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上冊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高二上冊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教學目的】

高二上冊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1、瞭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重要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方法】

邊講授邊鞏固、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簡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今山東鄒縣)。童年受母親嚴厲教導,立志成才。長大後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徒,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論、“民貴君輕”說等。中晚年帶領門徒遊歷各國,宣傳其學說,但屢屢受挫。於是退而與門徒坐而論道,合著語錄體議論性散文《孟子》。後人將其與孔子合稱“孔孟”,並稱其爲“亞聖”。

二、簡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對世人的影響

孟子思想傳承了兩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現,精華糟粕並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恆愛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男女授受不親”等,但其思想影響至今。

三、簡介本文涉及的時代背景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時已由強變弱。爲富國強兵,恢復並擴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賢,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爲其二人第三次交流節選,圍繞“民不加多”的提問,孟子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措施。

四、聽完名家朗讀錄音,給本文生字詞注音

王好(hào)

戰棄甲曳(yè)兵而走

衣帛(yì bó)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餓莩(piǎo)

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教師講解相關重要字詞句並逐段檢查。

五、課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認爲“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經成爲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麼?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認爲開始實行“王道”的基礎條件是什麼?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認爲在“王道之始”的基礎條件後,還應該實施什麼措施才能稱王天下?

6、討論:孟子否定了魏國及鄰國之政,那麼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7、孟子在最後一段是怎樣批評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用了什麼方法?

8、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試站在現代社會的立場評價其開發自然資源的主張。

六、知識鞏固

1、通假字:

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⑵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⑶ 塗有餓莩

2、詞類活用:

⑴ 填然鼓之

⑵ 樹之以桑

⑶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 謹庠序之教

⑸ 然而不王者

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3、特殊句式:

⑴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⑵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⑶ 是亦走也

⑷ 非我也,兵也

⑸ 未之有也

⑹ 申之以孝悌之義

⑺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異義:

⑴ 寡人之於國也

⑵ 河內兇

⑶ 請以戰喻

⑷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 棄甲曳兵而走

⑹ 或百步而後止

⑺ 鄰國之民不加少

⑻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詞多義

〖於〗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2、寡人之於國也

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數〗

1、數口之家

2、扶蘇以數諫秦王

3、數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頭充炭直

〖之〗

1、寡人之於國也

2、申之以孝悌之義

3、驢不勝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窮兵黷武

3、是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4、草木皆兵

〖勝〗

1、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3、日出江花紅勝火

4、予觀夫巴陵勝狀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