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一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上冊語文《秋天》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秋天》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採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情感。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鑑於這,我在教學中採用把感情朗讀詩歌、體會詩歌優美意境以及品味詩歌的優美詩句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都是農村孩子,對於農村的秋天學生都很熟悉,因此,課堂上,我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然後把學生的視線轉向課文。從爲什麼說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入手,合作探究,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充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然後,整理在全班展示。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白:秋天到來,紅紅的蘋果、紫紅的葡萄、舉着紅纓的玉米、紅着臉兒的高粱這些能不讓太陽更紅更嬌嗎?桂花、菊花盛開,空氣中到處瀰漫着醉人的花香,能不讓空氣更甜更好嗎?其次,設計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金秋是美麗迷人的,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讚美自己心中的秋天吧!

1、彩筆繪秋天,畫出心中的秋天。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天。

課堂上整堂課抓住了重點,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有不足之處。

1、時間調控欠當,先緊後鬆。

2、沒有充分利用好文中畫面,展開想象。

3、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背誦。

  《秋天》教學反思2

《秋天》一課的教學,我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了課文的優美意境中。朗讀對語文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語文活動都要由閱讀文體開始,對於詩歌則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裏。所謂多樣化我認爲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漸進,由識記生字到讀順詩歌再到讀出韻律以至讀出感情,步步走來,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其次是指多種方式朗讀,可以自讀、同桌對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課後看來,總覺得讀出韻律一節處理的不妥當。我的本意是想通過四步讀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但由於詩歌節奏的劃分本無定法,它和語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教給學生劃分節奏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第一詩節給學生作一個範例,並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這一環節上的遺憾。

  《秋天》教學反思3

《我愛秋天》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節品德與生活課,這是我第二次上這一課。爲了上好這節課,爭取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我認真學習了新課標和新教材,更貼近學生生活,更注重人的發展。從本課的教學中我深刻地領悟到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定位:“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上這堂課,我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從中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二是通過激發延伸,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習慣。根據教學目的,我主要安排了兩大塊內容,一是讓學生感受秋天。我通過讓學生感覺秋天的天氣、尋找秋天的顏色、聞聞秋天的香味、說說秋天的果實這些活動來完成;二是讓學生珍惜成果。我主要通過背誦古詩《憫農》,聯繫實際說一說,寫一寫,表達一下自己對農民的敬意以及自己的決心這幾個環節來完成。整堂課設計精巧,環環相扣,學生踊躍參與,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以活動爲教與學的主要形式

這節課改變了原來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以活動作爲教與學的主要形式,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一個個活動串起來的。也就是說學生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了知識,並有所得,有所悟。

(2)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活動過程中,我始終只是一個支持者、合作者,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幼稚的想法,不太完美的作品,我爲他們提供了一些材料並興致盎然的和他們一起玩,學生和我沒有距離,我感覺到他們信任我,喜歡我,我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我不再因爲怕他們做不好而包辦代替,我知道自己的責任是引導他們自主地計劃、展開活動,而非讓他們依賴我的講授去獲取知識。

(3)教學不是教室中心、書本中心

這節課還是一節開放型的課,不是把他們封閉在教室裏,侷限在書本上。我注重了教學與家庭、社區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和本地區的教育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境裏學習,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但這堂課也有很多的不足:

1課堂節奏快了點。這可以通過教師的語速、學生交流的次數或者增加教學環節來改變。我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自己感受秋天,並收集一些有關秋天的圖片,讓他們自由展示並感受秋天,從中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也可以讓學生畫畫自己喜歡的秋天的圖畫,讓他們在自己動手中得到美的教育。

2語文味太重了點。可能是語文教師的緣故,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以及說話訓練,無意之中把思品課上成了語文味濃濃的課。我應該多從生活中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秋天,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學方法及手段也應該有所改變。

3最後的《豐收之歌》應該改成動畫形式並有字幕出現,這樣便於學生了解歌詞意義並跟着哼唱,讓結尾成爲課堂的又一高潮。

上好品德與生活課是一項艱難的探索性實踐,我將積極地參與實驗,開動腦筋,大膽創新,讓本課程能夠越來越受到兒童的喜愛,並能更有效的促進他們的學習和發展。

  《秋天》教學反思4

《留住秋天》一課,教材中展現的是孩子們留住秋天的各種活動,有的畫畫、有的製作,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可見的秋天的落葉和果實等,這是一篇典型的集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爲一體的課文。本着一切從兒童生活出發,以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爲起點,在進行生活教育的同時自然地進行品德教育的教學理念,我將這課的目標做了如下設定:1、初步瞭解秋天的特點,感受秋天的季節特徵。2、運用具有秋天特徵的物品,獨立或合作,發揮想象製作與秋天有關的作品,同時學會欣賞自己和夥伴。3、初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情感。

在落實本課目標的活動過程中,我力求品德與生活課的課程性質三大基本特徵,即: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融合於課中。具體表現如下。

一、生活性

課前請學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去尋找秋天的落葉、果實、花朵等,從而感受到秋天的特徵。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兒童在課前的尋找、收集等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就體味了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二、開放性

