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

《守株待兔》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的是一個種田人,偶然得到一隻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從此丟掉鋤頭,坐在樹樁旁邊等着,結果再也沒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勞動不會有收穫,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寫了 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從而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教學《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我以讀爲本,牢牢抓住朗讀,扣住重點朗讀,讀好、讀懂,加強感受與體驗,力求通過讀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寓言故事,體會寓意,受到教育。

揭題伊始,我就呈現學習方法,接着通過解題: “守株”、“待兔”,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了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並巧妙地根據題目“守株”和“待兔”,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這種做法不僅化難爲易,而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也獲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然後讓學生自己讀,自己想,自己填,最後歸納出寓意。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學生經歷了這樣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不但對新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學習這類知識的

方法程序結構。

本節課在字詞教學方面,它仍然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學時通過多種行式的讀法如個別讀、小老師帶讀、男女生賽讀、開火車讀等方式,使他們掌握字詞。在理解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課文,找出描寫守株待兔這一成語的內容,從而懂得“株”就是指“樹樁”的意思。在引導學生領會寓意時,也是讓學生從讀中來感悟守株待兔背後的真正寓意。將課堂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說,在說的同時,不忘記對寫話的訓練。

從種田人的身上聯繫到自身,使學生明白不勞動不會有收穫,不能靠碰運氣過日子的.道理。這樣老師就能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教學中只有真正地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才能得到好的教學效果。興趣的激發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與差。在語文教學中“讀中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很不錯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口,多動腦,能提高對文章內容的加深、理解。讓學生適時地、大膽地發揮想象,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更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2

《果園機器人》讓學生感知科技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的文章,上課開始,我用圖片向學生展示了騎自行車的機器人、踢足球的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圖片,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然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我們這節課來認識一種特殊的機器人——果園機器人!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讀閱讀提示,並從中找出閱讀要求,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輕鬆,學生很容易找到閱讀要求是: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哪些地方有趣?讓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讀書,並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課本上畫下來。因爲本班孩子的學習習慣並不是很好,沒有邊讀書邊記錄的好習慣,在課堂上不得不提醒,但在巡視的時候發現孩子們找的還是很好的。

學生讀完課文以後先解決是個怎樣的.機器人?學生能很準確的找出句子:它們能把成熟的果子從樹上摘下來,整齊地裝進紙箱,然後運到指定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果園機器恩有哪些本領呢?”孩子們還不能一下子找出來,但在又一遍讀文後能很準確地找出果園機器人的本領是摘果子、裝果子、運果子。“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果園機器人的幾種本領呢?”“老師,可以概括爲摘、裝、運。”“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聽了誇獎,孩子的高興一看就知道。然後讓學生接着找:從哪些地方還能看出機器人能幹?真沒想到孩子們竟然能抓住“成熟、整齊、指定”這三個詞語,並且談得很詳細,很準確!

說完機器人的本領後,交流機器人有趣的地方?孩子們能很準確的找出“罷工”、“餓到”、“吃果子”等理解,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擬人手法的妙用,體會到機器人的可愛!並在讀中讓學生感知機器人的有趣,孩子們真是用心體會,能充分體會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深刻含義!

本文還有一個目標:引導學生明白科技來源於生活。於是我運用關聯詞語:一開始……科學家想……接着發現……又……後來……所以……,引導學生說說機器人的發明過程,進一步讓學生知道一切的發明都來源於生活。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發明機器人,雖然因爲時間有限,只有幾個學生說出了,但從中感覺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還存在不足:沒有引導學生怎樣寫作?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寫作方法的引導!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3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課文思考題“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結果怎樣?”設計了表格,讓學生自學課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後,請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

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爲“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

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啓發性。我就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讓學生先參照課文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開闊學生的思維。如:畫出《山深藏古剎》《十里傳蛙鳴》。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4

三年級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而這時學生對作文的知識還知之甚少,寫作起來有一定困難。但如果教師在習作前爲學生作好充分的準備。就可以讓學生順利地進行寫作。

怎麼準備?必須從現成的模式出發,教給他們基本的作文知識,這個模式就是課文。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逐步明白:怎樣一步一步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學生接觸多種多樣的模式,可以瞭解更多的知識,認識更多事物,掌握更豐富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儘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語言學習因素,不失時機地滲透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基本功訓練。小語第五冊第三單元就是一篇寫秋景的習作,寫景對於寫人、寫事來說,比較難寫,如果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秋景的美麗,那美景扣動學生的心扉,學生寫出優美的文章也不是難事。

