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篇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分析小說中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認識人物身上體現出的優秀品質

2、理解本文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些不可泯滅的品質,它深入人的靈魂,也決定着人一生的抉擇,無論時代與社會如何變遷,也要堅守自己的準則,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一篇描寫一個普通靴匠堅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說。

二、作者簡介

在學習這篇小說之前首先讓我們走近作者高爾斯華綏,同時也瞭解本篇小說的背景。

高爾斯華綏(1867—1933),生活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在牛津大學學過法律。三十歲時發表處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賽人》出版,才引起社會注意。1906年長篇小說《有產業的人》問世,奠定了他成爲英國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後二十多年中寫了大量作品,幾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說和一個劇本。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高爾斯華綏最重要的作品是兩組三部曲:《福爾賽世家》(《有產業的人》《騎虎》《出租》)和《現代喜劇》(《白猿》《銀匙》、《天鵝曲》)。這兩組長篇小說通過對一個資產階級家族興亡史的描寫,反映了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英國資產階級走向墮落和腐朽的歷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國資產階級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們的醜惡靈魂。他的作品描述細緻深入,語言簡潔確切,筆調含蓄譏諷,表面看似冷漠,實則愛憎分明。與同時代的英國作家相比,他的藝術成就和批判現實的深度是比較突出的。但是他並不想觸及資本主義制度。他認爲把社會分成階級是永遠不變的生活規律,要改變社會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戰後的創作明顯地反映出他越來越堅定地站到維護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去了。

高爾斯華綏還寫過不少短篇小說,題材多樣,內容廣泛,風格也各不相同,描寫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質》是其中比較優秀的一篇。寫於1911年,當時的英國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人們追求享樂時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標準就是金錢和利益。現代社會機器大生產幾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業生產,大公司行業壟斷“大魚吃小魚”的情況愈演愈烈,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爲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一些公司採取不符合實際的廣告招攬客戶,爲了追求剩餘價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質量確在下降。一部分人於是對擠壓掃社會邊緣的實實在在、童叟無欺、質樸而踏實的傳統的手工業無限懷戀。作者擺脫了向來充斥英國社會那種崇尚貴族紳士的階級偏見,熱情地歌頌了地位卑微的製鞋匠的高貴品質;對在工商業日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英國社會裏小手工業者的悲慘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說故事平淡,語言樸素,通篇無驚人乏筆,然而就在平淡和樸素之中,蘊藏着強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劃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傾注在工作上,因而結局只簡單幾筆,就足以激動人心。格斯拉餓死前精工細作了最優質的靴子一節,表現了勞動者對自己技藝的深厚感情,尤爲感人。

三、整體感知

(一)瞭解了作者和小說的背景,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這次的學習目標:

(二)文本研習

小說這種文體同學們應該相當熟悉,一般小說不外乎就是描寫典型環境,敘述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藉此來反映一定的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也講述了一個故事,關於鞋匠格斯拉的故事。下面給同學們兩三分鐘的時間速讀小說,看看在鞋匠格斯拉先生的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然後請同學們將這個故事簡單的用兩三句話概述一下。

明確:格斯拉是一個技藝精湛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日見清淡,可憐的老頭最後餓死了!

這是一個悲劇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在故事的結尾部分通過“我”和年青人的對話告訴我們,我想請同學來演義一下這番對話。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格斯拉的死?對於格斯拉的死當時的人是怎樣看的?<或者說那個年青人怎樣看格斯拉這個人的?>

明確:格斯拉是餓死的,他餓死是由於不會經營,沒有了顧客,他把所有的錢都用在皮革和房租上,他從不讓自己有吃飯的時間。人們覺得他是個怪人,“他的死是件怪事”

小說中除了年輕人的述說,在小說前面的敘述中我們也能看出這個鞋匠的“怪”以及他的與衆不同來。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小說看一下格拉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請找出文中對格拉斯的描寫,並說說你怎樣看待他?

明確:作者對格拉斯的描寫有的是直接描寫有的是間接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同時有細節描寫。找同學來說一下他找到的情況。

A“沒有註明任何爲王室服務的標記,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漫姓氏的格拉斯兄弟的招牌”這裏暗示主人的樸實忠厚,不做任何跟靴子無關的廣告

B“爲什麼老不更換”“那幾雙靴子太美觀了······”表現格斯拉兄弟的高超的手藝同時也暗示兄弟倆不與時代同步

C“只有親眼看過靴子靈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靴子······模範品”表現了格斯拉兄弟的技藝精湛“人有點兒像皮革製成的人:······好像在迷戀着理想”

作者在這裏採用白描的手法來描寫格斯拉先生,從外貌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敬業精神,他長的像'皮革製成'有點兒僵硬遲鈍但是眼睛裏卻含蓄着樸實嚴肅迷戀着理想。

D“人們是不可能時常到他那裏去,因爲·······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質縫到靴子裏去了”說明了他的技藝精湛,同時在這一部分中也點出了矛盾:因爲質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質縫到靴子裏去了”),所以靴子經穿,人們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裏去。

E37、38頁“他的店裏從來沒有人的······像從靴子夢中驚醒”來了顧客格拉斯先生才慢慢從而樓的工作室出來,這些說明了他對工作的投入,以及忘我的精神。

“一邊繼續注視手裏的皮革······送回到樓上做他的靴子夢了”對工作的熱愛及癡迷,

對於他賣出的靴子他總是“又有批評有愛撫的看着······想摸出我要求的要點”說明格拉斯先生對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和心血以及他對工作的認真細緻,一絲不苟。

F“如果我不能把他修好,就不收你這雙靴子的工錢”說明了格斯拉先生講究誠信,追求完美

G“那不是我的靴子”

面對大公司粗製濫造的時髦靴子“他的語調裏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哀,連鄙視的情緒也沒有”,其實,格斯拉有自己的憤怒,對那種不顧靴子質量利用廣告銷售的粗劣製品表示了鄙視。

“這些大公司真不顧體面。可恥!”——這是格斯拉發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業公司的壟斷下,小手工業作坊的經營越來越困難。格斯拉的憤怒,不完全是因爲大公司的壟斷使他的生計出現困難,更重要的是他蔑視和憎恨大公司不顧信譽,生產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費者(態度)。

“我很快就失業了······慘痛的東西和慘痛的奮鬥”寫出了在大工業公司的擠壓下格拉斯先生支掌的勞累和艱難,精湛的手藝,誠實的品質,也挽救不了店鋪

在大公司的擠壓下,格拉斯發生了什麼變化?

兩年的時間,格斯拉的生意繼續下滑,不得不盤出一間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開,死了。又過了一年,“我”回到倫敦,僅僅不過一年的時間,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許多(“我離去時,他是個六十歲的人,我回來時,他彷彿已經七十五歲了”)。但是他一如既往的沉浸在自己的靴子夢想中,爲“我”量尺碼,給我最好的靴子。

在我收到靴子的時候發現了他的帳單,帳單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呢?他有什麼作用呢?

說明格拉斯的生活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同時預示着故事結局的不祥

作者在他的最後這次的定貨中寫的非常的詳細,他寫到格拉斯先生······那麼作者爲什麼對最後一次定貨,寫得很詳細?它起什麼作用?

爲人物的死作鋪墊,這些鋪墊之下,人物的命運就顯得不可思議:格斯拉竟然餓死了。

最後作者通過隔壁店面的“年輕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說出的一段話道出了人物不幸命運的根源:他親手製作靴子,不讓別人碰;他精心製作,不惜時間;爲了求質量費時長,他不惜成本,用最好的皮革,他廢寢忘食;他從不預收工錢,“經常斷炊”……最後餓死了。

這樣一個技藝精湛,樸實嚴肅,踏實誠信的靴匠竟然餓死了,你怎樣看待這件事?

格拉斯恪守職業道德,不肯“因時而化”,不肯在市場大勢發生變化是和其他人一樣粗製濫造,渾水摸魚,格斯拉憑自己的經驗知道,如果隨波逐流,不但不會餓死而且可能發財。但是在大公司的擠壓呀,他寧肯餓死也不放棄一個靴匠的職業追求。他認爲靴匠不能不熱愛皮靴,粗製濫造是對職業的褻瀆,也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因此直至生命結束他仍然堅守靴子的品質。

四、拓展:

我們目前的社會正處於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爲了利益有的人丟棄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們應該怎樣面對他們或者說我們該如何自出?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共同討論了格拉斯的品質,手藝是靴匠的生命,對於手藝的執着實際上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堅守。即便是面臨生存危機,本分的靴匠仍然執着於自己的“靴子理想”“他做了頂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了靴子了,他被認爲是那個物質社會中的怪人,但是他身上卻閃耀着不同凡的人光輝品質。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感受詩人情感

2、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規範答題思維習慣的養成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朗讀吟誦,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詩人情感、品味詩歌的意境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中意象與情感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兩幅秋景圖讓學生欣賞並談感受,這些秋景圖的特點是蕭瑟悽清的,與本文的秋景圖有相似之處,從而引入新課、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因_臣李林甫當權,他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一流大詩人往還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縣,得知幼子已餓死,而皇室貴族還過着荒_逸樂的生活,強烈的階級對比,使詩人留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絕唱。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三吏”、“三別”。其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有《杜工部集》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_,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

