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薦】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薦】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

文章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本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本,與文本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

但《綠色蟈蟈》這一堂課總的來說上得不那麼理想,我想主要是因爲以下幾點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違反了教學最基本的規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腳的,這是對我不深入瞭解學生的懲罰。

二是教材處理不科學,貪大圖全,結果目標太大等於沒有目標,這也與第一點教訓息息相關,對學生不夠了解導致目標確定不科學,以後得出一個教訓就是:一堂課要穩打穩紮,不貪多求快,完成一個任務是一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質不成熟,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上課一開始情緒還非常飽滿,但一旦學生出現狀況,課堂冷了場就開始亂了陣腳,虛榮心在作怪,結果越是怕出醜就越是出醜,不是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補救而是消積放棄,只求早點上完了事,這是對自己、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由此可見,我自我調控能力還不強,更別說調動學生了。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欄目的主持人,他會用多種方法去激活現場,帶動觀衆,讓整個節目跟着他的目標走,而絕不會讓節目冷場。所以我離一個優秀教師的目標還差很遠,今後得在這方面做個有心人,要千錘百煉。

這堂失敗的課於我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差距在哪裏,努力的方向在哪裏。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2

 背景: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戰了傳統教育,它要求教師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徹底改變那種習以爲常的行爲習慣,積極開展反思自我和反思性實踐,重新塑造新課程中的自我。因此,處於新課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重新構建新的教育觀念,自覺變革自身的教師角色和教育教學行爲,創造性的實施新課程,在新課程實施中追求教育創新。

案例:

《背影》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一直以其質樸的文字、感人的情感,打動着一批又一批的讀者。基於此,也使之成爲語文中考基本篇目之一。複習時,我自然把它當作重點,方方面面都要講到,而且要詳細地講。第一節課,我從線索入手,引領學生一點點歸納知識點(從線索到結構,從結構到內容、中心,再到寫法)一步一步,一點一點,自認爲講得很詳細,可看看學生的反映,一個個像睡着一樣,絲毫不爲我的“精彩講解”所動。我很不理解,爲什麼我如此細心的講解你們不接受呢?課下,我把自己的想法與學生進行了溝通,他們說:“老師,你講的我們都知道你講的我們基本上都會,聽着一點意思都沒有。”回到辦公室後,回想學生所說的.話,我感到:即使是畢業班的複習,也應尊重學生的需求,而不能只爲了鞏固、落實知識而完全迴歸到應試教育。我決定改一改。第二天上課,應該是練習課,上課時,我讓相臨的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自己設計練習題,講過要求後,他們紛紛行動起來,二十分鐘後,一組組精煉的練習題在學生的共同思考下“變”了出來。“以背影爲題,你認爲恰當嗎?你能想出一個更好的題目嗎?”“文章中我幾次流淚,每一次表達的感情相同嗎?”“文章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次背影,爲什麼?”……然後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圓滿解決了這些問題,從頭到尾,學生都熱情高漲、積極主動。看着學生的興奮樣,我的心也充滿無盡的喜悅。

分析:

新課程不單單是原有課程的否定、創新,更是對教師原有觀念的否定與創新。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意識到學生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作爲教師一定不能包辦代替,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使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只有這樣,教師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纔會提升,纔會與新課程一起成長。

 反思:

以上的案例說明,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去學習、去鑽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與技能。教師只有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實施的教學纔是真正的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3

詩人說,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人,不會成爲真正的詩人。我因此想,一個只會“冒煙”而不會“燃燒”的老師,也很難成爲一名真正的語文老師。

何謂“冒煙”?何謂“燃燒”?

