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1K 次

他,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他有民本思想,“民貴君輕”,主張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於攻心,比喻排比,論辯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時空,至今散發着智慧的芬芳。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研讀文本,勾畫出談及“民不加多”的語句,理清文脈,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張。

2.合作探究,涵泳體味,分析人物的觀點和情感,賞析孟子邏輯嚴謹、氣勢酣暢的論辯藝術,認識孟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教學重難點】

1.層層深入,分析孟子對治國得失的哲學思辨,站在現代理想與智慧經典的契合點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覆誦讀,感知文本的內容、節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語言魅力,豐富語文素養。

  【教學方法】

1.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2.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思路】

1.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有關孟子及其經典名言的圖片)

他,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他有民本思想,“民貴君輕”,主張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於攻心,比喻排比,論辯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時空,至今散發着智慧的芬芳。

2.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學生用3分鐘速讀課文,勾畫出談及“民不加多”的語句,並以此續寫標題。

梁惠王的困惑在於:“寡人之於國也”,“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對此的評價爲:“寡人之於國也”,“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孟子認爲治國應當:“寡人之於國也”,“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據此文章自然分爲三層: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決“民不加多”的措施。

(設計意圖:一線貫穿,由“多角度續寫標題”切入,符合文本的對話情境,便於學生緊扣治國問題與文本進行對話,並進行信息篩選整合,更能體會孟子議論嚴謹、環環相扣的邏輯特色;便於深文淺教,直入正題,使全文結構自然呈現;便於背誦,每句都是一個思維結點,彰顯了背誦思路。)

3.再讀文本,涵泳體味。

畫“三國形勢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並簡介談話背景。

(設計意圖:知人必先論世,瞭解梁惠王西畏強秦東敗於齊,“國以空虛”,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爲何焦慮“民不加多”,爲何特邀孟子指點強國之道。圖文結合,更利於學生置換角色,以天下爲己任,分別從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國之道,從而與文本交流、碰撞、共鳴。)

(1)第一段誦讀探究。:

讀析示例: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學生分組接力誦讀這兩句話,體味:語調、語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讀?“盡心”有何爲證?(用原文回答)“盡心焉耳矣”能否置換爲“盡心矣”?這句話反映出梁惠王怎樣的心理?上下文有何爲證?背誦第一句和相關語句。

明確:前句輕讀,後句重讀。語調沉鬱,語速滯重,表情苦悶。“盡心”是梁惠王自評的核心語,要重讀。“盡心”表現在“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換爲“盡心矣”削弱了表達效果,“焉耳矣”三個句末助詞重疊使用,是爲了加重語氣。突出反映了這個一國之君對自己勞而無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勞”表現在“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無功”表現在“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困惑”有“何也”爲證。

仿照示例,師生對本段其餘句子進行合作探究。探究點:結合形勢圖用文言對“河東兇亦然”作完整表述;“無如……者”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何也”讀成升調還是降調?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背誦第一段。

(2)其餘段落分組合作探究。

按文本內容分爲四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

誦讀準備:每段從語意看可分幾層?語調、語速、停頓、重音,如何處理?

誦讀要求:讀出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誦讀方法:組內接力誦讀、同一句子比較誦讀、熟讀成誦

探究重點:仿照示例,自主確定。

學生分組展示探究成果,教師相機追問,進行縱深拓展,並予以總結、評價。

(設計意圖:教是爲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閃光點,激活思維,提供探究範例。第一段後文研讀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鑑賞“言語”的路徑,熟讀精思,爲自主探究作準備。然後放手讓學生作爲探究主體進行個性化閱讀,“人—本對話”、“人—人對話”,“滲透知識、理清結構、觸摸思想、熟讀成誦”,一舉四得。)

4.三讀文本,賞析特色

“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看比喻引君入彀的妙處。

第五段3種措施刪去“也”字或刪“也”加“則”重新組句,第六段4種主張4個“矣”字讀出語氣,體味運用排偶音節鏗鏘、文如連珠的氣勢。

末段一揭二諷三勸勉,且照應開頭,體會孟子鋪張揚厲、雄辯縝密的文風。

5.五讀文本,熟讀成誦

 思路解說

1.立足文本,讀出“三味”。“讀書讀人讀生活,品詞品文品人生”,讀而品之,品讀出語言味、文學味、人文味,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精義所在。而讀和品的對象與基礎都是文本,語文教學的互動文化——“人本對話”,若淡化或脫離了文本就難免誤讀和浮躁。文言經典尤其要注重由“言”及“文”,這些古老的語言文字可謂民族文化的地質層,它不僅是載體,實質上就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必先感受優秀的言語形式,進而破解其深含意味的信息密碼,然後方能感知字裏行間躍動着的情感、思想。抓住“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句,設計緊扣梁惠王心理律動、輻射全篇的問題鏈,以反覆誦讀、篩選、整合、探究原文的形式進行,就爲學生的感知、品味設置了全息式的、籠罩性的文言語境。再加上孟子爲梁惠王作的這個道德設計,僅445字,語言生動、流轉自如,十分宜於誦讀,用中速讀一遍僅需2分鐘,讀5至6遍(包含分段式、多角度的文本探究)加上誦讀中的間歇,40分鐘足矣。“滲透知識、理清結構、觸摸思想、熟讀成誦”,完全可以“畢其功於一役”。

2.突出主體性,保證主導性。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該更多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尤其是有了必修1和必修2兩冊的文言積澱,對於這篇相對淺顯的文言文,相信學生有自覺探究的能力。但淡化預設與講授,並不是要教師淡化出場,讓課堂放任自流。第一段小切口進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設計,一反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講解,質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維,示範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漁”,實現了由教讀到自讀的過渡。七段中其餘六段放手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誦讀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師規正其探究方向,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生成和深化,使課堂收放有序,活而不亂。

3.審美之旅,精神培育。《寡人之於國也》與《勸學》相對短而淺,卻列爲精讀篇目,其後相對較繁難的《過秦論》《師說》要讓學生自讀,並且第三單元定位於“古代議論性散文”,而不是議論文,所以我將教學定位爲“鑑賞”而不是“分析”,因爲鑑賞是一種審美活動,同時鑑古也是爲了知今,與古人精神相遇應是鑑賞的落腳點。孟子其文的尺幅興波,精神的燭照千古,保證了鑑賞活動與讀法指導的相得相融,人文經典與時代脈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從導入到結語都注重文學性與邏輯性並重,學生可以充分感受語言美、結構美、情韻美、思想美,熟習文言讀法,提高語文素養,有興趣也有底氣來面對以後的自主學習。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