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信說文言文

信說文言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信說文言文1

唐雎說信陵君

信說文言文

作者:劉向

信陵君殺晉鄙③,救邯鄲,破④秦人,存⑤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⑥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⑦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⑧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⑨受教⑩。”

註釋

①唐雎:唐雎(jū),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爲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爲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②說:shui(第四聲),遊說之意。

③信陵君殺晉鄙:指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了秦兵,保存了趙國之事。

④破:打敗,打垮。

⑤存:存在,存活。這裏是使......倖存。

⑥憎:憎恨,討厭,厭煩等不好的方面。

⑦德:恩惠。這裏指別人對自己好的的方面。

⑧卒然:“卒”通“猝”,突然。

⑨謹:鄭重。

⑩受教:接受教誨。

譯文

信陵君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了秦兵,使趙國得以倖存。趙孝成王親自到郊外去迎接他。這時,唐雎對信陵君說:“我聽說,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人不可以忘掉,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說:“這話怎樣講呢?”唐雎回答說:“別人討厭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惡別人,是不可以讓人知道的;別人有恩德於我,是不可以忘記的;我有恩德於別人,是不可以不忘記的。如今,你殺了晉鄙,救下邯鄲,打敗秦兵,保存了趙國,這對趙國是大恩德。現在,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會見到趙王了,希望你把救趙王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說:“無忌我敬遵你的教誨。”

寫作背景

我國戰國時代,諸侯逐鹿,相與爭鋒,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各個領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時,“士”便應運而生。“士”是一個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或有高強的武藝,或在某一方面有出類拔萃的.才幹。各國統治者便招募這些人,收於門下,被稱爲“門客”。“門客”在那個時期發揮着異乎尋常的作用,他們可以掌握政策、運用策略,掌管外交和隊伍。各國的貴族爲了圖謀功業,都大量收養門客。但門客中的某些人因爲確有才幹,所以他們也要辯識真正思賢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這樣又促使一些貴族具有禮賢下士之風,達到他們在政治、軍事、外交上鬥爭勝利的目的。

信說文言文2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爲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爲信也。

信,五常之一也。於人無信不立,於國無信不成。信有三境也。信於人,尊以敬。此第一境;信於衆,事之成。乃第二境;信於天下,決勝乾坤,至萬衆以歸一。可謂三也。

漢之郭汲,可稱一也。巡西立信,獲稚子之贊碑。爲官端正,贏尊仰於其民。承儒家之信義,現中華之正氣。存於天道之中,溢於四海之外。

秦有商鞅,涉木立信。是謂二者。涉木數金,取民衆之深信。無欺無詐,得變法之可成。收人和之貴氣,吸五常之精華。國富而民強,霸業則雄圖,並八荒於一地,收宇內之河山。

信於天下者,吾未知也。何也?一境賢人,二境聖人,三境何人?三境者,非人也,乃國者。周幽求笑,戲諸侯於烽火。玩弄衆臣,使乾坤之決裂。今我共和之國,可謂信於天下也。於內,問政於民,小康之有道。取信於衆,國家之富強。對外,開誠佈公,創良好之時局。立信各國,開中華之正氣。得外交之良象,贏口碑於世界,逢盛世以發展,迎佳期而長觀。百有餘年,使民族之獨立,統分裂之河山,滅賊寇於東方,至萬衆以歸一。扭轉乾坤,華耀神州。

小信於事,守時,迎人,相約,許諾,皆是矣。中信於人,信任,誠心,信義,可知矣。大信於衆,秉公,爲民,洞察,公正,信道,是謂矣。聖信於天下,純實,開誠,不疑,互信,博信,是矣。

信於古道,泛而有之。信於今道,是以精求。古之信義,乃無常之常,不足爲道,如充腹以食。今之信義,是少之又少,讚不絕口,猶勒功之誇。嗚呼,信義之爲數不勝古也,信於人者,稍易,吾可見矣。信於衆者,過難,猶江中之一葉。每有信者,其事至誠,吾獨樂甚,丹心甚慰。

張氏,景珍,年六十有二,尊信義,餘嘉其能行古道,故作《信說》以貽之。

信說文言文3

作品原文:

唐雎說1信陵君

信陵君殺晉鄙2,救邯鄲3,破4秦人,存5趙國,趙王自郊迎6。

唐雎謂信陵君曰7:“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8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9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10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11受教12。”

作品註釋:

1、說(shuì):遊說。

2、信陵君:即魏公子無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異母弟,封信陵君。公元前257年,秦圍趙之邯鄲。魏派晉鄙領兵救趙,畏秦,止於湯陰。信陵君使如姬竊得調兵虎符,椎殺晉鄙,率兵大破秦軍,解邯鄲圍。晉鄙:戰國時魏將。