1、誦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

指名生讀

聽錄音

再指名生讀、齊讀

2、把握詩歌內容

用解讀記敘文的方法鑑賞這首詩。

記敘文六要素

1、時間

2、地點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經過(作者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6、事件的結果

學生概括師明確:

登高時間: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颳着急風的重陽節

登高地點: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陽登高避禍,希望健康長壽

登高的經過: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盤旋的飛鳥,紛紛飄落的黃葉,滔滔不絕的江水;聽到了猿的哀鳴;想到了萬里做客,晚年多病,國運和自身命運的艱難。

登高的結果:感覺無限的悲涼

四、鑑賞

(一)寫景:首聯、頷聯

這兩聯寫了哪些景物

首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

頷聯:無邊落木、不盡江水

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

蕭瑟悽清、遼闊悲涼

(二)抒情:頸聯、尾聯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有人評價說此聯包含八層意思,請找出來。(生品讀此聯,試着找出所蘊含的八層意思,師點撥)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也是個人。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爲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多爲國家出力。

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爲“詩聖”。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瞭解陸游及其詩歌創作。

2、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瞭解陸游及其詩歌創作。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難點:

1、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第一節

一、導入: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被金兵佔領着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寫了這首詩作爲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是何等的執着、真摯!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詩人及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陸游是一個高產的作家,其詩作今存9000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

陸游的詩歌爲什麼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這與他的家世和經歷有莫大的關係。首先看陸游的家世:陸游出身於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常常談論國難國恥至痛哭流涕,飯都吃不下。由於家庭的關係,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再看看其經歷: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樣的家世,這樣的經歷,促使他產生“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英雄志願。

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並且在政治上一再打擊排斥陸游。在山陰閒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爲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三、詩意理解:

1、學生自讀詩文,把握詩歌節奏,教師作誦讀技法指導。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鬱)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結句降調)

2、詩意的講解。

3、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詩文。

四、詩歌賞析: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世事艱”指什麼?

直接道出詩人早年經歷的辛酸與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撓北伐,使詩人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這也是詩人“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正確語序是什麼?這句暗示了詩人什麼樣的願望?通過這句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北望中原氣如山”

欲圖收復失地。

詩人以爲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這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的愛國青年。

小結: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1、頷聯寫到了兩次戰鬥,是哪兩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一次是大散關失而復得。

2、詩人寫這兩次戰鬥是要表明什麼?

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也表明了詩人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嚮往着火熱的戰鬥生活。這也是上聯“氣如山”一個表現。

3、頷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用了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小結: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頷聯: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頸聯是寫過去還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長城”實際上是運用了一個典故,一個什麼典故?詩人用這個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爲“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

表達了詩人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的決心。

3、這一聯中的“空”字和“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由於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詩人的豪情壯志付諸東流。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詩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產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

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壯志未酬,歲月蹉跎的悲憤之情。這種“憤”多麼強烈,多麼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長嘆。

小結: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髮。

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我們結合《出師表》的內容來看,詩人爲什麼大力讚賞《出師表》?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願;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爲南宋當權者應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詩人在尾聯運用這個典故有什麼用意?

暗諷統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小結:包含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

頸尾兩聯,回到現實,抒發報國無門的憤慨。

五、拓展:詩題爲《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有哪些可“憤”之事?這些“憤”的根源是什麼?

所憤之一:“憤”於金人佔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於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於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爲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入仕以後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於歲月蹉跎,年華空老。(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於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苟且偷安、無人領軍。

這五“憤”的根源,其實全在於南宋朝廷“主和派”。因爲他們是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

六、本詩主要表現手法。

對比手法:

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自以爲是“塞上長城”,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瞭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教學重點

1、瞭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3、鑑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語文講義上預習內容(29頁)。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曆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爲了紀念這位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糉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爲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裏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在楚國都城被秦攻破時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爲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爲“罹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爲“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爲“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推論《離騷》本爲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字詞梳理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考:特指死去的父親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與:等待

搴:攀、折

騏驥:駿馬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錫:同“賜”。

闢:同“僻”。

道:同“導”。

4.詞類活用

名餘曰正則兮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餘曰靈均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爲“不與吾”。

肇錫餘以嘉名狀語(介詞結構)後置

五、學生根據課文註釋自己翻譯課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着靈均|我既有衆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採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爲什麼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爲什麼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着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爲君在前面帶路。

六、佈置作業:

成語文講義30頁6-13題。

第二課時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文本研習:

1.概括1--2句詩的大意。

明確: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爲什麼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明確: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3-4句寫了什麼?

明確: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寫了什麼?

明確: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爲什麼要寫這些?

明確: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爲自己注重修養。

6.看5-6句寫了什麼?

明確: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麼?

明確:體現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現。

8.7-10句寫了什麼?

明確: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明確: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nai“美人”不識。

10.看最後4句寫了什麼?

明確: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麼?

明確: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後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着人的覺醒。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三、課堂小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四、拓展延伸:

《史記》中有一段文字對屈原的精妙描繪,古往今來,備註推崇,現選取一段,閱讀後,完成後面題目。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作者認爲,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是什麼?

(2)解釋下列句子加點字含義。

A.人窮而反本B.讒人間之C.靡不畢見D.其文約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②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4)作者認爲,屈原不被世人容納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1)大王偏聽偏信,小人讒言離間,因而憂愁幽思。

(2)處境困頓離間顯現簡潔

(3)他所運用的語言小但是它們的意義深遠廣大;推及這種品志,即使與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潔行廉,與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擠流放。

五、佈置背誦全詩,做講義有關習題。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5

[自讀導言]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掌握本文敘述、議論和抒情巧妙結合的寫作特點。

3.背誦全文,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解說]

1.本文是一篇書序,而要被作序的書是因宴集賦詩結集而成,因而這篇序言並沒有像一般書序那樣把寫作的重點放在對書的內容和特點的介紹上,而是把筆力集中在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是學好這篇課文的關鍵。又因爲本文有一定的消極色彩,所以教學中必須正面引導學生認識在作者深沉的感嘆中的積極情緒。這是全文學習的難點。

2.兩晉時期,駢麗藻飾之風盛行,而本文作者卻以這種樸素自然的散句爲主的形式出現實屬難能可貴,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恰好與作者真實可感的思想達成完美和諧的統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3.背誦全文是本單元和本課的具體要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去完成。詞類活用、省略句式和詞的多義性是本課較爲明顯的語言現象,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積累。

[自讀程序]

一、解題,弄清本文體裁和內容的關係,總體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調,突破重點。

二、介紹背景,根據本文所述內容,從更遠的背景着眼,講清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描述聚會歡樂後,因感人生無常而轉悲的寫法,並非始於《蘭亭集序》,而是由來已久,突破難點。

三、熟讀、背誦課文,理清思路,劃分層次,然後採用導學、提問、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隨機控制教學進程,解決課文中的重要問題。

[解說]

1.根據高中語文第一冊教材對文言文學習的總體要求和本單元的具體要求可知,本課學習的重點是對課文思想內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須弄清寫作背景和社會背景。(知人論世)

2.弄清了創作緣由,學生們自然會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達到熟讀背誦,而後順利劃分出層次結構。

3.本篇課文篇幅較短,完全可採用導學式教學,也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對每一層、每一句話的理解。

[自讀點撥]

1.題目與寫作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殤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爲《蘭亭集》,併爲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爲前後兩部分,第一段爲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境及景物、當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爲基調。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爲基調。全文這種由樂轉悲的寫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髮展變化規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因爲“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使人聯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第二,這種寫法有其歷史源淵: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羣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敘在與吳質等人宴樂之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爲然。”西晉石崇《金谷詩敘》亦在與衆人宴樂之後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可見從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麼《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爲怪了。

3.從第一自然段用詞的簡約、格調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裏作者無論模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地步,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奼紫嫣紅開遍,而此文中,作者卻緊鎖濃香豔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結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筆勢之從容沉穩,可見文字格調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體現。

4、第二自然段分爲幾層,以及與前文怎樣聯繫。

第二自然段分爲兩層:第一層敘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時,儘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對所遇事物產生厭倦時,感情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無端的感慨就產生了。第二層,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發表感慨議論。人們對於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爲歷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分,何況對於隨着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裏的“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後文就自然聯繫起來了。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樣一步步推進的。

第一步,緊接上段結尾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於第三自然段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說生死大事,提到生死這件大事是令人悲傷的。第二步,作者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爲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今人爲人生的變化興嘆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開解。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在的一切成爲歷史的陳跡,未來人也會像我們現在一樣臨今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後一步作者點出寫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滅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觸。隨着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這與上文的樂生之意恰好相合。

6.爲什麼說“一生死”、“齊彭殤”是“虛誕”、“妄作”。

這一觀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爲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誇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所以,生死相等說是荒謬的。他又認爲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麼差別,因爲長短是相對的,但他同樣誇大這種相對性,否定了壽夭的區別,所以是胡說。其次從第三段的內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說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別寫古人、今人和後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端,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那麼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都爲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說法還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解說]

講清寫作背景和有關社會背景是打開學習《蘭亭集序》大門的金鑰匙,其他幾個問題則是根據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而設置,理解好這幾個問題,就能更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自讀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關於天氣情況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2.由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悲”其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3.從原文找出兩句話來說明“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杯,其致一也。”

