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本文是美國教育家,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作品。這篇課文,既表現了一位富有愛心的'老師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在向莎莉文老師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時,也爲這位聾啞女孩好學敏思、堅韌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動。同時文章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這樣的文章,中學生大都不喜歡學。要順利地完成這節課,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讓學生齊誦曹操的詩,讓學生講曹操的故事,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楊修之死》是初四上學期的課文,初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穩的多。但由於有依賴,長此以往,他便不會努力去走,肌肉不發達,便學不會走路。到十八歲不撒手,他可能還走不穩。嘗試着在適當的時候鬆開手,鬆開手,讓他自己走,他可能會跌交、磕破頭,但只有經過這樣艱苦的練習,他才能學會走路,並且,他會越來越發現:獨立行走,其樂融融。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也告訴我們,不存在客觀的純粹的知識供學生去接受,知識只能由學習者自我進行,建構而不是由教師傳授。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情境,爲學生參與任務提供良好的'條件,教師不再是擁有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灌輸的容器,而是師生相互作用中的主體。

那麼,教師就不能永遠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在獨立的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壯大。

只有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纔會成爲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同學們都表現的非常積極。細心鑽研,認真探討,急劇爭辯,思維十分活躍,態度極爲認真嚴肅,充分表現了主人公的責任感。

再者,同樣的知識內容,由老師講出和學生說出,效果會大不一樣。老師講讓學生聽,他們心理上會有一種壓迫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倦心理。而由學生自己說出,他們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到,有許多同學還在爲某個有分歧的問題而討論,爭辯。

本節課所設計的十個問題大都被學生分析到了。學生沒想到的最後三個題目也激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所以,雖是學生獨立閱讀,老師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觀,也要積極參與,與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啓迪。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精美的月亮圖片,新穎別緻的動畫視頻,還有我精心設計的教案,帶着滿懷的信心,我領着學生走進了蘇軾寫的這篇經典大作中。課中,我用月亮的圖片來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誦來薰陶學生,使學生們很快走進了這首詞的'意境當中,當我講到“宮闕”、講到“瓊樓玉宇”,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那個正在月下憂鬱而愁悶的蘇軾,那個有才華卻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傷,借酒消愁,於是,靈機一動,加入了這樣一個情境渲染:在這樣的情景下,你要是蘇軾的話,你會想到什麼?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說得那麼繪聲繪色。

結課的時候,我運用了相機照相片的原理來引導學生體會他那種曠達的胸襟,用一種慷慨激昂的話語訴說着蘇軾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這富有哲理的語言:“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是何等的一種情懷。教完此首詞,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是被蘇軾那種豪放的性格,與衆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時,更爲了這首經典之作拍案叫絕,清朝詞評家曾說過:“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可想而之,這首調整在當時詩詞創作中影響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詞中不僅僅有着那優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語言,更有着蘇軾他整個人生的寫照,他在問天是何年,問月幾時有,其實在問自已的人生該如何走,面對人生的苦難,他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一無返顧地奮發,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一篇篇經典,正是他奮發的見證,他走出了一個千古不衰的輝煌人生。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第一課時,瞭解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對有難度的字、詞、句多角度辨析、練習;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第二課時,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能夠用書中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點;能夠正確對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極情緒;能夠進行求疵閱讀和比較閱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既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又不失時機的'點拔和指導,使學生既有對課文深度的透徹領悟,又有廣度的拓寬拓展,能夠新舊聯繫,滲透遷移。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0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

在教學《鄒忌》時,我讓學生小組競賽,自己表演,開展辯論,自主查閱資料,圍繞教學任務多樣方式同時展開,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這篇教學反思也算是我對文言文教學教學的一個總結。從中,我看到了古文學習陽光的'一面,也體會到了積極嘗試的快樂。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列夫·托爾斯泰》是傳記《三作家》的節選,選文較長,共9段,內容單一,全部是對托爾斯泰肖像的描寫。要在一節課堂上把這樣一個長文處理好,首先就碰到了兩個難題:

一是文章太長,在課堂上學生全部讀完一遍至少要10分鐘時間,但從教學規律閱讀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學環節;

二是文章內容單一,引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生不熟悉托爾斯泰的話,在文本理解上會有障礙。

我想在上好這節課,就必須解決好這兩個難題,在教材的處理上尋找到恰當的切入點。

這篇選文的內容單一,但同時應該看到,這正是本文的一個特點:一方面展現了托爾斯泰的外貌徵,另一方面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內心世界。只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文本閱讀還是容易進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我在課前介紹了托爾斯泰的身平經歷及主要成就,再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象中貴族出身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會是什麼樣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視覺感,讓學生好奇本文的寫作語言。

基於文章比較長和結構上的特點,我做了大膽的構想,將文章切割成兩個部分來進行閱讀。先讀前五段,這部分是對托爾斯泰外貌特徵的刻畫,突出人們對他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然後讀後四段,描寫的是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內涵——人的高貴不在於外表而在於靈魂。

基於此種構想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1、請學生將自己課前對托爾斯泰的想象與課文中描寫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再談體會。

2、體會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和精妙之處。

這部分是重點,我將介入錢鍾書先生對於閱讀比喻的看法:“錢先生的《管錐編.毛詩正義.有女同車》條中,通過一大段精彩闡發,指出對於文學作品中的比喻,我們應當領會其“情感價值”,不要執著其“觀感價值”。也就是說在比喻釀造出的特定語境中,要神會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於實在之象。如“杏臉桃頰”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個常語,將女子鮮豔潤澤、光彩照人的臉龐一下子全描寫出來了。如果我們不用“情感價值”去理解,而僅從“觀感價值”着眼的話,那將大煞風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臉頰果真爲“桃杏”,豈不成了怪物!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用繪畫和雕塑表達不出來,也是這個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們坐實當真,依此畫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學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離,同而存異,不能取彼代此、納此入彼。”這樣能使學生在體會比喻時更精確、更深入。

在這部分中,我還引入羅曼·羅蘭《名人傳》中對托爾斯泰的肖像描寫,並與課文比較,發現兩者筆法的異同,從而進一步體會比喻的妙處。

3、分組討論,體會課文描寫人物的表達效果。討論後使學生明確: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與後文描寫眼睛形成對比;着力描寫眼睛和目光表現大文豪的不平凡之處;通過外貌描寫揭示人物內心精神世界。

這篇文章,我把它分爲前後兩個部分,以比喻及誇張手法的表達效果爲重點,學生的興趣有了,對於比喻誇張的表達效果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實現了長文短教。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導言]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文本解讀過程中的對話,因爲沒有了權威,沒有了預先設定的教案,有的是師生閱讀“成了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在抑揚頓挫錯中,把理解認識融爲一體,把師生共同體驗融爲一堂,訴諸於美妙的聲音,作一次美麗的心靈交流。

[反思]

對話教學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徵,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而更多是即興創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級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點,稍有不慎,便會留下生硬、牽強、不流暢之感。從這堂課中,我覺得通過平等對話教學途徑,雖說師生有一種“創造着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但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更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這一切不僅都應有預見性,而且需要老師要縱觀全局,將文本,學情,課堂調控均能運籌於胸間,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使課堂波瀾起伏。

一、對學生了解不夠,對教材理解不透

如:第一次試上《喂—出來》,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星新—敘述一個什麼故事?我這樣做是出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希望能讓每個層次學生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我沒有意識到新教材的閱讀提示已經概括故事內容。學生又很認真地做了預習,以至低估了學生的最起碼的閱讀能力。如此簡單既沒有新意又缺乏挑戰的問題,他們是不屑於回答的,場面一度冷靜。還好有一位學生見我如此尷尬,站起來非常流利的讀了一遍提示內容。下面學生髮出“嘿嘿”地笑聲,眼睛不時瞄我幾眼,更多的學生在翻看課文,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這笑聲眼神裏一部分包含着對這位愛表現的學生可愛之處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對我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的嘲諷。出師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後草草收場。這正是我沒有從學生入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設計的問題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胡亂地生搬硬套,以爲拋出一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動了,真是荒唐之極。

