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

學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們都被肖邦打動了,我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靈魂卻渴望迴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

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緻,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衝擊力。我又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禮物”三個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從肖邦的神態、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捨。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用音樂作爲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如何理解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指導學生聯繫文章前面的內容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肖邦的愛國情感,之所以愛國,他纔會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

“愛國”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範圍很廣,而且每個人愛國的方式都不一樣。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說教,只有抓住文章的語言文字,才能真正感受主人公的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2

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於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麼?接着讓學生把這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個字來概括(師生送別)。而後,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

在教學“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羣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麼,並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的句式

在教學“贈送銀盃”時,我順手拿起了教室裏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將學生帶入表演情境。在角色朗讀中感悟埃斯內爾的良苦用心和濃濃的師生情誼。

在教學“離開華沙”時,我用引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面對老師、同學深情的歌聲,肖邦(感動得點了點頭);面對老師埃斯內爾盛滿祖國泥土的銀盃這一特殊的禮物,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而在告別祖國首都時,肖邦也只是(回頭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麼呢?請把心裏想說的話寫下來。”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於: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如有些過渡語,顯得比較繁瑣;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如在埃斯內爾贈送銀盃時,我讓學生說說,“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這銀盃裏可能會裝些什麼?”學生回答倒是挺豐富的,但實際想來,還不如把這點時間節省下來,用於感情朗讀,讀出埃斯內爾的真情囑託和良苦用心。

在今後的教學中,當在以上這兩方面多下工夫,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實際有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波蘭著名音樂家肖邦在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和愛國情懷的極致表現,也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爲他送行時的諄諄囑託,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送行”這段文字描寫具體細緻,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震撼。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於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和理解的基礎上熟讀、領悟、背誦。背誦這段文字,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而且,我在教學時還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促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一是讀中悟情。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二是音畫激情。教學時,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4

教學完這課的第一課時,我有兩個環節落實得較爲滿意。

一、課文第2自然段寫了肖邦告別老師和同學,告別自己的祖國,告別華沙城。綜觀全段,肖邦只言未發。老師埃斯內爾緊握他的手深情囑託時,他感動地點了點頭;埃斯內爾送他祖國的泥土時,他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出發前,他回首望了往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疾馳而去。其實,肖邦並不是沒有話講,只是他強忍住內心的感受,如何讓學生體會得到,我便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在心裏默默地說“ ”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二、第3自然段寫到了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悲憤欲絕,他將自己的亡國之痛與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化作成音符——《革命進行曲》。但這《革命進行曲》究竟怎樣的催人奮進,又如何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呢?我一時找不到這個曲子,於是,我就讓學生齊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通過它的激昂的曲調感受到催人奮起的力量。效果挺好的。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5

第二自然段——這個自然段是課文要求背誦的,可見其在文中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肖邦與老師、同學告別的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爲理解肖邦的強烈愛國之情和其不捨離開祖國的內心世界,我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這部分內容的結構是“總—分—總”,我仍然指導學生抓住其中的“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國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指導學生聯繫文章前面的內容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肖邦的愛國情感,之所以愛國,他纔會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6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後,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閱讀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捨,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

(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二、體驗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爲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

他着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爲這羣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學生的答案有:“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然後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我帶着悲憤而去,我會帶着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沙皇,這裏不會永遠屬於你! 祖國,我會爲你而奮鬥的!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麼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爲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三、對話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後,我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徵意義進行了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

(這是祖國、這是你的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長江之歌》的影響]、這是你藝術創作的動力…… 通過這樣幾個環節,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反思: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樑。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薰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纔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7

肖邦,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即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爲主,還涉及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前奏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爲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爲“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這是備課時我看到的一段有關肖邦的資料,當時我被那些數字吸引着,立即從網上搜索他的作品來聽。真的,各種風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抒情風格的鋼琴曲,舒緩的樂曲讓人沉醉。我不是一個音樂細胞很好的人,因此個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賞水平。

在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我有過很多的感動。感動於肖邦對祖國那強烈的愛,驚詫於他用獨特的方式表達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個細胞的愛國之情。讀了好幾遍課文,每當讀到他對姐姐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時,我都會停滯不前,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境,將那畫面定格細細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樂曲來映襯當時情境。試着選了幾段,配了自己的讀書,卻發現不如沒有。因爲彌留之際的肖邦對姐姐是“喃喃地說”,那是一種低到幾乎沒有的聲音,用任何底樂都顯得有些多餘,不如讓學生閉目輕讀體會吧。

學完課文佈置學生去讀杜甫的《春望》,陸游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第三課時的時候有學生對我說肖邦和這三位一樣愛國愛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無奈,都有深深的遺憾。至此我覺得這篇課文可以結束了。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8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佔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這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更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我想到我國愛國詩人杜甫,我想用他的愛國情懷去詮釋肖幫的愛國思想。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不想。”“你從何而知?爲什麼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作爲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爲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後,悲憤欲絕,心中鬱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在此我引入《過零丁洋》,梅姓同學高高舉起手,我請他朗誦:“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這裏,我想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之中,用音符來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於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於倒下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後一句話後,說,這讓吳老師情不自禁想起來我國的一位愛國詩人說的一句話,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一樣,那是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交流。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爲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陸游的這首《示兒》是本單元第四課的一首古詩,這一引用學習對於後來的學習感悟古詩也是有幫助的)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9

教學這一課時,我能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課文的重點掌握得較好。大致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自讀課文,說說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能順利地答出:年輕、傑出、愛國、音樂家。

  二、從哪兒可以看出肖邦是個愛國的音樂家?

“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裏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盃,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後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爲了祖國,也爲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着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三、抓住課文最後一節

“肖邦就這樣帶着亡國之恨在異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此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表達的慾望特別強烈,不少學生說得很動情、很在理。真讓人覺得學生很懂事、很可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灰椋鳥》第一課時

  [教學背景]

由於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現象白描]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蹟,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後學生自學並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後,你有什麼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呢?”而後面卻說“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後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後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爲自己心中沒數,竟當場楞在那,並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於質疑教材,挑戰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錯誤的!課後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瞭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後,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儘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爲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而且知道這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是這爲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並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於思考!而且敢於把自己的見解發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師:哦?你怎麼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後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爲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後續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並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爲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爲它沒什麼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麼好看。而後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心裏已經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於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學反思]: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於從文中找出問題,並敢於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現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爲老師日後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着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爲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作反問,而後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