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

本課內容與同學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示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於文章的感情的掌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並注重對同學感情的引導,以此爲突破口來加深同學對課文的理解。其實這是一堂沒有亮色、也無創意的常規課堂教學,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緒一直爲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難,我們心情繁重;體驗溫情,我們不覺感動。在感受苦難體驗溫情中,同學能嚴肅地考慮生活和人生,從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薰陶,達到了預期的情感教育教學目標。

第一,以同學的原有基礎來設計教學的起點。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同學)的科學、客觀分析確定“務實”的教學起點,而不是以教師的主觀判斷或經驗爲基礎來確定“理想”的教學起點。

第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充沛挖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素材。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同學在有效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新課程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課本與生活的資源整合,同學體驗與教師感悟的資源整合,課堂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資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資源整合設計會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化進程。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踐層面有一個目標不好掌握的問題。以前,一種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節課結束,馬上做一個教學質量的檢驗,看同學是否掌握了該學的東西。這件事情非常值得考慮。每節課能清的、能測的,多是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東西。情感的目標,能力的要求,絕對不是靠某一節課能完成的,但是每一節課都必需體現這些目標。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許多個比較長的階段,通過利用課程資源去薰陶,由同學去體驗,逐漸積累而獲得的。這正體現了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挑戰。如何發明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同學的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成爲一種內在的教學品質和教學行爲,便成爲老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可見,大局部優秀教案,決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劃上句號的手稿,它一直處於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是課前構思與實際教學之間的反覆對話,是一次次實踐之後的對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義並不體現在課前的一紙空文,而是展現於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成於教學之後。因此,教學目標便是整個優秀教案的“航標”,教學過程就是催生課程理想的“搖籃”。

教學的過程不是“執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假如期望的是同學按教學設計設想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同學得出預設的答案,那麼,課堂就成了“教學設計劇”演出的舞臺,主角當然是教師,學習好的同學只是配角,多數同學只能是不起眼的羣衆演員,甚至只能是觀衆和聽衆。

有效的課堂,一是同學主動參與學習;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堅持有效互動;三是同學的學習資料、時間和空間能夠得到充沛保證;四是同學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五是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同學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簡而言之,有效的大課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迴歸生活,凸顯體驗,傳送知識,增進交往,純化情感,發展個性,促進同學發展,促進教師生長。

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主動,合作,探究。積極優化學習方式,就是使同學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同學的學習應該不是一種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課堂應是點燃同學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同學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要優化同學的學習方式,在現代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展開中要有意識地促使同學運用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引導的發現性學習和有指導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同學成爲課堂的主體,成爲學習的發現者,學會選擇,主動發展。這纔有可能使課堂教學不只有效,而且高效,長效。

總之,開放、互動、和諧的課堂,不只僅關注教育理念,人文素養,教學思路,學科功底,組織協調,教學機智,更關注同學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讓課堂成爲同學的創意空間,成爲教師生長的生動舞臺!

教學常規視同學校的法規。冷冷清清不象是課堂,熱熱鬧鬧未必是課堂。課堂上必需重視對全體同學的紀律約束,尤其是開放性的課堂更要強調規範性。常態課、競賽課應該日趨同化。多些表示,少些扮演。既要務實求真,又要厚積薄發,一方面練好技能,一方面學習技巧,將技術上升到藝術,由藝術迴歸生活。

同學的自主暴露必需成爲可能。自我探究,質疑發問,在課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讓同學暴露他們的考慮和發現,關鍵在於敢不敢暴露自身的缺點和盲點。

多媒體不叫萬金油,合適是選擇的最佳原則。現代教育技術強調合理貼切,恰到好處,要服務於教學。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書又是多媒體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確使用,提高課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學成本。有的課堂完全可以返樸歸真,提倡本性。

臺上精彩一刻鐘,臺下修煉三年功。加強課程規範的掌握,從教學語言、體態、板書表達上下功夫,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同學、琢磨教材、琢磨生動鮮活的生活,在實踐中加快自身的專業發展。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2

樸拙、真實是本節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我的課堂教學摒棄譁衆取寵、華而不實的“教蟲小技”,自然純樸,無刻意雕飾之痕。

