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愚公移山》教學案例「推薦」

《愚公移山》教學案例「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一、背景分析

《愚公移山》教學案例「推薦」

1、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課文。在這篇寓言課文中,作者以生動的故事情節,和具有神話色彩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愚公的偉大精神,無疑是對學生樹立人生信念,將起到薰陶、感染和鞭策作用。

2、學生分析:

學生進入初三階段,兩級分化的現象更加明顯。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無疑與學生智力差異有關,但更與他們後天形成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精神有關。本文對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無疑起到了較好的榜樣的作用。

3、教學目標:

(1)體會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奮鬥。

(3)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出不同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4、教學思路: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因此,本文設計時,我重點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 ,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

5.教學手段:

(1)指導點撥,本文中,學生要想感知愚公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對話,通過對愚公和其妻子、愚公與智叟之間的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2)比較閱讀,通過與其他神話故事“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的比較,體會愚公移山所蘊含的寓意。

(3)思辨法,寓言的神話結尾是否會削弱愚公的形象,這樣的愚公精神在現代是否還有意義?通過問題的辯證式思考,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出不同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同時,感悟傳統文化,並體會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意義。

  二、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師:學習好文言文主要靠積累,知識積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請說一說你整理了什麼知識點。

(學生自主上臺,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知識整理:文學常識、重點字詞解釋、特殊句式、通假字、一次多義、古今異義)

(二)簡析課文

1、朗讀文章,把我內容。(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

①太行、王屋二山的規模怎麼樣?

②愚公當時的狀況如何?

③愚公爲什麼要移山,移山的目標如何?

④移山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⑤簡要概述寓言故事

2、默讀課文,分析文章。(小組討論、展示交流)

師:請默讀課文,結合文章具體語句說一說移山這事做起來難在哪裏。

生:方七百里,高萬仞 工程量大

生: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之子。五人,人數少

生: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方法原始 工具簡陋 行程遠

生: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時間漫長

  (三)分析人物

師:移山的任務的確很艱鉅,但越是艱鉅,越能體現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風貌。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些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度。

(屏幕展示)

學法指導:表現人物思想情態的基本方法是對話,它不僅能在情節發展中起推動作用,而且不同的問話表達了不同的語氣,還可以表現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態。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對愚公“平險”的對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師: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認爲沒有辦法處理挖下來的土石

(屏幕展示)

學法指導:“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發展我們的思維能力。

師:請同學們與同桌討論,從目的、語氣和稱謂的角度思考兩段話的區別。

生:“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式的運用,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且焉置土石?

愚公的妻子有這個疑問,說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

的`是關心和擔心。

生: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 智叟:誇張,帶着諷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

了反問的語氣。

生:從稱謂看,還有什麼不同?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爲“君”,智叟則稱愚公爲“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

對愚公輕視的態度。“輕視、看不起

2、指導朗讀

師:愚公之妻關切、擔心愚公,智叟譏笑、責難愚公,你覺得他們說話的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生: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切、擔心的語氣,

生:“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委婉。

生: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

生:“殘年餘力”顯出十足的輕視,“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

學生試讀

3、分析智叟的形象

師:愚公妻“獻疑”是出於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智叟“笑”則是出於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對困難時,智叟是怎樣的態度?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害怕困難 還不如鄰人家的兒子

總結:畏難而止 自作聰明 板書

4、分析愚公的形象

師:智叟自作聰明地反對愚公移山,愚公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我們一起讀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學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齊讀

師: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麼原因呢?

生: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點撥:“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麼?

體會“而”字的轉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

師:面對那麼大的困難,愚公對智叟說的這段話表現了愚公什麼樣的性格?

