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

一、計算機在輔助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

1、應用多媒體教學即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不是媒體運用的現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決定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能促進語文教改,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關鍵在於使用者教育觀念是怎樣的,一個觀念落後、只知“滿堂灌”的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只是找到了一個更有效的灌輸工具,教學的過程由“人灌”變爲了“電灌”。課堂從普通的教室搬進了多媒體教室,教師由講解員變爲了放映員,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並沒有改變教學的本質。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語文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傳授爲目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現狀、強調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可見信息技術的運用也只有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才能在改革語文教學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體的應用是“輔教”而不是“輔學”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如果僅基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象、直觀、易懂、易記,以此來加大課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學生的想象、以視聽取代學生的朗讀、以多媒體對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取代學生的自主學習,那就太膚淺了。在本質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最根本的優越性,是改變學生由聽教師的“口傳”所形成的被動地位,到學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對媒體展示的信息進行觀察、加工和處理,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再是圍繞“教”而進行的,而是關注學生的“學”,計算機輔助語文教學,不是輔助語文教師的“教”而且輔助學生的“學”。

二、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目的

多媒體的引入爲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帶給學生全新的視覺衝擊。在不違背中學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下,語文多媒體教學又有其自身獨特的目的。作爲教師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應用應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體應用要能提供更豐富的課堂教學信息容量

語文課是進行語言信息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個信息傳導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定的信息傳遞、交換、儲存、處理而實現的。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爲學生傳導最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應儘可能地擴大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問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傳遞、知識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課堂的密度。

2、媒體的運用要善於創設情境、啓發想象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範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授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體,能更好地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這樣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引人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景,啓發學生想象。

3、多媒體教學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語文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爲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爲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要能活躍課堂氣氛。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及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他們的心絃、使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不能爲了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1、教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用的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有利於教師的教,又要有利於學生的學。所以,首先關心的是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應該選取那些常規方法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觀察不清的內容;選取課堂上用常規手段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選取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情景)、資源環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信息源的內容。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無疑是課件評價的重要條件之一,演示模擬原理要正確,要反映主要的機制,細節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實,允許必要的誇張。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3、簡約性原則

課件所展示的畫面應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佈局要突出重點,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要注意前景與背景的色彩對比,線條的粗細。避免多餘動作、減少文字顯示數量(有可能,儘量用語言聲音表達),過多的文字蒯讀不但容易使人疲勞,而且容易干擾學生的感知。

4、藝術性原則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使人賞心悅目,獲得美的享受,所以優質的課件應是內容與美的形式的統一。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審美性(這是比較難做到的,但是我們所追求的)。

5、適度運用原則

就是利用認知學習和教學設計理論,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創設情境,使學生通過多個感覺器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教學信息傳播效率,增強教學的積極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把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不要“滿堂灌”),讓他們理解、思考、交流、質疑。

語文多媒體教學爲語文教師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賴的幫手,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爲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輔助的作用。我們只有分清主次,並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真正的現代化。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2

應試作文中心不能隱晦含蓄,而應該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綱,它是一根紅線,貫穿全篇,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反思

。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等要以中心爲依據。“明確”即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鮮明、集中、單一,這個中心要貫穿始終。

(一)問題與表現很多同學因爲並沒有形成明確的寫作意識,動筆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往往是內心感受的自我表現,所以造成以下現象:1、遊移不定,多箇中心。話題作文的“話題”都比較寬泛,可以容納的東西較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分解出許多具體的題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題,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難以取捨,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個意思,多箇中心。2、散亂無中心。基本觀點不明朗、有頭無尾、若隱若現。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與話題有關的內容,東拉西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會使人不得要領,不知所云。

(二)對策及注意事項“明確”始發於作文題目,只有先明確作文題目所蘊涵的“中心”,而後在此基礎上爲所要寫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確”。“明確”實施於寫作過程,只有緊扣“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謀篇行文,並且適時點明中心,才能真正實現“中心明確”,

。即達到中心明確做好三點:1、明確中心。也就是做好審題立意的工作,由多個角度最終確定一箇中心。考場作文有些題目的中心比較明確;有些題目意在題外,隱喻性強,比較有深意,含蓄,表現出幾個不同的中心。這就要求考生要認真分析題目,把握題目的深層含義,即使文章有多種角度多種立意,一旦落實到一個具體的題目上,又必須形成自己的寫作中心。否則"意多亂文"。記住魚和熊掌不能兼得。2、緊扣中心。選取的材料,表達的感情或觀點,一定與中心密切相關。無關的話不說。反面的話即使爲避免極端,也只能略說。如果發現材料不當,要尋找與中心的'共同點,用議論性的話(小觀點)拉回來。3、點明中心。表達中心的語句要突出顯豁。在行文時,要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把表達中心的語句放在突出、顯豁的位置,可以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具體方法可以開門見山,揭示題旨;可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也可以段首顯示,反覆強調。還要注意點題,既要點標題,也要點話題。學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緊扣中心,可以從下面三方面入手:擬題現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關鍵詞設爲題目;根據作文利益的中心擬出新穎別緻的題目;開頭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題;抒發感情,蘊涵中心;簡潔明瞭,點明中心;結尾點中心:回扣材料,點明中心;抒發議論,昇華主題;直接扣題,畫龍點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3

