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九年級語文上冊12月月考試試題

九年級語文上冊12月月考試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一、積累運用(34分)

九年級語文上冊12月月考試試題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部正確的是( ) (2分)

A.瞥見(piě) 皺纈(xié) 霪雨(yín) 惺忪(xīng)

B.害臊(sào) 迥 然(jiǒng) 懵懂(měng) 犀銳(xī)

C.陰晦(huì) 雄踞(jù) 懊喪(sàng) 肖像(xiāo)

D.鏗鏘(qiāng) 愜意(qiè) 詰責(jí) 跺腳(duò)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是 ( ) (2分)

A.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績,也不要輕易滿足自己的成績。

B.新建成的萬福閘大橋是揚州市區首座雙層大橋,從遠處看真是美輪美奐!

C.隨着出版業的市場化和多元化,類型多樣、題材豐富的作品大量涌現,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製濫造,令人不忍卒讀。

D.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三無”科學家變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的是( ) (2分)

A.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有擔當,國家纔有前途,名族纔有希望。

B.我原打算介紹王兵向張x借閱《平凡的世界》,沒有想到他已經離開學校,跟父母回老家探親去了。

C.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億萬瘧疾病人造福。。

D.一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讓人感動,它提醒人們:時間一去不復返,切忌不要蹉跎歲月。

4、下列各項判斷與分析中,正確的是( ) (3分)

A.“魯迅從年輕時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個句子的主語是“魯迅立下志向”。

B.“波濤洶涌”“獨立完成”“楊柳青青”“健康發展”四個短語結構相同。

C.“幻滅”“莫名”“情願”“意圖”都是動詞。

D.“只有每一個揚州人都能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規範,才能將揚州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城市’,揚州也才能真正彰顯它迷人的魅力。”這個複句的第一層是遞進關係。

5、下列表述中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長篇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節選自作品《駱駝祥子》,小說從祥子力圖通過個人奮鬥擺脫悲慘生活命運的人生經歷,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淳樸善良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剝削、壓迫,控訴了舊社會活生生把人“變”成鬼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B.《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抒發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的情懷。

C.《詩經》是中國最早 的一部詩歌總集,其內容豐富,包含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方方面面,《國風》部分更是其精華。

D.《白鷺》是一篇富有詩意的文章,體裁是散文詩。作者通過對白鷺的讚美,謳歌了那些“因爲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的美。

6、讀下面一段文字,根據拼音填寫相應的漢字。(用正楷依次寫在田字格內,4分)

詩歌是文學殿堂裏璀càn( )的明珠。優秀的詩歌可以飛越時間的長河和不同的國度,撥動人們的心絃。她如絕美的天lài( ),拂去塵世的喧xiāo( );她似千年的佳釀,yùn( )藏醉人的芳香。徜徉其間,我們的情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

7、默寫。(每空1分,共9分)

①土地平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② ,在河之洲。(《詩經》)

③無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___________________。(王國維《人間詞話》)

⑤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

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⑦ ,愁雲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⑧ ,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8、語文實踐活動。(9分)

閱讀下則材料答題。

印刷術的發明開創了廣告的新紀元。我國畢昇最先發明瞭活字印刷術,最早的工商業印刷是北宋時期(公元960年——1127年)濟南劉家針鋪的廣告銅版,現存於上海博物館。這是至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廣告物。印刷術從中國傳到西方後,使西方廣告進入了新的階段。

1473年英國第一個出版人威廉坎克斯印刷了許多宣傳宗教內容的印刷廣告,張貼在倫敦街頭,這是西方最早的印刷廣告,比我國北宋劉家針鋪印刷廣告晚三四百年。

1622年英國尼古拉斯布朗和托馬斯珂切爾創辦的第一份英文報紙《每週新聞》在倫敦出版。在這一年中,有一則書籍廣告。1650年在有關“國會的幾則訴訟程序”一欄裏,登出某家12匹馬被盜的尋馬懸賞啓事。以後,在1710年阿迪遜和斯提爾又在《觀察家》雜誌中刊登了有關推銷茶葉、咖啡、巧克力、書刊、房產、成藥拍賣物品以及轉讓物品的廣告。到1830年,美國已有1200種報紙,其中65種是日報。許多報紙第一版大部或整版都是廣告。從1830年—1850年間是便士報時代,因爲每份售價一便士,價格低廉,銷路增加,對廣告的效力,也相應提高。在報紙廣告盛行的同時,雜誌廣告也不斷增加,並出現了廣告代理商和廣告公司。

