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七年級語文期末試題

七年級語文期末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第一部分:

七年級語文期末試題

1.加點字注意全對的一項是( )

A、冥頑() 奇崛() 豐腴() 束縛()

B、盛饌() 窺伺() 剽悍() 曉諭()

C、滂沱() 墮落() 靦腆() 孤僻()

D、對峙() 鄙夷() 漣漪() 鏤空()

2.下列各組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蟄伏 威懾 招搖過市 鞭長莫及

B、袖珍 遏止 小巧玲瓏 重巒疊障

C、侮辱 佇立 孤苦伶仃 怡然自得

D、瀰漫 肆意 因地制宜 首屈一指

3.在下面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詞語:

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___________是技術。 ___________是重巒疊嶂, 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 ___________ 使遊覽者在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

4.原文填寫:

⑴斯是陋室,___________。

無絲竹之亂耳,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悠然見南山。

⑶___________ ,甲光向日金鱗開。

⑷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___________。夕陽西下,___________ 。

5.童話《地毯下的塵土》中的米妮的行爲和小矮人唱的歌,表達了什麼中心?

6.你學習了《少年愛因斯坦》後,感覺到愛因斯坦小時候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7.學習了《包拯》《董宣執法》《岳飛》三篇文章,你認爲這些古代名人的哪些行爲、品質是值得肯定的?

8.下面是對散曲《天淨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曲此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徵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圖。

B、第二句用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襯,更顯出環境的幽靜。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爲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無思鄉之情。

9.下面一段話中四個空白處應填人的詩句分別是( )

在盛唐的詩歌中,有一類通常被統稱爲“邊塞詩”。這些詩作內容豐富多彩,爲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盛唐邊塞畫卷。這裏有 ⑴ 的雄奇景觀,有“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丟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壯闊雪原,有 ⑵ 的風雪酷寒;這裏有 ⑶ 的慷慨悲壯,有 ⑷ 的惆悵無奈,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高適《燕歌行》)的極度憤慨……

A.“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C、“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E.“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F.“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第二部分:

(一)

戴着無腿眼鏡的父親

斷了腿的眼鏡用線縛在腦後,躺在古色古香的太師椅上,雙手託一本厚厚的線裝古書,沒有魯迅筆下《藤野先生》抑揚頓挫的朗讀,卻有他那搖頭晃腦的神態。這個看書人就是我的父親了。

父親是我的第一任老師,當然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了。

父親識幾個字,在村裏經常給人家寫寫對聯,主持個紅白喜事什麼的,頗得村人的敬重。恭維聲浸泡得父親的自尊心悄然生長,於是,父親便拿這點榮耀來時時警醒我們,不要做出讓村人瞧不起的事體,傷了李家門面。

父親的心理也曾澆灌得我們姐妹個個爭強好勝。1981年夏天,高考超出幾分的我因報考志願沒有選擇好,名落孫山後,我滿心想再回學校去“撲騰”一年,又怕第二年再考不上,讓村人嗤笑我。遲遲疑疑之間,父親說你願去就去吧,誰沒個閃失,只要你盡到自己的努力就夠了。當時說得我眼眶發熱,鼻子發酸,一扭頭說:“爹,我走了!”

我走了,父親依舊是原來的父親,平時依舊有說有笑,村裏有紅白喜事什麼的還依舊照常主持。可回到家裏便似乎有了一塊心病,母親說他最惦念的就是我。我知道他也在考慮明年我能不能考上,再考不上怎麼辦?時間一長,他便找個理由帶上點飯菜悄悄到學校來看看我。有時說我一過就一個星期不回家,是不是飯捨不得吃,會不會餓壞了身子熬壞了眼睛;有時來到學校放下東西在教室後窗看看我就走;有時就那麼地站在窗外看老師講課,直到下課他才悄悄地告訴我給我捎來了東西放在宿舍裏。等我回一次家,他便左打量右照看。當然,父親的這些動作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可我相信我的第六感官不會有錯。每次回學校前前,父親便將我拉到一邊塞給我兩元錢,那時候,兩元錢能使我真正地肥上一星期。可惜,多數時候,還是讓我換成了書本和筆記本。有時我想只要把父親的心意變成我的學習動力就行了,用不着和有錢人家的同學比較吃穿。

父親當時只有50多歲的年紀,生活雖然簡樸,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穿一件補丁摞補丁的衣服,也要經常洗得乾乾淨淨的,在村人的眼裏永遠是一副乾淨利落的樣子,成天充滿着自信。可是,一進入城市,特別是進入我所上學的學校,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後的茅草,把他整個兒地淹沒了。

那年春節前,父親把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賣了,留下了豬頭和豬下水供家人消受。由於我們是補習班沒有放假,父親便一大早踩着雪走了30多里路來到學校給我送,生怕我春節回家時就吃沒了。他到學校時我們正在上課,講課老師看到他站在教室門口附近,便問他找誰?他偷偷地用眼睛的餘光瞅瞅我說:不找誰,我就是想聽您講課,我也是老師呢。講課老師很是感動,看到他落了一身的雪花,讓他到屋裏聽,他卻雙手擺着“不啦!不啦!”帶着一副志得意滿的神態走了。

父親沒有和我說上話,我知道他肯定不會走。於是便藉口去廁所隨後追了出來,在學校的宣傳欄下我找到了避雪的父親。我問父親爲什麼不叫我出來,他說老師正在講課呢哪能分得心,再說……父親沒有繼續往下說,他扯一扯身上的衣服,我明白了,他是怕同學們知道我的父親是一位農民。

我從父親手裏接過煎餅包,看着父親胡茬上和棉帽上的冰花,看着他那凍得紅紅的鼻頭,良久,我把煎餅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輕輕地爲父親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

看着父親,我的眼睛模糊了,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戴着無腿眼鏡,手捧線裝古書,躺在太師椅上的我那自信而又自尊的父親嗎!

