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高中語文課的現代詩的講授

高中語文課的現代詩的講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1K 次

最近看了長春希望中學張冬穎老師講戴望舒的《雨巷》的錄像,很有感觸,“新課標”推動的語文課改的確有成效。剛好北大網絡學院有語文課改培訓的計劃,要我來參與,我想就從評課開始做點工作。

高中語文課的現代詩的講授

張冬梅是長春希望中學的老師,她主講的戴望舒的《雨巷》,收在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課本的第一冊,是高一第一學期的課。總的來看,張老師這節課設計得非常好,能較好體現新課標精神。首先,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以往常見的滿堂灌的做法,真正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的開頭老師先朗讀作品,讓同學對作品有初步印象,隨後又由學生朗讀兩遍,一遍是個人讀,一遍是集體朗誦,每讀一遍老師都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感受。接着是同學的.發言,談各自對詩歌的印象,較多的是“悽清”、“迷惘”、“寂寥”,等等,大都只是摘取詩中某個詞語來表達。老師及時抓住同學們的感受,逐步往詩作的基調與氛圍上引導。這些引導顯得很自然,因爲緊密結合學生的“第一閱讀印象”,並非髙頭講章,也不是一味灌輸,這樣,同學們不知不覺就沉浸到詩作的氛圍之中,閱讀、感受和理解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講語文課特別是文學作品,閱讀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反覆閱讀或者朗讀,才能更好地進入作品世界,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和想象中得到薰陶,提升審美能力。以往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由教師講,而且往往是一背景,二詞語,三段落大意,四主題歸納這樣一類老辦法,學生難於產生興趣。特別是詩詞課,更加要求閱讀主體的融入,講求氛圍的浸潤,沒有閱讀的引導,那情味就出不來。張老師這堂課強化朗讀的效果,併力圖以此調動學生的感受與體驗,是對路的,也符合“新課標”提倡發揮學生主動性的精神。

這堂課還有一點比較成功,就是既放得開,又不面面俱到,要解決的問題比較集中,整個安排乾淨利落,井井有條。課程前半部分反覆閱讀課文,從中穿插引導學生去感受詩作氛圍,並不時抓住同學們普遍都能體會到這首詩“很美”,順勢提出要探討“美的原因”;接下來用細讀方法,重點分析“油紙傘”、“丁香”等意象,講得很深入,又能夠密切結合學生的感受,順理成章就把學生的想象力與感受力引發出來了。最後則提升一步,重點解說形成詩作“美”的主要原因――意境之美,說明意境在詩歌創作與欣賞中的作用。這樣,就把《雨巷》的藝術特色勾勒出來了,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意境之美”對於詩歌的重要性。

新課標是提倡啓發式教學的,所謂啓發式,很重要一條就是善於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探討去逐步加以解決,感受力、理解力與表達能力都很自然得到提高。張老師這個課就是注重啓發式的,課的每一段都不斷引發學生感受與思考,是在不斷提問與引導中完成這節課的教學計劃。其實怎樣引導提問,怎樣層層推進,很有講究。所提的問題要深淺適當,有層次感,又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讓學生有興趣,這並不容易。如講到 “油紙傘”這個意象,老師問同學有什麼聯想,學生想到電視劇《白蛇傳》中的許仙就是常打着油紙傘的。老師就順勢讓學生從“樸實“、“古老”等方面去體會“油紙傘”這一意象所喚起的感覺。這裏我替張老師補充一點:“油紙傘”其實是比較傳統(不宜用“古老”這個詞)的日常用具,也比較優雅,很適合《雨巷》的氛圍。不妨讓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不是“油紙傘”,而換成“塑料雨衣”,那質感不同,味道也就兩樣,詩味就會失去。所以應當讓學生全身心去體驗,才能發現詩美。張老師的這節課的節奏掌握也比較好,沒有譁衆取寵的表演性質,比較放得開,但又能扣住教學的基本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但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張老師的課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或者應當改進的地方。我這裏結合自己對戴望舒《雨巷》以及現代詩歌的理解,同時考慮到在高中一年級如何講現代詩,談一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