比如:教讀王家新的詩作《在山的'那一邊》,有一位同學聲情並茂的誦讀了課文。一位老師很平靜地說:“還不錯,你讀得不錯,很有表情,很流暢。”另一位老師很動情地說:“很好,你讀得真好!讀出了詩人對大海的渴望,也讀出了詩人不斷追尋夢想的信念!我爲你的精彩誦讀喝彩!”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前者是“冒煙”,後者是“燃燒”。“冒煙”就是不冷不熱、不疼不癢,青煙繚繞,了無生氣。“燃燒”則是火光熊熊,痛快熱烈,映紅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語文是一門富有感染力的學科,那麼語文老師就應該是一個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課堂上,我儘量用最優美的語言,用最親近的笑容去感染學生,用我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

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首先要讓學生喜歡我這個正在追求“燃燒”的語文老師。

我得先從讓笑容“燃燒”起來做起,因爲老師的笑容體現了老師在課堂上的親和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4

在初一語文教學的這半個學期中,從以下兩個方面梳理一下:

一、語文教學方面:

1、注重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剛入初中的孩子來說,興趣很重要。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儘快記住學生的姓名,及時表揚學生,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等等。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閱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2、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課堂上,讓同學們欣賞優美的配樂朗誦,感悟語言的藝術;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與人交流;重視讀,各種形式的讀要結合課堂有效運用,讀中悟文,讀中品味,讀中析理。寫,注重形式,更重內容。書寫的好壞很重要,要及時提醒,反覆糾正。作爲“我手寫我心”的“寫”,還要充分發揮週記的作用。

3、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葉聖陶說,“教是爲了不需要教”。這個“不需要教”說的就是學習的方法問題。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這些方法的滲透:學會利用工具書,利用好課本,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預習的方法等。

4、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學好語文,讀是最重要的,每讀一遍課文都會獲得新的體會。自始至終,都要強調“讀”,有很多學生已經體味到“讀”的功效了。過程比結果重要,沒有過程的體驗,結果是記不牢的,只有自己去參與,去思考,這樣得到的東西纔是自己的,才記得牢。

5、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二、平常堅持學習:

作爲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結合課改,把課堂教學作爲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語文學習環境,把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爲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和平臺。

緊扣教材、新課程標準,在有限的時間內吃透教材,撰寫教案,再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授課、自評、自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積極參與到聽課中去,從而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推敲完善出合理的教案。

借他人的教學經驗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備課、授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回顧、反思寫下自己教學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我彌補不足的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做到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課中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疑、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知識、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課後的反思爲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啓示。

三、今後的措施:

1、繼續注重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2、繼續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3、繼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4、繼續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5、繼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6、常思考,常探究,常總結,以課促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爲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此外,和諧的師生關係,平等的師生獎懲制度,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設定可達的學習目標等,也是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的因素。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爲一種精神貫穿於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爲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爲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於事,所以,乾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後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於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

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爲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爲探究的對象。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爲,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6

興趣,乃喜好之情緒也。它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能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先決條件和首要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及時發現和培養,正確誘導,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適應教改的需要。

初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新的迅速發展時期,心理特徵和生理特點都發生了變化,但還學有完全脫離小學生的特點 喜怒哀樂易於表現,並支配他們的行動。意志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的影響才能完成,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創造一個良好的培養興趣環境,選擇適合的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他們的學習。其過程爲新奇 → 有趣 → 學與專 → 掌握知識。我在從事初一語文教學時,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希望能通過興趣教學發展學生智力,循序漸進增強吸收知識的能力。

(一)興趣來源之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學習語文要聽、說、讀、寫四者並生,培養學生學習說話能力就成爲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環節,初一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口關鍛鍊機會少,然而求知慾強烈,又喜歡在衆人面前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因此,爲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滿足學生心理要求,培養獨立性,適應勇和培養的需要,我在教學中試着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試講一個學期以來效果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們出表現及濃厚的興趣。