一、指導有順序地觀察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愛觀察,但卻缺乏觀察能力,不會觀察。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秋天在我們宜昌變化很大,如:我們身邊的樹木有的四季長青,有的枝枯葉黃,還有的樹葉顏色正慢慢由綠變紅、變黃……如何有效的讓學生感受到節氣的變化?我從先交流自己眼中的.秋天,再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入手,讓他們發現秋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再配以美麗的秋景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麗。

二、引導學生先說後寫,做到有順序

學生雖然敢說、想說,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並不一定能把想說的說出來,也不一定能有順序地說出來,更不一定能把它寫下來。怎樣使學生能有條理地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好呢?所以本節課我在訓練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教學生學習觀察方法,如: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觀察,並以一學生的講述爲例具體說明,然後再指導學生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部分,也可以先中間再四周等等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積累一些好詞佳句,並將積累的好詞佳句用進自己的講述和習作中去。

三、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悟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於作文來說,大膽而合理的想象會使文章神采飛揚。有了想象,我們可以把山寫成一個偉岸的巨人,把春風寫成一個神聖的神者,我們的筆下的景物纔會生動。因此本節習作指導教學中我抓住了想象來指導學生說說樹葉被風吹起的樣子,果農收穫果實的情景等。從圖畫中回到現實,再從現實中回到畫面,這樣讓學生在說話和習作中時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在裏面加上好詞佳句就是一篇優美的文章了。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5

一、課始,趣已生

贊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於開課時創造性地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學生聽新聞,論新聞,使學生有較強的期待心理,學習興趣陡增。

二、課中,趣正濃

巧設情境,讓學生以“小探長查案”爲主線學習探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激發出來,整個課堂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課堂精彩哪裏來?學生精彩哪裏來?我覺得巧妙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千法萬法,讀是萬法之大法。創設多種語境趣味讀文,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讓他們愛讀書呢?在教學中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本節課的教學中,有讓學生理直氣壯地讀: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有讓學生讀出句子的畫面,如: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還有讓學生帶上表情讀第九自然段。並針對學生的表現恰到好處地點撥、指導,喚醒的是學生潛在的激情與能力

我們應當從學會只是轉向教會方法,重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紮實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注意聽、說、讀、寫相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教學中設計的論壇答記者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越大,他們興趣盎然,各抒己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杯弓蛇影、談虎色變、聞風喪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類的詞語也能隨口說出,也就不足爲奇了。

三、課盡,趣猶存

最後在學生暢談學文文的感受後進行小結頒獎,與課的開頭相呼應,既評價了學生又總結了全課,還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真是一舉三得!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6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讚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

新課程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要求教師在講略讀課文時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首先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讓學生依據教學提示進行合作學習,並圍繞着理解小徒弟的畫爲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指導學生讀好三位徒弟的'畫和畫師的稱讚。

由於時間關係,最後沒有讓學生聯繫實際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7

從文中的擬人句中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麗:正是因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讓沒有生命的事物賦予《山村的早晨》是s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更是一首語言優美、意趣盎然的詩歌。詩歌語言簡潔精煉,意境清新明麗,描繪了山村早晨的美麗和寧靜,展現了山村裏人們生活的祥和、愉快,表達了對山村的熱愛和嚮往。

新課程目標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培養文本意識應抓住閱讀,強調以讀爲本。衆所周知,“感悟”是從“感”開始的,無感之“悟”乃“空悟”,“假悟”,猶如空中樓閣。

因此,我首先讓學生細心研讀文本,從字裏行間中去感受山村早晨的美麗——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麗,邊讀邊畫,邊讀邊想,並寫下理由。學生很快了生命,讓不是人的動物賦予了人的動作、思想,頓時這些事物便充滿了靈性,讓這山村的早晨充滿了生機勃勃,作者的喜愛之情也就躍然於紙上了。再通過學生個別讀、男女生賽讀、教師引讀、想象畫面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老師也及時給予真切的鼓勵,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很明顯,學生已經走進了文本,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中,與作者產生了心靈的碰撞,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筆下的山村的早晨是如此的美麗而又寧靜,她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哪!

