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語文文言文

語文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而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相信很多人都在爲看懂文言文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文言文

語文文言文1

蘭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語文文言文2

【甲】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李傳鵬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羣公辟命①,求英奇於仄陋②,採賢俊於巖穴③。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④,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採於崑崙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⑦。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⑧乎?”(選自《世說新語》)

【註釋】①辟命:徵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巖穴:指隱士。④亡國之餘:亡國的遺民。蔡洪爲三國時吾人,魏滅吳,所以這樣說。⑤孟津之河:黃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過來的美玉。⑦何必常處:何必一定產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後裔、後代。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李傳鵬

16.用“”爲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劃兩處)

漢 室 傾 頹 奸 臣 竊 命 主 上 蒙 塵

漢 室 傾 頹 / 奸 臣 竊 命 / 主 上 蒙 塵

17.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D )

A.每自比於管仲。 採賢俊於巖穴。

B.先主器之。 君吳、楚之士。

C.而智術淺短。 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D. 將軍豈願見之乎。 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釋句中加點詞。

⑴凡三往,乃見。( 總共 ) ⑵先主遂詣亮。( 拜訪 )

⑶欲信大義於天下。(通“伸”,伸張 ) ⑷昔武王伐紂。(討伐,征討 )

19.翻譯【甲】文中畫線句。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這個人值得登門拜訪,不應該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屈尊親自前去拜訪。

20.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

A.【甲】文在諸葛亮出場之前,先對其進行了側門描寫。

B.“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採於崑崙之山。”用了對比的寫法,就像《陋室銘》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C.“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是一個判斷句。

D.“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

21.劉備爲求賢而三顧茅廬(填一成語),由此可知,在對才人的認知上他與蔡洪是有共識的。蔡洪的主要觀點是英雄不問出處(或“聖賢所出,何必常處?”)。由此我們進一步想到了瞬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還有“舉於海”的孫叔敖,“舉於市”的百里奚。

語文文言文3

言志①

《論語》

顏淵、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④,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⑤。”顏淵曰:“願無伐⑥善,無施⑦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註釋】

①本文是《論語》一書中《公治長》篇的“顏淵”章,標題系編選者所知。

②顏淵、季路:孔子的兩個學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後輩陪從在尊長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輕暖的皮襖。

⑤憾:遺憾。

⑥伐:誇耀。

⑦施:表白。

言志論語文言文翻譯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拿出來與朋友共享,用壞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延伸: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語文文言文4

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3題。

⑴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⑵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天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1、 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加粗的字詞。

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項()爲之強()

徐()噴以()煙

2、 翻譯下列句子。

⑴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果如鶴唳雲端,爲之依然稱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昂首觀之()

爲之()怡然稱快

參考答案:

1、張開;對着,向着;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羽毛;脖子 同“僵”,僵硬 慢慢 用

2、⑴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

⑵夏天蚊子的叫聲像雷聲一樣,我私下把它比作一羣白鶴在空中飛舞。

⑶果然像一羣白鶴在雲中鳴叫,我爲此感到很高興。 (意對即可)

3、 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它;此,這

語文文言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文言文兩則》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組課文中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步入六年級的第一課。課文共包括《學弈》和《兩小兒辯日》兩則故事。

2、教材簡析:《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着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爲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說明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選編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級開學伊始就讓學生接觸這兩篇文言文,一是因爲它的思想內容好,強調學生在學習時要專心致志,善於觀察事物,實事求是。可以讓剛進入六年級的學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實實的學習。二是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併爲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

4、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落實點:新課標規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解故事內容。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夠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方法指引點:新課程倡導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給學生做適當的引導、點撥、鼓勵、協助,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悟自得,初步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讀通、讀懂、讀熟成誦、悟理明志。)

情感態度滲透點:新課標規定,“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所以要讓學生通過這兩則故事的學習能夠從文中體會到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並能夠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習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重難點:本課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區別在哪兒。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爲本課教學重點。

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所以要將此點作爲難點來突破。

面對這兩個問題,我會爲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輕鬆、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利用課件、板書、簡筆畫等形式來突破解決。

二、說教法

以往的備課都是“備教材”,但是現在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提出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行動口號,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爲學習的引導者;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爲平等的交流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爲互動的合作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爲教學的創新者。所以教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要注重“備學生”。

本課的教學是學生不太解文言文,學生雖對其有很大的新鮮感,但在理解語言上還存在很大的困難,那麼如何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達到思維的興奮點是我組織教學的關鍵。文言文的學習要以讀爲本,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貫徹到“讀”,爲此我準備“四讀”。

