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

三年級語文下冊《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一】

三年級語文下冊《驚弓之鳥》教學反思範文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通過觀察天上的大雁後,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來的故事。這則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敘述,環環相扣,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學本課時我的主要目標:1、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啓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2、初步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3、抓語文基礎的練習,讓學生會根據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

在教學本課時,先根據字面意思讓學生初步理解“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再抓重點字詞讓學生理解、記憶。然後根據課文中魏王與更羸的對話佔了很大的篇幅,讓學生選擇更羸或魏王的話自主閱讀,去體會“說”的四種表達方式。人物對話的四種表達形式是上學期園地裏的一個重點內容,放在這裏的目的第一個是對這四種對話形式進行一個複習;第二是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本來在這個環節上還設計了讓學生標標點的環節,但考慮到太難而刪除了。但在教學時,這一環節明顯時間過長,新授課沒必要在練習上花太多的時間,點一點就可以了。緊接着對課文前三句話進行分析,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挖掘文章潛在告訴我們的事情。讓學生讀這三句話說說自己從中獲得了什麼信息,我認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挖掘課文的興趣,但在教學時我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去了解“魏國”,顯得多餘。反而是對重點詞語“能手”“射箭能手”忽略了。在分析課文時,我是根據更羸說的——更羸做的——更羸想的三個步驟一環一環去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在出示更羸分析圖時,主要是我帶動學生去分析,如果這裏出示圖後,由學生去自由說,自由體會,會更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後,應該帶着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再去理清課文思路會更好。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二】

《驚弓之鳥》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

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1、指名朗讀這段話,看看這一自然段更羸說了幾句話?

2、用“﹏﹏”劃出重點的詞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

聯繫前文中“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麼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

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4、第二句還是說更羸看到和聽到的嗎?爲什麼?(小小組討論)

(1)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句子意思理解“癒合”和生孤單失羣”的意思。

(2)讀了這個句子,你發現了什麼?(同桌交流)

(3)出示練習“大雁飛得慢,因();叫得悲慘,因爲()。”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說一說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說說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

(4)再讀這句話,現在你又讀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

5、小小組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

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掉了下來,因爲()。”學生獨立思考、分析,交流。

  【《驚弓之鳥》教學反思三】

葉聖陶先生再三告誡我們:“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爲要進入這樣的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就是引領學生入境入情地、逐漸深入地讀書。

千法萬法,讀是萬法之大法。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讓他們愛讀書呢?教師必須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任務是在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第九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原因,體會更羸的分析是正確的,以此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明白蘊含的道理。聽這節課講的老師是蘇老師,聽後我們每個人都在讚歎,就是讓我們照着講可能我們也沒這能力,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讀”爲本,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式,代替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此感悟必須以充分地讀爲前提,讀得不充分,就很難“有所悟”。熟則能悟,悟則能化。如:教學第九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明白大雁飛得慢、叫得悲慘的原因,筆者以“引讀”爲主,引導學生用朗讀和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老師讀事情的結果,學生讀事情發生的原因,然後師生對換,讓學生邊讀邊想邊記。通過師生對讀,一呼一應,把學生帶進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這種因果關係的句式,在此基礎上悟出事情發生的原因。這也避免了機械地背誦。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細分析、準確判斷事物的能力,筆者筆者再利用“引讀”,通過師生對話,心靈溝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確的分析判?夏芰ΑT偃紓涸諏廢岸廖和跛檔幕笆保筆者採用了“以點帶面”的方法。先指名讀,學生評?;再示範讀,學生感悟;接着筆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奇怪”等進行現場指導讀,讓全班學生練習,讀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驚”的語氣;最後分角色讀,讀出不同的語氣來。這樣由點及面,以點帶面,學生學習興趣很高,達到了讀中自得自悟的教學境界。讀的形式多了,學生對課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達形式也領悟到了。通過這堂課的聽,我深刻地認識到:領悟是閱讀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是讀者在書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觀點、意境蘊含在較深的情況下,靠自己或在別人的啓發點撥下憑藉語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獲得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要經歷從讀到想,從想到懂,從懂到悟三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哪怕是微小的領悟,都會感到莫大的興奮,如果得到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就有更多的同學願意動腦筋了。

這一點筆者還做得不夠,課中沒注意到差等生。這些人有時對某些問題不可能馬上想得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加入一種媒介,不能冷落他們。否則,他們將失去信心,當旁聽者。因此,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當學生對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讀懂或領悟時,我們就要耐心輔導和點撥,不能放棄他們。通過點撥爲思維架設“橋樑”,爲領悟掃清“障礙”,解決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潛在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