進入高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變得功利起來,一切都圍繞着高考展開。雖然都是在複習,但由於語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複習的方式與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學期下來,我感覺有這麼幾點是在複習時應注意的:

一、搶前抓早

進入高三,短短一年時間裏,既要學習新課程新內容,又要複習課本,又要進行大量的模練。這麼多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教學的整體觀,不搶前抓早,勢必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師生都會疲憊不堪,實際效果不佳。因此,教學上要有整體觀念,搶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說來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爲高一學生剛上來,教學速度不宜太快。)的時候加快教學進度,側重能力訓練,不宜大量做題。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課餘時間。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題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積累亦是加固學生文化積澱的很好途徑。因而進入高三我們要利用好《中學生必背古詩文》,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誦幾首或幾篇,效果不錯。

三、由淺入深

語文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複習語文不能把它支解開來對待,一盤散沙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從第一題的字音字形開始,到下面的詞語的義,病句的修改,再到後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閱讀,基本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與原則。選題時切不可過難過深,違背複習規律,使學生喪失自信心。

四、知能過手

高三複習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過手,提高複習效率,搞好高三的“講、練、評”三個環節;要針對學生實際,每一節課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識和能力過手,很大程度體現在“講、練、評”三個環節上。“講“就是要透講,“練”要精練,“評”要深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謂“透講”:即高三複習課應力求避免與平時教學的簡單重複,教學要創新,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注意變換角度,注意總結規律。所謂“精練”,就是不搞題海戰術,精心選編習題,這一步很關鍵,學生一定要做,堅持學生不做老師不講的原則。所謂“深評”,就是評講課不能僅對答案,而要剖析、闡釋,要增大授課的信息量,兼顧基礎與能力。但一學期下來,堅持得並不是十分好。

五、指導讀寫

儘管高考複習任務繁重,但不能忽視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例如中國古典詩歌、現當代散文名著,填補學生荒涼的閱讀園地。指導學生每天閱讀,可利用做其它科目習題疲倦的時候進行閱讀。閱讀的時間每次不宜過長,要細水長流。我們更不能忽視作文自我訓練,畢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這段時間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習作,認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與失;二是要學會整理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關注當前社會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積累寫作材料;三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積極、昂揚、向上且較爲深刻、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認識儲存起來。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4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資料,新的課程體系不但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教學生活,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爲了能讓自己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論並付諸實踐,我首先從教育科研入手,把課題的研究和課堂實踐緊緊地融合在一齊,以理論指導實踐,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課改之路,並收到極佳的效果。下面僅就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談談自己感想。

一勇於嘗試,推動教法改革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學校及時找準方向,確立走以科研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之路,並以我們語文組作爲龍頭。學校的信任給了我們莫大的動力,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立即抓住機遇,以省級立項課題爲突破口,努力推動教法和學法的改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精心設計更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如藉助講故事、課本劇、一句話新聞,電教手段、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傳遞等途徑創設生動趣味的教學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創造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合作,讓課堂成爲師生共同成長提高的舞臺;採用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代替教師到板前授課,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語文學習的進取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教育教學的研修本事

新課改的實施需要以理論做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課程改是盲目的,也是無效的,僅有掌握了先進的課程改革理論,才能避免這種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更利於教師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所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加強自身基礎理論的研究,這對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顯得尤爲重要。

爲此新課改剛啓動後,結合本組教研計劃,我們先後認真學習和研究了語文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解讀,更好地遵循新課改要求,併到兄弟學校和外地取經學習,汲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爲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我還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術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進取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堅持寫教育隨筆,並取得了較爲突出的.成績。我們研究的課題:吉林省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的研究”也已經過驗收,結題,並在全市推廣。

三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怎樣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在一堂課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用愉快的情緒等待下一節課的到來。因爲興趣愈濃,產生的熱情就高,所以語文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認爲:“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證實了興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

自從事語文教學以來,我一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六點,收效很好:

(1)學生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定期開展有關漢字知識的比賽。除了字典、辭典工具書外,還要求學生蒐集一些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獻資料、個人傳記等信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課本內所給的現代文及文言文,必須仔細解剖透徹;要以課本爲藍圖,依託教材,才能使學生在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課本要求背誦的必須要背誦下來,該熟讀的必須要做到爛熟於心。

(3)要學會獨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要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潛能。

(4)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日記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經歷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下來。這對積累寫作素材,寫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記的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語言表達的方式,並且資料也不受限制。自己能夠隨便地寫,不必進行過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寫得不怎樣樣,語言也不必須通順,但堅持寫下去就會逐漸提高,更好地到達練筆的目的。日記能更好地鍛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對自己思想感情的表達本事。所以,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法。

(5)要廣泛涉獵課外書籍。語文學習僅僅靠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課外學習語文的問題上,我想,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時,必須要與課本的學習資料相結合,僅有這樣纔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學每單元課文時,我都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事先佈置學生在課外有目的地蒐集與該單元學習相關的資料。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及思考。