1、文道統一,教學目標多維化。

2、讀悟結合,學習方法探究化。讓學生讀中悟情,把儘量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從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讀描寫獻血過程這一部分,勾畫出描寫阮恆動作、神情的語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學生評議,激勵讀,創設情境讀,讓學生明白阮恆獻血時內心很複雜。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3

課題的教學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覺告訴我課題教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空間也很廣闊。

1.運用課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學伊始,學生的課本尚未打開,我就請學生說出課題。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一學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報出了課題;對於未舉手的學生,他們的預習質量就值得懷疑了。板書課題後,請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一學生說,課題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肖邦。也有學生對肖邦的生平資料進行了補充。發言出色的同學顯然就是預習工作做得好的學生。

2.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讀着課題,讓學生質疑問難:肖邦爲什麼要離開祖國?他爲什麼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等等。學生的問題越多,說明他的思維越活躍。帶着問題讀課文,學生充滿了閱讀的期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高漲起來。

3.運用課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能領會文章的主題,把握情感基調。從“把心臟帶回祖國”這樣的字眼,顯然可以體會到肖邦深厚的愛國情感以及文章悲壯的情感色彩。

4.運用課題,對學生進行寫字教學。教師端正規範的板書,是對學生的示範。課題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課題的時機進行及時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4

首先,對這個重點段落的處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點,突顯了百草園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對這個段落的理解,教師在引領的過程中,遵循了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認識層次,鑑賞層次,悟道層次,不但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還在鑑賞中悟到了本段寫作的特點,在閱讀中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又爲本單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又爲“課堂練筆”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我們深知,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要求更高,層次更深。它派生於閱讀課堂,融合了閱讀寫作,其首要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習得語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練筆,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只是,我認爲:本課例更偏重於語言技巧的習得,在幫助學生理解的這個層面,還做得不夠。

由練筆,生髮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閱讀理解的練筆中,一些“淺練筆”“假練筆”“僞練筆”“空練筆”是沒價值的,應該杜絕。但,一些理解性練筆,如:表達性練筆,補白性練筆,想象性練筆和遷移性練筆,應根據課文的實際理解狀況,逐步開展,教師的思考,不能只侷限於語言技巧習得的練筆。

最後,從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還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由於學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課堂上,儘量給孩子以動筆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讀書聲是越來越少了,但,這個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朗讀的角度出發,沒有進行過多講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讀中,使學生逐步地走進了作者的童心世界,興趣盎然地欣賞着百草園裏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古訓: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真是有道理啊!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自己的課堂中不斷地堅持下去的。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5

我們常說把學習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爲只有當他們興致勃勃時才能投入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爲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爲人,簡介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如學生在學習“笑談‘碰壁’”這一部分內容時,發現很多學生只畫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卻不知該如何寫批註。

於是,我先讓學生說說“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嗎?告訴學生若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必須讀出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麼?學生立刻說出是指黑暗的舊社會。然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說說,“碰壁”是指什麼?魯迅當時黑暗的舊社會中爲什麼會“碰壁”?從而讓學生體會魯迅不怕挫折與迫害,頑強鬥爭的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在“救助車伕”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教學時我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係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衆的品質。

課上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後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爲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後,又對車伕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麼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麼的輕而易舉。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因備課匆忙,急於追趕教學進度,我雖然知道“我呆呆地望着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的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是文章的情感主線,但沒有仔細考慮該如何以這個情感主線,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體會情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應該在學生每學一個小故事後,再返回到這一句話的誦讀上,一詠三嘆,使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高大。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6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時代,人們要處理大量信息,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僅僅靠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已不能受用終生。要適應未來的社會,人們必須終身學習、不斷自我發展與提高,而終身教育又要求人們能夠培養可以獨立於教師和課堂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終極目標,即以培養學生自求自得、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爲目標。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自主學習的技能呢?下面結合案例談兩點:

首先,知疑善問。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知疑善問。知疑善問可以避免學習誤入歧途,並獲得新的理解。知疑是提問的前提。提問有自問和問他人之分,自問就是自己善於提出問題,然後自我解決問題;問他人就是有問題求教於他人,請別人解惑。相比之下,自問更爲重要。知疑善問是我國傳統學習觀的精華,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辨證觀。朱熹主張:“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也就是說,學習沒有疑問的,要鼓勵他提出疑問,提出疑問得到解答,學習就取得了進步。在他看來,質疑要經過兩個階段:由不疑到疑的階段和由疑到不疑的階段。正是這種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過程中,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在這個案例中,貫穿着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問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品味詞語,理解句子,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同時掌握抓住關鍵詞提問,聯繫上下文解答的學習方法結構。

