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六年級試題 > 魯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斜塔上的實驗》教案

魯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斜塔上的實驗》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那麼《斜塔上的實驗》好的教案怎麼寫?以下僅供參考!

魯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斜塔上的實驗》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

2、瞭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教學重難點: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鐵球(2個)。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導入。

大千世界,充滿着神奇和奧祕,很普通的自然現象中往往蘊含着永恆的規律,牛頓從蘋果落地中得到啓示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從沸騰的茶水壺中得到啓示發明了蒸汽機,今天,我們也來做個小實驗,看看同學們能否發現其中的規律。

2、教師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提問:你發現繩的擺動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

明確:儘管繩的往返距離越來越小,但是往返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一樣長;——自然的節奏原則。如果討論不出,教師點明——幾百年前,伽利略能夠發現這個規律,說明他細心觀察,善於思考;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揭示課題——《斜塔上的實驗》)

二、人物介紹

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爲了證實和傳播哥白尼的日心說,伽利略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爲代表的,純屬思辨的傳統的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爲根據並具有嚴謹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他被稱爲“近代科學之父”。他的工作爲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三、閱讀感知

1、學生輪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

《斜塔上的實驗》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幾件事?

(一)(1-7)擺動掛燈的啓示--發現自然的節奏原則。

(二)(8-12)寫伽利略的孩提和學生時代--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和獻身精神。

(三)(13-19)比薩斜塔上的實驗--發現自由落體定律。

2、閱讀課文1~7自然段,思考:爲什麼伽利略能從一個不起眼的現象中發現擺的節奏原則呢?他的哪些行爲對你有所啓發,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

比薩城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正在大教堂裏跪着祈禱。除了一條鏈條擾人的擦碰聲,大廳裏一片寂靜。

一個教堂司事,剛注滿一盞從教堂頂上懸掛下來的油燈,漫不經心地讓它在空中來回擺動。擺動着的掛燈鏈條的嘀嗒聲驚擾了這個學生,引起他一連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來,這一舉動使其他禮拜者大爲驚訝。在擺動着的油燈的節奏中,他彷彿遭到了閃光的突然襲擊。他覺得鏈條的節奏似乎是有規律的,那盞嘀嗒作響的掛燈每往返擺一次用的時間似乎一樣長,儘管往返的距離越來越小。

他的感覺正確嗎?如果正確,那他就是發現了奇蹟。他決定立刻回家,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還是發現了大自然的一個偉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來兩根同樣長的繩索,各墜上一塊重量相同的鉛塊,將兩條繩索分別系在不同的`廳柱上,準備做他的實驗。他請他的教父穆契柯鐵達迪幫助他進行這個實驗:你數這條繩索的擺動次數,我數那一條。

老頭子聳一聳肩。又是伽利略一個發瘋的念頭。他咕噥着,但是他同意幫忙。

伽利略手拿兩個鉛擺,將一個拉到距垂直線四手掌寬的位置,另一個拉到兩手掌寬的位置,然後同時放開手。兩個人分別數了兩條繩索的來回次數,然後加以比較。總數是一樣的,各爲100次。兩條繩索的起點雖大不相同,但在同樣時間內到達同樣的點上。

就這樣,從教堂的油燈的擺動中,伽利略發現了自然的節奏原則。今天,這項原則已應用於時鐘計時、計數脈搏。計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運動等方面。

伽利略在寂靜的大教堂裏祈禱。

這個意位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伽利略,並運用描寫的手法,用有聲寫無聲,一條鏈條的擦碰聲襯托出教堂大廳的安靜氛圍。

掛燈鏈條的擺動聲引起了伽利略的注意和思考。

這個意位中的“漫不經心”寫出了教堂司事對掛燈鏈條的擺動早已熟視無睹,然而正是這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卻“驚擾了”伽利略,“引起他一連串的思考”,這一對比足見伽利略是多麼善於發現問題、愛思考問題。

伽利略的靈感來了,他覺得鏈條的節奏似乎是有規律的。

這個意位具體寫到了伽利略對掛燈鏈條擺動的思考。

“他彷彿遭到了閃光的突然襲擊”一句運用比喻,生動地描寫了靈感到來的情景。靈感往往是在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現象觸發產生的。其中的“覺得”、“似乎”表明這僅是一種猜想,還有待驗證。

伽利略想要馬上弄明白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

這是承上啓下的一個過渡意位,承接前面靈感的產生,引出下面的實驗。

這個意位表明伽利略不但善於發現現問題、愛思考問題,還慣於用實驗來檢驗真理。

伽利略通過實驗驗證了自己的感覺,發現了自然的節奏原則。

在這個意位中,讓我們注意一下伽利略的實驗助手——他的教父穆契柯鐵達迪的言語和舉動。

“又是伽利略一個發瘋的念頭”,一個“又”字和“發瘋的念頭”一詞說明伽利略時常會產生類似這樣異乎常人的猜想、假設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