一讀,讀通。使學生能讀準字音,解決字詞障礙。

二讀,讀懂。能夠解文章大意。

三讀,讀細。理解課文重點內容。

四讀,讀出味兒。初步感悟課文情感態度價值觀。

其中,讀懂和讀細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讀出語言的味兒,讀出故事的味兒就是難點。

其次因爲這兩則寓言,故事性很強也很接近孩子們的年齡與生活,孩子們又愛聽故事,所以全過程以講故事,說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貫穿始終。

三、說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學習。“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那麼,作爲教師就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學正適合讓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在討論中獲得新的收穫。正如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所說的“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學生在這種“互換”中得到更多的知識,也體味到更多的學習樂趣。

四、教學流程

本節課共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的主要任務是理解內容,初步感悟文章蘊含的哲理;第二課時的任務是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昇華情感。這裏,主要談一下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課堂伊始,我會聲情並茂的用文言文講《矛與盾》的故事,讓學生七嘴八舌的說聽後的感受,在暢所欲言中進入學習狀態,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並且能夠自然導入到文言文的教學當中。

2、四讀教學,學文悟理。

(1)進行“四讀”中的一讀,讀通。老師範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即速度要慢,停頓得當,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然後學生自讀,正字音,把容易讀錯的字圈出來,反覆誦讀。然後根據課下注釋理解字詞。在這裏老師可以就學生易犯的錯誤,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適當的提醒,如《學弈》中“誨”,應讀四聲。幾個“之”字分別代表什麼。《兩小兒辯日》中“車蓋”是指什麼,有多大?這裏老師可以採用簡筆畫或課件出示古車圖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再如“探湯”是什麼意思?老師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湯”就是熱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湯”就是像把手伸進熱水裏那樣燙。老師還可以在這裏進行適當的擴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麼“吾”是“我”的意思,“爾”也是“你”的意思。總之,在這部份的教學當中我學生質疑,學生解疑,教師點撥難點的原則。

(2)進行“四讀”中的二讀,讀懂。要讓學生解文章的大意。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想解決這個部分,老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學弈》這則故事很好理解,老師可以準備一幅兩個學生跟着弈秋學弈的畫,讓學生用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來描述畫的內容。這樣這則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兩小兒辯日》比較難理解,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課文能力還不是很強,特別是對於《辯日》這種蘊含科學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會產生一定的偏差,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例如,老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兩個小孩兒究竟在爭辯什麼?”這時學生的答案就會花樣百出,學生可能會回答“他們在爭辯太陽是剛出升的時候離人近還是中午的時候大”或者回答“他們在爭辯太陽是早晨的時候涼還是中午的時候涼”等等類似這樣比較混亂答案,那是因爲文中爭論太陽離地球遠近的'問題牽涉到參照物等科學知識,小學生沒有接觸過類似的知識而導致暫時的思維混亂。我會帶領學生走進故事,認真分析每一句話,弄懂每一句話的意思,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兩個小孩兒是在爭論,太陽是早晨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

(3)進行“四讀”中的三讀,讀細。與“二讀”相同,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同樣可以採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交流。我會就一些重點或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如《學弈》中“思援弓繳而射之”要注意斷句“思/援弓繳/而射之”,那麼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再如《學弈》中“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這句是文章的總結句,揭示文章要闡述的道理,老師要重點強調。再如《兩小兒辯日》中“孰爲汝多知乎?”這是一個反問句,要讀出反問的語氣。

(4)進行“四讀”中的最後一讀,品讀,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感知文章蘊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個“讀”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對課文非常熟悉,對於文章蘊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學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會運用聯繫生活實際的辦法,讓學生多發言,說一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類似的事情,體會出“三心二意”的壞處和“專心致志”的好處。《兩小兒辯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較多,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集思廣益,教師總結。

5、拓展延伸

一課時結束後,教師可以爲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轅北轍》、《老嫗磨杵》、《囫圇吞棗》等,讓學生在故事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6、板書

文言文兩則

專心致志 善於觀察

說話有理有據 實事求是

良好的學習品質

五、總結

總之,本節課本着“大語文”的觀念,緊跟新課標步伐,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徹始終,教師基本上做到“退出課堂主角,成爲幕後執導”的目標。

語文文言文6

【《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爲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語文文言文7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可採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信",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美。對於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繫具體語言環境,想想現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徵: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構?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爲宋國笑。"你的譯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爲……"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爲: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語文文言文8

學習文言文,不僅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對譯,還要學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關古漢語知識,會朗讀和背誦,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大概的意思。

根據上述的情況,學生要備考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愛文言,培養興趣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後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第二步:讀好文言文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也就是說從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文言文的朗讀要求: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如,《學弈》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正確停頓是思/援弓繳/而射之;爲是其智弗若與?要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

