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三借芭蕉扇》主要圍繞“三借”展開,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1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傑出的長篇神話小說,以唐僧取經的故事爲線索,塑造了神猴孫悟空光彩照人的一術形象。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現了孫悟空嫉惡如仇、敢於鬥爭、不怕困難的性格特點。

課文主要圍繞“三借”展開,在教學三借前我先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了解火焰山條件很差,要想通過必需得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瞭解孫悟空所擔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礎上學習三借,這樣學生就能幫助學生體會孫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學主要以朗讀、表演的形式來體會孫悟空嫉惡如仇、敢於鬥爭、不怕困難的性格特點。

一借我用了錄像和文中的關鍵動詞結合,通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體會孫悟空的足智多謀。二借通過三步朗讀,首先同桌合作分別找出文中鐵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話自由朗讀。其次指導學生抓住提示語再次練習朗讀。最後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這段內容,體會孫悟空的足智多謀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點。在三借的教學中由於前面的內容太長導致拖時。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2

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三借芭蕉扇》,教學這課心情尤其爽,原因是上完這課,意味着這學期就離解放不遠了。最後一搏,備課也變得尤爲神聖了,所以這次備課多用了幾分心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上兩課時,講着這麼一篇洪大的鉅著,也實屬不易,可上下來總體還覺得可以,好不好的另說,但是,感悟倒是多少有一點。

一、兩篇課文合起來看,分開來講。

這是一組課文,分爲(一)(二)兩片課文,共同講述了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這個故事,以往,我們都會一課時講一個,而我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將他們割裂開來,而是兩篇課文打通了課時的界限,捏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所以,我做了以下幾點:

1、放在一起劃分自然段,通讀全文。

2、將全文按照借芭蕉扇的次數劃分爲三個大部分。

3、理清故事的借扇原因、借扇過程和借扇結果。

二、從“三”着眼。

一般,我們在講課文的時候,都會講孫悟空三次借芭蕉扇,第一次如何,第二次如何,第三次如何,講過程的精彩。但是,我們常常忽略,講完我們還要從三的整體着眼,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要借三次才借來?而且這三次借得並不容易,先禮後橫又強奪,一次次深入,一次次複雜,不過就是一把小小的芭蕉扇,而且牛魔王和孫悟空還是拜把子兄弟,直接讓孫悟空找牛魔王,簡簡單單就可以拿到芭蕉扇,爲何作者要用如此之大的篇幅來寫?這就需要我們好好考慮考慮這個“三”。《西遊記》中的“三”還有“三打白骨精”,這些三都發生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古代又認爲“三”是個約數,是個大數。所以,這裏面我對孩子的解讀是:一破三折。這證明取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九九八十一難,確難難都不簡單,這無形又證明了取經之路的辛苦與複雜。這樣一提示,孩子們立刻就領會了其中的精神,這故事也就挑出了故事,成爲了教育。隨後,我又給孩子在黑板上劃出了“波谷圖”。告訴他們,這就是人生的寫照,波波折折坎坎坷坷,我們也要像孫悟空一樣,堅定信念,學會隨機應變,最後取得成功。

講完之後,感覺這個故事意味深長,餘音未了,總想拿起原著再品讀再三,相信這樣的指點之後,孩子們對《西遊記》其中的滋味長短會更有體會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