二、對問題設計不深對學生引導無效

1、我曾想將“對話式”這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以此來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促進課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後我才意識到對話式教學不僅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簡單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啓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是否體現了追問和啓發的精神,能否做到這些,問題的設計成了師生之間對話的關鍵,因爲“對話式”教學不是對話而對話,這樣只能流於形式,產生無意義話語的循環,而無本質的認識。

如:我設計問題:在填洞之前,人們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課堂上出現了看似激烈爭論,有些說有,有些說無,依據林林總總,舉目皆是,不一而足〈如前所述〉。但學生的回答都是集中於篩選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於表層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較單一,缺乏啓發性,特別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東西太少,無法激發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說白了,這對提高能力,增長智慧方面來講沒有一點效益。歸根結底學生要探究的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根源所在。

2、我發現以“問題”組織形式進行的教學活動,會出現一問一答的流弊,瑣碎而無功效,課堂呈現的是推一推,動一動“層推式”,學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師的用意,欲言又止,舉棋不定;不然就是東拉西扯,斷章取義,課堂裏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漣漪”而已。有時甚至是“石沉大海”師生關係是兩條平行卻無法碰撞的鐵軌,生硬而缺乏生機。從這之後,我看了一些理論文章,尤其是餘映潮老師的“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這種流弊,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問題”背景,提出問題要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不僅如此,由於每個“主問題”都要牽動有一定時間長度的討論,於是教師的講析就可以轉化成對學生的評點,與學生的對話以及對活動成果的精彩小結。有時,只顧閉門造車往往會犯主觀主義,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嘗試着去這樣備課。

如上《廣告》,我這樣設計:(1)現在廣告類型千千萬萬,放眼皆是,你覺得廣告大致有哪些類型?你認可或不認可哪種類型廣告,說說理由?(2)舉一則你認爲最精彩的廣告,並說說理由。

這兩個主問題的創設,不難發現它有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說三道四”,可以將自己平時所思所想一一講述出來,將“生活之水”引進課堂,貼近學生,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感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解讀廣告的精彩與不足,從而歸納出廣告的特點:雅俗共賞,幽默風趣,直觀形象,名副其實。給學生“零存整取”之效,加深了對廣告的整體理解。這種主問題的設計,它能幫助教師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又給學生充分思考與想象空間,讓學生“化整爲零”,從不同角度與不同的體悟來填充課堂的空白,課堂呈現出來就是師生,生生互動的火花,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從以上看出,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環節要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特體驗爲基礎,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又與教師“導演”密切聯繫,這需要教師對文本、對學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瞭解。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宜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活動,從而達到彼此接納,互相造就,其樂融融的境界。

[導言]

語文老師的課堂涵蓋諸多因素,有人認爲是“藝術的創作”,有人認爲是遺憾的藝術,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中,對自身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價值一直缺乏認識,因而也就缺少了對自己教學產生驚奇、驕傲和痛苦的機會。經過一次並不完美的公開課,以及校本教研活動的體驗,從此教學反思已成爲教學工作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美好的回憶,痛苦的悸動,都成了我心靈家園的成員。

[教案]《喂—出來》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寫的科幻小說,它渲染一個深不可測的洞這個洞成了城市居民處理各種垃圾的最好場所,生活從此變得舒暢、美好。但故事發生突然的轉變,人們最初的第一聲叫喊和第一塊扔進去石子都飛了出來,行文就此結束。