第二,教用結構工具。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葉瀾教授指出,“工具”不是指學具,而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學習方法的結構,教會學生學習結構及掌握、應用結構主動、獨立學習。上課時,老師按結構過程一步一步教學,給學生一個按合理的結構過程學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學生熟悉這一過程後,老師不再板書,而是學完一個過程後,有意提問學生:“下一步該做什麼?”幫助學生把結構過程有意識地記在心中,並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如案例中品味句子的方法結構,自學卡的設計,不但使學生熟練掌握了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而且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已能獨立學會某種知識的自豪感,學到的學習方法還常常在課外學習中應用。久而久之,對結構的感知、發現和用結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到了根本的培養。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7

4月25日,在XX小學聽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幾節同課異構的課,深受啓發。這幾位老師的課各有特點,各有優秀,值得學習。

課文所寫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較爲困難,特別是對於“碰壁”的理解上,學生不好理解。呂老師針對這一問題上,在備課時查閱和選取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文本閱讀,對於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課文以五個故事展開,講解時側重重難點。備課深入細緻,這些都值得學習。另外我也提一點意見吧。我覺得在材料的選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魯迅先生爲革命,爲社會,爲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幫學生理解先生爲什麼那麼受人愛戴。另外,最後,呂老師選取了妻子、兒子等人對先生的評價,我覺得這些好像與主題無關。魯迅先生的母親從來不看他兒子的作品,而是特別喜歡張恨水的小說,那能說先生不是個偉大的作家嗎。

崔老師備課獨到,理解準確。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偉人,還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長輩。所以崔老師在板書時就加以區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另外,在講課時,崔老師就像是在放風箏,看似遊離在外,而又圍繞主線。放開有利於學生的思維,主線則保證不偏離課文的主題。另外,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有趣的遊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點建議吧。崔老師說,會的我們不講,我們就講不會的。那你如何判斷學生的會和不會,是不是要做調查和提問,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疑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自己的疑問提問題,再引導討論,配合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是不是會更好點。

以上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聽課,學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8

週三下午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着輕和着,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同學們放聲地朗讀着,不時也動着筆在書上圈點着,

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着,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着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着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着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着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爲真正的“讀者”。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9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啓發和培養,讓學生接受情感的薰陶,感受感情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體驗情感”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情感的薰陶和感受上。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分別是從親情、友情和鄉情三種不同情感來體驗。《我的母親》是屬於親情體驗的,這篇課文通過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無聲的愛,也表達了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體驗之中促發感受,並把感受傾訴出來,在傾訴之中進一步帶動情感的發展。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爲“以情促感,以感帶情”。接下來,我展開論述具體做法。

  一、利用豐富生動的導入創設氛圍

因爲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新課前,我先蒐集了很多能夠表現母愛的資料,比如,圖片、俗語、詩詞、名言、節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人類的也有動物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謂豐富而生動。然後再從中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和表現力的製成課件並按順序投放給學生看,以此來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當然,在每一種類型投放之前或之後我都會插入一些與母愛有關的較有感染力的話來引入或過渡或總結。比如,在投完一組圖片之後,我如是說:“看完這組圖片後同學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母愛是相通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蘊含着深深的母愛。母愛也是偉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愛就一直成爲人們傳頌的話題,無論是高雅的詩詞,還是通俗的諺語,都涌現了不少歌頌母愛的作品。”這段話既揭示了圖片的意義,也增添了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受到感染。還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在放完所有的資料後,我作這樣的總結:從以上資料可以感受到,母愛是不受時空的限制的。母愛可以說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母愛,但每個人對母愛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文章《我的母親》,來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來表達母愛的偉大的。這段話既可以總結前面的內容,也可以開啓下面的內容,爲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氛圍。

實踐證明,這種豐富生動的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又能爲課堂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爲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真摯感人的內容體悟深情

