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1

成語】: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釋】:

矛,長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牴觸,不一致。2.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衝突。

【出處】:

《韓非子》

【舉例造句】:

英勇戰鬥於前,又放棄土地在後,不是自相矛盾嗎?

【成語典故】: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將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衆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啓示

不要誇過頭,免得喧賓奪主。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纔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揭示道理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

做事說話皆應三思。

自相矛盾的意思及故事2

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 自己的言行前後互相牴觸。矛:古時用來進攻的銳器;盾:古時用來防身的盾牌。

[語出]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矛;不能寫作“予”或“茅”。

[近義] 格格不入

[反義] 自圓其說 無懈可擊 天衣無縫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後一致;不能~。

[英譯] antinomy

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告訴我們的道理

自相矛盾的文言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伺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子》

【成語解釋】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一個人說話前後牴觸,不一致。

①鬻(yù)——賣。

②譽——讚美。

③陷——攻破。這裏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說。

自相矛盾故事的翻譯

從前有個楚國的商人在市場上出賣自制的長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舉起來,一面拍着一面吹噓說:“我賣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堅固沒有了。不管對方使的長矛怎樣鋒利,也別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會兒,他又舉起長矛向圍觀的人們誇耀:“我做的長矛,最快最快,再鋒利沒有了。不管對方抵擋的盾牌怎樣堅固,我的長矛一刺就透!”

圍觀的人羣中有人問道:“如果用你做的長矛來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還是刺不透呢?”楚國商人漲紅着臉,半天回答不上來。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後一致,不能故意誇大,言過其實。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係中,竟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前後互相牴觸,那就會矛盾百出,象楚國商人一樣經不住駁同。這則寓言故事已經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爲人們常用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