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1K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6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將心比心》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將心比心”爲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學習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人與人要寬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關心他人。

本文是思想性很強的課文,又是略讀課文,我們很容易停留在瞭解思想內容地層面,上成思品課,忽視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在具體教學中,我讓學生初讀感知大意、瞭解語言表層意思後,就單刀直入,讓學生披文入情,重點交流第二件事:如果你親身經歷着這件事,你的心裏也會感到溫暖和感動的,對嗎?哪些地方讓你感動?並要求邊默讀邊做記號,寫寫批註。根據學生的自學進行交流,臨到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感情。例如:在“幫助推門”事件中,我抓住“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她跟上來才鬆開手。”這句話。從“沉重”、“一直”、“才”三個字眼着手,讓學生想象:如果不是一直推着門會發生什麼事情?奶奶受幫助後,會怎麼說?在想象訓練中,使學生體會到阿姨想他人所想,善待他人,關心他人的人格魅力。

從語言入手,讓學生學習語言、揣摩與品味語言,強化語感訓練,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心田,從而既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人文關愛,又學習到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表情達意的言語技能和技巧,達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將心比心》是從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兩個小故事寫起,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它反映了人們的思想道德問題,目的在於呼喚人們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將心比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本文是略讀課文,適宜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堂上,我採用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以組爲單位自主學文思考解答:阿姨有顆怎樣的心?從那可以看出?要是你是那位阿姨會怎麼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針的母親,你會怎樣做?如果對那位護士進行責怪,甚至責罵,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學生在這些問題引導下去探究文本,並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在討論中懂得了“將心比心”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對將心比心的理解。還讓學生理解圖文後對這位母親寫幾句話。整堂課採用多種方法圍繞“將心比心”層層深入,既讓學生懂得了文題的深刻含義,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和寫作的能力。與此同時還使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將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如:教師的激情不夠,致使課堂不活躍,學生朗讀聲音小,影響了教學效果。今後我要以先進教師爲榜樣,不斷改進提高。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爲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爲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爲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潮水從遠處涌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語文注重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爲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美語言文字的機會。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課文中介紹了四大類春聯內容,爲了使學生既愛讀愛學,又在朗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積累內化。有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在分析春聯內容的時候,我首先指導學習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先感知描寫的內容,再讓學生體會從哪裏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有加深了對春聯描寫的內容的印象。然後又指導了一幅春聯“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由於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另外的兩條我組織學生自學,和同桌討論,再以彙報學習成果的形式交流.實踐表明,學生能很好地自主學習,他們也品嚐到了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但由於這個過程中我沒有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所以他們也沒有品嚐到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因而學習氛比較沉悶。

其次,我把了解春聯對仗特點作爲另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上仍然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讀中感知特點,在讀中體會特點,然後歸納出八個字:字數相等、詞類相當。接着讓學生根據對仗的特點來對對子,從字到詞,再到句,由易到難,學生興味盎然。之後便是春聯上下聯的`一個連線題和一個補充題,學生均完成得非常出色。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嚐到瞭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而且又積累了不少課外的春聯,可謂一箭雙鵰。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貓》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作者通過長期仔細的觀察,對貓的古怪性格及滿月的小貓的淘氣可愛作細緻生動而又逼真的描述,全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內容具體,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文章。

理解貓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課文先從三個方面具體表現老貓的性格古怪:講它又老實又貪玩又盡職;講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不同的表現;講它什麼都怕膽小,但又那麼勇猛。這三個方面的表現,可以說大花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表現在:一是剛滿月的小貓,腿腳還站不穩時就會玩耍;二是稍大一點膽子越來越大,也就更加淘氣,都體現了作者濃濃的喜愛之情。

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並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是怎樣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領會到作者是運用具體事例寫出了貓的性格特點。寫貓的性格古怪時,將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貓的性格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可以通過師生分工朗讀,領悟總分式的構段方式,體會用事例寫具體的表達方法。在體會貓的特點時,要結合具體的語句來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它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把髒腳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動;把貓的叫聲形容得悅耳動聽,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寫貓的可愛時,“它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它是那麼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對小貓的寬容憐愛如待幼小的孩童。這樣飽含情感的語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體會。

這篇課文有突出的蘊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表達了真摯的感情。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老舍先生對家裏的貓愛同兒女,無論是性格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裏都是十分的可愛。人與貓之間的相互信任,相處和諧,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老舍先生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性格越來越鮮明活躍,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節課中我點評小練筆的時候最好也能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來展開評論。這樣又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9月25日,濟源市全體青年語文教師進行了培訓,本來以爲這只是像以往培訓一樣,走馬觀花。到了現場才得知需要現場抽籤進行同課異構。最終決定做課的是張小娟老師和史若蘭老師。在濟瀆路學校,我們聆聽了名師張小娟老師和青年教師史若蘭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收穫很多。張小娟老師的課內容豐富,注重基礎,並且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青年教師史若蘭僅僅用了短短的20分鐘時間就備好了一節課,她的課上的紮實有效。

首先是張老師的課給人一種拂面春風的感覺,清新自然而又有條理。她通過複習老舍的另一片佳作《貓》來導入了《母雞》的學習,並且也爲後面對比這兩篇文章的寫法做了鋪墊。那時我就在想,如果換做是我,可能就是通過《貓》來導入到新課文,僅此而已,那樣肯定會缺乏新意。接着,她又讓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想想:如果你要是寫母雞,你會寫些什麼?這個也是我們年輕老師所欠缺的,只是一味的教授,卻沒有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聯繫自己的生活環境想象創作。緊接着,張老師讓學生通讀全文,體悟作者爲什麼討厭母雞,並特別注重朗讀指導,並讓學生學會通過揣摩重點詞語來體悟語氣。以前我們總會說“美美的讀一下”,“讀出高興、失望、生氣的語氣”,但是卻收效甚微。聽了張老師的課,我才知道,通過讓學生想象作者當時的情景、揣摩關鍵詞也是指導朗讀的好辦法。本節課中有些地方讓我印象深刻,在張老師講解母雞討厭時,課文的1、8自然段都是寫母雞聲音討厭,卻爲什麼不放在一起?由於聽課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進行到這一課,其實如果換成是我來備課,可能也無法注意到這一細節。另外一個是拓展部分,辨析“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標點的變化是否合適,這個問題對學生偏難,但是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們說的都還不錯。拓展環節她還教給學生如何讀名家文章。交給了學生一些使用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方法。在這節課上,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學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衆,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平時我們總是抱怨學生不靈活,現在細細想來,應該是和自己的引導方法有分不開的關係。

緊接着就是實戰階段了,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總結母雞有哪些讓人討厭的,孩子們表達不簡潔,只會機械重複課文中的句子,不會靈活運用。這也是平時上課中的常態:不會概括總結,不會靈活運用。後面讓孩子們對應找一找母雞的優點,他們都能很快找到。但是要孩子們發揮想象說說“母雞可能會怎麼警告自己的小雞?小雞躲在媽媽的懷抱裏會說些什麼?”這種發揮性的問題只有經過小組討論纔會有比較創新的答案。後面拓展的問題,能不能把“我不敢再討厭母雞”換成“我不會再討厭母雞”對於他們來說很難,同學們都睜着爲難的眼睛,最後我只能自己說出了問題的答案。

總的來說,這次培訓收穫不小,讓我知道自己在教學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以後的培訓中,我會更加認真聽課,認真反思,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