4.用最精練的話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層意:

第一層引用孔子的話總說: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第二層寫古人、今人xxxxxxxxxxxxx;

第三層寫後人xxxxxxxxxxxxxxxxxxx;

第四層概括作序的目的:xxxxxxxxxxxxxxxxxxx。

5.填空下文

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已經盛行。本文在修辭上xxxxxxxxx藻飾,xxxxxxxx典故;在句法上xxxxxxxxxx兼行而以xxxxxxxxxxx爲主,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與其xxxxxxxx構成了和諧統一,確實是一篇“不類常流”的佳作。

6.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答案提示:

1.文中對天氣的描寫起承上啓下的連接作用。承上是說上文的地理環境、景物、人們的活動如果沒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天氣,便都不會呈現出歡快的氣氛;就啓下而言,由“天”、“氣”而及於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

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3.“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後人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4.生死是人生大事;對生死的感慨;對生死的感慨;使後人瞭解“我”的感觸 5.不尚 不堆砌 駢散 散 內容

6.從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如,信可樂也”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面歸納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xxxxxxxxx》,王羲之,字xxxxxxxxx,xxxxxxxxx(朝代)琅玡臨沂(現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xxxxxxx家,有“xxxxxxxxx”之稱,世稱“xxxxxxx”。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會面

2、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後;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爲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裏; ② 胸前; ③ 心裏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爲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爲。   今義:認爲。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藉,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擡頭

《蘭亭集序》點將過關練習

【語段點將1】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⑴ 人之相與:

⑵ 取諸懷抱:

2、與“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以”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足以極視聽之娛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3、判斷下列句子翻譯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⑴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譯:有的把思想感情寄託在愛好的事物上,不受拘束,放縱遊樂。( )

⑵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譯:雖然人們的要求、捨棄不同,安靜、急躁的性情各異,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自己所需要的暫時得到了,歡快地感到自我滿足的時候,就曾經忘記了衰老即將到來。( )

4、本文多駢句,試從本段中舉出兩例。

〖參考答案〗

1:⑴ 相互交往

⑴ 思想抱負

2:A

3:⑴ √

⑵ ×

4:⑴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⑵ 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語段點將2】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隨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1、這一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基調是什麼?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

2、這一段話的議論與上文的敘事有什麼關係?

〖參考答案〗

1:這一段寫蘭亭集會後的感觸,以“悲”字爲基調,主要圍繞“死生亦大矣”展開議論。

2: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緊承上文“羣賢畢至,少長感集”,由此也引出了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生四種境界的內涵。

2.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鑑賞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鑑賞本文深入淺出、平易流暢的表達藝術。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爲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這就是山區放羊娃的人生。今天我們來學習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又論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呢?(板書課題)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全文闡述了什麼問題?是按照怎樣的思路展開的?

文章論述的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思路:首先提出哲學一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然後具體闡述四種人生境界的內涵和相互關係。在這個基礎上,論述哲學的任務是使人獲得對宇宙人生的覺解,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2.人生的四種境界是根據什麼劃分的?這四種境界的內涵各是什麼?

明確:作者根據一個人對於他所做的事覺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義,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爲四種。

A.自然境界的人對他所做的事“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所做之事“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B.功利境界的人覺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義”;

C.道德境界的人覺解“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義;

D.天地境界的人覺解“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價值和意義。

這四種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矇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爲了社會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動機是爲了全宇宙的利益。

3.小組討論,質疑思辨:山區放羊娃的人生屬於哪種境界?爲什麼?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應明確馮友蘭先生指出了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爲四種。在我們今後的人生當中,應儘量使我們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發展。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回顧初中所學科普說明文的特點,瞭解這篇科普說明文的文體特色。

2、過程與方法:在瞭解並概括文章的大致內容,理清課文層次結構的過程中鍛鍊學生理解、篩選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發掘文章的人文內涵,珍愛動物。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這篇科普說明文總——分——總的形式特點。

三、教學難點

體會這篇科普文中蘊含的豐富的內涵。

四、教學方法

探討交流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引入,建構話題

板書:“遊戲”,同學們,兒時你們玩的遊戲有哪些呢?你們從中收穫了什麼呢?

看來,同學們兒時的遊戲給了你很多,人類會遊戲,其實動物也有很多遊戲活動,請同學們欣賞這些動物遊戲的圖片:

(展示動物遊戲圖片)

看到這些可愛、有趣的畫面,可見動物也有它們的遊戲,那麼它們爲什麼會有遊戲?遊戲的目的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動物遊戲之謎》看看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哪些。

(一)上課行爲

1、溫故知新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動物遊戲之謎》是一篇科普說明文。科普說明文是說明文中的一種,是專門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工具。科普說明文遵循科學的原則傳授科學知識,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內容相對集中,篇幅不是很長,語言準確簡潔,淺顯易懂,把科學知識推廣到社會各階層。

(2)上節課,我們佈置了預習,要求大家回顧初中所學的說明文的知識。初中我們學過哪些說明文?(《蘇州園林》、《橋》、等)以《蘇州園林》爲例,它是按照邏輯順序,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先寫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高度評價了它在我國園林中的地位,總領全文。再介紹蘇州園林的總體特點是“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最後,結束全文,引起讀者的觀賞願望。(請學生來說)。

(3)檢查預習:上節課,我們佈置大家回去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預習,並思考:圍繞着動物遊戲的祕密,文章是如何讓展開的呢?請一個同學來說說你的預習結果。

明確:<1>(1)——(4)動物也遊戲表(淺)

教師總結:文章由現象到分類,再到意義、目的,遵循着“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這非常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也符合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信息篩選: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本篇文章中作者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動物爲什麼遊戲。文中第10段,有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生物世界有一條普遍規律,就是儘可能節省能量。”例如,鯊魚、蛇“它們爲什麼要消耗大量能量來進行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遊戲呢?”所以,文章列舉了各種假說。那就請同學們結合課後研討與練習一,找出四種假說的根據和結論。

明確:a:演習說

根據:黑猩猩掌中戲水的遊戲

結論:遊戲是生活的演習

b:自娛說

根據:河馬玩浮葉渡鴉滑雪梯

結論:通過自得其樂的遊戲,使動物的緊張生活得到調劑和補償,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撫和自我保護。

c:學習說

根據:黑猩猩玩棍子,動物捉迷藏和追逐遊戲

結論:遊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學習行爲。

d:鍛鍊說

根據:羱羊奔跑跳躍、北極熊夏季進行的遊戲

結論:動物通過遊戲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和生存能力

深入探討:好的。這幾個同學都能夠準確地從文中找到各種假說的根據和結論,那麼,在你們從文中找相關例子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文中對於動物遊戲的描寫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和一般的說明文有什麼不同?

明確:文中的文字寫的非常生動,充滿着情趣。

A、文章開頭介紹三種動物的遊戲時,用“走鋼絲”“倒立”“像小孩坐滑梯一樣”“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動物遊戲的情形。葉猴“嬉鬧”、渡鴉“歡快”、露脊鯨“得意洋洋”這些擬人手法的運用,讓文章趣妙橫生。

b、通過一系列的動詞“依仗”、“玩”、“推擠”、“抓住”、“跳開”、及修飾語“好像竭力”、“巧妙”的運用,形象地描繪出葉猴遊戲時,調皮、可愛、靈巧的姿態。

語言淺顯易懂但又生動形象。

好的,這就是這篇科普說明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獨到之處,接下來呢,就請你們

4、表達交流:根據你的觀察或理解,你贊同哪種或幾種假說?如果都不贊同,也可以自立門戶,創立自己的學說。要求: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儘量學習、模仿文中的語言特點,描寫你所觀察到的動物遊戲的情景,來論證你的觀點。

(學生自由發揮即可。)

例如:①我同意自娛說,因爲,遊戲本來就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動物也應該有一種自己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例如,小狗喜歡咬襪子,叼着襪子到處跑。

②生物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他們遊戲就像吃東西一樣純屬一種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說。

③認爲應該是“鍛鍊說”和“學習說”的結合,因爲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就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所以動物們爲了生存當然要鍛鍊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領。例如,貓捉老鼠。平常貓就會進行一些鍛鍊,玩小球啊,等等,它玩小球的姿勢什麼的,和貓玩老鼠的時候很像。所以,我支持“鍛鍊說”和“學習說”

5、思考:同學們各抒己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每一種假說都有它的擁護者,那麼作者呢?他支持哪一種說法?文章有沒有明確的表態?(沒有)爲什麼?(可以引導,提示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而解答。既然文章題爲動物遊戲之謎,那他爲什麼不給我們揭開這個謎?)

明確:第一,動物遊戲行爲是非常複雜的,不同動物的遊戲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類對動物瞭解得還不多,現在提出的各種假說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侷限性。必須深入研究,才能解開動物遊戲之謎。

第二、科學注重求實,即使作者傾向於某種假說,也要經過實驗的證明,不能貿然下結論。

第三、體現了科學精神的包容性。

第四、和課文的題目相切合,引導人們繼續深入地探索。

6、能力提升,挖掘內涵:任何作品總會向讀者傳達一種信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動物世界存在的令人無法理解的遊戲行爲,他難道僅僅是爲了告訴我們這些研究嗎?他的言外之意是什麼呢?你又受到了什麼樣的啓發?

