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上冊《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高二上冊《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導語:《寡人之於國也》是高二上冊課文,體現了孟子的仁政主張。下面是《寡人之於國也》的教學設計,歡迎參考!

高二上冊《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的詞類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通過課後練習把握一詞多義。

2、理解孟子主張──仁政,重視民心向背的積極思想。

3、體味欣賞本文運用比喻說理,善於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孟子主張──仁政。

  【教學過程】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後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後稱爲“亞聖”。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爲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傑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緻。《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讀課文,生字正音

棄甲曳(yè)兵

塗(tú)有餓莩(piǎo)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無(wú)失其時

謹庠(xiáng)序之教

頒(bān)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谷不可勝食也(shēng)

  四、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通“斑”)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通“途”,道路)

2、名詞活用爲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 寡人之於國也:主語和介賓結構之間無意義。

⑵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⑶ 填然鼓之:襯字,無意義。

⑷ 樹之以桑:襯字,無意義。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賓語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詞結構後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3、判斷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課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問題: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問題: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解決問題: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內容:

孟子的仁政:

⑴ 民本思想,孟子認爲“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⑵ 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⑶ 國君應以保民爲職分,君王要“不擾民”、“不違農時”,要“與民同樂”,纔可以“王天下”。

  七、體味欣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八、通過背誦練習感受孟子的語言魅力

不違農時, 。數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王道之始也。

  九、學以致用,課堂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麼現實意義

  十、課堂練習

一詞多義。

  十一、結束語

師總結全文,師生在歌聲中感受孟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