語文教學以大閱讀爲核心

“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是語文教學的一條主線。而我的這節語文課上,僅僅呈現了“以讀引讀”這一個環節。早晨的美文精彩片段,並說說喜歡的理由或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進行了課前閱讀,還做了記錄、交流,所以課堂上能夠有所呈現。這期間,不僅有學生的閱讀交流、情感交流,更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因而,參與閱讀分享的學生還比較多,基本上達到了“以讀引讀”的目的,但是離“推進大閱讀”的目標甚遠。

閱讀教學以課文爲基點,引發學生更廣泛地展開閱讀,從大量的相關主題內容的研讀中,感悟語言、感悟文學並學習以語言爲載體的多種文化。在課堂的交流碰撞中,他們不斷感受漢語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一寫,讓他們在閱讀中形成思想,在寫作中表達思想,在討論中交流思想,那就更完美了。另外,小組合作學習是生本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讀書、交流,以達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凸顯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然而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僅僅是以小組爲單位積分,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這不得不說是本節課最爲遺憾的一筆。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8

核心提示: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爲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教學本課二課時,我着重進行了三個問題的教學,“大作家是誰?”“大作家的小老師是誰?”“爲什麼大作家稱蘇聯小姑娘娜塔莎爲老師?”第二課時着重解決第三個問題。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值得分享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爲之一震”等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爲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詩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小孩並不小,你若再說小孩小,要比小孩還要小),他創辦“小先生制”在中國教育史上非常有影響。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爲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這就是《大作家的小老師》的真諦吧!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9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爲本”。課堂上充滿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尊重有過錯的學生,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隨意當衆批評學生,並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教師的本質在於引導,引導時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

《翠鳥》是新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翠鳥羽毛豔麗、小巧玲瓏的外形特點和它捉魚時靈敏、神速的動作。當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段(講翠鳥外形)時,有兩個男生在下面講起話來,接着一個在“嘰嘰”叫,另一個吹起了泡泡。我立即停止了講課,生氣地走到那兩個同學的.座位旁,正準備大聲訓斥時,所有同學都緊張起來,那兩個同學的目光和我對視了兩秒,迅速挺直腰,雙手平放桌面坐得端端正正的,靜靜等着我的“處罰”。此時,我的心一下軟了。課堂上便出現了下面的一幕:

師:你們倆剛纔在做什麼?能告訴老師嗎?

學生早也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低下頭,不敢作聲。

師:你是不是在模仿翠鳥的叫聲呢?你是不是在模仿小魚吹泡泡呢?這一部分講翠鳥的叫聲清脆,愛貼着水面疾飛,然後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地注視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而小魚呢,悄悄地把頭露出來水面,吹了個小泡泡……

學生點點頭,有些不好意思。

師:原來你們已經學到前面去了。老師正準備讓你們表演一下小魚吹泡泡呢!你們能不能給大家示範一下?大家用掌聲來鼓勵!

這兩位同學高興地站起來,一個學起了翠鳥叫,另一個開始吹泡泡。

師:小魚是怎樣吹泡泡的?請大家都認真看課文第三自然段,再看這位同學表演,好嗎?

同學們都聚精會神地看起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這時,剛纔那位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重表演了。

師:請問他這次表演與第一次有何不同?

生:動作輕了,是悄悄的。

師:你爲什麼要這樣表演?

生:小魚很機靈,生怕被翠鳥發現。

師:這次你讀書很用心,真會發現。希望我們每個同學讀書時都像他們倆這樣:眼到、心到。(示意這兩位同學坐下。)

師:如此機靈的小魚,翠鳥卻發現並把它捉到了。你們想知道翠鳥是怎樣捉住魚的嗎?請繼續閱讀本段,可以抓住一些重點詞語來體會。

同學們又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不一會兒,有的同學在勾畫翠鳥捉魚的動作的詞,有的同學正手舞足蹈地表演呢!

這個片斷中,我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講話”,採取的方法既不是簡單的提醒、暗示或批評,也不是視而不見的“冷處理”,而是利用這個偶發現象,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二次、第三次設計,去推進課堂教學,並運用策略,使學生從講話的自責到“模仿”的自信,既讓全班學生、對翠鳥的活動特點有了更形象的認識,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課堂教學的藝術和藝術化的課堂教學,要求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捕捉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甚至一個意想不到的“黑點”,去急中生智、巧妙地調控學情,進行課堂教學再設計。試想,如果我當時急中不生“智”,而只生“氣”,那這節課對於師生都將是痛苦的懲罰,所以,我感悟到:教學中遇到麻煩時,我們教師往往一急就只有生氣,其實,教師可以在急中生“智”,想法如何化解,引導,變不利爲有利,千萬不要只是生“氣”。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

《翠鳥》是一篇精讀課文,描寫了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豔,體態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一動不動”地“等待”,“貼着水面疾飛”,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