3、邯鄲(hán dān):趙國國都,今河北省邯鄲市。

4、破:打敗,打垮。

5、存:存在,存活。這裏是使……倖存。

6、趙王:趙孝成王。惠文王之子,名丹。趙國第八君,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5年在位。

7、唐雎(jū):戰國魏人,安陵君之臣,此時爲信陵君食客。

8、憎:憎恨,討厭,厭煩等不好的方面。

9、德:恩惠。這裏指別人對自己好的的方面。

10、卒然:“卒”通“猝”,突然。

11、謹:鄭重。

12、受教:接受教誨。

原文: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白話譯文:

信陵君殺死晉鄙,奪得軍權,領兵解救邯鄲,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趙王親自到邯鄲郊外迎接信陵君。唐雎對信陵君說:“臣聽說過這樣的話:“‘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也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信陵君說:“你這番話是什麼意思?”唐雎回答說:“別人憎恨我,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恨別人,不可以讓人知道。別人對我有恩德,我不可以忘掉;我對別人有恩德,我不可以不忘掉。如今您殺死晉鄙,解救邯鄲,擊敗秦軍,保存了趙國,這是大恩大德的事啊。現在趙王要親自到郊外迎接您,在會見趙王的倉促之間,望您千萬忘掉自己對趙國的恩德。”信陵君說:“無忌我由衷地領受教誨。”

寫作背景:

魏安嫠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國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魏王派將軍晉鄙領兵救趙,接着又受秦王的威脅而令晉鄙按兵不動。信陵君使魏王寵愛的如姬從宮中竊得調兵的虎符,殺晉鄙而奪取其兵權,救趙勝秦。信陵君自知此舉激怒了魏王,所以留在趙國,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趙國之相,信陵君的姐夫)商量,打算將五個城邑封給信陵君。信陵君聽說此事,自以爲有功勞而面有驕色,於是唐雎就說了這番話,勸他不要自以爲有德於人而居功自傲,而應該更爲謙虛謹慎。

作品賞析:

本文通過唐雎向信陵君的進言,說明一個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於人有恩德的事不應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先以短句排比敘事,給人一種結構緊湊、一氣呵成之感,足見作者文筆之凝練利落。接着寫唐雎之言,又反覆曲折,具有一唱三嘆之妙。文章先寫唐雎所聞之語的警策,其形式可謂對偶中有對偶,令人入耳難忘,過目則更銘記於心;然其內容卻頗空泛,這就令人懸念頓生,而信陵君進一步問“何謂也”就在情理之中。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來看,這一警策之語都頗能抓住人的注意力,這正是遊說之士善於抓住人心的一種訣竅。在信陵君疑而有問之際進行勸說,當然效果最佳。於是唐雎便進一步將上文之“事”的內涵如數家珍般地一一道來。這些話駢散交錯而富有哲理,甚有振聾發聵之效。接着又將它落實到信陵君本身,勸他忘己之德。上文之廣說其理可稱之爲“開”,此文之緊扣此人此事可稱之爲“合”。唐雎之說辭既放得開,又收得攏,開合有序,迴環往復,由遠而近,步步進逼,最後使信陵君不能不“受教”。這“受教”的結局,固然可反映出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性,但更重要的意義則在於以成效來烘托揭示唐雎說辭所具有的非凡的鼓動性與說服力。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功勳蓋世,成了趙國上下矚目的風雲人物。此時,如果他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甚至挾功自重,很可能節外生枝,適得其反。但也正是在此時,要提醒信陵君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忘掉自己“有德於人”,卻也並非易事。懂道理是學問,講道理是藝術。在這裏,唐雎巧妙地運用了“誘導說理”法。首先。用兩組對偶的人生哲理警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給信陵君以當頭棒喝,使信陵君的心靈在震撼之餘,不得不進一步追問。眼看對話的條件成熟了,於是,唐雎和盤托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別人憎恨你,“不可不知也”,應時刻反省、檢點自己;自己憎恨別人,應儘量泰然、淡然;別人對自己有恩德,應終生不忘,永存感激之心;自已有恩德於別人,應視爲過眼煙雲,不再提起。這些話閃爍着智者的光芒,蘊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戰國時代是一個風雲變幻、波譎雲詭的時代,仕宦之途更是吉凶難測。唐雎這一番令人警策的肺腑之言,如醍醐灌項,使信陵君如夢初醒,心悅誠服,“無忌謹受教”,一個“謹”字,將信陵君的誠服之狀、感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觀全文,雖屬短篇小制,卻精悍有力,充分展現了戰國策士鋪張揚厲的遊說風貌,值得我們好好品味。至於警策語中之哲理、權術與道德之因素兼而有之,可謂熔儒、法於一爐,更反映了戰國時複雜的意識形態。

文集簡介: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爲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