【話廣告】

(1)閱讀這則材料後,你從中獲取了哪些信息?(2分)

(2)在廣告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一些商家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誇大產品效應,甚至作虛假 廣告,坑害消費者。請你以消費者的名義,寫幾句話規勸那些作虛假廣告的商家。(3分)

【品廣告】

下面這條廣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說說它具有怎樣的妙處?(2分)

你恍如躺在潔白的雲朵裏。(羽絨被廣告)

【寫廣告】

某校12月將舉行“經典伴我成長”讀書節活動,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爲本次讀書節擬寫一則廣告宣傳標語。(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字數20字內)(2分)

  二、閱讀理解(53分)

(一)

9、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完成題目。(6分)

端 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牀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註釋】《端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身處異鄉時創作的一首詩。⑴端居:閒居。(2)素秋:秋天的代稱。

(1)分析詩歌第一句中“悠悠”的表達效果。(2分)

(2)請自選角度,賞析“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一句。(4分)

(二)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17分)

范文正公仲淹貧悴,依睢陽朱氏家,常與一術者遊。會術者病篤,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煉水銀爲白金,吾兒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與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文正懷中,文正方辭避,而術者氣已絕。後十餘年,文正爲諫官 ,術者之子長,呼而告之曰:“爾父有神術,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當以還汝。”出其方並白金授之,封識宛然。

(選自《東軒筆錄》

【註釋】 ①悴:困苦。②俾:使。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 常與一術者遊( ) (2) 會術者病篤 ( )

(3) 漁人甚異之( ) (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1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 ( )

A. 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時時而間進(《鄒忌諷齊王納諫》)

B. 今以付子 然得而腊之以爲餌(柳宗元《捕蛇者說》)

C. 故俾我收之 扶蘇以數諫故(司馬遷《陳涉世家》)

D. 昔之死也 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1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三個畫線句子的意思。(6分)

(1) 出其方並白金授之,封識宛然。(2分)

(2)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2分)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分)

1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家國情懷,後世景仰。讀了本文,你覺得他身上還有哪些品質足可垂範世人?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作答。(4分)

(三)

閱讀下文,完成14—17題。(14分)

改編經典慎用“現代元素”

張興德

①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無數文學經典作品。這些文學經典,是我們正確認識那個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的重要資料,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下去的重要載體。向子孫後代正確解讀、詮釋這些文學經典,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遺憾的是,在當下的出版界、影視界 甚至學術界,出現了“消費文學經典”的種種怪象。

②所謂“消費文學經典”,就是對文學經典抱着隨心所欲的輕浮態度,讓經典“爲我所用”。一些人在講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任意給經典文學作品加入所謂的“時代元素”,並美其名曰爲“創新”,導致“結構經典”“大話經典”“ 演繹經典”“發展經典”“突破經典”等種種曲解、歪曲文學經典的怪狀不一而足。例如,在《水滸傳》中,潘金蓮本是一個“打小旗”的虛構人物,但一些人卻熱衰於爲潘金蓮翻案,掀起“潘金蓮熱”,一些地方甚至還上演了爭奪“潘金蓮故里”的鬧劇。一部根據《水滸傳》改編的《武松》,竟讓武松同潘金蓮談起了戀愛,荒唐到這等程度,卻被一些人津津樂道!他們打着傳承經典、宣傳經典的旗號,實際上是一種在商業逐利目的驅使下的對文學經典的“消費”。而一些媒體和評論家,卻熱捧這種無良文化現象,實在讓人不解。

③有人認爲,文學經典也有歷史侷限性,所以要 勇於突破經典。這實際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固然,一切經典,都有它的時代侷限性。但作爲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它的可貴之處正是它反映了它所處時代的特點,“具有侷限性的經典作品”正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和產物。“侷限性”也是後人得以憑藉的認識那個時代的“歷史教科書”,加進所謂的“時代元素”,變得面目全非,還怎麼作“ 歷史教科書”?《紅樓夢》中的寶玉和黛玉的愛情糾葛,只有那個時代纔有,你把他們的愛情加進“時代元素”,那還是什麼“寶黛愛情”?同樣,武松、潘金蓮、孫悟空、豬八戒乃至於孟姜女、花木蘭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隨意改的。這些文學典型形象,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特有的。這如同我們不能將維納斯女神的斷臂接上一段一樣。

④文學經典經過漫長的歷史文化沉澱,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藝術內涵,人們對其有高度的共識和認同。它猶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質。文物只可“修復”而不可“改造”。同樣,文學經典的傳承也應該如此。我們應該“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傳承文學經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

