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大綱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1

在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我們天天將“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掛在口頭,那麼,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呢?在本節課中,我做了大膽地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等多種方式獲得新知,尤其是讓學生畫圓柱、圓錐的直觀圖環節,學生興趣特別高漲,而且教師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嘗試中出現錯誤,並充分利用學生所呈現的所有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不斷對自己的圖進行修正,引導學生在嘗試操作中、在交流爭辯中逐漸地構建知識框架。回味起來,實際整個過程也是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漸發展的一個過程。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實施,我充分體會到: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卻沒有辦法教給學生空間觀念,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中使空間觀念逐漸得到發展。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2

《面的旋轉》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徵,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體會“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整體把握“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面的旋轉》教學反思。

圓柱和圓錐的特徵比較直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擺在首位。爲了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首先設計了一個利用自行車車輪轉動體會“點的運動形成線”的活動,即在自行車後輪輻條上繫上綵帶,觀察綵帶隨車輪轉動的情況,發現綵帶轉動後形成了圓。然後又呈現了三幅情境圖,讓學生結合這些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第一幅圖是“很多小的風箏在天空中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第二幅圖是“雨刷運動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線的運動形成面”;第三幅圖是“旋轉門”,引導學生感受“面的旋轉形成體”。

爲了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空間觀念,課前讓學生準備了長方形、半圓形、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四面小旗,今天同學們都很認真每個人都做了四面小旗,雖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很規則、有的比較粗糙,但是他們都做的有,所以我很高興,教學反思《《面的旋轉》教學反思》。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快速的旋轉小旗的棒子,仔細觀察轉動後的結果,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通過親手操作學生理解了長方形(正方形)沿一條邊旋轉一週形成圓柱,直角三角形沿一條直角邊旋轉一週形成圓錐,半圓沿一條直徑旋轉一週形成球,直角梯形沿一條直角腰旋轉一週形成圓臺。

今天這節課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同學們做的小旗,課後我還收集了一些做得好的。由於他們親自動手操作了,所以對面的旋轉形成體體會比較深,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也很不錯。從今天的課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空間與圖形的課堂上,該讓學生準備的材料提前讓他們準備好,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體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操作等活動親身感受數學,並從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3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學習:

一、從“靜態 → 動態”,即由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幾何體。這不僅是對幾何體形成過程的學習,同時讓學生體會面和體的關係也是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

二、從“整體辨認 → 局部刻畫特徵”,鼓勵學生在以前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研究圓柱和圓錐的特徵。同時,對圓柱和圓錐的側面的認識,使學生對面的認識從平面過渡到曲面,這是認識上的再一次上升。

三、從觀察圓柱、圓錐實物到認識它們畫在平面上的“圖”。體現的是“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關注“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

爲了便於學生理解,課堂上呈現了幾個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進行觀察,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首先設計了一個利用自行車車輪轉動體會“點的運動形成線”的活動,即在自行車後輪輻條上繫上綵帶,觀察綵帶隨車輪轉動的情況,發現綵帶轉動後形成了圓。然後又呈現了三幅情境圖,讓學生結合這些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繫,第一幅圖是“很多小的風箏在天空中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第二幅圖是“雨刷運動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線的運動形成面”;第三幅圖是“轉門”,引導學生感受“面的旋轉形成體”。在結合具體情境感受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操作活動,通過快速旋轉小旗,引導學生結合空間想象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時,準備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導全體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還把點、線、面的運動過程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在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另外,對於教材中通過旋轉形成的幾何體中出現的球和圓臺,讓學生在“面旋轉成體”的過程中增加體驗,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和想象認識這兩種幾何體。課堂上注意把握好教學要求,球只要求學生認識,不要求掌握特徵;圓臺不出名稱,只要學生能連線,知道是由哪個平面圖形旋轉形成的就可以了

課後反思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

現代教育主張“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置身於一個現實、有趣、有挑戰性的生活情境中,從以生活中“旋轉的美”到課中“找一找”生活中圓柱、圓錐體的物品和練習題中包裝盒的設計,都鼓動學生去觀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豐富了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逐步形成了學習數學的良好情感與態度。

二、提供活動空間,讓學生在人人蔘與的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

現代教學論認爲: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而且操作與思考、想象相結合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索圖形特徵,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算途徑。因此,在課上,我爲學生提供了多次探索、操作的空間。“旋轉游戲”使每一個學生快樂地參與其中,使學生從抽象進入直觀,又引發了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討論,接下來在小組中通過看、摸、滾、剪、量等探索活動中,又一次享受到了無比的愉悅,思維也漸漸走向深刻,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幾何形體的認識,形成良好的空間感知。

三、搭建展示舞臺,讓學生在交流、彙報中獲得成功,建立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裏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因此,在課堂上,我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個成功的契機,例如:通過小組內的合作,探索,談談你的發現,你的收穫等等,使學生在彙報中互相補充、互相啓發,感受到學習中的成就感。而且我重視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賞識和肯定,這給學生極大的信心,促使他們永遠樂觀向上。

四、藉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直觀、動感中形成表象。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本節課,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動、逼真地將平面圖形經過旋轉,形成立體圖形。這樣將靜態的知識結構變爲動態的探索對象,引領學生們直觀、高效的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促進學生髮展落實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從而形成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評 析:

1.素材——注重現實性。

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本節課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置於趣味盎然的情景之中,如:生活中“旋轉的美”、“找一找”等活動。這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又爲實踐服務的思想,從而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

2.問題——呈現開放性。

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中“旋轉游戲”、小組內的“操作活動”等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課堂上學生非常執着認真,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每個問題都得出不同的答案。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可以開放了課堂空間,又開放了學生思維,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特別在探索、總結圓柱和圓錐的組成和特點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潛能得到開發,他們所收穫的遠非數學知識。

3.活動——凸顯主體性。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最大限度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本課中教師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同桌互助、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用觀察、分析、猜想、探索、歸納等手段,幫助學生動手、動腦做數學,引導他們自主歸納出立體圖形的特點。同時,注重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主性和潛在創造力,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有趣味性、豐富性、現實性。同時建立自主學習的課堂機制,加強學法指導,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教後記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感覺做到了以下幾點:

1、素材——注重現實性

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本節課中,我始終把學生置於趣味的情境之中,如:生活中“旋轉的美”“找一找”等活動,這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實踐,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

2、問題——呈現開放性

教學中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本節課中“旋轉游戲”、小組內的“操作活動”等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課堂上學生非常執着、認真、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已見,每個問題都得出不同的答案。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開放了課堂空間又開放了學生思維;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特別在探索、總結圓柱和圓錐的組成和特點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潛能得到開發,他們所收穫的遠非數學知識。

3、活動——凸顯主體性

課中,我大膽放手,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我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同桌互助、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用觀察、分析、猜想、探索、歸納等手段,幫助學生動手、動腦做數學,引導他們自主歸納出立體圖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