從“老頭子聳一聳肩”、“他咕噥着”,但結果卻是他“同意幫忙”,表明教父雖然認爲這是伽利略的一個發瘋的念頭,但是以前類似這種發瘋的念頭曾經成功過,所以他會同意幫忙。以上的①--⑥意位構成了本文的第一個層次,寫的是伽利略發現擺的規律的經過,表現了他善於發現和思考問題,並善於用實驗來檢驗發現的創新精神。

3、他這敏銳的感官和觀察、思考、實驗能力與他孩提和學生時代是緊密相連的。速讀8——12段,讓我們爲孩提和學生時代的伽利略畫個像。討論交流。

明確

(1)不迷信權威。

(2)善於觀察、善於動手動腦。

(3)有理想。

(4)敢於追求真理。

(5)不斷試驗,挑戰權威。

(6)面對壓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4、小結。

內容:本文描述了伽利略發現擺的規律、自由落體定律的經過和他孩提、學生時的情況,表現了他不輕信權威,堅持用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甘爲科學獻身的精神。

四、寫作特點

作者是採用先寫趣事, 再寫小時侯,再寫斜塔上的實驗的順序進行寫作,這樣寫好還是按時間順序寫好,爲什麼?

討論明確:本文順序好。開頭描繪發現擺的定律的經過,引人入勝,再回頭略寫孩提和學生時代的情況情況,接着再重點寫伽利略發現自由落體定律的情況。這樣能使讀者清楚的瞭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兩個重大的發現,而且讀來感到波瀾起伏,興趣盎然。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構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實驗》爲標題的原因。

五、作業

1、學習了文章,你能否從伽利略的事蹟中總結出幾條關於知識創新的經驗,並用恰當的語句表達出來。

2、收集比薩斜塔、亞里士多德及伽利略生活的時代背景等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3、蒐集有關其他科學家創造發明的小故事,結合課文說說他們成功的經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學習伽利略勇於創新、爲科學獻身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伽利略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獨特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一起整體感知了課文,明確了本文寫了伽利略發現擺的經過,孩童和學生時代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和獻身及比薩斜塔上的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課文生動的描寫和生動的人物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節我們就着重探討一下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二、賞析重點段落

默讀課文13-19自然段,作者採用了哪些手法讓“斜塔上的實驗”一事寫得生動形象,讓伽利略這位科學家的形象栩栩如生?

學生小組討論、探究,老師總結、補充、完善

提示:在分析語句時,要抓住關鍵詞,體會詞語含義,分析句子作用。

明確

伽利略不停地搞實驗。甚至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不輕易相信權威。他將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

他是一個音樂師的兒子,但從小就對天空的音樂有興趣。他父親提到他時說,他是一個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說他常常眼裏看見奇象,耳朵裏聽見異音。

在學校裏,當老師試圖解說拉丁文的介詞或意大利文的動詞的重要性時,小伽利略的心已經隨着他父親買給他作爲生日禮物的那個小氣球而飛到天外去了。

在遊戲時,他製作了各式各樣粗糙的像車、船、風車之類的小玩意兒。這些也就是他在每天步行中以異常敏銳的感官觀察到的各種東西

他父親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伽利略去做一個服裝商人。……是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空閒時,他用自制的儀器進行實驗。

他的教授們很快就風聞他的學習動向和實驗活動了。……爲了學好這種語言,他決意獻出自己的一生。伽利略的教授們拒絕發給他醫生文憑,……伽利略曾經把自己的一些科學見解告訴他們,而他們也送給他一個當代的亞里土多德的光榮稱號。

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總算得到了這個位置--主要是由於別人不屑要它,因爲年薪只有60土庫提(約合65美元)。……他發現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誦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過學習大自然這本寶書。

學生們聽了他的講課,不客氣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罵得他狗血噴頭。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後生小子想要幹什麼?……他們威脅說,否則,他們就將給他一頓教訓,叫他永不會忘記。

伽利略拒絕停止他的實驗,因此他們就決定將威脅付諸行動。

與亞里土多德的教導相反,伽利略認爲,如果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就會同時落地。……伽利略很樂於接受這個挑戰。爲這次表演選定的地點是比薩斜塔。

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們穿着他們的紫色絲絨長袍,整隊走到塔前。學生們和鎮上的很多人則走在這些人的前面。……同時從塔頂下落,同時越過空中,同時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伽利略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不輕易相信權威,他喜歡觀察、思考、實踐。這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意位。“不停地搞實驗”是緊緊承接上面的內容,而“甚至”一詞引出下文的伽利略的孩童和學生時代的情況。這裏運用倒敘的寫法突破了一般人物傳記以時間爲順序的慣用寫法。