(6)語文課堂除了認真聽教師講解外,重在動筆,要在書上進行圈、勾、點、化,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要邊聽邊思考,聽課要跟着教師的教學思路、要點,要進取思考,進取回答問題和勇於提出問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注意課堂聽講這一環節,總認爲語文課聽不聽都無所謂,從而忽視語文課的學習,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從而導致語文成績的落後。

五結束語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和固定模式,我們這一路走來,就是緊緊依託教科研和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步步走進新課改。我相信,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下,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明天必須會更美!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有更好的明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5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有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這不但是祖宗智慧與心血的繼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它們的學習,研究與解讀,去構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然而中學的古詩詞教學卻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反思。

一、當前中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詩歌的多種解讀。

重灌輸,輕體驗,重權威,輕引導,即使教師的觀點是對的,但這樣把自己的結論輕易地拋給學生,使得學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麼的可惜。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將知識同化於已有的心理圖式中,並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認識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師看似“循循善誘”,實則將學生引|向標準答案,只訓練了聚合式思維,卻忽視了發散式思維。

2、過度強調知性分析,肢解詩歌的傾向明顯。

有些教師在教古詩詞時,將其劃分段落,總結段意,在此基礎上掌握詩詞的思想情感,分析藝術手法。這是將古詩詞當作無生命的東西進行分解,把詩詞鑑賞當作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而不重整體把握和感性體驗。有些教師的講解過於直露,貌似講透了詩歌,實際失去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過度闡釋。古詩詞教學中需要知性思維,但要和感知、體驗、想象、聯想等感性思維統一在一起,否則就扼殺了詩詞的生命力,也有礙於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

3、濫用多媒體。

古代詩詞意境的體驗需要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調動儲存在大腦中的表象,並在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於在我們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將一喝酒老翁展現在學生面前,頓覺風采大減。此外,濫用多媒體淡化了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電腦畫面佔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投射到詩詞本身的情感與體悟卻不夠深入。

詩詞本是浪漫的產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非常尷尬: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索然寡味了無興趣,大有一種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感嘆。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

1、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除了對古詩文難理解、難背記,把古詩文視爲第二門外語;更有不少學生認爲學古詩文十分枯燥,現代人都用現代漢語說話,古文無實用價值。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擔憂的:“很是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爲了'謀生',有好的專業,有高的待遇,或能賺很多的錢。”《都市快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杭州某業餘學校開出“古詩文誦讀班”,卻因僅招到一名學生而只得暫時停辦,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開辦的英語等班早就爆滿。學生對古詩文對漠視,實質就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漠視,這種類似於數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師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師認爲,初中古詩文教學僅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於是,“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成了不少教師一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文膾炙人口的美感和韻味講解得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單調無味。所以,教師教法上的單一,自然會使古詩文中的營養丟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文傳統文化積澱方面的“貧血”。

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應該做出反思:

1、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體味古詩詞的情感。

要體味古詩詞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吟誦。詩詞格律所表現的音樂性和由此表達的感情,都必須在吟誦中體現。在教學中還應傳授一些有關吟誦的知識,比如平聲讀得長而輕,仄聲短而重;四言詩一句兩頓,五言詩兩頓,七言詩三頓,頓的位置略延長、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師的範讀非常重要,好的範讀能直接打動學生,使他們克服害羞心理。

2、運用藝術通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藝術通感,化實物爲情思,化情思爲實物,化抽象爲直觀,調動並貫通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樂來配合古詩詞,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對古詩詞的感受,往往就是這樣朦朧含混而涌動着情感的,而流動不居、情感充沛的音樂,正適合於幫助學生增強這種感受。例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詩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無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頓生。又如,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然後找出與之相合的音樂,甚至自己創作一段音樂,也是很好的方法。

蘇軾評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的相通爲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教學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展示一些江南風光的圖片,爲欣賞《憶江南》一詞營造出了韻味十足的背景氛圍。當然,藝術通感的運用不能喧賓奪主。

3、系統比照,縱橫勾連。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完一首詩詞,瞭解的就僅止於這一首詩詞,對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對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都鮮有了解,這樣的教學是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講授一位詩人的某一首詩時,若能全面地介紹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介紹他創作的其它詩歌,既有利於學生較爲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古詩詞積澱與素養。例如,在講授李煜的《虞美人》時,若能兼及李煜的詳細生平,兼及《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詞,其教學效果應該比單講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

20xx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其中初中要求背誦50首,高中50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接觸足量的古詩詞,對於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古詩詞背誦篇目”的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拓寬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視野。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詩教’'選修課,有的學校還有自己的古詩詞教學的教材,這一做法值得借鑑。

5、教師自身水平提高。

教師首先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並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爲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份無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態,鑽入“故紙堆”中潛心會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其次,還須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另外還可以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如在文本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思考高中古詩詞裏出現了哪些原型意象,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作爲課題,課題相同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然後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整理並分析信息,寫出小論文,並製作相關課件。最後進行交流總結,組織學生上臺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級中傳閱各小組的論文,並進行自評、互評。