提示:請同學們注意閱讀課文中這兩句話:

“動物學家們對此做出的解釋也許會使我們吃驚:這些動物是在遊戲。”

“動物遊戲之謎沒有完全解開,但動物們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象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訊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

明確:(1)通過同學們剛纔激烈的討論,我們突然發現,被人類認爲智力低下的動物,也有如此豐富的情感思維,在我們身邊一些被看作極爲平常的動物行爲,還有如此深奧的科學知識。正像文中所講“動物在遊戲行爲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象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對它們的估計”,“要解開動物遊戲的所有祕密,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2)遊戲歷來被當作人類的專利,但科學卻證明了被人們視爲低等的動物也會遊戲,而且動物們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潛力、自我剋制能力、創造性、想象力、狡猾、計謀、豐富多彩的通訊方式等,都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

(3)科學探求,實事求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因爲我們實在與動物有着太多的相似。多還給動物們一些生存的空間,讓它們繼續它們的遊戲,同時也是在保護人類自身遊戲的權利。

(4)作者拋磚引玉,想要通過這篇科普文章來引起更多人對於動物的關注,讓更多的人蔘與到動物的研究中去,一起來尋找動物世界的奧祕,來揭開這個謎。

(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請同學們擬寫“保護動物”公益廣告詞,要求:

(1)印象深刻;

(2)新穎別緻;

(3)簡潔明瞭。

例示:①“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

②“動物和人類共有一個家”

③“爲了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碧水綠地”

④“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⑤“動物也有靈魂”

八、課堂小結

《動物遊戲之謎》這篇文章爲我們揭開了動物日常遊戲行爲的神祕面紗,擺出了研究者的種種結論,既讓我們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讓我們明白了科學探索永無止境。也讓我們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一樣是地球的主人。人類探索世界奧祕的征途還很漫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生附和)。希望同學們也應該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同學們自己的足跡。

九、作業佈置

1、請同學們寫一篇週記,談談我們應該怎樣與身邊的動物和諧相處?

2、預習《勸學》,找出文章的論點,說說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論述的。

《月球之謎》教學雜談

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較散,不能很快切入主要問題,佔用較多時間解決零散問題,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如前幾天我給三年級上課,教學《月球之謎》這篇課文時,學生集中提出了“環形山、荒漠、水藻、火山活動”等知識性問題。繞了很大一圈纔回到“月球有哪些謎?”這個中心問題。這些自然知識可能對父母

知識淵博或有圖書館、網絡的學生來說在預習課文時就解決了,可對農村孩子來說就必需拿到課堂上。教師不得不把這些問題講清了再來分析課文。兩節課的教學時間有時得改成三課時。

《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

一堂課能輕鬆順利的講下來,說明這堂課的設計有其可取之處,經過認真的思考總結,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繼續堅持。下面給大家分享的這篇《動物遊戲之謎》教學反思,大家可以好好學習下!

首先,縮小課堂教學目標

《動物遊戲之謎》作爲一篇科普說明文,有着它自身特有的優勢。文章思路很清晰,列舉的動物遊戲的現象非常有趣,語言也通俗易懂,饒有趣味,學生在閱讀上沒有什麼障礙。那麼這堂課學生最應該學什麼?經過認真思慮,並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科普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2、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領悟科普文豐富的人文內涵。

但是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要完成這三個目標明顯過於困難,要使教學順利有效的進行,就必須要縮小教學目標。經過再三斟酌,我將教學重點目標確定爲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因此,一節課都是圍繞這一個目標來進行教學的,教學目標小了,教學重點就突出了,教學實施也就更順利。

其次,精心設置導語,引發學生興趣

《動物遊戲之謎》這篇文章是在列舉了各類動物遊戲現象的基礎上,引發了“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這一疑問,而後通過各種假說來解答這一問題。動物遊戲這種現象生活中多有存在,因此我就精心挑選了兩幅有趣的動物遊戲的圖片,用幻燈展示給學生。同學們對這些圖片非常感興趣,尤其是給動物遊戲加入“語言”,更增加了動物遊戲的趣味性。在同學們的歡笑聲中,提出一個疑問:動物爲什麼會有這些行爲表現?從而導入新課。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的導入爲整堂課創設了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氛圍的和諧輕鬆是這堂課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三,設置好教學內容的梯度

爲了使教學進行順利,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的梯度做了安排。由基礎字詞的檢測到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整體感知,再到文章重點部分的精讀,最後圍繞精讀部分做了拓展延伸,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學各環節緊密相聯繫,並且始終圍繞一個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信息以及敘述自己觀點的能力。由於教學各環節層層深入銜接緊密,教學過程進展的很順利。

第四,有效的轉化教學資源

學生的思維是多樣的,對於一個問題,答案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語文這種特殊的學科,答案更是新奇而多樣。作爲教師,我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回答做適時的變通,儘可能的將其轉化爲有效的教學資源。比如,在這次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科學家經過不懈的努力仍未圓滿解決“動物爲什麼要進行遊戲”這一問題,這一事實對你有何啓示?對於這一問題,多數同學的結論是“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一個同學站起來只說了五個字——要善於觀察。這一答案跟我的預想稍微有點偏離,但學生有表述觀點的慾望,我們就要給他以鼓勵,對於這種不善於表述自己觀點的學生,尤爲如此。對於這一回答,我從他的思維角度,以反問的方式做了進一步的解釋闡述:你是不是覺得專家無定論說明我們對事物的研究還有待於做進一步的觀察?他非常肯定的點了點頭。我也就隨機說到:“很好,善於觀察是我們認識事物,瞭解事物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寫好作文的基礎。”這樣一來,既鼓勵肯定了這個學生,同時又對這種突現型教學資源做了遷移利用。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堂課整體課堂氛圍很好,但不足也有。

最明顯的不足就是教學內容安排上有偏差。對於科普文說明文,語言教學應該是一個重點,這一點在目標中已有體現。但實際教學中,由於擔心學生對語言品析不感興趣,怕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致使課堂氣氛低沉,因此,將本課的語言品析作爲了下半節課的內容,而課堂的後半節課多用來拓展遷移,想以此訓練學生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但由於拓展過寬,也使這堂語文課有點偏離文本,顯得不夠充實。這是本課教學存在的一個重大缺陷。

作爲一名新教師,如何上出語文課本身的特色,將能力提升和文本教學密切結合起來,達到和諧和統一,將是我在今後語文教學中要繼續思索的一個問題。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過程和方法:

學會從發現真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感悟生命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謙虛而又不自卑的的品格,培養勇於探索,用於發現真理的的品質。

教學重點:

體會並把握解說詞的特點,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說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教學難點:

學生對說明的相關知識有所遺忘,對解說詞的特點總結一時無從下手。

教學關鍵點:

引導學生從相關的說明材料逐步掌握解說詞的特點。

(課前要求同學們對作家本人進行相關了解: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爲“大衆天文學家”和“公衆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利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接》《宇宙》《布魯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看由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卡爾·薩根所寫的一篇關於宇宙的解說詞──《宇宙的邊疆》,(板書:宇宙的邊疆卡爾·薩根)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從標題上看,這是一篇要探討關於空間與時間邊疆的文章。那有人就在心裏開始犯嘀咕,現在這都啥年代了,我們關心的是有着實實在在的物質保證,還時間和空間哩,也太抽象了吧……是不是這樣啊

關心宇宙這樣的大問題是不是跟我們沒有關係呢

一位偉大的哲人說:“有兩樣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歎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在我上者,是浩瀚燦爛的星空;居我心者,是崇高的的道德法則。那麼,這位哲學家將璀璨奪目的星空和我們的道德信仰並列起來有什麼深意呢當然他還有對這兩者最直接的一句話。他說: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誌。

對於天的追問,我們耳熟能詳的荀子有《天論》屈原有《天問》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其實,在每一個有作爲的思想家那裏,我們都可以尋找到他們對宇宙探索的心跡。可見,當一個人把心靈敞向浩瀚的宇宙蒼穹,應該不會白忙活一場的。

那現在我們就開始向巨人的肩膀上靠攏,看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所認識到的宇宙知識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啓迪呢……

二、文體介紹

這是一篇解說詞,相信大家至少聽說過大國的崛起這部電視系列片,其實呢,在這部系列片當中所穿插的文本介紹我們就稱他作解說詞。那解說詞有什麼特點呢相信大家很想了解一下吧。

首先呢解說詞屬於說明文的範疇,我們看一個最簡單的說明書,體會一下它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什麼:藥品說明書。

好,同學們,聽完這個說明書上的內容大家覺得怎麼樣啊

是不是感覺到很枯燥乏味有些部分根本看不懂是嗎那麼大家想一想,他這樣枯燥乏味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呢

{板書1依據解說對象的特點,追求主旨鮮明,重點突出以及語言的準確性}

那我們再從結構上關照一下這個說明書,大家看一下,如果我不看上面的藥品組成成分,對於下面要看的用法用量或者功能主治有影響嗎

沒有|不明顯

但是,去掉一部分對理解下文不構成影響,是不是說明這些文字就是一盤散沙呢顯然不是,它們有一個明確的說明中心,──該藥品是吧!