教學本課時,我從興趣入手,先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隻鳥爲什麼叫“翠鳥”?如此不僅讓學生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喜歡翠鳥,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迫切希望對這種小動物有更多的瞭解。於是,我放手學生自學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最後,小組討論“翠鳥的捕魚速度和它的外形有沒有關係?”進一步理解翠鳥特點,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合作中品嚐到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輕鬆愉快,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三年級語文下冊《翠鳥》教學反思6

優勢:

1、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並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將讀與說進行了結合。

2、導入新穎,學生自己塗色的翠鳥圖,不僅是上節課的一個複習,也是本節課的一條線索。

3、教師自己配音當場大膽範讀,把學生帶入翠鳥捕魚之快的情景當中。

4、引讀,我將翠鳥居住特點、捕魚特點進行教師自述,讓學生讀文本,讓學生將現實與文本結合,上出一節具有濃厚語文味道的與閱讀課。

不足:

1、學生的交流並不是那麼的深刻,今後還需進行探討。

2、與翠鳥圖進行聯繫時,學生對於翠鳥的各部分特點與翠鳥敏捷的'特點並沒有準確的勾連上,我覺得讓學生自己去畫,可能效果會更好。

3、學生交流的並不深刻,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學生質疑不多,可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下並沒有領會到學習的方法,思路不開闊,可能是預習不到位,可能在交流中有一些迷茫,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1

《節日的大街》一課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而,在課始讓學生回顧自己所看到過的節日景象,有很多同學都紛紛舉手,眉飛色舞地講了自己的所見所聞。看得出,孩子們喜歡熱鬧、歡樂的節日氣氛。這一環節的設置,很自然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爲他們更好地學習文章打下了基礎。

由於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經驗,因而對於“節日的大街是一條彩色的河,歡樂的河”的理解學生也比較到位。部分學生能從多個視角,不同的思維角度去理解“彩色與歡樂”的意思。在朗讀時,由於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的激發,學生已有的體驗,兩者結合使很多學生都比較動情。

在教學時,我發覺有好些比較美的四字詞語,聯想到上個學期考試時學生按要求分類寫出自己所學的所看到的四字詞語,但是好些同學對已學過的詞語已淡忘。因而靈機一動,臨時增加了一個摘錄好詞好句的作業,並想把它作爲一種長期的作業。我想這樣一來,讓學生隨時隨手地翻閱一下每一課自己所摘抄的詞句,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也有助於積累。

但是,在學完課文後,讓學生談談節日的大街爲什麼如此繁榮、熱鬧時,沒有學生能把節日的繁華、今天的幸福生活與改革開放以後黨的.富民政策聯繫起來。我想,這也許是學生很少收看新聞,對國家時事瞭解較少的原因,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學生比較欠缺的是:由於學生自己解詞能力較差,因而本單元涉及的“一詞多義,據詞定義”的知識點學生還沒能掌握,選擇詞的義項時出錯較多,這還有待於加強訓練。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2

《柳笛和榆錢》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寫了北方的故鄉,那裏春天柳樹和榆樹奉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柳笛和榆錢。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表現出春天的無限樂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使人身臨其境。

看到文章,閱讀文章,我的思緒一下子飛回童年時代,小時候,春天到了,每天放學,吹柳笛,捕蝴蝶,放風箏……小夥伴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撒着歡兒。看着作者描寫的做柳笛時要“切割齊整”,“擰一擰”,“猛一下抽出”這些動作,我好像眼前又出現那熟悉的一幕:選柳枝,要在柳條返綠,而柳葉又沒有長出之時。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小拇指粗細剛剛好。擰柳條時,如果用勁兒稍微一大,樹皮就很容易裂開口子,那樣,就前功盡棄了……如果沒有親自做一下柳笛,是很難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如果沒有親自吹一吹柳笛,又怎會感受到,“帶着滿嘴滿手的綠色回家”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又是多麼令人難忘的回憶。