課程不能只把兒童侷限在書本里,應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課堂甚至可以擴展到家庭、社區、街道、學校、公園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於是我讓學生在這些開放的環境中自己觀察、自己欣賞秋天的變化、自己收穫對秋天的認識,從而激發兒童對秋天大自然的熱愛。

三、活動性

活動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從尋找秋天的信息開始,在大自然中體驗秋天的美,從而懂得欣賞秋天大自然的美,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尋找大自然美的素材。用所尋找到的素材根據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創意製作果實、樹葉粘貼畫;果實(瓜子、玉米)手飾、項鍊;用橡膠泥和核桃殼製成小烏龜進行創造活動。這樣不但爲本課教學目標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節課的活動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利用課堂中及時生成的情境對學生進行生活品德教育。例如:有的學生把不要的廢紙等垃圾隨意扔到了地上,或用沾滿白乳膠的手在身上來回的擦抹等,這是一些不講衛生的現象;在作品完成以後許多小朋友把自己帶來(如:花生、瓜子、小米等)還能再用、乾淨的果實都給扔掉了,出現了浪費的現象。對此,我都做到及時引導、及時評價,把品德教育融入學生的活動、生活中。

  《秋天》教學反思5

《秋天》是一篇自讀課文。當代詩人何其芳在詩中描繪了一個個生動的畫面,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風景圖。詩的意境優美,語言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學習此文既可得到文學藝術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課的教學,我通過多樣化的朗讀帶學生走進課文的優美意境中。朗讀對語文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各項語文活動都要由閱讀文體開始,對於詩歌則尤爲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走進詩歌走進作者的心裏。所謂多樣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漸進,由識記生字到讀順詩歌到讀出韻律以至讀出感情,步步走來,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其次是指多種方式朗讀,可以自讀、同桌讀、齊讀、師生共讀,形式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課後看來,總覺讀出韻律一節處理的不妥當。我本意是想通過四步讀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但由於詩歌節奏的劃分本無定法,它和語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教給學生劃分節奏時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學生作一個範例,並不能真正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方法,這不能不說是這一環節上的遺憾。

在品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三幅畫面中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面展開想象,將詩中畫面用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的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這個問題的設置應該說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這一點,我同時在設計課時,準備了第二套方案來降低難度,也就是在學生回答有困難的時候,出示多媒體課件,根據極簡單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重在教給學生描寫的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種降低難度的方法確實爲學生打開了思路,也迸發了許多靈動的火花,出現了許多精彩的片斷。但就總體而言,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年齡尚小,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更易於接受圖片這種直觀的形式,而對於詩歌凝鍊的語言,似乎還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漁家、原野的秋天,這些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直接經驗不足,間接經驗又不夠,理解起來自然困難。

在品析美詞這一環節中,我着重請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教師只做必要的指導。應該說,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品析的相對到位。但場面顯得平靜,過於有條不紊,沒有適時激起學生之間的問題矛盾,沒有形成激烈探討的場面,這也限制了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每一堂課我都認爲應該給學生一個質疑問難的機會,因爲“學貴有疑”,正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真正對課堂提出問題的學生纔是真正走進文本,有着獨立思考意識的。但由於時間的限制,很遺憾,我在這一節課上卻缺少了這一環節。

總之,由於各種原因,總覺得這課的教學沒達到預期的效果,課堂沒有真正活起來。

秋天原文欣賞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柏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秋天》教學反思6

《秋天》是一首詩歌,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詩歌的每一小節,很值得引導孩子進行仿寫。特別是二、四小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非常值得學生品讀。

第二小節:秋風在田野裏打滾,秋風在小路上奔跑;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塗掉……

先和孩子們一起感受了秋風的調皮和可愛,爲了打開孩子的想象空間,我問孩子們:秋風像我們小孩子一樣調皮可愛,那麼他們還會去哪?有了“田野、小路”的鋪墊,有了自己平日的調皮經歷,有的孩子們想到了果園、公園等,在此基礎上,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的記憶,他們想到了“農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又追問:在果園我們能看到什麼?孩子們回答:看到紅通通的蘋果、黃黃的柿子等等,於是又問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們回答起來顯得簡單多了,因爲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對春夏秋冬的景物進行過討論,甚至寫過話。這樣,再來進行“秋風在……”這樣的表達訓練,就等於是將兩個問題進行組合,孩子們表達起來得心應手。有了引導,孩子們的寫話比較順暢,寫出的句子很真實。

第四小節:蘋果嚷着冷了,要穿紅襖;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如何讓孩子們仿寫這句話?我先讓他們來說說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各種水果成熟時是什麼顏色的?起初,孩子們舉手的不多,原因是他們對秋天成熟的水果不太瞭解。於是,我給孩子們展示了秋天的水果,五顏六色的水果圖讓孩子們激動,好多小眼睛亮起來了,發出了“哇”和咽口水的聲音。這下子,情感被完全打開了,學習興趣陡增,思考的激情也被激發,表達一下子就變得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