古詩詞作爲千年文化積澱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歷來爲人所推崇。作爲中學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有着勵志、修德、陶情、勸學等積極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時,它更是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古詩詞的欣賞價值遠高於其實用價值。且隨着白話文的發展與普及,古詩詞越發讓學生覺得抽象,晦澀。爲此,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對於古詩詞教學只得多數停留在梳理詩詞的字詞、大意等淺層教學階段。爲了不讓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沒落、消亡,我們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必須加強。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6

思考一:統一教學

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在強調: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加強備課組建設,強調要集體備課。有的學校還明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了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及要求,逐漸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學校明確規定: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乍聽之下,頗爲有理。人多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集體備課有利於團結協作,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備課可能更能把握好重點與難點,找到更好的教學切入點,教學設計可能更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統一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也便於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及教學常規檢查。而且,近幾年教學規模擴大,年輕教師增多,他們有活力,有朝氣,但教學經驗不足,加強集體備課,可幫助他們更準確更科學地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優化的教學方案,從而減少他們在教學探索中的失誤,讓他們少走彎路,這就加快了年青教師的成長。這樣看來,集體備課是很有好處。

但細細反思,越來越覺得這裏面有問題。集體備課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個度,強調過了頭,就不是好事了。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這就有悖於教學規律了。原因其實很清楚。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每位教師的自身情況不同,教學能力及教學風格各異,即使是統一教案,也不見得就適合不同的教師,有時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不利於教學風格多樣化個性化的形成,甚至還會使得課堂教學呆板機械。尤其對年青教師而言,這種集體備課,更會使他們逐漸養成跟着老教師走的依賴心理,從而逐漸缺乏自己的鑽研與獨特的教學個性,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課堂教學似乎也與老教師一樣像模像樣一板一眼了,但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獨立鑽研能力其實是逐漸降低了。這對年青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有害無益。其次,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並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樣有固定的解題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解讀,教學中也會有適合於自己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求,要從以往的注重統一規格向注重教學的差異性轉變。同一篇課文如《衚衕文化》,普通話出色、感情豐富的教師可採用朗誦法,用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誦感染學生,並指導學生從朗誦中感受課文的豐富內涵;善於網絡教學的教師則可引領學生走進網絡世界,查找衚衕文化的相關資料,再查找寫其他地方建築的美文進行比較閱讀;善於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則可進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變成個性揮灑的廣闊天地,學生纔會從中感受到語文教師的魅力以及語文教學的魅力。再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統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學規律。這是最爲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如何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與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藝術,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與班級不一樣,學生與學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就應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纔是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做法。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詞教學,最好不要整齊劃一,因爲,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他們所認爲的生字詞也必然不同。基礎過硬的學生,可能已基本沒有生字詞,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詞還很多。教師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個字詞就可以了,其他的應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針對基礎弱一些領悟能力弱一些的學生,教師的講解就要多一些;面對基礎過硬理解接受與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更多地發揮學生自己閱讀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質疑討論。注重教學的差異性,纔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魏書生老師強調學生自習、自己摘抄讀書筆記,包括生字詞在內,還讓學生自己命題進行考查,這才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詞,由學生來說,並要求學生說說爲什麼認爲這幾個字詞重要,它們該如何應用。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而錢夢龍老師去外地借班上課,一開始總要問幾個問題,用錢老師的話說,就是那幾個問題讓他大體瞭解了自己所借班級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這纔是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的啊!不能不讓人歎服。

因此,我認爲:集體備課有其合理的內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求大同而存小異,每位教師應針對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實際,並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特長,展現教師個人魅力與教學的獨特風采。只有這樣的課,纔是高效的,纔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思考二:雙語教學

眼下,隨着教育國際化進程步伐的逐漸加快,雙語教學正逐漸成爲熱門話題。開展雙語教學,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嘗試。廣東、山東等省均已開始試點,上海第二期課改正在穩步推進,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非外語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毋庸置疑,對相當一部分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術等等)來說,進行雙語教學,更有利於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於培養直接與國際要求相接軌的學生,它擴大了學生的英語語境,而不僅僅只限於英語課,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詞彙量,涉及了一些學科特有的專業語言,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用英語交流,從而大大提高聽、說的能力。

但常規的語文教學是否也應採用雙語教學?我以爲不妥。語文教學,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這些語文教育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有外語教學在承擔應有的'責任,有條件的,可以開設中外比較文學研究課。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以利於與外國人交流,可以開設涉外漢語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學生掌握本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其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字的鑑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說到底,它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母語和學生之間的聯繫是一種親情的聯繫,方塊字中蘊涵着中國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規範漢語,讓學生學會應用規範漢語,體會與領悟方塊字中的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神聖的使命。爲什麼在國際科學家大會上作報告就一定要用英語?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就因爲那是母語。這種言行,不僅讓我們欽佩,也贏得了國外科學家的尊重。這種言行,大大激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語來講授語文,這是對自己母語的不尊重,這是語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後一課》中曾經感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不管什麼時候,只要語言還在,民族就不會滅亡。而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告訴每一位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們考研評職稱等許多事情都非考英語不可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英語放到了極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讓本真的語文教學也進行雙語教學,不要到我們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礎不紮實或者不重視中文的時候再來呼籲:重視語文!救救語文!