第三步:讀懂文言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註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註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同時發揚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學生一定能夠備考好文言文的。

語文文言文9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爲知也. (選自《緣籮山人集》)

註釋 :1.並:連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爲,由於。

5.或:有的人。

6.而:卻。

7.曰:說。

8.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於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來。

11.強(qiǎng):本文中指勉強。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並殼:連同皮殼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裏。

17.識:見過,見識

翻譯:北方有個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當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個人)連角殼一起放進嘴裏(吃)。有人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再吃。那人掩飾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是爲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他回答說:前面的山後面的山,什麼地方沒有?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裏生長的,是因爲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寓意:其寓意是諷刺那些不懂裝懂的人。告誡人們:人不可能什麼都懂,但不能不懂裝懂。如果不懂裝懂,就難免露餡出醜。

省略成分:我非不知。並殼者,(我)欲以(其)清熱也。

語文文言文10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

語文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應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爲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註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註釋。這些註釋有助於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註釋,而應結合註釋速讀全文。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繫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爲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曆(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爲: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爲: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爲:你也太不聰明瞭。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爲: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一般來說,作者通過短小的文言語段,記敘一件事,表達一箇中心或一種哲理。所以我們瞭解了全文的內容後,還要進一步思考作者蘊藏在文章裏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將主旨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時發表議論,直抒胸臆,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也要倍加註意。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顯旨,讚頌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爲己任,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怎樣準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於、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於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於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爲”、“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被動句(藉助於被動詞,如“被”、“於”、“爲……所……”表示被動;不借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留、補、刪、換、調。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彙。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

注: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語文文言文11

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語文文言文12

【考查要點】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知識疏理】

1.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重課文的註解,重要的詞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語句;

2.字詞的掌握和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

3.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試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題從取材看以課內篇目爲主,近年有向課外發展的趨勢。選取的課外材料主要是比較淺顯的趣味性記敘文,還有部分哲理性短文。從考查的內容看更加註重能力考查。除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現手法的分析等,回答問題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義。特別是一些鼓勵創新的開放性題在文言文閱讀題中的出現,受到普遍歡迎。從題型看既有客觀題,又有主觀題。客觀題多采用選擇題;主觀題多采用用原句回答問題、概括意思、填寫等。

【解題導引】

例1. 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呼。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范仲淹是 (朝代)政治家、文學家,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是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增其舊制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③前人之述備矣

④去國懷鄉

3.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合這兩段內容,分別以“悲”和“喜”爲首字,寫一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4.范仲淹藉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膝子京的勸勉,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上面的試題比較全面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命題採用主觀題型,分別從文學常識、文言實詞、仿寫、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領悟等角度考查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運用能力。

第1題側重考查學生的文學常識,只要平時留心熟記,注意歸類,一般都能回答:北宋(或宋朝)《漁家傲》。

第2題要結合具體語境解釋加點的詞語。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據境擇義”,要考慮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古今義異詞(制:今作“制度”講,古作“規模”講,其含義爲後者);“屬”是通假字,通“囑”,“囑託、吩咐”的意思;“備”有“完備”、“準備”、“詳盡”多個義項,依據語境,其義爲“詳盡”;“去”是個古今異義詞,今義爲“往、到”;古義爲“離開”,該句中的“去”義爲“離開”。

第3題側重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仿寫。讀了優美的文章,自然會對文中的妙語記憶猶新,躍躍欲試。文中的對偶句所拾即是,關鍵是如何仿寫。不仿先模仿,就是在現成對偶句的基礎上加上限定的仿用詞語,(如“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悲景色陰晦,喜湖光晴明”。)還可以自主創作,不必苛求完美,只要大體相似即可。實在不行,就從指定的文段中抄錄一組對偶句,當然,無論是仿寫還是創作,其內容應與第三、四段關聯,還是個對偶句即可。

第4題重在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請聯繫作者的處境和文章的主題去分析,即可明確: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願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第5題可任選其一即可。談體會既要聯繫原文,又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如選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來談,選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來談,選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抱負及民族責任感來談。言之成理即可,鼓勵有創見。但觀點錯誤或偏激應酌情扣分。

【常見失誤】

1.雖是學過的課文,但卻未讀懂。有的同學平時讀書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雖然試題的閱讀材料就是課堂學過的課文,但是沒有真正讀懂;在考試答題時,抓不住要領,或者所答非所問。瀘州市試題第4小題,“促使周處認識到自身過錯的原因是什麼?(請用原文回答,多寫漏寫不得分)。”讀懂原文,很好回答:“聞里人相慶”。未讀懂原文的同學,其答案五花八門,在閱讀文學中抄,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長長一段,有的把文中對周處的描寫當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內容抄上。因對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題造成失誤。

