周瑜先伏一筆。

這首詞在內容上,表現了作者用世與避世或入世與出世思想之間的矛盾,這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沒有機會爲國爲民做出一番事業,就只有在無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達觀。所以它在讚賞江山、人物之餘,最後仍然不免趨於消極。但總的說來,最後這一點消極情緒,卻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精神,所以讀者還是可以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成分。

在藝術上,這首詞也有它的獨特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將不同的、乃至於對立的事物、思想、情調有機地融合在一個整體中,而毫無痕跡。這裏面有當前的景物與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對生活的熱愛、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與達觀、消極的人生態度的融合,有豪邁的氣概與超曠的情趣的融合。而描寫手段則虛實互用,變幻莫測,如:“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是實的地方虛寫;“遙想公瑾當年”,是虛的地方實寫。有“人道是”三字,則其下化實爲虛,對黃州赤壁並非當日戰場作了暗示。有“遙想”二字,則其下雖所詠並非原來的戰場,而且還摻入了虛構的細節,仍然使人讀去有歷史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