生: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的人,

生: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

生: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總結:知難而進 大智若愚 板書

師: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殘年餘力”,卻要帶領老老小小五個人,移走兩座“高萬仞” 的大山,這到底是“愚”還是“不愚”?請結合課文說一說你的看法。

學生自由分析

生:愚公移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生:他移山的目的明確。有數移山之利

生: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

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

生:用“爲子孫後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

這叫做“大智若愚”。

師:既然還有其他的方法解決“出入之迂”的問題,文章爲什麼還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屏幕展示:寓(寄託)言是一種文學體裁,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

學生小組討論

明確: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我們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關鍵是掌握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師:你覺得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交流

生: 敢於迎接挑戰;

生:持之以恆,堅持就是勝利;

生:志當存高遠;

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躬

生:團結就是力量;

補充資料:

◆夸父逐日: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禺谷之際,覺得口乾舌燥,他喝乾黃河和渭河的水後,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衛填海:精衛她本來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兒,後來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隻精衛鳥,經常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大海給填平。

師:閱讀以上材料,比較他們與愚公移山之間的異同?

生:都經過不懈的努力,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

生:表現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持之以恆、艱苦奮鬥的精神。

生:人數不同,精衛、夸父都是一個人在努力,愚公有自己的家人的支持,鄰人之子可能代表新生一代。

生: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都是沒有成功,甚至是悲劇結尾,而愚公移山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師:文章爲什麼用神話結尾,這是不是影響了愚公堅持不懈的形象?(書p175第一題)

生: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纔派山神的兒子揹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

生:作者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師:所有的神話和寓言,在“科學”的手術刀下,都經不起解剖。當代著名作家遲子建去香港某大學座談時,直言自己的文學、世界觀與神話是分不開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問:“來自東北的女作家,你講得太誇張了吧,狐狸怎麼能開口說話呢?再說了,現在是一個科學的時代,這些神話都是糊弄人的,有什麼意義呢?”

與同桌討論:你認爲,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寓言和神話嗎?

生:需要,因爲這些寓言和神話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生:需要,這些寓言神話體現了古代人在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美好的理想。

生:需要,這些語言神話在現代也能給我們精神的力量。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奮鬥。

……

 (六)總結昇華

也許,故事不足爲信,但我們要傳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只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小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大到國家的建設,我們都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纔會進步,國家纔會富強。

  (七)佈置作業

1、 背誦第三段

2、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附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 知 而進 大智若愚

智叟 畏 而止 自作聰明

 參考資料:

任何時代都需要神話的存在,人不可能總處在積極地、向上的,努力奮鬥這種工作亢奮狀態的。人需要放鬆,需要減壓,相信神話的存在就是一種最好的精神寄託,

人類因爲對萬事萬物有悲憫的情懷,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如果有一天神話絕跡了,人類也就到了消亡的邊緣。

神話是人類開始對世界和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疑惑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答,古代的勞動人民都堅信這就是宇宙、人類、自然萬物的起源。神話反映了古人對宇宙、人類本身的思考及解釋,也包含了古人的美好願望。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着這些自然力的實際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馬克思

三、教學反思

一、設法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體驗,引導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底層” ,去感悟文本的文化,激活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得到精神的享受。首先把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愚公移山》故事情節簡單,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啓迪,也是優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我注意引導學生從寓言文體特徵的角度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關鍵是掌握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其次,注意創新意識的激發與批判思維的啓迪。學生如果只是積累、繼承與保存文化傳統,那麼語文課程將永遠不能與時俱進, 也不能引領文化的創造與發展。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爲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爲愚蠢的行爲。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聰明、目光短淺的藝術形象出現的,而愚公卻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的行爲到底愚不愚蠢,教學中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 關注學生的思想。我在執教《愚公移山》時爲了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深入體驗文本,我讓學生比較《愚公移山》 、 《夸父逐日》與《精衛填海》這三個故事結局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在比較中得出新的結論,並能夠言之有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讓學生的思維從發散中走向深入。另外隨着科技的日益發達,神話和寓言也成了荒誕不經的笑話,更有許多人把它們和迷信混爲一談,其實任何時代都需要神話和寓言的存在,相信神話的存在就是一種最好的精神寄託,本文以神話結尾,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更讚頌了愚公的堅持不懈精神。關於這個時代是不是還需要神話的討論,希望能引領學生對一些時代性的觀念產生有自己的思考,並且能辯證地看待這些觀念。

三、細讀文本,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中的同和不同去理解人物的不同形象,如我引導學生從目的、語氣、和稱謂的角度去辨析智叟、愚公之妻對愚公移山的不同態度,從中就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另外,注重指導學生,細讀課文,讀出文章中人物的語氣,從而更好地體會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