⑤走筆至此,讓我想起20世紀60年代看過的《祥林嫂》《駱駝祥子》《林家鋪子》等一些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看完小說再看電影,並不覺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補作用。那種嚴肅認真對待文學名著的態度,值得提倡和發揚。

(選自2015年12月5日《光明日報》)

14.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麼?(3分)

15.結合第②段文字,說說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3分)

一些人在講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別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任意給經典文學作品加入所謂的“時代元素”,並美其名曰爲“創新”,導致“結構經典”“大話經典”“演繹經典”“發展經典”“突破經典”等種種曲解、歪曲文學經典的怪狀不一而足。

16.根據提示,結合文意簡述第③段的論證思路。(4分)

首先擺出“要勇於突破文學經典的歷史侷限性”的錯誤觀點,並加以否定;

然後

最後

17.第⑤段能否刪去,爲什麼?(4分)

閱讀下文,完成18—21題。(16分)

紅心番薯

林清玄

①幼年時,一次我和內地的小孩子吵架,他們罵:“番薯呀!番薯!”我們就回罵:“老芋呀!老芋!”對這兩個名詞我是疑惑的,回家詢問了父親。他打開一張老舊的地圖,指着臺灣說:“臺灣的樣子真是像極了紅心的番薯,你們是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內地說:“那,這大陸的形狀就是一個大芋頭了,所以內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親大笑起來,撫着我的頭說:“憨囝仔,我們也是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

②然後他用筆從我們遙遠的北方故鄉有力地畫下來,牽連到所居的臺灣南部。我第一次認識到,芋頭與番薯原來是極其相似的植物,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判然有別的;也第一次知道,原來在東北會落雪的故鄉,也遍生着紅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來有一位賣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長得很細小,卻總像記錄着什麼心底的珍藏。有時我向老人買一個番薯,散步回來時一邊吃着,那蜜一樣的滋味進了腹中,卻有一點酸苦,因爲老人的臉總使我想起在烽煙中奔走過的風霜。

④老人是離亂中倖存的老兵,家鄉在山東偏遠的小地方。有一回我們爲了地瓜問題爭辯起來,老人堅持臺灣的紅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鄉的紅瓤地瓜,他的理由是:“臺灣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鄉的甜?俺家鄉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說話的神情好像當時他已回到家鄉,站在地瓜田裏。看着他的神情,我才真正知道,番薯雖然卑微,它卻連結着鄉愁的土地,永遠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父親種的番薯收成後送了一大袋給我,放了許久,我突然想起巷口賣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 他,沒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賣牛肉麪了。我無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丟在地上,一個番薯從袋口跳出來,破了,露出其中的鮮紅血肉。這些無知的番薯,爲何經過三十年,心還是紅的!不肯改一點顏色?

⑥老人和父親生長在不同背景的同一個年代,他們在顛沛流離的大時代裏,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紅心番薯才能記錄他們心裏的顏色;那顏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經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擁抱、互相溫暖,他們之所以能卑微地活過人世的烽火,是因爲在心底的深處有着故鄉的驕傲。

⑦我十歲時,父親首次帶我到都市來,行經一片工地,父親在堆置的磚塊縫中,一眼就辨認出幾片番薯葉子。我們循着葉子的莖絡,終於找到一株幾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親說:“你看看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長出來。”如今我細想起來,那一株被埋在建築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難的身世,由於它的腳在泥土上,苦難也無法掩埋它。比起我種在高 樓陽臺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運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們遠離了百年的戰亂,住在看起來隱密而安全的大樓裏,卻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靜,我站在陽臺上仔細端凝盆中的紅心番薯,發現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細瘦的葉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葉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時,我幾乎聽到了一個有泥土的大時代,上一代人的狂歌與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靜夜的敏感才能聽見。

18.聯繫全文內容,分別從結構和內容的角度說說題目“紅心番薯”好在哪裏。(4分)

19.品味第④段的劃線句,從修辭的角度分析這句話的妙處。(3分)

20.文中的“父親”和“老人”有哪些共同點?(4分)

21.本文第①—⑥段,已經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爲什麼第⑦、⑧段還要寫工地上的番薯和陽臺花盆中的番薯呢?(5分)

  三、作文(60+3分)

22.很多看似很平常的生活場景,我們在擁有時總會忽略或視而不見,或者認爲理所當然,而一旦成爲往事,或失去,就會覺得格外清晰、分外美好而倍加珍惜。

請以“當時只道是尋常”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 於600字;(2)感情真摯,不得抄襲;(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4)書寫要正確、規範、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