思考三:教學目標學生決定論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以學生爲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本應該是好事。但隨後就聽說了這樣的大討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由誰來定?激進者當然認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學什麼,我們就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教什麼。學習目標,當然應該由學生來定。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琢磨,我還真是有點擔憂。一堂課兩堂課這樣進行教學可能不要緊,但若所有的課都這樣進行,能行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乎了。要能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得有多少知識與能力才行呢?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就是老教師,每篇課文怎麼上,教學目標怎麼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師若教學經驗不足,教材鑽研不夠,所定教學目標就難免不妥。這種現象不僅平時教學中有,就是有些教師精心準備的評優課彙報課研究課,也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現在,還僅是接受學習的學生,卻反而能把握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反而能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真要有這種情況,那麼,要麼就是學生水平特別高,而所任教師引導能力又特別強;要麼,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當然,我們的教學是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例如,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哪裏?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哪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希望聽喜歡聽什麼樣的課?一篇課文,學生在哪裏覺得難以理解或難以欣賞?做這些工作,是爲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使之更接近學生的需要與心理,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但這些並不意味着我們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作主來確定教學目標,因爲這樣做就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無序性。而我們的教學,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每冊課文的教學任務是什麼,共分幾個單元或模塊,每一單元或模塊的教學目標是什麼,具體到每篇課文,分別應承擔什麼教學任務,達到什麼教學目的。這一安排應是反覆考慮周密計劃的。教師備課時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要做到心裏有數,這裏面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關注與思考。當然,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思維活躍程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起好主導作用,師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節課。但教學的大體方向與教學的主目標,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把握。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7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8

一、試卷概況

二、試卷特點

1、從試卷資料上看,貼合新課標規定的知識點及潛力層次要求,立足課本,注意考察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重點知識與主幹知識。如秦的統一,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三國鼎立,張騫出使西域,史記,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試題角度新穎,表此刻選取題上,很多題都有一個題引,引導學生走近歷史,感悟歷史,進而考察學生再認歷史,理解歷史的潛力。

3、試題體現了生活化色彩,從生活中的習俗或節日切入,引導學生感知歷史是過去的此刻,此刻是將來的歷史,歷史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這種切入點貼合學生認知水平,易於激起學生的興趣。

4、試題體現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加以延伸,要求談認識,體會,啓示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這些潤物無聲,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試題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性特點。關注社會熱點,緊密結合社會現實,回顧歷史,聯繫這天,史爲今用是近幾年歷史命題的重要特點,本次試題也體現了這一特點。

6、試題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特點。注重學科內主幹知識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如材料第24題:既以時間爲經,考察了中國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又以地域爲緯,考察了四川地區的工程與三國時期的政權名稱,爲學生勾勒出一個縱橫交錯的歷史網絡,而且還與鄉土歷史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第29題以孔子文化節與奧運會開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貢獻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時還考察了文字與造紙術的知識點,涉及知識點多達數十個,綜合性特點十分突出。

7、試題體現了鄉土特色。注意在鄉土歷史與中國歷史之間尋求結合點,引導學生將愛國與愛家結合起來,這也是近幾年來,各地中考的一個趨勢。

8、試題圖文並茂,涉及文物、圖表、地圖、新聞圖片,且形象直觀,信息量大,可讀性強,注意考察學生的讀圖潛力,有利於引導學生養成圖文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習慣。

三、學生狀況分析

1、我校實行的是開卷考試,從考試結果上看來,整體狀況正常,單選題及格率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識點還是能夠掌握,但由於知識面大且容量多,學生對各課知識點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識點易混淆。

2、材料題失分較爲嚴重,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有:

1)閱讀材料不仔細,丟三落四。

2)在審題上還存在務必的問題。

3)歷史基礎知識欠缺,學科基本素養不夠。

4)閱讀面狹窄,相關知識太少。

3、材料題與問答題反映出的共同問題是:語言運用、組織但是關,書寫潦草,語文素養較差。從卷面上看,東拉西扯、用詞不當、邏輯混亂、字跡潦草、文不對題、前言不搭後語、錯別字連篇等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非歷史素養問題所反映出的是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差,基本素養欠缺。

四、關於應對措施的思考

1、知識與潛力並重。在實施新課程的今日,有一種傾向,即認爲只要強調基礎知識就是守舊,就是沒有領會新課程的精神,於是一些課堂過於求新,過於追求學生的所謂活動,爲活動而活動,顯得花哨熱鬧,而學生的收穫甚少。其實,教學的依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知識與潛力是一個不能割裂的統一體,潛力的獲得總是伴隨着知識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到務必程度也必然帶來潛力的飛躍。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其他的培養目標只能是空談。

2、建立知識網絡,給學生整體化的歷史。近來的考試越來越綜合化,專題化。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要一味地強調微觀的知識點,而要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3、關注現實熱點,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近年來,各種考試總也免不了用現實問題切入,考察學生學過的歷史知識,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師要多學習多交流關注現實,引導學生分析現實問題,關注國家統一與發展,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思考做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需要什麼精神品質。