伽利略從小對天文感興趣。

小伽利略是個愛幻想的學生。

小伽利略常做的遊戲是將觀察到的各種東西動手製作出來。

意位形成一個序列,告訴我們小伽利略是個善於觀察、喜歡幻想、樂於動手的孩子,這些特點正是他“決定以科學爲終身事業”的基礎。

伽利略要以科學爲終身事業的想法未能得到父親的認同,最終,父子倆妥協,他進入了比薩大學學醫,但他對學醫並不感興趣,仍一心鑽研他的數學,做他自己的實驗。

“他決定以科學爲終身事業。在那不講科學的年代裏,從事這一行,意味着一輩子的貧困和默默無聞”,從這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伽利略那崇高的奉獻精神,他是多麼的熱愛科學。

伽利略的科研活動遭到了教授們的反對和制裁,在這場反對壓制的鬥爭中,雖然他學醫失敗了,但他在數學方面獲得成功。

“異端”:指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

“等因奉此”:“等因”和“奉此”都是舊時公文用語,“等因”用來結束所引來文,“奉此”用來引起下文。“等因奉此”泛指文牘,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運用描寫的手法,生動表現了教授們對伽利略的反對和制裁,他們把伽利略的科研活動認定爲“不折不扣地異端”,是一種“狂妄行爲”,他們不給伽利略發醫生文文憑,但即便是這樣,伽利略並沒有去理會,他仍堅定地要爲科學獻身。由此可見,當時伽利略要承受多麼大的壓力,他這種不輕信權威,不怕威脅、對科學不懈追求和勇於獻身的精神令人折服。

構成了本文的第二個層次,寫得是伽利略的孩童和學生時代的情況,表現了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和爲科學獻身的精神。

伽利略得到了比薩大學數學教授的席位,教學之餘,他仍忙於用實驗來檢驗真理、發現真理。

伽利略檢驗、發現真理的道路與衆不同,他不象其它人那樣靠背誦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把亞里土多德有關科學的學說當作福音真理來接受,而是通過學習大自然這本寶書,他是用實踐來檢驗、發現真理。

學生和教授對伽利略的嘲弄和威脅。

這個意位運用描寫的手法生動表現出學生們對伽利略的嘲弄、教授們對伽利略的威脅,這些我們可以從“不客氣地嘲笑”、“狗血噴頭”、“不知天高地厚”、“小孩子的玩具”、“胡鬧”等詞語中體會到。

伽利略拒絕停止他的實驗,因此他們就決定將威脅付諸行動。

這個意位作爲這一自然段的首起。與前面學生和教授對伽利略的嘲弄和威脅相呼應,並交代了後面伽利略做斜塔上的實驗的原因。

教授們認爲伽利略的想法很荒唐,他們向伽利略提出挑戰,想讓他在衆人面出醜,伽利略欣然應戰。

伽利略敢於向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挑戰,當教授們認爲他在胡說八道,覺得他愚蠢無比,甚至想要看他當衆出醜,看他的笑話時,伽利略的態度卻是:他“很樂於接受這個挑戰”。

這個意位很好的表現了伽利略不輕信權威、不怕威脅的、勇於探索的精神。

伽利略在衆人面前進行斜塔上的實驗的全過程,實驗結果是:“兩個重量不同的鉛球,同時從塔頂下落,同時越過空中,同時落到地上。”

作者還花了不少筆墨來描寫觀看實驗的觀衆,那盛大的場面表明這次實驗影響之大,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反科學勢力的強大,這樣的場面描寫起到了營造氣氛的作用,更突現了伽利略的勇敢、求索、創新精神。

伽利略用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

這個意位作爲全文的結尾,言簡意賅,銼鏘有聲。

構成了本文的第三個層次,寫了斜塔上的實驗的前後經過,表現了伽利略不輕信權威、不怕威脅、不懈追求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剛纔大家分析得都不錯,其實,在語文課的學習中,認真閱讀文章,把握重點內容,結合關鍵詞語,體會語句的深刻內涵,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們要能堅持用這樣的方法去閱讀和分析課文,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伽利略是一個不怕威脅、勇於探索、注重實踐、不迷信權威、熱愛科學的科學家。

三、拓展延伸(8分鐘)

其實在科學發展史上像伽利略這樣的科學家有很多,你最喜歡的科學家是誰呢?

課前,請同學們嘗試蒐集科學家的資料做一份讀書卡片,現在我們來看看同學們做得怎麼樣?

(展示讀書卡片,學生講述製作過程、內容選擇)

老師贈言: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華羅庚(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