我曾在一個學期中,由淺入深地進行兩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內容簡單,只要求把話說清楚,能使別人聽懂就可以,以培養其膽量。爲了讓學生有內容可講,通常前一天佈置第二天的演講內容,如我的家庭成員,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媽媽、自我介紹,我的童年等,不僅使學生得到鍛鍊,而且加深入了同學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第一階段的成功給第二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有了第一次經驗,鼓足了信心,自學地嚴格要求自己。第二階段的內賓是講故事,這次提高了要求,不僅要把故事講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滿感情,要有表情,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階段的準備講給同學聽。內容有童話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第二次演講時學生們就顯得比較老練,鎮定,有聲有色、層次較爲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至此,課前三分鐘演講成了語文課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分鐘演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能力訓練,深得學生們歡迎,現在已經成爲學生盼望上語文課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這種融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於一爐的做法,舉例學生興趣特點,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形式活潑的練口活動,能務有效提高學生說話能力,同時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二)興趣來源之二:美的欣賞

愛美之習人皆有之,“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初一學生雖然不會全面地、有深度、有廣度地鑑賞美,卻會用自己樸素的感受,獨自的方式欣賞美,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期基所說:“孩子們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從直觀的具體形象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美,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悅。

洪氏教材中,有 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美學理想,通過形狀、色彩、聲音等方面對自然景物進行分析,對於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提高學習興趣有着重要意義。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於百草園夏秋景色的描寫,從總體描寫“不必說……也不必說……”到具體分述:“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擺弄果實,都是學生們所熟悉所喜愛的,再加之作者妙筆生筆生花,安排得聲情並茂,色彩鮮豔,動靜相宜,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因此這美好的景物,無限趣味正符合學生們的年齡特點。我便在教學中投期所好,在趣味中教學,給予美的享受,不僅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也使學生記深刻。又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麗,如詩如畫。“春天的腳步近了”以春的恬情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受,轉入視覺中把學生引一個夢一般的境界:暢遊在繁花嫩草,柔柔的輕風,綿綿的細雨之中,使人感到親切,作者對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心中。通過美的欣賞,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識,永久難忘。新材中類似的文章還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冬天濟南的不同美景;陸定一的《老山界》中半夜被凍醒進的`感受和周圍景色描寫;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美麗街市的描繪等都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美感染學生。都德的《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形象,冰心的《小橘燈》中小姑娘純潔、鎮定、勇敢、樂觀的美好心靈等。

(三)興趣來源之三,朗讀

初一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差,但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的學習興趣不大,卻很熱衷於朗讀。他們模仿磁帶的語調,模仿老師的表情,也極力模仿播音員的標準播音。洪氏教材所選課文均易上口,易朗讀。因此,我在朗讀教學中也極力推崇這種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爲加強不同朗讀方法的學習和適應學生心理要求,也進行了兩階段的訓練:一學習鍛鍊,二表演錄音。學齡前習鍛鍊階段着眼於不同文體朗讀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學習,通過範讀→講解→練習→掌握的過程,聲情並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很好地再現了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用範讀的魅力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藉助於不同形式,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賽讀等,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進行個別指導,以好帶差。兩個月後較入學時朗讀均有明顯提高。表演錄音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考查、鞏固,也是爲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想聽聽自己讀的聲音是什麼樣,朗讀水平如何,於是利用下午自心課時間進行朗讀錄音,每個學生準備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經過充分的準備(課下反覆朗讀)站在錄音機前錄下自己的聲音,然後再播放。對於這種新的嘗試,學生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放音時,老家裏異常安靜,每個人都屏住呼吸,辨別着同學的聲音。聽出是誰的聲音是一陣歡呼,強烈地要求再聽第二遍。朗讀興趣培養爲教材內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興趣的不源還有以唱代講情感交流,辦班報、想象聯想及各種競賽等。

一個學年的興趣的培養,確實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綻於了笑臉。“語文課真好玩!我愛上語文課”,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效果也是顯著的,開學初按成績分班,期中、期末兩次考試中,所教授的一年級四班四次在同軌班中名列第一,證明了興趣培養的初步成功,體現了教材紮實、活潑、有序的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將進一步研究、探討,以便更好地適應洪氏教材對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7