也許,本來課本編者的`編排意圖是在開學之初,這樣的春日裏來學習本課,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把這兩樣東西請入課堂,讓孩子們親自去摸一摸,嘗一嘗。但是,這個時侯在我們這裏還找不到榆錢呢!柳條也還是乾巴巴的黃褐色。或者,我應該把這一課再放一放,等柳條變綠,榆錢結出時再講這一課?其實,榆樹和柳樹應該是北方常見的樹種,然而,這些從小生活在城裏的孩子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極少,他們的玩具也都是電動的,益智的,柳笛嗎,幾個男同學也說是見大哥哥們做過,但自己沒有親生體驗。什麼好吃的沒吃過,還會去吃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每天放學按時回家做作業,他們哪有時間去爬樹摘榆錢?課堂上,我統計誰見過榆錢?結果,只有幾個家在農村而寄宿在小飯桌的幾個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用自己的話述說榆錢的特徵。當我佈置作業,等過些日子天暖和了,去觀察一下榆錢時,竟然還有很多孩子問我:在哪兒能見到榆樹?榆錢是榆樹的葉子還是果實?……真希望天趕快暖和起來,讓孩子們親自嘗一嘗那“亮晶晶、綠瑩瑩,真像一串串晶瑩的玉莢。”的榆錢,我特意安排這幾位村裏的孩子,要留意觀察榆樹的生長,過幾天一定要把榆錢帶給班裏的其他同學。只是不知,他們是否也能把那種“帶着泥土和露水芬芳的自然的味道”嚼出來。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了。他們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相比,物質豐富了,但似乎缺少了什麼……一節課上完,我覺得文章中的童年樂趣沒有與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們的激情沒有奔放出來,過幾天,把這兩樣東西帶進課堂,不知是否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3

《昆蟲備忘錄》這篇文章詳細、深刻地描繪幾種昆蟲的特點:蜻蜓、瓢蟲、花大姐等等。他懷着對渺小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去描寫,甚至歌頌,微不足道的昆蟲。這本書語言生動有趣,詳略得當。閱讀它,讀者絕對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就像步入了童話世界,能充分領略昆蟲世界的神奇。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把握昆蟲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細緻的觀察力,感受他對大自然與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與作品對話、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新課的導入:如利用多媒體展示昆蟲圖片導入新課,用最直觀地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探求知識的興趣。

3、問題情境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注意目的性、把握難易性、力求新穎性、強調有效性、體現層次性,採用反覆誦讀的方法,讓學生在感知作品語言美的基礎上,生髮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4、典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與文本形成溝通和對話,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對法布爾人文精神的體驗和感悟。如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自然,爲學生創設一種生髮情感、交流感悟的平臺,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探索、交流、表達,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現學生的情感觸動點,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搜集了許多昆蟲的圖片,絢麗的色彩,那展翼飛翔的優美的舞姿,那斑斕的花紋條理,讓學生們都沉浸在無盡的遐想中。我讓他們欣賞,相互議論,用心地看和感受,自由地站起來說所知道的昆蟲的各種知識。並模仿一種你喜歡的昆蟲的動作。讓他們瞭解千姿百態的昆蟲形象,並來想象一下自己和小昆蟲玩耍的感受,用自己的雙手來畫一畫自己是如何與自己喜歡的小昆蟲一起玩耍的情景。

三、不足之處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城鎮,對於昆蟲的認識有所欠缺,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生活條件的提高,生活環境中綠地、植被減少的客觀因素。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學習課文之前,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前蒐集好的各種小昆蟲的圖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初讀課文,出示:從文中認識到了哪些昆蟲?它們都具有哪些特點?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探討,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最後學習課文,體會作者他對大自然與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之情。學完課文後推薦好書:法布爾《昆蟲記》。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爲文物,鐵罐卻化爲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縱觀整堂課,有收穫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採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麼。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可能由於自己有些緊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啓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課文,查找、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

教學時,我聯繫上下文讓學生體會“我”吵架後的心情。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交流討論的着力點應放在揣摩和體會文中人物的這些心理變化,並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如,朗讀怎樣爭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討論:當克萊諦弄髒我的本子之後,我爲什麼報復他,弄髒他的本子?通過討論,理解“嫉妒”一詞的含義,並有感情地朗讀爭吵原因和經過的段落。“終於捱到了放學。”這裏的“挨”字讀二聲,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教學時,不但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入體會關鍵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還嘗試着積累運用,學習表達。

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話的意思。父親的話散見於課文之中,共三處。可以讓學生把這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把“我”的行爲與父親的話對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沒有做到。允許學生自由談體會,父親的話主要說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於承認錯誤,“第一個伸過手去”,請求對方原諒;要是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你錯了,別人沒有打你,你不應該“舉起尺子”防禦。

最後爲進一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課堂討論。如,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喜歡他什麼?使學生在對人物行爲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有的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評價別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點(愛面子)和缺點(報復同學),又能看到“我”的長處(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錯誤)。總之,學生只要能結合課文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時鼓勵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語句作爲自己的理由支撐。接着讓他們談談《爭吵》中的`兩個小夥伴是怎樣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樣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樣的呢?通過一系列的討論讓同學們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這堂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留下作業:寫寫你和同學之間發生的故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對於這樣的文章學生寫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時機非常合適。因爲課文寫的就是同學之間發生的事,語言樸實、真切,非常切合學生的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