總結說明文結構特點:{板書2、各部分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體中各部分又相對獨立。}

(向學生重點強調這一結構,因爲這是在閱讀說明文時。不用聯繫上下文而直接在相關位置就能準確快速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要說明的觀點態度與價值判斷的依據。)

關於說明文的一般性特點,我們暫時回顧到這裏,儘管解說詞有一般性說明文章的痕跡,但作爲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你能不能讓他枯燥乏味呀(當然不能)那麼現在記下等會閱讀課文時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文章是如何做到將主旨鮮明與引人入勝統一起來的(注意課文中有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文章中對讀者不能理解的對象是如何處理的(增加和補充相關信息)

回到我們剛纔談論的話題──說明文體,我們似乎遺漏了很重要的一點:說明的順序。大家在腦子裏回憶一下說明的順序都有哪些,然後記下我們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有什麼特點

三、思想探究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偉大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有着對自然美的終極探索與關懷,他們也同時能在這樣的關懷當中汲取智慧的營養,歷史上天文學一旦取得了革命性成果,對人們心靈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下面我讓同學們思考第三個問題: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這些認識對你有何啓發

請同學們帶着上面的三個問題走進文章當中,給你們20分鐘的自由閱讀時間,大家可以閱讀完之後相互討論,也可以獨立進行思考,選擇你認爲有意義的問題等會老師和你們一塊討論。

(20分鐘後)

對第一個問題進行回答:(文中增加了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還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讀者對宇宙的想像。──解說詞肩負着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

作者不僅介紹相關的宇宙知識,還發表自己的見解,融說理和抒情爲一體,而且與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解說詞有明確的主體意識、注重文藝性。

總結:解說詞是對展覽、實物、影視、圖片、名勝古蹟和歷史文物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敘,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衆或聽衆,使其瞭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所以,解說詞注重文藝性。是說明和描寫的結合,具有文學的一些特點,好的解說詞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動人的詩。

對第二個問題進行回答採用空間順序由大空間像小空間

宇宙──星系──恆星──太陽系──行星

好處:(誘導學生從場上藝術的角度認識到這樣介紹的必要性。)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爲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作業佈置:

1、學完這篇《宇宙的邊疆》你們的問題是什麼將所思所感作爲課後作業上交。(迴應第三個問題)

2、課後觀看《大國的崛起》《宇宙》兩部系列片,體會解說詞的特點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9

【背景資料】

一、作者介紹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二、相關知識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需要了解一些相關的理論物理學知識:

(1)統一場論

根據現代物理學知識,將我們的宇宙結合起來的力有四種: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學家運用量子力學,已經把後三種力統一起來(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和他的學生米爾斯提出楊一米爾斯場理論,解決了這一問題,被稱爲“標準模型”。但是這一理論因爲計算繁複無比而讓人頭疼),但是引力仍然遊離在外。愛因斯坦畢終生之力想尋求四種力的統一,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理論,最終也沒有實現。

(2)高維空間

現代理論物理學認爲,統一四種力的前景,在於高維空間(如十維或更高)理論的確立。比如對於古人來講,風暴是怎樣產生的,風暴會襲擊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襲來,什麼時候結束,他們是一無所知的,因爲他們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從近似於二維平面的角度來觀察,即使有簡單的預報,也都是靠經驗來推測的。現在有了氣象衛星,從太空這樣三維角度觀察地球,在地面上看來神祕莫測的風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準地預報風暴的動向。同樣,理論物理學家認爲,傳統的四維(空間三維加上時間)理論太“小”,不能解釋宇宙中的四種力。當他們超越四維而在更高維(如十維或更高)中尋求統一這四種力時,就能得到一種簡單、漂亮的解決模型(科學家認爲宇宙應該是簡單、合諧的)。

高維空間理論認爲,宇宙大爆炸後10—43秒,十維宇宙分解成四維宇宙和六維宇宙,四維宇宙暴脹,經過近一百五十億年,演變成今天我們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後10—35秒,大統一力分開。但是高維空間理論很難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因爲要模擬當時的環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無法做到,所以現在高維空間理論只能是“理論”。

【示範教案】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二、能力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瞭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成爲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啓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瞭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爲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並且引導我走上成爲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爲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青年(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並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爲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祕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恆心的性格,這是成爲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本文佈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並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爲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並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並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啓發、引導他研究的,這裏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製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爲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並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爲優秀科學家最爲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侷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祕,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於捉迷藏的“遊戲”,也是人生的“境界”。“遊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爲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

(2)“它們爲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祕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

(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爲是“奇蹟”,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爲“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自以爲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

(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裏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

(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爲他們只願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

(3)“不能在實驗室裏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麼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爲此而必須成爲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着“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恆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爲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啓迪。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與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比較閱讀,體味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

【教學重、難點】

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設想】努力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思想,指導學生對《揚州慢》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中國有一個城市被稱爲“中國的月亮城”,因爲這裏的月亮最多情,這裏的月光最溫柔,這裏的月色最蒙朧,這個城市叫“揚州”。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僅21歲的詞人經過揚州時卻有着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滋味,這位詞人叫姜夔,之後寫下一首詞叫《揚州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別是一番滋味的詞。

二、解題及背景介紹

“慢”指慢曲,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詞,一般比較長,同長調一樣在91字以上。本詞是作者21歲路經揚州時有感而作的。揚州在唐代繁華興盛,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於女真族多次南侵,揚州屢遭戰爭洗劫,終於被弄得殘破不堪。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殘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心。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結合註釋,自由朗讀詞作。

2、師範讀

3、指導學生誦讀(字音、節奏、情感)。

四、具體研習

(一)研習序言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麼內容?

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爲有《黍離》之悲也)

2、詞前小序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交待寫作背景併爲全詞奠定“黍離”之悲的感情基調。

3、提問:詞人在一個冬雪初霽的夜晚,獨自騎馬路過揚州,看到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先找出體現詞人情感的句子。

明確:愴然和感慨。

提問:詩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明確:黍離之悲。黍離之悲指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傷感之情。

(二)研習內容

1、提問:指定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思考:詩人路過揚州時看到了哪些景象?

明確:蕎麥、城池、月、紅藥、二十四橋

2、提問:詞人聽到了什麼?

明確:號角聲

3、學生再自由朗讀詞作,品味語言。

(1)提問: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明確: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場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着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

追問:這種情景是怎樣造成的?

明確:是由胡馬造成的,胡馬之所以能窺江而來,是因爲宋朝的軟弱無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當權者的控訴。

(2)提問:“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裏?

明確:“漸”字表明詞人佇立時間之久,陷入到一片悲涼之中,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黃昏,又更加讓人惆悵。

“清”修飾“角”,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揚州的荒涼冷落。

“寒”不僅表明號角聲在寒氣中飄蕩,而且讓人內心涌起一股寒流,讓人覺得心寒。

“空”字與“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處,表現城池的蕭條,呼應“廢池”。

而用一“都”字總括,更顯得淒涼。

(3)提問:“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裏?

明確:解答此題一定要聯繫杜牧的原詩。

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着水波的盪漾,明月揉碎在盪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彷彿月曾經會有聲,她彷彿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蕭聲所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彷彿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瞭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日,夜深還過女牆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4)提問:“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難生”好在哪裏?

明確:詞人在這裏盪開一筆,寫二十四橋邊的芍藥。設想來年春天紅藥蓬勃生長出來,開出絢麗的花朵,只可惜如此美麗卻不知爲誰而綻放。這種情景就更讓人傷感。詩中用物來表達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還有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4、提問:在各個景物前加修飾詞,能體現景物的特點,能體現詩人的情感?

明確:雜亂的蕎麥清寒的江水孤獨的二十四橋

無聲的冷月寂寞的芍藥悽清的號角

5、上面出現的意象都是冷色調的,渲染淒涼的氛圍,但詞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調,描寫、繁華的詞,請找出來。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背誦該詩。

2、品味詩歌的意境,分析藝術特色。

3、探討詩歌的主旨,學習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感情,品味意境

教學難點

主旨分析。

教學方法

誦讀

教學過程

導入

在我國唐代,有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雖沒有李白杜甫那樣的顯赫,但依然是晚唐詩空上最燦爛耀眼的一顆明星,與杜牧一起被人稱爲“小李杜”,他便是李商隱。他的一首《錦瑟》詩,迷倒了所有愛詩的人,讓他們喜吟樂道卻又無人能解,成了一道千古之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錦瑟》,來感受她的神祕和美麗。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終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爲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李商隱的詩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文辭清麗、意韻深微,有些詩可作多種解釋,好用典,有些詩較晦澀。現存約600首,特別是其中的無題詩堪稱一絕。李商隱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絕也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清朝詩人葉燮在《原詩》中評李商隱的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他的格律詩繼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傳統,也有部分作品風格與杜甫相似。與杜甫相似,李商隱的詩經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難懂,而且常常每句讀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獨創,喜用各種象徵、比興手法,有時讀了整首詩也不清楚目的爲何。而典故本身的意義,常常不是李商隱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意義。

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先讓學生自有誦讀,獲取對詩歌的初步印象

學生結合註釋譯讀詩歌,瞭解詩歌內容。

[參考譯文]