1、綠色蟈蟈是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科學說明文,節選自其付一生而成的《昆蟲記》,這個知識讓學生大致瞭解即可。

2、 這篇課文,我設置了2課時。第一課時着重在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知識,記憶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課文具體介紹描寫蟈蟈的語言片段,學生大都能很準確地明白從第③段到最後都是講蟈蟈的,但對於第二段,有個別學生提出也該歸入具體介紹部分,這或許是學生對第二段到底講了什麼不太清楚。只看到“綠色蟈蟈”四個字出現在此段就盲目下結論,又或許是知道此段在講知了的叫聲而引出主人公蟈蟈,把引出說明對象的文字錯誤理解爲是具體介紹蟈蟈的內容,所以我必須引導學生認清這兩個概念,絕不能混淆在一起、。這樣就已經花了半節課了,剩餘半節課我撇開課本開頭兩段不談,着重讓學生歸納出具體介紹部分講了蟈蟈的叫聲③和食性④~⑾,這一點學生都能準備藉助資料得出來,然後我關鍵帶領學生理解第③段文字內容,(蟈蟈聲音的特點),和賞析優美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美,又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感染出作者寄託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學生聽得出較認真,應該真正領捂了。我本以爲很難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的困難也自然迎刃而解了。第而課時在朗讀、複習、回顧一番之後,剩餘介紹蟈蟈食性的文章④~⑾段部分語言易懂也無需詳細分析,主要是學生自讀,同桌交流討論,總結出蟈蟈的主幅食,以及相關原因和採取的比較手法,其中偶爾滲入幾句擬人手法的描寫和螳螂同類相食的'科學常識,最後歸結本文的寫作手法。我覺得學生有得收穫和思考後是能夠零星說出幾個本文的文字特徵的,這樣我的課也就成功了,不失所望,學生終於說出了一兩點接近的意思就夠了。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8

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諸多不足,針對本學期具體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首先,對語文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細緻

對於剛剛步入語文教師行列的我來說,由於缺乏語文教學工作的實踐經驗,所以對語文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入。本冊書一共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其固定的單元說明,簡要說明這個單元的編排意圖和教學時應注意的一般性問題。起初之時,尤其是前兩個單元,我一直以爲這個單元說明只是給任課教師的一個教學提示而已,並未引起我的重視。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這個單元說明給予師生共同的一個單元提示。在每一個單元開始之前,都要給學生講明本單元的的單元說明,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瞭本單元他所要掌握的整體目標是什麼。同時,在每一個單元結束之時,並未具體做到對這一單元的總結與反思。沒有讓學生及時反饋,本單元的目標說明是否做到了,要求達到的各種能力是否已經掌握,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意到單元說明的重要性。

其次,對學生的要求不夠明確、細緻入微

在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夠明確,同時部分要求落實不夠到位。所以造成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比如週記的完成質量。本學期確實要求每一個學生每週必須寫一篇週記,同時規定了字數。但是隻在開始幾周進行強調,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同學週記只寫了幾行,字數不夠。屬於完全地應付差事而已。又如學生對古詩、古文、生字生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並未做到課課檢查,課課清理。從而加大了期末複習基礎知識的壓力。從而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期末過關。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必須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掌握的監督與檢查,及時消化,及時掌握。切盡全力做到堂堂清,課課清。同時對學生的要求應該做到細緻細緻再細緻,能夠讓學生便於執行。

同時,教師備課不夠充分,課後反思不夠及時

本學期在具體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我經常會丟三落四,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與知識點,並未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展示給學生,而是需要做課後補充。這樣,便失去了相應的教學效果。正如先人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切實落實到紙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丟三落四的情況出現,以不至於事後補充。從而讓學生形成誤解。

再次,教學方法不夠恰當,仍需不斷學習

在具體教學工作中,並未充分利用課堂小組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是重點在於教師的滿堂灌。經常是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在課桌上昏昏欲睡。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參與活動不夠,課堂成爲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同時大多數情況之下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師已經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重教學方法及課堂的時效性,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最後,未充分地向老教師學習,未及時給予學生表揚