10.如何理解第⑥自然段“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後的茅草,把他整個兒地淹沒了。”一句的含義?

11.第⑦自然段“不找誰,我就是想聽您講課,我也是老師呢。”爲什麼父親要說謊?

12.本文第③自然段父親自尊心悄然生長的原因?

13.試找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動的一處,並說明理由。

14.用一組排比句描述你對“父親”的理解。

15.閱讀文章首尾兩段,試從文章結構角度分析其特點。

(二)

壯士情懷

探險家終於倒在了羅布泊。正如他預言的,倒下時面對着東方,面對着上海。

此時此刻,我正在聽他的一個錄音,那是一個月前他與上海大學生的談話。他分明在說:歐洲近代的發展,與一大批探險家分不開,他們發現了大量被中世紀埋沒的文明。在中國,則漢有張騫,唐有玄奘……現在,世界上走得最遠的是阿根廷的托馬斯先生,而他已經年老。中國人應該超過這個紀錄,這個任務由我來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鐘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麼,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從無知走向——從浮躁走向——從淺薄走向——。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因此,在那遠天之下,有我遲早要去的地方……

——聽着這些語言我十分驚訝,一個長年孤獨地跋涉在荒漠野嶺間的靈魂,怎麼會馱載着這般見識、這般情懷!他究竟應該算是什麼樣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論。據我所知,他早已獲得了一個尊稱。不管在哪兒,他聽到最多的聲音是:“請停一停,壯士!”直到沙丘上那塊紀念木牌,仍然毫不猶豫地重複了這個古老的稱呼:壯士。

壯士,能被素昧平生的遠近同胞齊聲呼喊的壯士,久違矣。

與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壯士絕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以街市間的慣性眼光去看,他們的行爲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邏輯常規,但正因爲如此,他們也就以一種強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類超越尋常、體驗生命、迴歸本真。奧運健兒的極限性拼搏也是一種提醒,而始終無視生死邊界的探險壯士則更是提醒我們作爲一個人有可能達到的從肢體到心靈的雙重強健,強健到超塵脫俗,強健到無牽無掛,強健到無愧於緲緲祖先,茫茫山川。壯士不必多,也不會多,他們無意叫人追隨,卻總是讓人震動。正如電視上那位x疆女司機說的:看着這個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難都不能叫困難了。

但是,“這個上海人”也有一點小小的苦惱:“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說一句上海話作爲測試,因爲上海話很難冒充。”——爲此,上海人很難說什麼,大家只記得紀錄片裏他與上海電視臺的記者告別,彼此用的是上海話。餘音剛剛散盡,背影已飄浮進沙海,不再回歸。

好在探險家留下了許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發現,他的驚喜,他急於要把眼前的罕見景象留下來呈示給人們的熱忱,都能在這些作品中找到。這是一個寂寞者寄給喧鬧世界的一份厚禮,這是一個遠行者交給自己家鄉的一筆遺產,當然,這也是今天的探險家遠比張騫、玄奘們幸運的地方,是壯士的另一種迴歸。不久前當他的攝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時候,展覽館中曾出現過空前的轟動,成千上萬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鄉人遺留在遙遠異鄉的風采,這個熱鬧景象實在讓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爲那個展覽的序言刊出,現在他的遺著即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數語,移作該書序言,再一次表達我對探險家的景仰。

16.在此篇序言中,餘秋雨先生除了介紹成書的作者及作品的有關情況,還表達了自己對探險家 的感情。

17.文章的開頭“倒下時面對着東方,面對着上海”讓我們想到一個成語( )

A、狐死首丘 B、狐假虎威 C、狡兔三窟 D、兔死狗烹

18.第2段摘用探險家與大學生談話錄音的內容,其目的是爲了表現探險家 。

19.第2段空格處依次所填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高尚 穩重 充實

B.充實 高尚 穩重

C.充實 穩重 高尚

D.穩重 高尚 充實

20.第6段寫探險家的精神追求對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啓示是: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1.文章許多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兩組對比的句子。(或找出對比的雙方)

22.作者把探險家稱作“壯士”,原因是:(請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

A、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信念。

B、能夠無視生死世界,把生命置之度外。

C、能夠拋開繁華長期忍受孤獨,將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種精神追求。

D.能夠將自己的作品當作遺產交給家鄉,並引起轟動。

第三部分:

以“我聽來的一個故事”爲題,寫一篇文章,要求敘述清楚事件的要素,內容完整。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