錦瑟啊,你爲什麼竟然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念青春華年。我心像莊子,在清晨爲夢中變成蹁躚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將傷春的心事,寄託給哀鳴的杜鵑,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只是當年發生之時,早已惘然。

推選兩名學生朗讀,把握詩歌的情調與韻律

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

全班讀。

教師範讀詩歌,從意象入手領悟感情與意境

莊生曉夢迷蝴蝶——詩人幻化爲披一身燦爛霞光的蝴蝶,向着冉冉升起的旭日,翩翩飛舞。

望帝春心託杜鵑——望帝國亡身死後,魂化杜鵑,面對流水落花,而啼泣於暮春的寂寥天際。

滄海月明珠有淚——皓月當空,碧波萬里,深邃的海面上,細微的風幾乎吹不動漣漪,讓人分不清月華、珠光和淚水。

藍田日暖玉生煙——陽光普照,萬物增輝,藍田的羣山秀峯間,升騰飄逸着美玉的煙霞。

誦讀詩歌的時候,我們要醞釀我們的感情,馳騁我們的想象,集編劇導演演員於一身,把那些意象轉化成優美的圖畫,生動的視頻。在誦讀中感動於詩人的哀怨感傷和詩歌如夢如幻的美麗。

涵詠詩歌探究主旨

通過剛纔的誦讀,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錦瑟》一詩的迷離悽婉,我們似乎也觸摸到了詩人的哀怨纏綿。那麼是否可以說已經讀懂了這一首詩?現在請同學們再認真誦讀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試分析詩歌情感主旨。補充資料:

第一聯:起興。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徵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兩個“一”字,更加強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覺,既暗示了感覺的細緻繁複,也暗示了悲哀的沉重纏綿。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爲全篇主唱,以下文字皆因此生髮出來。

中間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承首聯中的“思”字追憶往昔,詩人慨嘆懷才見棄,自傷一生遭際。

第二聯:寄情於物,將“曉夢”、“春心”之情借“蝴蝶”、“杜鵑”之物來表現。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哀怨感傷之情,表達對美好情感的追懷。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卻捲入晚唐的政治漩渦中進退維谷,懷才不遇而竟致終生潦倒無爲,摯愛的妻子早逝於華年,如今只留下詩人自己在孤獨淒涼中追憶往事。猶如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

第三聯:借景生情,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裏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里,每一顆珍珠都是一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濛濛,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一樣深埋水底,不能相見,無人賞識。

最後一聯:尾聯自問自答,點出此詩系追憶往昔,痛定思痛。所謂“此情”者,指的正是頷、頸兩聯中所寫的“曉夢”之癡迷、“春心”之深摯、“珠淚”之哀傷與“玉煙”之迷惘,種種情事豈待成追憶時才感哀痛,華年流過之時,便已體味到了其中的苦澀悲哀。在暖玉生煙的縹緲裏,詩人回望華年往事,追憶往日情緣,空留當年的悵惘,令他再一次不勝嗟嘆: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們或許沉湎詩的意境而不能自拔,或許已超然詩人的自身感情而無法自已,“此情”之究竟爲何情讓我們說也說不清楚,對於《錦瑟》一詩的主旨意向,向來也是歧見紛紜,莫衷一是:自傷美人遲暮說,悼亡說,豔情說,錦瑟演奏說,傷唐室之殘破說,回顧畢生政治遭遇說等等不一而足。在此我認同是作者自況身世,表現自己懷才見棄的哀怨,以及韶華已逝青春不再的無奈。當然,無論你傾向於哪種理解或做何種認知,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得到詩歌的美,能在誦讀中身心得到愉悅。(嘗試背誦)

藝術特色

用典工雅基調哀怨意境迷離語言華美

補充資料:除首聯之比興外,本詩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中間兩聯。具體分析,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屬對工穩。本詩所用四個典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詩人立足於自身抒情需要而加以調度驅譴,使其馬牛同欄而聯姻對偶。從旨意看,四句詩既各自獨立,又互相聯屬呼應。從形式看,則頷聯以“望帝”對“莊生”、以“春心”對“曉夢”、以“託”對“迷”、以“杜鵑”對“蝴蝶”;頸聯則以“藍田”對“滄海”、以“日暖”對“月明”、以“玉生煙”對“珠有淚”,無論詞性還是詞語結構,都屬對工切,一絲不苟。尤其是以“藍田”對“滄海”,洵是巧妙。“藍田”本是地名,但作者卻借其字面本義,以“田”對“海”(古人常以此兩者相對,“滄海桑田”即其顯例),以“藍”對“滄”(“滄”字本義是青色),變借對爲工對,由此可見李商隱擇字用語的考究。

二是抒情含蓄。這四句詩追懷往昔,並沒有指實年月日期和涉及具體的人事內容,而是化用了四個典故,營造出“莊生夢蝶”、“杜鵑傷春”、“明珠落淚”、“良玉生煙”四個靜謐、清麗、迷離而含帶悽傷的畫面,以象徵自己的遭際,寓託自己的心境,從而讓讀者去揣測、體認寄寓其中的心情意緒,去尋味、把握隱伏其下的情感內涵。情感內容雖隱約不明,感傷情調卻明顯無疑。詩人意寓於象而情現於辭,以含蓄的筆調抒寫心曲,使詩顯得空靈蘊藉。

三是意境朦朧。此詩營造的四個畫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我清麗、靜謐,而又如夢似幻,煙雲迷離。“莊生”句本就是描繪夢境,“望帝”句則是一個近似神話的虛幻傳說,頸聯兩句雖有日月映照,但同時又煙霧瀰漫、水汽蒸騰。畫面的虛幻迷離,抒情的含蓄婉約,典故、象徵、暗喻手法的兼舉並用,使詩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雲裹霧障的意境,也使歷來難以計數的讀者於此探隱索微,留戀忘返,極富吸引力。因而,儘管人們對此詩旨意不甚了了,卻依然爲它的情調、畫面、氣氛、意境所吸引,吟誦於口而思索於心。

小結該詩,總結方法

鑑賞詩歌,要以誦讀爲基礎,從意象入手,認真揣摩,將意象重新排列組合,合理想象,仔細體會。讀進去,把握詩歌內容,領會作者感情;走出來,分析藝術特色,感受表達效果。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的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瞭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仔細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新奇的誇張和生動的語言。

教學設想

李白的詩歌以他想像的豐富奇特,風格的雄健奔放,色調的瑰瑋絢麗,語言的清新自然著稱於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對李白詩歌最準確的概括。學習《蜀道難》這首詩要引導學生認真疏導文句、熟讀成誦,把握文章結構、章法,瞭解其主旨、寓意,從而深刻體會李白詩歌的特點,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的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疏通文句,爲賞析詩歌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爲“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聖”杜甫對他極爲傾服,稱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

1、唐詩的分類

古體詩:唐代人把《詩經》到漢魏六朝的詩叫做古詩,或者古體詩。

近體詩:把到唐代才定型並盛行的嚴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寫作的詩稱做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分律詩和絕句兩大類。

2、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稱爲“初唐四傑”。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陳子昂。

盛唐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爲代表的邊塞詩人,以及王維和孟浩然爲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盛唐成就最高的是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詩派”(元稹、白居易)和“韓孟詩派”(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白居易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爲傳誦。

晚唐時被稱爲“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欣賞圖片

初讀文本,粗品詩意。

二、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詩風雄奇豪邁,感情奔放,幻想豐富,形象鮮明,與杜甫並稱“李杜”(“老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

三、解題。

1、感悟詩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蜀道,蜀地的道路。難nán,艱難。﹙進入﹚蜀地的道路艱難(難行)。

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唐代蜀中商品經濟極爲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爲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初入長安時所作。《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古詞都以蜀道險阻爲內容,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一古題寫詩送別友人。在詩中,作者極力描繪蜀地山川的險要,預示這樣的地理條件易爲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喚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詩中寄寓着作者的隱憂,反映了作者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人民的關懷。

2、蜀道簡介

蜀道北起陝西漢中寧強縣,南到四川成都,全長450公里,入川經廣元、劍閣、梓潼、綿陽、德陽等地。沿線地勢險要,山巒疊翠,風光峻麗,關隘衆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形容。

劍門關,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裏山脈東西橫亙百餘公里,72峯綿延起伏,形若利劍,直插霄漢。連山絕險,獨路如門,素有“劍門天下雄”之說。

3、背景

唐代蜀中商品經濟極爲發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爲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初入長安時所作。《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古詞都以蜀道險阻爲內容,寓有功業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一古題寫詩送別友人。在詩中,作者極力描繪蜀地山川的險要,預示這樣的地理條件易爲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喚起朝廷的注意。因而詩中寄寓着作者的隱憂,反映了作者對國家的忠誠和對人民的關懷。

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孟棨《本事詩·高逸》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四,號爲謫仙。’”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四、課文感知。

1.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名家朗讀,輔以豪放曲風的音樂,配以相應的雄奇壯麗的蜀中風光畫面),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噫籲嚱yīxūxī魚鳧fú縈繞yínɡrào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ménshēn

崢嶸zhēnɡrónɡ撫膺tuān巉巖chán飛湍tuān長諮嗟zījiē喧豗huī

砯崖pīnɡ崔嵬cuīwéi吮血shǔn秦塞sài

3.提問:根據課前預習和剛纔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爲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嘆之意。