2.實詞詞義不落實,對一詞多義不會辨別、選擇。掌握一定數量的實詞,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條件。幾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試題都在考查文言實詞,有的特意考查一詞多義。從閱卷情況來看,這類試題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誤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詞義去套文言詞義,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釋爲“具體”;二是不會辨別一詞多義,在多個詞義面前不會選擇。

3.對虛詞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試題中,考查虛詞的多種用法的試題是一大難點。究其原因,一是朗讀不夠,缺少文言語感;二是歸納、辨析不夠。也許在課堂上教師幫助總結過多次,還是不熟悉,那是因爲老師總結不能代替自己的總結。要在老師指導下舉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歸納總結。

4.對課文、句子理解不準確。失誤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句子翻譯不準確,對句中關鍵性的詞語漏譯、誤譯,對特殊句式不熟悉,不會翻譯。二是對理解性的試題,答不準確。桂林市試題第4小題:“(乙)文中,從‘曹劌請見’一句可以看出曹劌有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精神,請你從(甲)文中也找一個體現子墨子這樣精神的語句。”這道題並不難,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錄子墨子的語言答題,似乎答對了,但不準確。

【考點精練】

(一)(20xx·肇慶)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C.①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 ②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D.①停數日,辭去 ②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後,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裏生活的一句話是 。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譯:

(二)(20xx·西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懲: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固: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處劃線句子的意思,並要注意準確表現說話者的不同語氣。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將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 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並主要運用 的描寫手法來表現情節內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不少於2個。

(1)

(2)

5.讀完這則故事後,有人認爲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爲愚公確實很愚,而智叟纔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三)(20xx·宿遷)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1.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組是( )( )

A.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高可二黍許(《核舟記》)

B.好讀書,不求甚解

轍生好爲文(《上樞密韓太尉書》)

C.便欣然忘食

主人日再食(《送東陽馬生序》)

D.因以爲號焉

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寵辱偕忘(《岳陽摟記》)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譯文:

②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譯文:

3.文章結尾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什麼願望?

答:

4.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是否贊成五柳先生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答:

語文文言文13

衛風·氓(背誦全文)《詩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爲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爲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語文文言文14

《滕王閣序》王勃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語文文言文15

①雨後,我們常能聞到泥土的清香味兒。這些清香從哪兒來呢?據專家研究,它來自

泥土中一種叫放線菌的細菌。

②土壤是種類繁多的細菌的樂園。在顯微鏡下,你會觀察到這樣一類與衆不同的細菌:別的細菌多是圓形、橢圓形的,而它們看起來卻是絲狀的。那些絲狀細菌有的像一棵樹,樹上有時還結着果實;有的像一根草,彷彿還開着花,煞是好看。這類細菌生物學上就稱爲放線菌。

③放線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長得像一棵樹也好,一根草也罷,其實都只是一個細胞。那些奇形怪狀的絲,是它的菌絲。菌絲覆蓋了很大的空間,這對於尋找食物大有好處。放線菌能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這種物質,讓我們能聞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爲何雨後泥土的清香讓人感受更明顯呢?

⑤因爲放線菌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細菌,它們一般喜歡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生存。當土壤乾旱的時候,它的菌絲就會在頭部長出孢子。放線菌漸漸枯死後,留下的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適的條件,又會發芽,長成一個個放線菌。

⑥下雨時,雨水衝開了土壤,這些晴天時埋在土中的孢子長成的放線菌隨着潮溼空氣中的小液滴四下瀰漫。當它們被吸入鼻孔,我們就能感覺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乾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線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後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後尤其明顯。

⑦放線菌的作用當然不只是讓人聞到清香,它也是生產抗生素的寶庫。時至今天,人類已經發現了5000多種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種是從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如鏈黴索就是從土壤中一種叫灰色鏈絲菌的.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四環素、氯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也都是從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

⑧放線菌的作用還不止於此,我們平常烹飪時調味用的味精,也是通過它們製造的。如今,它們還是科學家研究生物發育、細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選自《大科技》20xx年第1期,有改動)

17.閱讀全文,說說放線菌具有哪些作用。(3分)

18.第⑤段劃線句子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去,爲什麼?(2分)

19.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兒來爲題有哪些好處?(3分)

參考答案:

17.放線菌能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讓我們能聞到一股泥土的清香;是生產抗生素的寶庫;我們平常烹飪時調味用的味精,也是通過它們製造的;它們還是科學家研究生物發育、細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8.一般表明是通常情況 ,說明放線菌通常喜歡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下生存,不排除有特殊情況 ,刪去後顯得太絕對了,一般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9.題目採用問句的形式 ,引起讀者的思考,增加讀者的興趣 ,點明瞭文章要說明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