《我的母親》是一篇洋溢着濃濃母愛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過幾個細節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深深的愛,也通過樸實的文字表達了自己未能孝敬母親而帶來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親後內心的巨大悲痛。讀來令人心酸、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朗讀、品讀三個步驟逐步加深學生對於母親對兒女的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歉意這兩種情感的體悟,在體悟中促發內心的感受。具體做法如下:初讀:讓學生小聲初讀課文,然後概括出老舍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時都很激動。我原以爲是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後來有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他們除了被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爲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老舍的母親一樣,是如此之優秀,如此之偉大。這種發現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第一次從心底裏爲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顯得非常激動。

朗讀: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表達母親對兒女們的感情的細節描寫,體悟母親對兒女內斂而又含蓄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些細節描寫讓學生們認識到,老舍的母親其實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也是一位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的母親,儘管她不常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淚代言,但正是如此,更顯其無私和偉大,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品讀:讓學生靜默品讀課文,然後在文中找出一兩句給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讓你產生共鳴的句子來細細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和作者內心感受。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本,一方面還可以爲學生情感的表達醞釀情緒。

  三、利用自由輕鬆的氛圍表達情感

學生心裏有了感受之後,就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及時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曾爲母親做了什麼,你打算以後怎麼做?由於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對文本的感悟,不少學生眼睛裏都打溼了淚水,心中頓時也積滿了想法。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階段,不少學生都是噙着淚水錶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的經歷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時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爲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平時也就很少或者沒有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而這篇課文無疑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讓他們意識到生前的孝順是多麼地重要,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他們的發言大都表示會在以後的日子裏對母親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照顧。盡最大努力爲母親謀幸福。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後,我也頗受感動,學生的發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過情感的表達,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了遷移和昇華,進一步帶動了情感的發展,也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最後,在一曲動人的歌曲《母親我爲你驕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通過歌聲進一步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和祝福。

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這種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後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可能還略顯淺顯,希望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討,總結出更多更實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後人使用和借鑑。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0

口語交際是一種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形式,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從參與表達交流,到樂於表達交流,再到善於表達交流,本次口語交際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的。

  一、創設語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裏產生的言語活動,而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本次“口語交際”教學時,我精心創設了一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

首先,我借羅丹的一句至理名言來啓發學生走向情境。然後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引導學生走進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相誇的慾望。

  二、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課與其說是語言與語言的交流,還不如說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其對話過程構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形成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爲不同的雙向羣體,並在雙向互動中進行動態的口語交際訓練。在《誇誇我的同學》一課的訓練策略上,學生在小組互誇後師示範作小,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照着老師採訪,在採訪的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係。引導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誇也是爲了實現多向互動。在本節口語交際課中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項請聽衆來轉述聽到的內容,較好的檢測了學生善於傾聽的能力。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多項互動活動,使學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課堂環境,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在多向互動中鍛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學會了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突出了“口語交際”中“交際”這一特點。

在教學中,我克服了口語交際“獨白化”的傾向,注重了“多個回合,多向互動”。在互動形式上注意了多層面、有重點,師生之間採用了教師與學生個性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羣體的互動。在這些多層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動交流中,滲入了教師的指導、示範,創設了交際情境,營造了交際氛圍,引導着學生的交際由單調到豐富,由表面到深層,由生硬到和諧。在進行“相互促進”這一環節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際對象、交流方法,獲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這種接近生活自然狀態的訓練中,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課堂引向生活實踐。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爲了不教“。口語交際能力作爲一種綜合能力,它的訓練應該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侷限於課堂,在課堂中止步。所以每一次結課,我們還應將學生的視角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語交際課的結課時,我針對現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最後我適時送上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只是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更加激勵了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真誠的去讚美別人。

教育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次口語交際課中,也存在着一個小小的遺憾。在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有創意的誇同學時,有一個組的代表採用了“猜一猜”的方式,可能是選擇的事例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導致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出現一點小小的錯誤。但是我想,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準備彙報的過程中,實現了合作狀態下的口語交際,體驗了合作的快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生活的交際中,總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尷尬的情況,這個小小的意外,倒可以鍛鍊學生隨機應對的能力。而且,通過本次教學,我更加明確了今後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該如何來突出“交際”的特點,也對“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標》提出: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爲了讓學生從課外感知素材和課文實際內容相互滲透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我指導閱讀“我的老師”的教學過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愛的老師”的具體典型材料,並且寫好簡短的發言稿。在課前五分鐘,請兩三位同學自由發言,這樣無形中給學生之間得到初步啓發:誰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向老師學習?

