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以訛傳訛成語解釋

以訛傳訛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注音】yǐ é chuán é

以訛傳訛成語解釋

【典故】世上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於此,故名採石,以訛傳訛。 宋·俞琰《席上腐談》

【解釋】以:拿,把;訛:謬誤。指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錯誤相傳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三人成虎、謬種流傳

反義詞】衣鉢相傳、一脈相承

【押韻詞】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楚弓楚得、咎有應得、信口開合、簪筆磬折、徒呼奈何、千載一合、張口吐舌、陶陶自得、超然自得、......

【年代】近代

【燈謎】流言生蜚語

歇後語】流言生蜚語

成語故事】從前楚國有個獵人,他捕鳥技藝很精湛。一次他捕獲一隻美麗的山雞準備到城裏去賣,過路的富翁詢問是什麼鳥,獵人騙他是鳳凰,於是以2000金賣給富翁。富翁覺得鳳凰應該進獻給楚王,可是山雞在路上死了。消息傳到楚王那裏,楚王嘉獎他的忠心

【示例】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些古蹟來以惑愚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

【成語例句】

◎ 活動中,傳播道聽途說的假新聞,譁衆取寵,以訛傳訛,影響惡劣,不負責任的問題。

◎ 以訛傳訛由於信息渠道的有限,人們判斷是非的標準極易受輿論和"權威"的影響。

◎ 但是阿蘭說:這些事是瞎編的,或者是別人的事,以訛傳訛傳到了他身上

◎ 試看中國歷史上諸如秦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直至近世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其整體性質而言,沒有一次不是"民"反抗"官"的鬥爭,用譚嗣同的話說,是人民"苦於君官,鋌而走險",用中國幾乎盡人皆知的話說是"xxxx";而所謂"農民反抗地主"云云,不過是始作俑者想當然,而學舌者以訛傳訛而已。

◎ 這一情節傳開後,人們便以訛傳訛,變成了"馬錫五審判烏鴉告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