本校要求新入職教師必須週週旁聽老教師的課,多學習,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課時不得少於三十節,但是本人的聽課課時未達到要求。所以在下學期的教

學工作中,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向老教師虛心請教,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同時,學生在出色完成學習任務時,沒有及時給予口頭上的表揚,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讓學生在肯定表揚中不斷成長。

縱觀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諸多不足,需要改進及提升的空間有很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完善自己。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爭取早日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

  20xx-12-22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作爲一名新老師及班主任,本職工作既包含教學又包含帶班。在重心上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下面就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探討。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它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總體語文素養,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建議: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3、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4、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5、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通過多次學習“標準”,積極記錄心得,爲自己定下教學基調。理論聯繫實際,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一、在積極備課的基礎上,加強備學情。

因爲是新老師,對初中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及接受水平更需要加強了解和掌握,以便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本學期是初中和小學的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轉折點。學習生字詞不再是重點內容,但生字學習對一大部分學生仍有困難;閱讀理解應是教學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理解不夠深入,看問題停留在表面;初一練習的習作,講究不拘形式寫出真情實感,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文言文方面,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基礎知識和文言詞彙累積幾乎爲零。

我從以上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講授。比如在上《世說新語》一文時,疏通文義之後,以文言文的“吾、爾”發散開來,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相通文字進行講授,擴充學生詞彙量,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文言文誦讀訓練。並將課後摘抄《世說新語》其它片段作爲作業。這樣,學生能較快融入文言文這種陌生語境,不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將課堂交還給學生。

傳統教學的好處在於以教師爲主體,講授知識較爲系統全面。而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協調達到目標。鑑於初一學生剛離開了依靠老師的學習狀態,屬於過渡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從學情出發,在引導合作、探究的同時,講授也不可偏廢。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興趣的激發,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這種效果,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打開課本,導入之後開始講授,從文章內容到中心思想,抓抓重點詞彙,點、線、面全部掃蕩一遍,結束一節課。”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從進入課堂,學生開始遵循已知的教學思路,難免心感枯燥、無味。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慮到這方面的不足,我嘗試在上《王幾何》一文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將王幾何的模樣用簡筆畫的方式快速畫出來並在班級展示,給能迅速抓住體貌特徵的同學予以表揚,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快速切入課文開展教學。課後反饋學生興奮度較高,效果較好。大部分能說出王幾何的樣貌,同時聯想出其性格特徵。

三、研究教材,記錄心得體會,一切從教學要求出發。

教材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這就要求我們從教材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並且防止“太深入、拔過高”的問題發生。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聯繫教材,以課程目標爲指導。不斷改進自己課堂教學和學情設計。

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初一開始,預習和複習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對學生強調之後,仍無法取得重視,這方面比較薄弱,上課效果也受到影響。

二、有些學生覺得語文不像數理化,臨時抱抱佛腳還能拿分,因此不太重視平常的學習。

三、自我教學進度偏慢,需要改進提高。講授分析課文有時會陷入俗套,方式不夠新穎。

作爲一個新教師,應儘快調整學生心態,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所以,要儘快幫助學生將學習語文內化成他們的需要。同時及時快速更正自己,加強和學生的課堂配合,深入發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很快,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就結束了。這段時期,自己雖然努力鑽研,但各種問題和困難仍舊接踵而至。需要不斷地克服各種怠惰心理,向各位新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用辛勤和智慧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傳承民族文化,提高語文素養。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0

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三、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導入本課效果不錯。