4、合作性學習

瞭解文意

步驟:分三步進行“整體—局部—整體”

方法:獨立思考—對照註釋—共同討論

2.通假舉要

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3.一詞多義

(1)當西當太白有鳥道(介詞,在)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動詞,阻擋,把守)

木蘭當戶織(介詞,對着)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動詞,兩者相抵)

誠不足以當之(動詞,承擔)

(2)絕

枯鬆倒掛倚絕壁(形容詞,極高的)

而絕秦趙之歡(動詞,斷絕)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形容詞,隔絕,阻絕)

而絕江河(動詞,渡過)

以爲妙絕(形容詞,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副詞,很,非常)

(3)坐

以手撫膺坐長嘆(形容詞,空,徒)

停車坐愛楓林晚(介詞,因爲,由於)

坐法去官(副詞,因……獲罪)

項王、項伯東向坐(動詞,坐下,坐着)

(4)或

雲霞明滅或可睹(副詞,也許,或許)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代詞,有人)

一食或盡粟一石(副詞,有時,偶爾)

所守或匪親(連詞,倘若)

五、朗讀課文,深入體會。

六、佈置作業。

1.積累詞語,歸納知識要點。

2.熟讀成誦,理清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文章思路,領會其主旨、章法、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蜀道難》的文意,這節課我們在此基礎上來具體分析這篇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二、探究性學習

1.這首詩的主旨句是哪句?爲什麼?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明確:詩人大體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的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3、理清詩歌層次內容。

明確:第一段:概寫蜀道之高。

一層:寫蜀道之難;

二層:蜀道的歷史、地貌、來由;

三層: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概寫蜀道之險。

第三段:概寫蜀道的禍。

4、開篇兩句“噫籲……難於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統攝全詩,點明主題,奠定了詩的詠歎的基調,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爲下文張本。

5、詩人怎樣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貫穿全文。

第一段其餘的內容有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第一層:(蠶叢……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

(1、從歷史的角度極言蜀道之難。

①詩的開頭分幾層敘述蜀道的來歷?

不與秦塞通人煙

鳥道

地崩山摧壯士死

②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麼作用?

引用此神話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開山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引人入勝,吸引了讀者。

從開山時作出的重大犧牲的角度言開闢蜀道的艱難。

(2、從山勢高危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以手撫膺坐長嘆”這幾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作者充分運用了點面結合、以虛襯實以及誇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

(2)以虛襯實:“六龍回日”的傳說、黃鶴、猿猱都是虛寫,以此來襯托實寫——蜀道的高危。

(3)誇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等。

(3、從行人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4、從環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

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怎樣的氣氛?

明確:“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涼荒寂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難。

(5、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誇飾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6、從現實的角度寫蜀道之難。

這一段包括哪些內容?聯繫時代背景說說詩人這樣寫的意圖。

明確:突出劍閣的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不乏其人。從而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張載的語句,勸人引以爲戒,警惕戰亂髮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既寫猛獸,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語雙關。唐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作者這樣寫是要提醒人們注意世事、時局,表明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6、“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三次出現,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爲什麼?

明確:不是,是一詠三嘆。

開頭一句,領起全文,嘆蜀道之高,爲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調。

中間一句,嘆蜀道之險,強調主旋律,把詩歌推向高峯。

結尾一句,嘆蜀中軍事地勢之險,照應題目、開頭,給人強烈的感嘆。

三、鑑賞其藝術特色。

1.奔放的感情,豐富的誇張,新奇的想像,傑出的浪漫主義手法。

2.靈活的章法,宏偉的氣象,深刻的主題。

3.打破傳統,採用散文化的句式,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奔放的語言風格,用韻極盡變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殷璠)

四、本詩的寓意是什麼?

明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爲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

五、上節課我們已經對本文的主旨句進行了研究,那麼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本詩襲用樂府舊題,藉助豐富的想像,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後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深入領會李氏詩風。

附:板書設計

《蜀道難》賞析

前面提到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難》,就是代表: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開篇,詩人就通過連聲的驚歎,層疊的比喻,突出地表現了蜀道那不同尋常的險峻,然後又通過神話傳說,誇張的筆墨寫出了蜀道是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途,給險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爲進一步描寫蜀道的艱險作了鋪墊。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紫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此段極寫山勢高危。那太陽的六龍車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峯,衝波擊浪,曲折迴旋於崇山峻嶺的奔騰禾川,再加上黃難以飛過,猿猱發愁攀援的反襯,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艱難。接着,詩人又以青泥嶺上盤旋迂迴、百步九彎,似枯藤纏繞危巖的道路,和行人在高處彷彿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緊張得屏住呼吸,只有撫膺長嘆!通過歷史上的險阻、峯嶺的高峻、山路的崎嶇等描寫,蜀道艱險之狀,似乎已經寫盡,但詩人筆鋒一轉,以反問的句式,引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問君西遊何時還,長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這裏側重渲染蜀道沿途荒涼悲悽的氣氛。山勢險峻,森林荒涼,野鳥悲號,子規啼鳴,更何況羣峯接天,枯鬆倒掛,深河飛瀑轟鳴,行人聞聲失色,充分表現了蜀道的驚險,悲涼的空寂,由此而產生出了一種排山倒海,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最後,詩人由寫蜀中要塞劍閣的形勢險要,引發出對時局的隱憂和對人生的感慨: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此段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和左思《蜀都賦》中描繪劍閣雄險的名句,表現了地勢的險要,進而奉勸人們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最後,以再次重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結,蘊藉了無限的感慨。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象豐富,語言誇張。詩人以變化莫測的筆法,通過從古到今,從總體到局部,從山路到行人,以及環境氣氛的悲涼、政治局勢的險惡等多方面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的艱險,展現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全詩色澤光怪陸離,結構迴旋往復,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充分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嶽英靈集》稱之爲“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前人論李白的詩,多標之以氣。吳融《禪月集序》稱李白詩“氣骨高舉”。《鶴林玉露》說李白“作爲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王世貞《藝苑危言》說“太白以氣爲主”。稱李白“以氣爲主”,實際上揭示出了李白詩歌一個極爲重要的藝術特徵,即李白詩的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色彩,他的詩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現。李白是一位充滿激情的詩人。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追求自我價值、自我人格實現的人生。李白所要抒發的多是一種不吐不快的激盪情感。在情感的表達上,詩人又選取了與這種情感性質相應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詩表達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溫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傾吐。

李白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不僅道出了他詩的語言的核心,同時也表明着他的美學理想。這個美學理想體現在他的詩歌的每一個組成部分。與軒然高舉的氣骨、激盪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適應,李白選用了不同於其他盛唐詩人慣用的詩體,創造了自己特異的結構與語言,以使詩情和辭采天然融合。李白五絕、七絕都稱名於世,五言古詩也寫得很好。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長的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兩個很特殊的現象:

一是樂府奇多。在李白那個時代,所有的詩人,大都偏重於近體詩的寫作,很少有人再寫古風,尤其是樂府。可是李白的作品中,樂府佔了十分之一還多。李白集中,現存樂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詩八十餘首。長短不拘,自由靈活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爲詩人抒發激盪奔放的情感,馳騁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樑甫吟》等,都是樂府歌行或七言古詩。李白極熟練地運用了這些詩體,所以無論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風雨爭飛,魚龍百變,怪偉奇絕,但都如同水隨山轉,雲從風幻,自在天然。

二是律詩奇少。李白的近體詩,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詩只有八首,這真是一件使人難以相信的事。李陽冰說:“太白著述,十喪其九。”可見今本所載,不過其十分之一,所以今本所載七言近體(律詩)八首,並不能斷言他終生只作此八首。雖然如此,但也十足的說明李白很少作七律。李白七律雖少,但絕句卻很多,而且也都很好。在唐朝,絕句可以合樂而歌的,這和樂府很相近。李白的樂府,是當代的絕唱;他的絕句,也是當代絕唱。

《蜀道難》教學反思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閩,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就在於讓學生探究“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爲什麼?”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爲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文學素養,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敢於在學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讓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下,有更多的發現。

一|、勇敢捨棄才能得到更多

從對高中教材的解讀來說,李白作品無論在思想還是在藝術方面無疑具有典範性。在講這節課之前我曾設想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李白的身世經歷相結合,進而從情感層面對詩作作出解讀。但是,在翻閱各種資料並對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徹的理解之後,我決定忍痛割愛,捨棄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圍繞“難”字,以賞析詩歌藝術特色並進行鑑賞訓練爲主,這樣就使目標更爲集中。爲了做好鋪墊,我把教材安排的《將進酒》放在《蜀道難》之前講,使得學生在第四部分“拓展與延伸”環節中的討論與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順利。

二、傾心投入帶動整個課堂

本單元學習提示反覆強調詩歌教學要反覆誦讀。具體到這一首詩來說,相對較爲抽象難懂,所以我就用一個早讀時間讓學生預習,通過交流與檢查發現這種充分預習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課時,我較爲注重教師自己的朗誦示範作用。在《悲壯的大提琴》的沉鬱又昂揚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絕的險與美之中,面對着同學們朗誦完這首詩後,我的眼睛幾乎溼潤,竟忘了這是一節有很多位老師聽課的公開課。這種投入也感染了學生們,他們給我最熱烈的掌聲,並將這種氛圍一直延續到下課鈴聲響起。

