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田忌賽馬》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齊威王賽馬,在孫臏幫助下,轉敗爲勝的故事。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

  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1

《田忌賽馬》是九義教材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孫臏幫助大將田忌在賽馬時以智勝了齊威王的故事。課文的文字淺顯,情節簡單,但讀起來很有情趣,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好材料。

這篇課文思維訓練的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田忌、齊威王和孫臏三人的思路,其中孫臏的思維推理是難點。我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以"賽"統領全篇,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所謂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在思維過程中善於全面地看問題,能着眼於事物之間的聯繫,找出問題的本性。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維過程侷限在狹小的範圍內。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就要培養學生較全面的思考問題,就要指導學生學會全面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從多方面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基於此,我沒有讓學生按自然段的順序逐段學習課文,而是緊扣題眼賽"字,從整篇課文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第一次賽馬是怎樣賽的,田忌爲什麼輸給了齊威王;第二次賽馬又是怎樣賽的,結果怎樣,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弄清楚"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爲什麼不一樣"。通過充分地思考和討論,學生不僅知道兩次賽馬是誰勝誰負,而且明白了第一次賽馬齊威王勝了是因爲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點,再次賽馬田忌取勝的原因是因爲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進而我又引導學生聯繫全篇,理清了課文的條理。這樣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多方面地思考問題,不但有利於學生較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的發展。

其次,抓住重點詞句,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所謂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透過表面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就要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正確地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此,我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指導學生根據課後問題,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思考"孫臏爲什麼能想出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來贏得比賽勝利的好辦法,而田忌卻想不到,齊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深究課文的興趣。此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的第二部份,要求學生細讀,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詞語,抓住這些語言文字進行默讀思考和朗讀體味。我又用幻燈片出示了課後思考練習2提出的三個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再聯繫課文內容,知道這三個別句子體現了孫臏分析問題的思路。學生學到這裏,就能較順利地通過人物的外部形象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過程,明白孫臏能想出這樣的好主意,乃是仔細觀察、周密分析,認真推斷的結果;而田忌失敗後只是一味的懊惱,不分析失敗的原因,不找出挽救之方法,自然是無迴天之術;齊威王"得意洋洋"誇耀自己的馬,根本沒發現對手與自己的力量並不懸殊,所以再次比賽時鬥力不鬥智,仍按原來的順序出場,當然只有輸得"目瞪口呆"了。

最後,我讓學生看板書思考課文內容,談自己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麼啓發。

學生貫通全文的思考,必然是見仁見智、有話可說。至此,學生對課文蘊含着的發人深省的教育意義肯定有所領悟,而學生思的能力也得到拓展,做到了學有所得。

  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反思2

聽一節公開課,上的是《田忌賽馬》。文中齊威王、田忌和孫臏三人之間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教者在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閱這部分對話,體會人物的神態和語氣。然後在指名讀時,教者則讓學生自主選擇,選擇自認爲可以讀得比較好的那個人物的話。結果點到的學生都選了齊威王或田忌。確實,這兩語氣特徵明顯:前者表現得十分驕傲,對田忌充滿了輕蔑和譏諷;後者則對孫臏提出的再賽事充滿了疑惑。而孫臏胸有成竹的語氣則相對難以表現。學生選讀前兩人的對話實在是無可厚非,事實上他們也讀得非常好。隨着聲情並茂地朗讀,教學掀起了一個小高潮,因此贏得了聽課老師頻頻的首肯。

然而筆者認爲,孫臏的話雖然難讀,卻恰恰是理解課文的關鍵。寥寥幾句話,體現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話不僅要讀,而且要去慢慢研讀。我想教者事先並沒有想到學生不會選孫臏,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屬意外。學生避難就易,尚可諒解,可我們做教師的卻不能一味地跟着學生的感覺走,否則就是避重就輕了。實際上學生自認爲讀不好的,恰恰就是教師要精心指導的。可惜教者並沒有抓住這個契機?薰讓學生通過孫臏的話去感知他的善於觀察和思考,而是跟着學生走了。看似以學生爲主體,熱熱鬧鬧,實則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主題。

曾幾何時,教師作爲知識的傳授者,主宰着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更多地以教師爲中心。當我們意識到這一問題時,自主性學習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可在改革時,部分教師往往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味強調教師放手和學生的自主發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擺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變成學生想怎麼學就怎麼學,教師反而被學生在課堂上牽着鼻子走。當然,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彰顯着其獨立的主人翁意識。在這種意識支配下,他們有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去獨立探索知識。但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實施新課程標準之後,教師的作用並非弱化,而是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具體地說,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識能力;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凡此等等,無一不體現着教師的能動作用。

我想,最完美的課程實施應該是讓教師成爲學生自主性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日臻完善,真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