四、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五、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一、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1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徵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爲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爲高亢響亮再轉爲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爲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爲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爲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於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中,爲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覆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鑑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於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於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爲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初中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中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中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中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中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產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考試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以前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中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級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單元課文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單元裏的重要課文分配到人。然後收集整理的資料,並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後,班上組織交流。最後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爲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穫。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這以後,有一些學生還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爲課本無用了。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爲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於初中學生更爲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代文閱讀和詩歌鑑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鑑賞複習階段,我採用了分解法教學:瞭解詩歌的常識——鑑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後,每人上交一篇關於談詩歌鑑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鑑賞也就這麼回事情嘛,沒有什麼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鑑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並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鑑賞詩歌,這纔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3

昨天我在執教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的《<世說新語>兩則》這篇課文時,在不同的班級裏使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結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級三班上的這節課,和多數語文老師一樣,我對七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講文言文的課堂上,我往往還是以教師爲主。有時也會就一些問題讓他們討論解決,但是都是些不緊要的詞句。這節課,我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在通過多種形式的熟讀後,我採取重點字詞幫他們解決,一塊來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課堂上邊講邊巡視,發現多數學生筆記還是做的很認真的。講完之後,讓他們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後找了幾個學生就課後習題中的字詞解釋,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學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個同學,竟然只有一個學生做的比較好,其餘幾個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詞意不恰當。更令人生氣的是:《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幾個詞各自的意義有什麼不同?我都講了三遍了。學生起來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錯了,氣得我差點吐血!

第二節課我又到了七年級四班(我帶這兩個班的語文)上這篇課文,在臨上課時,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這篇課文呢?前兩天在聽我校丁老師的課,人家六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是也很強嗎?於是,在我引導下經過多種形式的熟讀課文後,我說:“同學們,今天這篇課文比較短小精悍,有關字詞的學習就由我們自己動手解決了,大家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找出重點字詞、語句,弄明白它們的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組裏討論解決,還是解決不了的,咱們放到課堂上來一起解決。記住,遇到不會的問題,一定要提出來,要不我就問你了。哪個組裏做好了,就可以先舉手。現在開始吧。”

很快學生拿起來筆,在書上寫寫畫畫,非常投入。我也不用聲嘶力竭的反覆講解了,在他們中間比較輕鬆的做一下指導。很快有的`學習小組展開了討論,接着其他小組也相繼展開了。討論幾分鐘後,也沒見哪個學生舉起手來提問問題。我知道這個班的學生有些膽怯,於是,我說:“看來同學們的文言知識掌握的很好呀!沒有一個問題要問,是真的沒有呢?還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說,我可要問你了。”話音一落石玉環同學舉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學也舉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學生們共提了十多個問題,多數沒用我來解答,還是學生解答的。課堂氣氛由原來的沉悶變得活潑起來。學完內容後,我找學生上黑板做題,天哪,竟然全對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劉談起這個問題時,她也感嘆:有時我們老師在課堂上說的口乾舌燥、累得筋疲力盡,學生在下面還是各幹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來在課堂上我們教師真的需要少說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給學生以任務,以壓力。他們樂着學,我們也給自己減了壓,何樂而不爲呢?

課堂上要少說,一定謹記。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學生方面:

一學期很快就結束了。但是這一學年我卻教得一點不輕鬆。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裏的學習依賴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情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情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情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起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通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通過大量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能力。

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能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能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情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內容,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應該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和.鑑賞與評價能力。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爲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爲“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能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範的訓練,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週記等,一定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後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採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爲“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爲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牀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着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前者是主線,因爲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後者是畫線,是爲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着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牀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

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爲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說好,是否前面變佈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醜小鴨》教學反思

《醜小鴨》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醜小鴨》是根據安徒生作品改寫的一篇擬人體童話。文章以充滿情趣的語言,生動引人的情節,描寫了一隻“醜小鴨”出生後,歷經種種磨難,最後發現自己是一隻漂亮天鵝的非凡經歷。文中“醜小鴨”艱難曲折的經歷,以及它身處逆境,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深深地打動着每一位讀者。故事寫得十分感人,貼進初一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對於文章的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學生並不難達到。但對於課文難點的理解: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時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有一定的難度。