4、擴大學生閱讀面,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

5、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學生大多數綜合素質相當差,有的孩子的智力還在混沌狀態,由於缺乏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這些孩子普遍基礎知識差,還不具備相應的學科潛力。不談生源是不可能的。應對這樣的生源,我們只能放平心態,降低教學難度,重視基礎知識的過手。

6、繼續做好培優輔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試中及格的人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還是比較多的,因此這學期要更加重視培優輔差工作,關注學困生,避免兩極分化的加大。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9

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1、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爲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爲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爲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絡,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啓示。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2、感悟生活

當今高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鑑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說,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爲本是語文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0

從教二十多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的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語文教學的現狀做過反思。借這次的機會, 我靜下心來,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會起到一定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課餘時間,我常常和學生聊學習語文的感受,我發現,語文水平稍高的同學的觀點非常相似。談及高中語文學習的感受,一些學生往往會說只學會了做題。學科教學走到這步境地,我分析有兩種原因:其一,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其二,囿於語文高考的試卷模式。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們把語文學科分成幾大板塊,弄得七零八散,與真正的文學早已相去甚遠。在這樣的教學中,語文素養真是無從談起。

無數事實證明,學生是在閱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習語文興趣,進而不知不覺地提高了語文成績的。看來,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增加閱讀時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閱讀,用這點兒時間閱讀別說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閱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取法乎中,僅得其下”,讓學生們讀這樣的通俗的文章,試想他們能寫出什麼樣的大作?增加閱讀時間,擴大閱讀視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想。但因爲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我想今後還要堅持預習和複習的整理本的檢查和檢測,讓學生在預習,複習以及課堂學習這幾個環節上能環環相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真正充當起的主人。當然,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僅僅是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我願意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反思我的語文課堂,很多情況下存在着喧賓奪主的現象,我總是自覺和不自覺地體現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學生的狀況,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語文教學影響着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影響着一個學生整個人今後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使其具備最起碼的表達能力,進而爲學生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開啓一扇成功的大門。而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瞭解並接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養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嗎?如果我們在高中階段做到了這些,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1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我在作爲一個母語教師肩頭職責的重大。於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爲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構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一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善,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要構成必須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一天的預習,需要有必須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明白應當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我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經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爲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能夠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此刻的孩子他們從小理解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的本事,給學生一個施展自我的平臺。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期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樣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說。有的說,他懊悔之極,之後自殺了;有的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說,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說他之後遇到了一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之後就用自我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一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本事是超出教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一個重點,可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僅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說,而四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可是比較的角度又各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歡樂,營造歡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能夠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能夠經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口技》則能夠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我的才能,在歡樂的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能夠讓學生自我去分主角讀,然後自我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我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構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父親》的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我的父親,想想父親給自我的關愛。其實教師如果有本事,最好自我給學生唱,或者讓有本事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的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教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教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本事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本事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教師必須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我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積極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爲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此刻卻因爲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當有的活力。尤其是此刻的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教師們在複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一個一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一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可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爲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應當是一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應當去更多的發展此刻的理念。由於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爲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的題,可是應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說,對於關係着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峯。

可是,教師也能夠分層而論,讓學生體會古人語言的精煉,能夠讓學生去積累和欣賞自我喜歡的一些詩歌和文章,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背誦課本上的幾篇,幾首。

六、教學資料要開放靈活

努力建立開放的語文。語文是母語原本就是學習其他科的基礎,是學生將來生活的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

可是長久以來,各科都是孤立進行教學,學科本位的思想太嚴重了。課程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忽視了學生知識的聯繫,以及科目的交流和溝通,把自我封閉起來,然後說語文怎樣也考不好,怎樣回事。當然我們不否認語文考試以往存在的弊端,而導致的應試和素質的衝突。課程過度的強調統一,東、南、西、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統一的資料,使課程變的凝固、僵化,缺少了彈性。

可喜的是最近的考試出現了科目的交融,儘管只是那麼1、2分,可就是爲了這一點分數教師們會苦心的去經營,會努力構成一個教育的整體。

有時我們生病時會因醫院的科室分的太細,以致有時生病了不明白要去哪個科室而苦惱。其實我們的教學也應當是適當的有一點溝通,不要因爲自我不是英語教師而不敢說一句英語,不要因爲自我不是物理教師而爲自我對物理知識的淺薄而做解釋,其實教師應當是一個多元的整體,是一個一專多能的結合體。

當然不是說語文課都上的不倫不類,可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語文課堂要打破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實踐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讓語文課堂歡樂融融,讓語文不在是學生的負擔。這是每一個教師和家長的心願。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2

新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新的課程體系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教師的教學,先進的教育觀念要通過先進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而教育觀念轉變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學轉變中進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觀念不轉變,方式轉變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基礎;方式不轉變,觀念轉變就失去了歸宿,失去了落腳點。我們要進一步理清新課改的新思路、新理念,藉助他可以讓我們更順利一點走進新課改、實踐新課改。其實人人圍繞課題都可以作一點思考,那就是與自己所任教學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實踐。在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以下是我對教學的反思與總結。

