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教案設計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柳永(約980—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詞的有關知識,瞭解詞人柳永及其語言特色、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學會借景抒情的手法;學會從情感、格調上鑑賞同一題材的不同詩詞作品,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

情感目標:理解抒情主人公的離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體會柳永詞的語言特色及創作風格。

難點:比較同一題材詩詞作品的異同。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望海潮》

導入:

這個單元我們來學習宋詞。詞是在我國文學史上繼唐詩之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一種詩歌體裁。而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名家輩出,風格各異。他們的作品兼顧了豪放和婉約兩種風格。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鈴》,來體會柳永詞的語言特色及其創作風格。

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

詞的有關知識: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詞的有關知識。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是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 “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詞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爲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爲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爲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也稱他爲柳屯田。因其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仕途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爲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爲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衆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柳永創作慢詞獨多,有《樂章集》傳世。

寫作背景:

歷來認爲,這首《望海潮》是作者獻給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孫何是柳永的友人,當時駐節杭州。相傳,後來金主完顏亮聽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後,便羨慕錢塘的繁華,從而更加強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爲此,宋人謝驛還寫了一首詩:“莫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豈知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見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金主亮因受一首詞的影響而萌發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產生這一傳說,卻可以印證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是很強的。

整體感知:

1. 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明確: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圖景;②:“東南形勝”三句從地理條件、悠久歷史來說的,“煙柳畫橋”六句是從風景美麗和人口衆多來說,“市列珠璣”三句是從人們生活的城市的商業發展來看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自然景觀、市井面貌、百姓生活);③對杭州風物的驚歎、讚美、豔羨。對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奉承。

2.課文分析。

(1)先看詞的題目。

明確: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每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闋”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

(2)這首詞分爲上下兩闋,結合文本分析詞的上闋。4、《柳永詞兩首》教案

明確:“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優美,故曰“形勝”。“ 三吳都會”,是從歷史悠久着筆的。杭州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那裏人才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因爲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開頭三句,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自“煙柳”一句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風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緻;“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表現都市人煙稠密。“雲樹”三句,由市內說到郊外,只見錢塘江堤上,綠樹環抱,遠遠望去,鬱郁蒼蒼,猶如雲霧一般。“怒濤”兩句,寫錢塘江潮的澎湃與浩蕩。“天塹”,原意爲天然的深溝,這裏用來形容錢塘江。錢塘江八月觀潮,歷來稱爲盛況,描寫錢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筆。“市列”三句極寫杭州的繁華。市場上商品豐富,商業繁榮,市民家家戶戶羅綺盈箱。只抓住“珠璣”“羅綺”兩個細節,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富裕反映出來。最後,再用“竟豪奢”,暗寫杭州富民比誇爭富,反映了杭州這個都市繁華和奢侈的一面。

(3)上闋就杭州各個方面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和刻畫,再現了杭州的繁榮美麗。那麼,下闋圍繞西湖,又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呢?請結合本文來說說。

明確:“重湖”三句寫了西湖與衆不同的美麗景色,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遊樂的背景。西湖,蓄潔停沉,圓若寶鏡,至於宋初已十分秀麗。蘇軾說:“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三秋桂子”照應“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應“重湖”,寫水裏荷花。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着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的美景。西湖不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都是如此美麗,所以就有遊人去遊玩。接下來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詞人筆鋒一轉,從自然寫到人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見義,說明不論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盪漾着優美的笛聲和採菱的歌聲。“嬉嬉釣叟蓮娃”,是說漁翁、採蓮姑娘都很快樂。“嬉嬉”二字,則將他們的歡樂神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遊樂畫卷。

(4)結尾的幾句寫了什麼內容呢?

明確:結尾處詞人描寫達官貴人到此遊樂的場景,以達官貴人的不思離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羣的馬隊簇擁着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派煊赫氣勢。詩人筆致灑落,音調雄渾,彷彿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風流的地方長官,飲酒賞樂,嘯傲于山水之間。

①問:最後兩句是寫給誰的?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詞中“圖將”是指把杭州美景畫出來,“鳳馳”指朝廷。這樣一來,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是說:希望長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畫出來,等日後升遷,去朝廷做官時,可以把它拿出來,獻給朝廷,並誇示於同僚。這裏其實暗含對長官日後飛黃騰達、不斷高升的美好祝願。它是作者純粹的奉承之辭。

②這樣的奉承之辭,有些評論家說,它是完全遊離於主題之外的,跟本文無關,你認爲呢?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不是遊離於主題之外,而恰恰相反,它點明瞭全詞的主題和寫作目的。因爲本身這首詞就是作者路經杭州時,寫給地方長官的投贈之作。作者想通過它獲得長官的召見和賞識,那麼必然會對長官進行奉承。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整首詞的藝術性。對此,我們要一分爲二地看待。

(5)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明確:《望海潮》是慢詞,所以在藝術手法上與小令有所不同。本詞重在用鋪敘的手法,例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前面一句是總說,這幾句是對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另外,這首詞的語言、音律、詞調也與詞的內容結合得恰到好處。《望海潮》是柳永首創的,詞牌與詞的內容以及地域性特點密切結合。上闋用“怒濤” “霜雪” “天塹”這類色彩濃烈有氣勢的語言,詞句短小,音調急促,彷彿大潮劈面奔涌而來,有雷霆萬鈞,不可阻擋之勢。而寫西湖清幽的美景時,文字優美,詞句變長,節奏平和舒緩,出現了“三秋桂子”這樣幹秋傳誦的佳句,繼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斷地加以點染,美麗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曠神怡了。

