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1

新一輪的拉練課正在有序地進行着。今天下午,我出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愚公移山”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本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成功的地方是:本節課學生能全體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之間的合作很友好,師生、生生之間有豐富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對於課題敢於質疑,思維活躍,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獨創的見解(如:能把大山移走全是智叟的功勞)。教師語言簡練,有駕馭課堂能力。小練筆的設計爲課堂增添光彩!尤其是有一個叫杜海麗的同學的發言是本節課一個精彩的的課堂生成,老師能抓住這個契機,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從不同的視角去展開聯想,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很有效,板書工整教態和藹。教給同學們預習的8字真言用的比較好,不僅教給了同學們的預習方法,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足之處:面對全班同學只注重了教學流程,時刻記住自已的教學設計,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隨機應變得不夠,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比如,學生朗讀指導流於形式,指導得不到位,很籠統,只是讓他們讀出嘲笑的語氣或是很自信的語氣。思維訓練不深不透。課堂氣氛有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調動起來,講課的語言不夠連貫。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2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爲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踊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爲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爲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