其次,提供同樣題目,魏巍寫的“我的老師”的閱讀資料。這篇文章是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作者記敘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記敘中融匯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這些情感與平常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學生讀了這篇真實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對自己老師的愛戴、思念,表達了真誠的情感,從中得到情感的薰陶。

其三,要求學生低聲朗讀海倫·凱勒寫的“我的老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內容,認識結構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命運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帶領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師—一個改變她命運的人。”

其四,採取討論式教學,讓學生領悟合作學習,共同解決難題,達到共同提高。通過不同國別的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的比較閱讀,由學生分組討論,擬出發言提綱。討論題目是:

(1)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寫作形式、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2)海倫的文章爲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師教了海倫什麼?莎利文老師好在什麼地方?討論題目公佈之後,有各組因人而異,自由選擇題目,不拘一格,靈活掌握。然後由分散到集中,選擇三兩個組推薦代表發言,使全班同學得到共識。

其五,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經過認真討論,反覆比較分析,思維較好的學生認爲魏巍寫的“我的老師”,敘事內容比較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通俗易懂;而海倫寫的“我的老師”文學性比較強,高雅難懂。因爲海倫的文章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顧名思義應該是寫老師爲主,可是文章並不是如此。文章既寫老師,也寫自己,而且寫自己的筆墨還比寫老師還多。文章寫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寫自己識字時的美好感受,寫來到田野中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從側面寫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寫老師的可愛和可敬。正是這種從側面表現人物優秀品德的寫法,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困惑,一時難以理解。還有,作者海倫和她老師的關係,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作者對自己心中的感情沒有像魏巍那樣進行直接的抒發和渲染,而是隱藏在看似乎實的敘述描寫之中,讓讀者在讀着具體的事件時感受字裏行間流動的深情。學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時難以做到,只有利用課餘時間,反覆細讀,才能深刻地品嚐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導閱讀教學中必須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內涵,以及體驗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導學生閱讀海倫寫的“我的老師”之後的幾點體會,盼予指正。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2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然認識這一點,卻因爲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纔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並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爲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裏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3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我們語文教師又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重視感情、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擇適合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己5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啓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總之,關於語文的話題還有很多,需要大量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去發現,去探究。我相信在我們教師諄諄的教導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會越來越精彩。並且我們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4

今天上午,與五九班學生合作,共同學習了《我的戰友邱少雲》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瞭解文章主要內容、深入體會戰士們在執行任務時所面臨的困難和需遵守的作戰紀律的基礎上,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現和“我”的心理描寫感知邱少雲的高尚品格。

從整節課來說,學生在小組合作環節表現不錯,對於合作流程“自學——組內交流——展示彙報”已經基本掌握,在一些細節之處還需教師的規範、引領,例如在組內交流環節小組長要學會安排發言的順序,交流結束之後小組長要合理安排彙報順序等等。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一定能夠輕鬆、自如的參與到小組的活動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通過各教學環節逐步實現“抓住邱少雲在烈火中的表現以及戰友“我”的心理描寫感知邱少雲堅強的意志、嚴守紀律的高尚品格“這一教學目標,努力將學習任務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努力將學生帶入當時主人公所處的緊張、危險的情境之中,努力利用學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這是自己努力追求的,我想有目標就好。

這節課這次已經是第三次講授,經過這樣的磨課過程,我個人最深刻的體會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少而精,不能貪大圖全,這樣更容易操作一些。在具體環節的設計上,一定要圍繞目標,緊扣目標。教師在授課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就是心中有目標,心中有環節,心中明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爲了實現什麼目的而確定的,只有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數,才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學習目標。

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是存在不足之處的。在學生彙報時,課前的教學預設還是不夠充分,因此當學生從意想不到的句子談起是,自己當時的一瞬間還是大腦空白了一下,這就是說面臨教學中的突發事件還是缺少一些應急能力,還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錘鍊自己。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15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爲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爲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爲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