一、領悟“洞”之神奇,激發學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後,不難發現作者留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爲了激發學生探索之心,我問洞裏還會出現什麼呢?由此展開合理的想象,並順勢進入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即“在人們填洞之前,有無意識到這些垃圾對人類自身造成的傷害?面對這個洞時,不同的人又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心態?”(在課文中找出依據)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體味的過程中明白文章的內涵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即誰製造了禍害誰來承受禍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告誡我們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或做事不考慮長遠利益,或行爲不檢點,必將會帶來惡果。希望通過對危害的`認識,充分把握文章主題的多元性。如:

生:有意識。課文裏說“村裏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從這句話中看出來。後來村民經過“填洞公司”的說明,得知能獲得所謂的好處,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就成了行動上的無意識。

生:其實人們把“洞”看作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場所,便什麼都往洞裏一扔,以爲這樣環境就變乾淨了,問題都解決了

生:文章中寫到外交部和把用不着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扔進洞,從“輕鬆地”、“一邊扔一邊談論”看出官員隨意、僥倖的態度。

生:大學裏做傳染病實驗的屍體,城市裏廢物、污水全部排放到這個洞裏,從這個細節看出有知識的教授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差。

二、感悟語言之韻味觸及人物心靈

課文中人們面對突然出現的洞時,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心態的人圍着洞莫衷一是,議論紛紛。其中有段村中人與商人對話,村人問:“這是真的嗎?”朗讀的學生將重音落在“是”上,坐在位子上的女同學接了一句,“這是真的嗎?”將重音落在“真”上。我馬上請兩位同學各自闡述理由:

生1:重音落在“是”上,表示村裏人對商人有極大的懷疑。

生2:村裏人心裏根本沒有底,不會有這樣大的反應,應該把重音放在“真”上。它只表示探詢而已。

又如:村裏人面對深不可測的洞時,有一段老年人與年輕人的對話。老年人顫顫巍巍地說:“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啊!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男同學將老人的話中“千萬”讀成顫音。我問大家這樣處理效果怎樣?誰讀的好一些?

生1:“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聲音響亮清楚。”

生2:“我覺得年輕人讀得好一些,他讀出了年輕人的勇敢、自信。”

生3:“我覺得老年人讀得好一些,他把老年人的膽小、保守、害怕讀出來了。”

老師:我認同生3,男同學將“千萬”處理成顫音,不僅讀出了人物的年齡特點,而且準確地把握了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見這位同學平時善於觀察,語言感悟能力很強。

三、創設想象之情境體驗文本內涵

“假設現在星新一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麼?”不僅爲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與作者對話中能自然流露出內心困惑心中的想法,促成他們不斷認識教材,省視自己,建構自己。

生:我想問他爲什麼不把結尾明明白白寫出來,讓人捉摸不透?

生:這樣結尾可以能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

生:我想讓星新一給我籤個名。(大家笑)

生:因爲我看過星新一其他的作品,他是位科幻作家,不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他的小說構思很特別,留給人很多回味餘地。

生:我想問星新一他爲什麼用“喂——出來”不用“無底洞”做題目?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特別吸引人,忍不住要讀下去,很新穎,別緻。

生:我覺得用“喂—出來”作者是想讓讀者注意自己周邊的環境,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加註意,就會遭到報復,讓我們承受滅頂之災。

生:我覺得用“無底洞”好,清楚明白,不需要思考。

生:我認爲這是懲罰的前兆,預示很多人類自身的埋下惡果會漸漸出來。

生:我還是同意這位同學所講,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這個環節中發現每個學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對閱讀文本產生不同的反應,有時會“突發奇想”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展示出來,這很好地給予了學生伸展和創新的空間。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教學設計:第三課時的教學設計重在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尤其設計“探究”環節的多元理解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樣寫父愛的文章爲什麼《背影》卻經久不衰呢?探究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可以衆說紛紜!學生可以進入深思的氛圍,這是課堂設計中老師的預想。可是,學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來。因此,本課時對以“動情點”爲題目爲線索,緊扣“精彩的瞬間”來細加描繪(聚焦特寫),最後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採用點撥、誘導的方式並由老師講清講透,讓學生有一個幡然的“頓悟”。