一、以課題爲突破口

推動學法教法革新自實施新課改以來,許多學校都及時找準定位,樹立走“科研興校”之路,作爲新課改弄潮兒的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以課題爲突破口,努力推動學法教法革新。如:進一步深化貫徹新課改的理念,結合個人在課題研究中的主要任務,我們更注重情境教學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精心設計情境的呈現方法,如藉助語言描述、實物陳列、電教手段、任務卡片、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傳遞等途徑。當然我更多的是利用電教手段、多媒體、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創新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相互的交流與合作,真正使課堂成爲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成爲教學不斷生成的平臺,竭力擺脫教師帶着教材走向學生的教學模式,採用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帶着教材走向教師的教學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課改理論基礎

新課改需要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的課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進的課改理論,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揮創造性。而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自我充電,強基固本,顯得尤爲重要。

爲此新課改剛啓動後,結合科研計劃,我們先後認真學習了成才導報上新課改專版,到圖書館借閱新課標解讀,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向《高中語文教學通訊》等報刊雜誌學習,向《鳳凰語文》、《教育在線》等教育網站討教,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爲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對此我們笑稱爲“換腦”行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術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積極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或藉助教育網站這個平臺,建立自己的個人專題集,堅持寫教育隨筆。

三、一點思考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和固定模式,我們這一路走來,就是靠緊緊依託教科研,步步走進新課改。“戰鬥正未有窮期”。我們相信,在濃厚的科研氛圍下,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明天一定會更美!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3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學語文教學在改革過程中,語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積極有效的語文教材改革,對於改革效果能夠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訂者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以使得中學語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中學語文教材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發展動態,實現“一綱多本”的情況轉換。目前,關於語文教材方面的研究,還應注重把握和研究語言與語言應用方面的問題,在注重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國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較爲良好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

由於傳統的教學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導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對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式方法作爲較爲有效的改革,對於時代發展的考慮較爲欠缺,同時由於農村中學教學環境的差異性、地域水平的發展特點、學生的實際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學方法的推廣和實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對於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材、教學目標、學生的基礎水平等方面的改革與轉變,因而,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往往會產生較爲強大的聯動效應,繼而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會產生較爲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教師的素質方面的影響,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學方法的採用,都對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巨大的挑戰。因而,對於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要給予相應的重視,才能夠從根本上取得較好的改革成效。經常嘗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學習思維習慣,繼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三、改革學生的考覈方式

對於學生的考覈方式的改革,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的成績測試將仍然作爲考覈學生素質和學業水平的重要標準,考試將仍然作爲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參量標準。甚至有些教師爲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仍然堅持題海戰術,讓學生埋入題海之中,因而,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考覈進行相應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其中所採用的考覈評價手段,也將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某些積極的影響,對中學語文考試的方法、內容應該繼續深化。因此,在語文的`考覈評價方面,要更加註重對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與保護,突出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與多變性,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以“生活即學習”的態度,對於語文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應該是分階段、多層面的;對於考試的態度,考試並不是由某一次單獨的考試來實現或者完成的,而應該由平時的知識競賽、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等多方面所組成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涉及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對於學生的考覈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於涉及面較廣,因而也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學生考試狀況分析

本次素質檢測是x市統考,總分100分,七年級平均分64.3分,及格線爲52.5,優秀線爲75.1。七(4)班班平均分爲66.31,優生率爲37.1%,八年級平均分73.3分,及格線爲63.0,優秀線爲82.2。八(1)班班平均分爲68.79,優生率爲31.2%。歷史試卷,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感到試題變得更靈活了,更務實了,一切都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了。

二、試題結構特點

試卷共分兩大部分:選取題部分,非選取題部分

試卷難易程度基本適中,本次考試試卷突出顯示了以人爲本,迴歸歷史學科的特點。以課本爲載體,輻射相應的訓練項目。這份試卷命題堅持力求體現新課標精神,拓寬歷史教學領域,打通課內外學習歷史的渠道,檢查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潛力及課內外閱讀潛力。透過試卷我們不難看出:命題人員期望透過試卷,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推薦:不要只圍繞課本教書,而應注重課外閱讀的輔導,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試卷力求透過一些開放性的試題,答案多元的試題,引導學生設計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養學生創新潛力。試卷還力求體現人文性、趣味性和靈活性,打破舊的命題模式。同時整份試卷還體現了“三重”,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潛力(寫字潛力、閱讀潛力、積累運用潛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三、學生答題狀況

1、答卷狀況

透過學生答卷狀況來看,學生掌握及運用知識的狀況大致可分爲三個層次:掌握較好的是基本知識題:“基礎知識”中的非選取題部分第、二題,學生的得分狀況很好,基本上沒有什麼失分。若根據史實結合所學知識答題,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難,這說明學生平時課外閱讀不是很豐富,今後應加強這方面的練習。靈活性較強的題,學生回答較差。對於靈活性強的題,學生回答更差。比如針對某一事件談自己的看法或提推薦,有學生就不能動筆。

2、從考卷中發現的問題。

這份試題做到全、新、活,難度適中,貼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在考查“雙基”的基礎上求提高、求發展。以適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總目標。縱觀這次質量檢測,能夠看出還存在許多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學生記憶方法不當,多數靠死記硬背,到考場上一緊張就混淆了。