三、交流探討衍生無限生機

在講課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唯恐學生不能領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寫的教案預設性過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讀時學生讀書的熱情給了我嘗試的勇氣與信心,所以我決定把設計好的整體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讓學生自己去組合。正式上課時學生的創造力與潛能令我驚異,他們不僅很好地悟出了朗讀的技巧,而且聯想到了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聯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經歷與理想追求,大大豐富了課堂構成,使預設的課堂煥發出意料之外的無限生機,這是我的意外收穫,也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過程和方法:通過分析與大海的鬥爭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着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裏進行抗爭的精神。

【重難點】

重點: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難點:結合文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教學層次設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入(2分鐘)

“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毀滅,可就是打不敗他”相信這句話大家有所耳聞,它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老人與海》,我們來看看是什麼樣的人永不能被打敗。

二、知人論世(8分鐘)PPT

1、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爲“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戰後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爲“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馬紮羅的雪》《喪鐘爲誰而鳴》(一譯《戰地鐘聲》)和以“精通現代敘事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爲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2、關於《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傳統,一方面又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上進行了革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52年發表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是他後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創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利策獎,兩年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的情節並不複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着一條魚。後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圍了上來,儘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理清結構,分析寓意(30分鐘)

1、小說節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麼?明確: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犁頭鯊魚鬥、與星鯊魚鬥、與羣鯊魚鬥。

2、老人與鯊魚搏鬥的五個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怎樣?大馬林魚又怎樣?(以小組形式找出答案)第一個回合:用魚叉(丟)、繩子(斷)老人手受傷大馬林魚被吃掉40磅第二個回合:刀子(鈍)、槳老人手傷嚴重(淌血)魚被吃掉四分之一第三個回合:刀子(折斷)第四個回合:短棍手痛得厲害半個身子被咬爛第五個回合:短棍(丟)、舵把(折)極疲乏(簡直喘不過氣)僅剩殘骸

3、從鬥爭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品質?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明確: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4、鬥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獨白,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從文中可知,老人實現了他的願望,捕到了魚,但是,儘管他費盡力氣,勇敢搏鬥,但是最終的結局,得到的卻是一副殘骸。你認爲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明確: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這場鬥爭僅僅是老人與鯊魚的鬥爭嗎?小說有什麼象徵意味明確: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爲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的代表,大海則是人生舞臺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人生中的挫折、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爲強者,唱出最美的歌。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爲,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裏,他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裏,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鬥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於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昇華。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着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7、人們稱海明威的作品具有“電報式風格”,在本文中,這種特點有哪些體現?

明確:

(1)結構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本文中直接出場的人物只有老漁夫桑地亞哥一個,情節也主要是圍繞大馬林魚的捕獲以及因此而引來的與鯊魚之間的搏鬥,可謂單純而集中。海明威曾經對《老人與海》的原稿進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閱,正如他自己所說,“《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小說裏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麼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過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贅語,刪去了所有別人寫過的東西,刪去了解釋、討論,甚至議論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使小說單純而集中。

(2)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儘量採用直截了當的敘述和生動鮮明的對話,因此,句子簡短,語彙準確生動。在塑造桑地亞哥這一形象時,他的筆力主要集中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景上。鯊魚的來勢兇猛,老人的沉着迎戰,機敏矯捷,都寫得生動逼真。如寫鯊魚出現的情形,“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示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對大海的描寫粗獷簡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3)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海明威善於從感覺、視覺、觸覺着手去刻畫形象,將作者、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總是把它們凝結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蘊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簡潔的對話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如寫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頭兒用魚叉攮到鯊魚頭上的時候,他聽得出那條大魚身上皮開肉綻的聲音。”這種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便會過電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懼,同緊張,同喜悅。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讓讀者去如實地吸取印象”,而“不擠到對象與讀者之間去礙事”,他要讓對象與讀者直接溝通,這也是這篇小說的場景描寫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曾經以冰山來比喻創作,說創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應該隱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隱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鮮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爲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闊大,他還藉助於象徵的手法,使作品蘊涵深意。

【作業佈置】(2分鐘)

課後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寫300字左右的感想

【板書設計】(3分鐘)

老人→硬漢精神大海→人生舞臺鯊魚→挫折厄運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4

【教學設想】

本課預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一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內容、思想情感作一整體梳理;第二課時完成文學作品第二個層面的解讀,即對文本的語言、結構以及組織材料等方面的寫作特色進行品味學習。

兩課時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後者的鋪墊,側重於“文”,把握內容的同時應重視人文思想的薰陶;後者是前者的深入,側重於“語”,品味習作特色的同時應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程度不夠,第一層面的解讀可考慮分爲兩課時進行。)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教學側重

體會人物特點與瑣碎敘事之間的相互關係。敘事表達出人物特點,敘事服務於人物特點。

課堂預設

1、新課導入:

說說自己身邊最苦的人。(職業、生活條件、身體狀況)

2、研讀老王之“苦”:

⑴隨機朗讀(1~4)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之“苦”:生活艱苦精神悽苦

設計說明:先結合導入討論老王生活之“苦”:

職業──蹬三輪身體──殘疾生活──塌敗小屋再追問老王精神之“苦”:孤獨、無親受惡意攻擊、被人瞧不起

3、研讀老王之“善”:

⑴默讀(5~22)自然段;

⑵討論老王的品質:善良樸實

設計說明:體現教學側重,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本依據,通過對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雞蛋”等敘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應隨機結合學生回答品味本文細節的傳神之處。可設計感性題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動?”之類。

4、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討論:“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現在何處?

⑵討論:老王死後,作者認爲自己對老王這樣關愛夠了沒有?

⑶結論:呼喚周圍的人對苦人、弱者更多一份關愛。

設計說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過我和老王的交往展開的,所以,在前一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應當很快梳理出:我與老王閒聊;女兒送魚肝油;坐車照顧老王生意;關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東西等事例。重點應當討論⑵,從而推敲末段──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爲何愧怍?),當不難得出結論,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弱者、苦人: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都會有窮苦人、弱者,他們需要社會更多的同情關愛。同學們,學了本文之後,你準備怎樣對待剛纔(課前導入)介紹的身邊的“苦人”呢?

設計說明:聯繫文本主題及生活實際,根據課堂時間,作適當的討論,肯定學生的愛心。

6、課後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的苦人、弱者,以最簡潔又最感人的語言描寫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人教版高二上冊語文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與說明順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說詞的特點,明確其中議論與抒情的作用

3、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培養勇於探索、發現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聯繫實際,瞭解解說詞的特點

2、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培養勇於探索、發現的精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人的胸懷到底有多麼寬廣呢?請讓我們先來了解天空--宇宙的寬廣。今天我們學習卡爾薩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邊疆》

大家來看這個題目《宇宙的邊疆》,很明顯,文章的對象是宇宙,那麼老師請問一下大家,宇宙有沒有邊疆?帶着問題,讓我們一同來學習,從文中讓我們來找出答案。

2、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爾薩根,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爲“公衆天文科學家”。他引導了美國幾代年輕人,探索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說的電視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同名科普書籍《宇宙》與電視片《宇宙》配套,八十多個國家出版,是歷史上英語科普書籍中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主要作品還有《伊甸園的飛龍》《宇宙聯結》《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對《宇宙》的解說詞。

那什麼是解說詞呢?

是一種配合圖畫或實物等的文字說明,使觀衆藉助一定的文字介紹,獲得深刻的認識。經常出現在運動會、晚會等場合

2)速讀全文,找出文章的說明對象,並思考文章的說明順序

宇宙(1-6)--星系(星系羣、子星系)(7-9)--恆星(12-14)--太陽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體後局部

星系星系(7-9)離地球80億光年

本星系羣(10)離地球200億萬光年

銀河系(11)離地球4萬光年

太陽系彗核離地球1光年由遠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爲什麼運用這樣的說明順序?

1、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瞭解之後,再深入局部瞭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恆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規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這是電視解說詞,解說隨着攝影鏡頭緩緩推進,解說與畫面同步協調,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4)那下面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文中議論與抒情的句子……通過這些句子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作者對宇宙的認識:宇宙遼闊無垠,神祕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爲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於對宇宙的瞭解程度。

作者對人類的認識: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出宇宙般的偉大。

議論與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達了作者對人類和宇宙,以及人類探索宇宙意義的認識。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觀衆,激發觀衆對宇宙的興趣。

5)通過通篇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解說詞三大特點是什麼?

明確的對象、清晰的順序、優美的語言

6)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咱上課之前提出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疆?

有,是暫時的;人們每探索一步,邊疆就擴大一步;

沒有,是擴張的;隨着人類的認識發展而不斷地擴張

所以面對未知的宇宙,主動權在人類手中。人類是勇敢、光榮的,我們以我們渺小的身軀,學習科學精神,探索廣闊的宇宙的未來……

4佈置作業;最後,老師佈置一個作業來結束今天的課程,學習《宇宙的邊疆》這篇解說詞,大家來爲我們的校園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寫一篇解說詞,同時注意解說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