(6)總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雨霖鈴》

導入:

聽了課件中的音樂,下面大家請看以下名句,請問它們共同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感情?由此可見,離愁別緒,已經成爲文學永恆的話題。剛剛我們已經點出了今天要學習的課文《雨霖鈴》,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體會詩人是如何將“離愁別緒”融進詩詞當中的。

點題:

《雨霖鈴》又作雨淋鈴,詞牌名。(課文註釋)取自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爲《雨霖鈴》曲,以寄恨焉”。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

課文誦讀: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本詞的理解,帶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請學生閉眼,認真聽朗誦,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注意朗誦者的停頓及音調上的變化,從中感悟本詞的感情,體會詞的音韻、節奏之美。

3.學生跟着朗誦一起誦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風格及作品的意境。

課文賞析:

本首詞分爲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離別時的情景,下闋主要寫離別後的情景。

一、上闋分析:4、《柳永詞兩首》教案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句話,一眼看去,就是一句寫景的文字。就好比是一篇日記的開頭,僅僅是爲了交代時間、地點、天氣狀況,所以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和的敘述語氣來讀這句話(師用“敘述語氣”範讀),這樣來誦讀好不好?說明理由。

明確:這句話雖然點明瞭時間、地點、環境,但是句中的每一處景色無不透露出“悲”“涼”的感覺,淒涼的寒蟬叫聲,傍晚時的雨後長亭,這些淒涼的環境,觸動作者的離情別緒,字字含情,情景交融。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的感覺,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着長亭。這樣,這裏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着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裏側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所以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學生自行體會這句詞的感情,現場模擬情景)

明確:前一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裏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捨,不忍放手。後一句是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3.“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句話在上闋的結尾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放在此處有何作用?

明確:邈遠之景,襯托出情人相見無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悵;承上啓下,既是總結上闋的離別情景,又是爲下闕寫別後情景作鋪墊。

二、下闋分析: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瞭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確:傷離別。詞作下闋一落筆就點明瞭全詞的主題是“傷離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會因爲離別而感覺到悲傷。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別賦》上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宋代的秦觀在《調笑令》中說:“始信別離情最苦,蘭舟欲解春江暮。”這些詩句都在表達類似的感受:人生當中,什麼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離和死別。離別本來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傷難過的事,更何況正處在冷落的清秋節呢!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繫在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爲氣也!”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離別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氣是特別淒涼的,而在這首《雨霖鈴》中,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別淒涼,這就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啊。

2.接下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兩句之所以成爲名句,就在於它沒有一個字寫情,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後,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耳畔清風,天邊殘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闋,詞人已經寫到“都門帳飲無緒”,既然是沒有情緒,爲什麼還要喝呢?無非是借酒澆愁而已。(詞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卻不料“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後越發空茫茫愁緒更濃,這怎不令人潸然淚下呢?)第二句中的“楊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楊柳,並經常用折柳表示送別之情,這是爲什麼呢?因爲“柳”與“留”讀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戀”之意。你要出門了,要到遙遠的地方去,我來爲你送別,我不送你金銀,也不送你珠寶,我就折一條青青楊柳枝送給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來。所以唐代李白在《勞勞亭》中說“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北宋賀鑄在《更漏子》中說:“上東門,門外柳,贈別每煩纖手。一葉落,幾番秋,江南獨倚樓。”而元代無名氏的《水仙子》中則說:“常記得離筵飲泣餞行時,折盡青青楊柳枝。”把楊柳枝都給折光了,可見留戀之情是多麼深厚。這些都是借楊柳抒離情的例子。正因爲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詞中的“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風是涼的,秋天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殘月就顯得特別淒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悽清冷落之感。這樣,作者就通過寫景,很有韻味地點染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在這短短的兩句詞裏,作者集中寫了這麼多最能觸動離愁的物象,又寫得那麼鮮明那麼生動。這,正是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現在我們來看最後幾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是作者設想的別後孤苦無聊的生活情景。請問詞人這裏爲什麼說“虛設”?4、《柳永詞兩首》教案

明確:因爲沒有人陪伴,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請大家注意,詞人在這裏只寫到良辰好景,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爲什麼呢?因爲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這裏,詞人想到,從此離去,將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個日日夜夜,在這麼漫長的日子裏,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沒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虛設。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嘆,爲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作者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整體感知:

1.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裏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裏幽幽而瀉。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在蕭瑟的秋天裏,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詞人人離別的傷感之情。

4.本詞有哪些意象詞?這些意象詞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晚、楊柳、曉風、殘月;②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5.本詞的寫作特色

明確:(1)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捨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後的離愁別恨,情景相生。作爲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儘管真實,而情調未免悽愴;對現實儘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侷限的反映。(2)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上闋重點在記別,下闋重點在述懷,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於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後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闋想象部分與上闋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繫。(3)白描的藝術手法:詞作在表現離人分別時,通過離別場面的描寫、鋪敘,讓讀者深切感悟離情。

總結:

我們學完了柳永的兩首詞,從這兩首詞中,我們體會了詩人柳永婉約的創作風格,體會了詞的特色。由此我們得知:詞,聲韻諧婉,意境優美,是我國抒情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建議大家多去品味詞的意境美,增強自身對美的感悟。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四《柳永詞兩首》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