在適宜的場合老師總結

(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經典之一。本文質樸的特點也是得到大家公認的,有人說,沒有《背影》的細膩描摹、沒有質樸的語言就沒有背影的全部風采。因此,老師指導大家再次走進文本,感受本文質樸的特點。(重點從語言上突破)。

老師再次總結

(2):“質樸傳情”是本文的經典之二。當然,學生可能還會從其他方面來品評《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來,老師再次以情感激發同學的熱情,增加感染點。賞讀父親寫給孩子的一句話,體會深沉的父愛。“情感奪人”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親身體驗、感受獨特的個性化的父愛,在次基礎上完成以“父愛”爲話題的作文。反思:本課時的教學基本上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實現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了的頓悟並在課堂中能收到真實的父愛體驗。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節課,我確立了緊扣“一條主線”——在語言品味中感悟描寫的精妙,挖掘一個主題——對生命活力的謳歌,探究一個靈魂——喚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思考和傳承爲整體構架的閱讀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在品讀、互讀、自讀中去感受、品味、探究、領悟。文本解讀的同時,實現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個教學思路,來組織文本學習,課前引導學生通過走訪、閱讀、上網等多種途徑形成對民俗文化的感性認識,可以說有效推動了本課的學習。課中,讓學生通過品讀、互讀、自讀三種方式,既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美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是學會了如何觸類旁通地去閱讀此類文章,可以說既有效關注了學生個體閱讀情況,滲透了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更是循序漸進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課後拓展部分有效引導學生關注民間民俗文化,學會在各類資料蒐集中去提煉、整理有效信息。既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合理利用身邊網絡資源爲學習服務的意識。整節課就在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語言品味與能力提升的碰撞中實現了閱讀教的學三個迴歸:迴歸原點──課堂效率;迴歸本體──語言學習;迴歸落點──語文素養;體現了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雖然進行了精心備課,但很多地方仍存在着不足: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自然,如何將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說完美和諧的統一,我一直在努力。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夠多,“讀”出意思做得還比較欠缺,放聲朗讀可能是初中語文教學應堅持的方向。

從言語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言語的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時代,人們要處理大量信息,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僅僅靠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已不能受用終生。要適應未來的社會,人們必須終身學習、不斷自我發展與提高,而終身教育又要求人們能夠培養可以獨立於教師和課堂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現代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終極目標,即以培養學生自求自得、獨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爲目標。怎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自主學習的技能呢?下面結合案例談兩點:

首先,知疑善問。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知疑善問。知疑善問可以避免學習誤入歧途,並獲得新的理解。知疑是提問的前提。提問有自問和問他人之分,自問就是自己善於提出問題,然後自我解決問題;問他人就是有問題求教於他人,請別人解惑。相比之下,自問更爲重要。知疑善問是我國傳統學習觀的精華,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辨證觀。朱熹主張:“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也就是說,學習沒有疑問的,要鼓勵他提出疑問,提出疑問得到解答,學習就取得了進步。在他看來,質疑要經過兩個階段:由不疑到疑的階段和由疑到不疑的階段。正是這種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過程中,學習不斷取得進步。在這個案例中,貫穿着學生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問既是目標也是手段,學生在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品味詞語,理解句子,與文本、作者深入對話,同時掌握抓住關鍵詞提問,聯繫上下文解答的學習方法結構。

第二,教用結構工具。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葉瀾教授指出,“工具”不是指學具,而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和學習方法的結構,教會學生學習結構及掌握、應用結構主動、獨立學習。上課時,老師按結構過程一步一步教學,給學生一個按合理的結構過程學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學生熟悉這一過程後,老師不再板書,而是學完一個過程後,有意提問學生:“下一步該做什麼?”幫助學生把結構過程有意識地記在心中,並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如案例中品味句子的方法結構,自學卡的設計,不但使學生熟練掌握了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而且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已能獨立學會某種知識的自豪感,學到的學習方法還常常在課外學習中應用。久而久之,對結構的感知、發現和用結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到了根本的培養。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八年級下冊兩個單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較長。學起來比較費勁,如何讓老師教起來省心,學生學起來開心,現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興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開始,教師就應該從提高興趣人手,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在這點上,我的做法有三點:

1、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教學中穿插適當的背景音樂、圖片、flash動畫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中,我把夏蚊成鶴、觀蟲鬥驅蛤蟆等製成動畫,讓學生在愉悅中深入理解課文。

2、一些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可讓學生根據情節改編成劇本,用文言對白表演出來,既提高學生興趣,又對課文是一個理解和鞏固。如我在講述《唐雎不辱使命》、《楊修之死》時即採用這種方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3、要讓學生有興趣學,讓他們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和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學階段正是價值觀形成韻重要時期,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古代聖人先賢的智慧結晶,也是語文課堂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在講述《岳陽樓記》時,既讓學生了解岳陽樓作爲“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又讓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薰陶和愛國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重視誦讀

誦讀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明誦讀可以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於誦讀,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記憶好、背誦快的特點,在文言文講述之前先讓學生背誦。開始的時候有顧慮,怕新的文言文背誦起來有難度,但初中生的潛力絕對不容忽視,我提前一個星期佈置下去,到講課的時候,連後進生都能背誦,剩下兩三個程度不好的,到講完課爲止,也能基本背會。這樣下來,到講解的時候,範讀、齊瀆、字詞、文意、理解的環節非常順利,學生對自己在背誦過程中的難點能準確提出,重點記憶,學習起來有所側重,且整個過程輕鬆愉悅,基本不存在特別難懂的字詞、文意,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何樂而不爲呢?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好的學習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講的再精彩,不如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學及文言素養,要善於自我剖析,不斷積累有利於教學的資料,要善於發現生活與作品中的相似點,引導學生與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便於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因爲在考試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譯的項目,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1、信、達、雅。信:真實,準確。忠於原文,不歪曲、不得隨意改變或增刪內容,實詞虛詞做到字字落實,準確譯出詞義。達:通順,流暢。儘量口語化、規範化,合乎現代語法規範及語言習慣,雅:語言暢達、優美。對一些句子要譯出原文的風格。

2、“二標準”:字字落實,文從句順(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刪(刪減法)換(替換法),調(調序法)補(增補法)連(連貫法)。

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總結。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如不加以總結,會雜亂無章,且難以記憶。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倒裝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內容,又往往是考試的重點,所以就需要學生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以便考試時靈活運用。那麼,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強歸納分類,積累記憶。這樣便能事半功倍,日積月累,收效一定可觀。

最後,讓學生學會反思,反思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及學習中的不足,“做對的是經驗,做錯的是教訓”,讓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以上是本人對文言文教學的一些認識,其實,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能夠普遍運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使文言文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教材分析

《馬說》,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文中充溢着憤懣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選此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古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瞭解而做出的:

(1)學生是陝西省興平丰儀一中八年級學生;

(2)學生經過初一、初二上學期的.學習,對古文的學習已積累了一定知識。

(3)通過本章前幾課的學習一對“託物寓意”的寫作方法有所瞭解。

(4)本篇文章爲一篇雜文,對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伯樂”與“千里馬”的辯證關係

2.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正確認識成就人才的內外因素,努力充實自我,把我機遇,創造機遇,是自己成爲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感性朗讀、理解性朗讀、品味性朗讀,真正實現以聲傳意、借聲傳情的美讀。

2.把握思維訓練契機,以一人之心推之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抑鬱憤懣,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觀因素。

3.培養自主研讀、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力求從文章中讀出問題,讀出自我。

三、知識與技能

1.認識文學常識,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體會文中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2.深層體味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悟作者的情懷。

教學過程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學生的探究性和創新意識;注重在實際觀察、記錄的體驗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活動過程設計細緻而有層次性,活動內容可根據學生實際進行選擇,活動流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我感覺這是一篇能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學習課。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並採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後,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