(2)綜合潛力薄弱。由於學生平時學的知識較規範,缺乏對知識整合的處理,故失分較多。本次考查的資料不僅僅僅涉及基礎歷史知識,邏輯思維訓練,還考查學生對史料資料準確理解潛力。由於平時訓練相對少些,導致學生對綜合性較強試題缺乏獨立分析潛力,失分較多。

(3)書寫不規範。從整體卷面看,學生的書寫狀況不容樂觀。書寫不夠端正,字體潦草不規範。

四、教學反思

1、要繼續重基礎知識。從本次考試能夠看出,基礎知識得分率較高,學生掌握較好,因此在今後教學中務必繼續重視這方面教學。

2、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潛力。“方法比知識更爲重要”。學生養成好的讀書方法,掌握“活”的.讀寫有機結合的方法,將有助於提高閱讀與習作的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進行實踐,獲取的不僅僅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重要作用,多教怎樣學,少教怎樣做。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將更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於用心主動的思維狀態,充分讓其獨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輸知識。要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點燃其創新思維的火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寬鬆的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爭辯,善於思考的創新潛力。這樣學生就不至於對於開放性的試題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4、要樹立大歷史觀,拓展思維。

要樹立大語文觀,立足於課內,延伸於課外,注重課內外知識點交融滲透,融會貫通。首先教師要多讀書,不僅僅僅自己能讀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積澱;其次要求教師能多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學會讀各種史料。這樣,學生平時就有了充實的閱讀素材,增加了對語言的悟性,提升了歷史綜合素養。

總之,要教好歷史,讓學生真正學好歷史,務必靠廣大歷史教師本着一顆用心探索、努力鑽研的心去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行。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

時間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來學校上課的情景猶如在眼前,轉眼間又一個學期又將匆匆而過。回顧以往的工作,我雖不曾有驚天動地的成績,但總是盡着自己的職責,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課堂教學中有了一些收穫,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穫之處:

1、抓後進生,抓課堂常規。

我們的學生年齡小,沒有經過學前班的過渡,學習習慣沒形成。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抓平時"。在學期初,就確定了班級裏需要課後輔導的後進生,充分利用中午時間和放學後的時間進行輔導,在這個學期這幾位後進生的成績都有進步。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又注重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規範學生的作業格式和課堂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學習習慣,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持之以恆,終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觀念,活化課堂教學。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別提倡素質教育。而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作爲年級組組長,我更應是首當其衝,激流勇進。爲了提高教學效率,我總是堅持多渠道查閱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備課、上課。課堂上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課堂氣氛因此而活躍,學生也較喜歡上課。每一節課我都認真去對待,努力把課上好。爲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閱了多少資料,修改了多少個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課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夠征服他們,學生習慣了那種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對此也失去了興趣。結合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我注重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參與,也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學生喜歡的情景,讓自己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歡聲笑語,讓學生知道上課也可以如此輕鬆,上課也可以如此美麗。在和諧的環境下,主動地建構知識。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探討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個學期中,我還試圖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見解和大家交流,既給大家做一個榜樣,也能鍛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我試圖把課堂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得到多元的知識,同時也切身體會到對稱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獲得美的享受。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不再是我交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獲得體驗,然後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3、增強科研意識,提高自身素質。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健康發展的態勢向前推進,光靠"經驗"靠"老本"吃飯已經行不通了。我深知,作爲年輕教師,必須要一種開放的心態全面理解、把握課程,以科學、民主的精神組織實施課程,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調整教育實踐,努力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繼續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才能真正的勝任肩負的使命。平時裏,我經常上閱覽室翻閱有關教育理論專著和報刊,上網瞭解教育動態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與困惑:

1、主體作用與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

新課標要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做的過程交給學生,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而教師的作用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控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決問題。因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很多時候我就這樣去做的,在學生方面,的確做到了注重學生的個性,但結果呢?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時候爲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進行"剎車",取消了學生的自主時間。如何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雖然在學生身上化了許多心思,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所好轉,但還有個別同學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徹底養成。有部分同學做題時審題還不夠仔細、嚴密,審題能力還須培養。有個別同學仍字跡潦草,儘管我反覆教育他們,甚至讓他們重寫,作業的字跡沒多大好轉,只有老師坐在他們面旁邊,他寫一個我說一下,他們纔會寫得稍端正些。有些學生的作業還不能按時完成,並且有個別學生會不完成作業,時而會不做或少做作業。我想也許他們對學習缺少了興趣纔會不完成作業,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作業能樂此不疲,這是我在下個學期需要解決的問題。

3、多讀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書到用時方恨少。"很多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絞盡腦汁的來設計教案,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要想使教學得心應手,只能是有意識地多收集資料,多看報刊雜誌,有意多向領導請教,多與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

總而言之,現在的學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們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耐心,走進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愛心,感化學生的心靈;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當然教師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愉悅和輕鬆,能夠再和諧的情景中學到很多的知識,因此教師也亟待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神奇和樂趣,讓我們所有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能夠獲得不一樣的體驗

總之,一句話:提高、提高,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